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宮繡

《本草求真》~ 上編 (133)

回本書目錄

上編 (133)

1. 牽牛

(蔓草)入肺瀉氣分濕熱

白話文:

蔓草入肺,瀉氣分濕熱。

牽牛(專入肺。兼入大小腸)。有白有黑。白者其性入肺。專於上焦氣分除其濕熱。故氣逆壅滯。及大腸風秘者。得此以治。黑者其性兼入右腎。能於下焦通其遏郁。故腫滿腳氣。及大小便秘。俱得以治。但下焦血分濕熱。濕自下受。宜用苦寒以折。牽牛氣味辛辣。久嚼雄烈。

白話文:

牽牛(主要入肺。兼入大小腸)。牽牛有白色和黑色兩種。白色的性質入肺。專門去除上焦氣分的濕熱。因此,氣逆壅滯以及大腸因風所致的便祕,可用白色牽牛治療。黑色的性質兼入右腎。能通暢下焦鬱鬱。因此,腫滿、腳氣以及大小便祕,都可以用黑色牽牛治療。但下焦血分的濕熱,濕氣從下向上侵犯。宜用苦寒之藥來折除。牽牛氣味辛辣。長時間咀嚼,味道雄烈。

服之最能泄肺。若以下焦血病而於氣分有損之藥以為投治。是以血病瀉氣。不使氣血俱損乎。(杲曰。牽牛少則動大便。多則泄下如水。乃瀉氣之味。其味辛辣。久嚼猛烈雄壯。所謂苦寒安在哉?故腫受濕氣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斯宜用之。若濕從下受。下焦主血。血中之濕。

白話文:

服用牽牛子最能宣泄肺氣。如果在治療下焦血病時,使用傷害氣分的藥物,就會導致血病傷害氣分,不讓氣血同時受損嗎?(杲說:牽牛子少量服用,會刺激大便。大量服用,腹瀉如水。是宣泄氣分的藥物。它的味道辛辣,久嚼猛烈雄壯,所謂的苦寒在哪裡呢?所以腫脹受到濕氣阻滯,不能化解,導致大小便不通。這種情況適合使用牽牛子。如果濕氣從下焦侵入,下焦主血,血中的濕氣。

宜苦寒之味。反以辛藥泄之。傷人元氣。)惟是水氣在肺。喘滿腫脹等症。暫用以為開泄。俾氣自上達下。而使二便頓開。以快一時。(時珍曰。一宗室夫人。年幾六十。平生苦腸結病。旬日一行。甚於生產。服養血潤劑。則泥膈不快。服硝黃通利藥。則若罔知。如此三十餘年矣。

白話文:

適合食用苦寒藥材。反而用辛藥來泄散。損害人體元氣。)水氣停留在肺部。喘滿腫脹等症狀。暫時服用它作為通泄之劑。讓氣由上向下宣達。並使二便立即通暢。以緩解一時之痛。(李時珍說。有一宗室的夫人。年近六十。平生苦於腸結實。十天一次大便。比生產還難受。服用養血潤腸的藥物。則大便黏糊,排便不暢。服用硝黃等通利藥物。則好像沒有作用。如此反覆折騰了三十多年。

時珍診其人體肥膏粱而多憂鬱。日吐酸痰盈碗許乃寬。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氣壅滯。有升無降。津液皆化為痰飲。不能下滋腸腑。非血燥比也。潤劑留滯。硝黃徒入血分。不能通氣。俱為痰阻。故無效也。乃用牽牛末皂莢膏丸與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覺腸結。一服就順。亦不妨食。

白話文:

時珍診斷這個人身體肥胖,嗜吃肥膩食物,並且憂愁抑鬱。他每天吐出酸痰,裝滿了碗才覺得舒服。他又患有多種火熱病症。這是由於三焦之氣壅滯,無法升降。津液都化成了痰飲,不能滋潤腸腑。這與血燥不同。潤滑的藥劑會滯留體內,硝石和芒硝只能進入血液,不能疏通氣機。這些藥物都被痰阻隔,所以沒有效果。於是,時珍使用了牽牛子末和皁莢膏丸,服用後立即使大便通暢。從此以後,這個人只覺得腸道不通暢,一服藥後就順暢了。這種藥物也不妨礙飲食。

