黃宮繡

《本草求真》~ 上編 (137)

回本書目錄

上編 (137)

1. 淡竹葉

(苞木)清脾胃涼心止渴除煩

白話文:

苞木清脾胃,涼心止渴,除煩。

竹葉(專入胃心)。體輕氣薄。味甘而淡。氣寒微毒。據書皆載涼心緩脾。清痰止渴。為治上焦風邪煩熱。咳逆喘促。嘔噦吐血。一切中風驚癇等症。(杲曰。除新久風邪之煩熱。止喘逆氣勝之上衝。)無非因其輕能解上。辛能散郁。甘能緩脾。涼能入心。寒能療熱故耳。然大要總屬清利之品。

白話文:

竹葉:性味甘平,微寒,有小毒,入胃、心經。藥性輕薄,味甘而淡,氣寒微毒,具有清涼止渴、化痰定驚的功效。

竹葉可以治療上焦風邪煩熱、咳嗽喘促、嘔吐吐血,以及中風、驚癇等症狀。它的主要功效是清利上焦,疏散風熱,緩解脾胃鬱結,清心涼血。

《杲氏醫案》中說,竹葉可以除癎的新久風邪之煩熱,止喘逆氣上衝之症。這是由於竹葉的性味輕清,辛能散鬱,甘能緩脾,涼能入心,寒能療熱,所以具有清利上焦、疏散風熱的功效。但是,竹葉性寒微毒,不宜久服、大劑量服用。總之,竹葉是一種清利之品,常被用於治療上焦風邪煩熱、咳嗽喘促、嘔吐吐血等症。

合以石膏同治。則能解除胃熱。而不致煩渴不止也。(葉生竹上。故治上焦。仲景治傷寒發熱大渴。有竹葉石膏湯。乃假其辛寒以散陽明之熱邪也!)竹生一年。嫩而有力者良。(心尤妙。)

白話文:

把竹葉與石膏一起治療。這樣才能解除胃熱,而不至於煩渴不止。(竹子生長在山坡上,所以用於治療上焦。仲景治療傷寒發熱大渴,有竹葉石膏湯。就是藉助它的辛寒之性來祛散陽明的熱邪!)竹子生長一年,嫩而有力的藥效好。(用於治療心臟病尤其好。)

2. 天竺黃

(苞木)瀉心熱

天竺黃(專入心)。系天竺國之竹。精氣結成。其粉形如竹節。味甘氣寒。與竹瀝功用略同。皆能逐痰利竅。但此涼心去風除熱。為小兒驚癇風熱。痰湧失音。較之竹瀝。其性和緩。而無寒滑之患也。(味甘故緩。)今市肆多骨灰葛粉雜入。不可不辨。

白話文:

天竺黃(只進入心經)。是天竺國的竹子製造而成。精華凝聚結成。它粉末的形狀像竹節。味道甘甜,性寒。與竹瀝的功用差不多。都能夠驅散痰液,通利竅道。但是天竺黃能清涼心臟,祛除風熱。對於小兒驚癇,風熱痰湧,失音等症狀,效果比竹瀝更佳。它的藥性平和緩和,不會有寒涼滑膩的副作用。(因為味道甘甜,所以藥性緩和。)現在市面上很多天竺黃都摻雜了骨灰葛粉,必須要懂得辨別。

3. 秦皮

(喬木)除肝熱瀉腎氣

白話文:

(喬木)

古代中醫文字: 除肝熱瀉腎氣

現代白話文:

用喬木類中藥材治療肝火旺盛、腎氣虛弱的症狀。

秦皮(專入肝膽腎)。味苦氣寒。色青性澀。功專入肝以除熱。入腎以澀氣。是以因風而見濕痹驚癇目障之症者。則當用此苦燥苦降之味以除。因脫而見崩帶腸澼下痢之症者。則當用此取澀寒氣以固。如仲景白頭翁之用秦皮苦澀之類。(白頭翁黃柏黃連秦皮等分。)老子云。

白話文:

秦皮(特別能進入肝、膽、腎三個臟器)。味道苦、性質寒涼。顏色青綠、具有收斂乾燥的作用。它的功用能直達肝臟以除去熱氣,能進入腎臟以收斂腎氣。所以,那些得風濕病的,或者是表現出關節僵硬疼痛、抽搐抽風、眼睛僵硬疼痛這些症狀的病人,就需要使用這種苦澀能乾燥身體並能向下驅邪的藥物來治療。而那些宮寒血崩、或是有子宮脫垂、腸鳴肚子痛、拉肚子的病人,就需要用這種澀寒的藥物來使身體的氣血變得結實。例如,像仲景的「白頭翁湯」是用秦皮、苦澀的藥材。