且復精爽也。)若果下焦虛腫。(虛字宜審。)還當佐以沉香補骨脂等味。以為調補。俾補瀉兼施。而無偏陂損泄之害矣。(時珍曰。外甥柳喬。素多酒色。病下極脹痛。二便不通。不能坐臥。立哭呻吟者七晝夜。醫用通利藥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濕熱之邪在精道。壅脹隧路。

白話文:

而精神也跟著恢復了。)果真患了下焦虛腫(虛字要注意檢查。)還應該配合沉香、補骨脂等藥材。加以調理。這樣可以做到補瀉兼施。而不會產生偏頗、虧損和泄漏的危害。(時珍說,外甥柳喬。一向沉迷酒色。得了下焦極度脹痛的病。二便不通。不能坐臥。站著哭泣呻吟七天七夜。醫生用通利藥治療無效。派人來向我請教。我考慮這是濕熱之邪在精道。壅塞了通道。

病在二陰之間。故前阻小便。後阻大便。病不在大腸膀胱也。乃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入牽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減。三服而平。)取子。淘去浮者。舂去皮。得木香乾姜良。

白話文:

這病症在泌尿系統與消化系統之間。所以前面阻礙小便,後面阻礙大便。這個病不在大腸和膀胱。所以使用楝實、茴香、穿山甲等藥物。再加入加倍的牽牛,用水煎服。一劑藥服下,症狀就減輕了。三劑藥服完,病症就痊癒了。)取棟實種子。淘洗去除浮在上層的種子。將其搗碎,去除表皮。取得質量好的木香和乾薑。

2. 大黃

(毒草)入胃下熱攻滯

白話文:

毒草進入胃部,產生熱氣並阻礙氣血運行。

大黃(專入脾胃)。大苦大寒。性沉不降。用走不守。專入陽明胃府大腸。大瀉陽邪內結。宿食不消。(三承氣湯皆有大黃內入。仲景治傷寒邪由太陽而入陽明之府者。則用調胃承氣。取其內有甘草之緩。不令有傷胃府之意也。治邪由陽明之經直入陽明之府者。則用大承氣。

白話文:

大黃(主要作用於脾胃)。大苦大寒。性情沉穩,但不降落。使用時要走而不守。主要作用於陽明胃府和大腸。可以大瀉陽邪內結。宿食不消。(三承氣湯中都有大黃。仲景治療傷寒,邪由太陽而入陽明之府,則用調胃承氣湯。是取其內含甘草緩和之意,以免傷及胃府。如果邪由陽明之經直接進入陽明之府,則用大承氣湯。

取其中有枳實之急。得以破氣氣之壅也。治邪由少陽之經而入陽明之府者。則用小承氣。取其中無芒硝之咸。致令泄下以傷其胃也。)故凡傷寒邪入胃府。而見日晡潮熱。(陽明旺於申酉。)譫語斑狂。便秘硬痛手不可近。(喜按屬虛。拒按屬實。)乃瘟熱瘴瘧。下痢赤白。

白話文:

從中選取的枳實有急攻之性。可以打通閉塞的氣機。治療邪氣從少陽經進入陽明府的,則使用小承氣湯。從中選取的沒有芒硝的鹹味,要用它泄下以損傷胃部)。所以凡是傷寒邪氣進入胃府,而出現下午到傍晚發熱。(陽明旺於申酉)胡言亂語,狂躁,便祕疼痛,手不能靠近。(喜歡按壓屬於虛證。拒絕按壓屬於實證)這就是瘟熱瘴瘧、下痢或赤或白。

腹痛裡急。黃疸水腫。積聚留飲宿食。心腹痞滿。二便不通。與熱結血分。一切癥瘕血燥。血秘實熱等症。用此皆能推陳致新。定亂致治。故昔人云有將軍之號。(成無己曰。熱淫所勝。以苦泄之。大黃之苦。以盪滌瘀熱。下燥結而泄胃強。)然苦則傷氣。寒則傷胃。下則亡陰。