老子說:

天道貴澀。惟澀故補。服此不惟泄熱止脫。而且益腎有子矣。至治赤眼腫痛。則合黃連等分頻點。並秦皮一味。煎湯以洗甚效。(或加滑石黃連等分。出外臺秘要。)但此氣寒傷胃。總不宜於胃虛少食之人耳。出西上。皮有白點。漬水碧色。書紙不脫者真。大戟為使。惡吳茱萸

白話文:

大自然崇尚收斂,只有收斂才能進補。服用它不僅能散熱止瀉,還能益腎生子。至於治療紅眼腫痛,則將黃連等分研成細末,經常點眼。再加秦皮一味,煎湯洗眼,效果顯著。(或者再加滑石、黃連等分。出於《外臺祕要》)。但是,這種藥性寒涼,會損傷胃部,總的來說不適合胃虛、食慾不振的人服用。產於陝西的上等秦皮,皮上有白點,浸泡在水裡會變成碧綠色。書寫紙張時墨跡不暈開的就是真的。大戟是引經藥,與吳茱萸相剋。

4. 川楝子

(喬木)解鬱熱狂燥疝瘕蠱毒

白話文:

繁體中文翻譯:

喬木:解鬱熱、狂躁、疝氣、瘕疾、蠱毒

現代白話文:

大樹:用於緩解鬱悶、發熱、狂暴、疝氣、腹部腫塊、蠱毒。

川楝子(專入心包小腸膀胱)。即苦楝子。因出於川。故以川名。又名金鈴子。楝實者是也。味苦氣寒微毒。凡人冬時感冒寒邪。至春而發則為溫。以致症見狂燥。並疝瘕。熱被寒束。症見囊腫莖強。掣引作痛。與夫寒熱積聚。(積由五臟所生。聚由六腑所成。)三蟲內蝕者。

白話文:

川楝子:藥性專入心包、小腸、膀胱。就是苦楝樹的果實。因為產於四川,所以又叫四川名。又名金鈴子,即楝實。味道苦、性寒微毒。凡是人在冬季感冒受寒,到了春天就會發作變熱。導致症狀狂躁,伴有疝氣或腫塊。熱被寒束縛,症狀是陰囊腫大、陰莖強直,牽拉疼痛。還有寒熱積聚。(積是五臟所生,聚是六腑所成。)內部被三蟲侵蝕。

俱宜用此調治。(有蟲耗其津液而渴。須用此根葉加麝以投。)以苦主有泄熱之功。寒有勝熱之義。故能使熱悉除。而毒蠱瘕疝。亦得因其自心下降。由於小便而乃泄矣。但人止知此為除疝之味。(內經七疝。曰沖、曰㿗、曰㿉癃、曰狐、曰㿉、曰瘕、曰厥)而不知有逐熱解狂之力。

白話文:

所有疝氣患者都應該用這種方法治療。(由於蟲子消耗了其體液而口渴。必須用這種根葉加上麝香投服。)用苦主具有清熱的功效。寒有勝熱的道理。因此能夠使熱氣完全消除。而毒氣蠱毒疝氣也會因此從心裡排出,經由小便排出體外。可是人們只知道這是治療疝氣的藥物。(內經七疝,指沖疝、㿗疝、㿉癃疝、狐疝、㿉疝、瘕疝、厥疝)卻不知道它有治療熱病、緩解狂症的效果。

以至廢而不治。即其治疝。亦不分其是寒是熱。是偏是平。與夫偏有錯雜多寡之異。其痛亦不分其所痛之處。是否自下而上。從上而下。(治病要在辨症。)惟計古方茴香川楝。歷為治疝千古俎豆。詎知疝屬於熱則痛。必見囊腫莖強。其痛亦必從下而上。用以川楝納入以為嚮導。

白話文:

以至於後來不治療。即使是治療疝氣,也不分寒熱,不分偏正,也不分偏有錯雜多寡的不同。疼痛的部位也不分,也不知道是從下往上痛,還是從上往下痛。(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辨別症狀。)只知道古方茴香川楝,歷來都是治療疝氣的良藥。然而,疝氣屬於熱症則會疼痛,必定會出現囊腫莖強的症狀。疼痛也必定會從下往上痛。用川楝納入其中作為嚮導。

則熱可除。(熱疝必用。)如其疝並非熱。其痛自上而下。痛引入腹。且有厥逆吐涎。非用辛溫不能見效。若以川楝同入。則於理不免岐而二矣。(寒疝不宜用。)然古人立方治疝。偏以川楝同投。其意奚似。蓋緣邪有錯雜。則治不得不爾。若以錯雜之邪而概用以辛燥。不更使病相左乎?繡嘗語諸同人。

白話文:

那麼熱就可以消除了。(熱疝一定適用。)如果疝不是熱性。其疼痛自上而下。疼痛入腹。而且有手腳冰冷、嘔吐的症狀。不用辛溫藥不能見效。如果將川楝子一起使用。那麼在理論上難免有所分歧。(寒疝不宜使用。)但是古人立方治疝。偏用川楝子一起投放。其用意是什麼呢。大概是因為邪有錯綜複雜的情況。那麼治療就不能不這樣。如果將錯綜複雜的邪氣概括地用辛燥藥治。豈不是讓病情相互矛盾嗎?繡曾經告訴諸位同仁。

凡人用藥治病。須當明其偏平。偏症偏治。平症平治。錯雜多寡不一之症。則即當以錯雜不一以治。(括盡治病種類。)昔繡治一族叔字次周陰疝。其症是偏不平。毫無一症混雜。乃有附城一醫。必執古方。用以川楝。繡謂病症不雜。何須用是。然終謂其古方所用川楝。稽書何無一語活動。

白話文:

一般人用藥治病時,必須要區分病症的偏性和平和。偏症就用偏藥醫治,平和的症狀就用平和的藥來醫治,如果是混合多種症狀的病,就用混合多種藥來治療。(這句話概括了所有治療疾病的種類。)以前,繡治好了一位叔字輩的患者,他的姓是周,患有陰疝病。他的症狀很偏,沒有任何症狀混雜在一起。然而,城中有一位醫生,他一定要執著於古方,用川楝子來治療。繡說這個病症並不雜亂,何必要用川楝子呢?那位醫生卻始終認為,自己使用的古方中,川楝子是經過考證有記載的,一點也沒有活動的空間。

間有指屬反佐。亦無一語申明。以致矇混不解。(書不盡言。)繡只據理投服。隨手輒應。而不為方所執。及閱張璐本經逢原。其辨川楝功用。分為陰陽二疝。及有錯雜之邪必用川楝之說。始嘆理道本同。而古人則先於我而獲。繡益信己所治族叔之病。而不敢用川楝者。未始不有理存。

白話文:

有些方劑中提到補藥兼具緩和作用,但沒有詳細的說明,導致理解混亂。(書上沒有完全說完。)繡依照理論投放藥物,隨手應對,不為藥方所束縛。直到閱讀張璐的《本經逢原》後,他對於川楝的功用分為陰陽二種疝氣,以及在邪氣混雜時一定要使用川楝的說法。才感嘆理論都是相通的,而古人卻先於我獲得。繡於是更加相信自己治療族叔的疾病,而不使用川楝是有道理的。

而竟所揆而如一也。(理終不易。)否則幾為古方所誤矣。故凡疝因熱邪。及因蠱蟲內蝕。宜於川楝。若使脾胃虛寒。症屬陰疝。則川楝其切忌焉。楝以川產為正。去皮取肉。去核用根。有雌雄二種。雄根色赤。無子。大毒忌火。雌根白子多微毒。可採。去青留白。單味酒煎投服。

白話文:

然而,所有這些情況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道理始終不變。)否則,很容易被古方誤導。因此,凡是因熱邪引起的疝痛,以及因蠱蟲內蝕引起的疝痛,都宜服用川楝。但是,如果是脾胃虛寒,症狀屬於陰疝,則川楝應絕對禁止服用。川楝以四川產的為正宗。去皮取肉,去核用根。有雌雄兩種。雄根顏色發紅,無子。大毒,忌火。雌根顏色發白,子多,微毒,可採。去掉青色的部分,留下白色的部分。單味藥,用酒煎服。

殺蟲治瘧。煎湯洗之。可治中蠱。即時吐出。茴香為使。

白話文: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