白話文:

腹痛便急,黃疸水腫,積聚,宿食,胸腹飽悶,大小便不通,以及血熱凝結,各種癥瘕積聚,血燥,血祕,熱實等症,都可用大黃來治療,它能祛除舊的,生長新的,定亂安治。所以古人稱大黃有將軍之號。(成無己說,邪熱所勝,可用苦味藥來宣洩。大黃性苦,可以清除瘀熱,下燥結,瀉胃強。)但是苦味傷氣,寒性傷胃,過分瀉下會耗傷陰液。

故必邪熱實結。宿食不下。用之得宜。(宗奭曰。有是證者。用之無不效。惟在量其虛實而已。頌曰。梁武帝因發熱。欲服大黃。姚僧垣曰。大黃乃是劫藥。至尊年高。不可輕用。帝勿從。幾至委頓。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諸醫咸謂宜用平藥。可漸宣通。僧垣曰。脈洪而實。此有宿妨。

白話文:

所以必須是邪熱實結,宿食不下,才能使用大黃。用得合適的話,(宗奭說,如果有這種症狀的,用大黃沒有不有效的,只是要衡量病人虛實而已,頌曰,梁武帝因為發熱,想要服用大黃,姚僧垣說,大黃是劫藥,至尊年紀大了,不可輕易服用,皇帝不聽,幾乎一病不起。梁元帝經常有心腹疾,諸位醫生都說應該用平和的藥物,可以慢慢宣通。僧垣說,脈搏強盛而實,這是宿疾的緣故。

非用大黃。無瘥理。帝從之遂愈。今醫用一毒藥而攻眾病。偶中便謂之神。不中不語用藥之失。可不戒哉!)若使病在上脘。雖或宿食不消。及見發熱。只須枳實黃連以消痞熱。宿食自通。若誤用大黃推蕩不下。反致熱結不消。為害不淺。(時珍曰。大黃病在五經血分者宜用之。

白話文:

如果不用大黃,恐怕治不好。明帝聽了,就用大黃治療,不久就痊癒了。現在的醫生卻只用一種毒藥攻治許多疾病,碰巧治好了就認為是神醫,治不好就不談用藥的失誤。這能不值得警惕嗎?如果病症在胃部,即使有宿食不化,一旦發燒,只要用枳實和黃連來消除痞熱,宿食自然會通暢。如果誤用大黃,將宿食推向下焦,反而導致熱邪結聚不消,那就會造成不小的傷害。(明朝的李時珍說:大黃適用於病症在五經血分者。)

若在氣分用之。是謂誅伐無過。瀉心湯有大黃。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者。乃真心之氣不足。而心包肝脾胃之邪火有餘也。雖曰瀉心。實瀉四經血中之伏火也。又仲景治心下痞滿按之軟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此亦瀉脾胃之濕熱。非瀉心也。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則作痞滿。

白話文:

如果運用到氣血的區分上。這就是說,懲罰和消滅沒有超過適當的。瀉心湯有大黃。治療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的人。是因為真心之氣不足。而心包肝脾胃之邪火有餘。雖然說瀉心。實際上是瀉四經血中潛伏的火。另外仲景治療心下痞滿按壓它柔軟的人。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為主。這也是瀉脾胃的濕熱。不是瀉心。疾病發作在陰而反過來瀉它。就會做成痞滿。

乃寒傷營血。邪氣乘虛結於上焦。胃之上脘在於心。故曰瀉心。實瀉脾也。素問云。太陰所致為痞滿。又曰。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是也。病發於陽而反下之。則成結胸。乃熱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仲景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亦瀉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濁氣也。若結胸在氣分。

白話文:

這是寒邪損傷衛血。邪氣乘虛結在體的上部。胃的上脘在於心。所以說為瀉心。其實際上是在瀉脾。古醫書《素問》說:太陰鬱結所致為痞滿。又說:濁氣在上,則生腹脹,這是此症的病理源由。疾病發於體的陽面,卻反用下法治療,就會形成結胸。這是熱邪陷入了血分。也屬於體的上脘分野。仲景的大陷胸湯丸都用大黃來治療,也就是通過瀉脾胃血分之邪,來驅降濁氣。如果結胸的病理存在於氣分。

則只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則用半夏瀉心湯足矣。或曰。心氣不足而吐衄。何以不用補心而反瀉心。震亨曰。心陰不足。肺與肝俱各受火而病作。故黃芩救肺。黃連救肝。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合也。肝肺之火既退。則陰復其舊矣!仲景傷寒論云。太陽病外症未解。

白話文:

則只服用小陷胸湯。痞滿在氣分,則使用半夏瀉心湯就足夠了。有人說,心氣不足而吐血,為什麼不用補心卻反而瀉心?震亨說,心陰不足,肺與肝都受到火邪侵襲而發病,所以用黃芩拯救肺,用黃連拯救肝。肺是陰的主人,肝是心的母親,血的集合地。肝肺之火既退,則陰氣恢復如常!仲景《傷寒論》雲,太陽病外證未解。

不可下。脈浮大。不可下。惡寒。不可下。嘔多有陽明症。不可下。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嘔。陽明病應汗。反下之。此為大逆。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少陰病。陽虛尺脈弱者。不可下。脈數。不可下。惡水者。不可下。頭痛目黃者。不可下。虛家不可下。陽微不可下。

白話文:

  1. 脈象浮而大,不應使用瀉法。

  2. 有惡寒症狀,不可使用瀉法。

  3. 嘔吐較多,兼有陽明病證,不能使用瀉法。

  4. 陽明病患者不能進食,攻擊熱症必然會導致嘔吐,也不能使用瀉法。

  5. 陽明病應以發汗治療,如果反用瀉法,就是大逆之法。

  6. 太陽病和陽明病合併症,出現喘息、胸悶等症狀,不能使用瀉法。

  7. 少陰病,陽氣虛弱、尺脈微弱時,不能使用瀉法。

  8. 脈象數,不可使用瀉法。

  9. 惡水(指口渴想喝水),不可使用瀉法。

  10. 頭痛、眼睛發黃,不可使用瀉法。

  11. 虛症患者,不可使用瀉法。

  12. 陽氣微弱時,不可使用瀉法。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況先輩立藥治病。原有成則。如大黃芒硝。則瀉腸胃之燥熱。牽牛甘遂。則瀉腸胃之濕熱。巴豆硫黃。則瀉胃之寒結也。雖其所通則一。而性實有不同。當為分視。至於老人虛秘。腹脹少食。婦人血枯。陰虛寒熱。脾氣痞積。腎虛動氣。及陰疽色白不起等症。

白話文:

治療四逆厥逆症狀的人不能使用瀉法。) 更何況前輩們制定的藥物治療疾病,原本就有既定的準則。例如大黃、芒硝,可以瀉除腸胃的燥熱;牽牛、甘遂,可以瀉除腸胃的濕熱;巴豆、硫磺,可以瀉除胃裡的寒結。雖然它們的作用都是瀉下,但它們的性質實際上有差異。應該根據情況區別對待。至於老人虛祕、腹脹少食、婦人血枯、陰虛寒熱、脾氣鬱積、腎虛動氣,以及陰疽色白不起等症狀。

不可妄用。以取虛虛之禍。川產錦紋者良。生用峻。熟用純。忌進穀食。(得穀食。不能通利。)黃芩為使。

白話文:

繁體中文翻譯:

生用攻下有虛虛之禍。四川產錦紋者良。生用峻烈。熟用醇和。忌與穀物一同服用。(服用穀物後。不能通利。)黃芩為引導藥。

現代白話文:

生藥劑量過大,容易導致虛弱之症。四川產的錦紋大黃品質佳。生藥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熟藥則作用較緩和。服用時忌與穀物一起服用。(與穀物一起服用後,會減弱瀉下作用。)可用黃芩作為引導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