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編 (131)
上編 (131)
1. 大戟
(毒草)大瀉臟腑水濕。
大戟(專入肺腎,旁行經絡。)氣味苦寒,性秉純陽,峻利居首。上瀉肺氣,下泄腎水;兼因味辛,旁行經脈,無處不到。浸水色綠,又入肝膽,故書皆載能治十二水毒、蠱結腹滿急痛等症。(好古曰:大戟與甘遂同為泄水之藥,濕勝者苦燥除之也。)李時珍云:凡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於心則迷竅而癲癇;入於肺則竅塞而成咳唾稠黏、喘急背冷;入於肝則留伏蓄聚,而成脅痛乾嘔、寒熱往來;入於經絡則麻痹疼痛;入於筋骨則頸項胸背腰脅手足牽引隱痛。三因並以控涎丹主之,蓋有大戟能泄臟腑之水濕,甘遂能行經隧之水濕,白芥子能散皮裡膜外之痰氣。
要必實症、實熱、實脈,方可以用。(非實莫用。)否則瀉肺傷腎,害人不淺!(李時珍曰:愚按百祥惟用大戟一味,百祥獨瀉腑,正實則瀉其子也,腎邪實而瀉其肝也。潔古老人治痘變黑歸腎症,用宣風散代百祥膏,亦是瀉子之意。蓋毒勝火熾則水益涸,風挾火勢則土受虧,故津血內竭不能化膿而成青黑干陷之症,瀉其風火之毒,所以救腎扶脾也。)若中其毒者,惟菖蒲可解,杭產色紫者良,北產色白者不堪入藥。水漿煮,去骨用,得大棗則不損脾,畏菖蒲,反甘草。苗名澤漆,亦行水道,主治略同。
白話文:
大戟(是種有毒的草藥),主要的作用是強烈地排除體內臟腑的水濕。
大戟(主要作用於肺和腎,也能夠通往身體各處經絡)味道苦澀寒冷,藥性屬於純陽,具有很強的瀉下作用。它能夠向上排除肺的氣,向下排除腎的水,又因為味道辛辣,可以通往身體各處經絡,沒有任何地方到不了。用它浸泡在水中會呈現綠色,因此也能夠作用於肝膽。所以古籍都記載它能夠治療各種因水濕毒邪引起的疾病,像是腹部脹滿、絞痛等症狀。(張好古說:大戟和甘遂都是用來排除體內水濕的藥物,對於體內濕氣過重的人,可以用苦寒的藥來將其燥乾去除。)李時珍說:痰液這種東西,會隨著氣的升降而到處流動,無處不到。如果痰液進入心臟,會導致心竅被蒙蔽,引發癲癇;如果進入肺部,會導致呼吸道阻塞,出現咳嗽、濃痰、呼吸急促、背部發冷等症狀;如果進入肝臟,會潛伏蓄積,形成脅痛、乾嘔、忽冷忽熱等症狀;如果進入經絡,會導致麻木疼痛;如果進入筋骨,會導致頸項、胸背、腰脅、手腳等部位牽引疼痛。上述這些病症,都可以用控涎丹來治療。因為大戟可以排除臟腑的水濕,甘遂可以排除經絡的水濕,白芥子可以疏散皮膚內外的痰氣。
使用大戟必須是實證、實熱、脈象強勁的狀況下才能用(不是實證就不能用)。否則會過度瀉肺傷腎,危害很大。(李時珍說:我觀察到百祥方中只用大戟這一味藥,是因為百祥主要瀉的是腑,針對的是病邪充實的狀況,所以瀉其子(指肺),當腎有邪氣的時候,也要瀉其肝。潔古老人治療痘疹轉黑歸腎的症狀,用宣風散來替代百祥膏,也是瀉其子的意思。因為毒邪過盛,火氣太旺,會使體內的水液枯竭。風邪挾帶火勢,會使脾土虧損,導致津液血液耗盡,無法化膿,形成青黑色、乾癟凹陷的症狀。瀉除風火之毒,才能夠挽救腎臟、扶助脾胃。)如果中了藥毒,只有菖蒲能夠解毒。其中杭州產的,顏色紫色的最好,北方產的顏色白色則不適合入藥。使用時要用水煮過,去除骨頭。如果搭配大棗使用,則不會損傷脾胃。它害怕菖蒲,又和甘草相反。它的苗又叫做澤漆,也具有疏通水道的作用,主要治療的病症大致相同。
2. 芫花
(毒草)大通里外水道。
芫花(專入脾肺腎)。味辛而苦,氣溫有毒,亦反甘草。主治頗與大戟、甘遂,皆能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然此味苦而辛,苦則內泄,辛則外搜,故凡水隱痰癖,皮膚脹滿,喘急痛引胸脅,咳嗽脹瘧,裡外水閉,危迫殆甚者,用此毒性至緊,無不立應。(飲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伏飲之異。)
李時珍云:「夫飲有五,皆出內啜水漿,外受濕氣,郁蓄而為留飲;流於胸則為支飲,令人喘咳寒熱,吐沫背寒;流於肺則為懸飲,令人咳唾痛引缺盆兩脅;流於心下則為伏飲,令人胸滿嘔吐寒熱眩暈;流於腸胃則為痰飲,令人腹鳴吐水,胸脅支滿,或作泄瀉,忽肥忽瘦;流於經絡則為溢飲,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氣跗踵。」又水有風水、皮水、正水、黃汗之別,如水積胞中,堅滿如石,則為石水;汗如柏汁炙黃,名曰黃汗,久而不愈,則為癰膿。又水在肺則咳,在胃則嘔,在頭則眩,在心則悸,在背則冷,在脅則脹。
不似甘遂苦寒,止泄經隧水濕;大戟苦寒,止泄臟腑水濕。
蕘花與此氣味雖屬相同,而性較此多寒之有異耳!此雖取效甚捷,誤用多致夭折,不可不慎。根名蜀桑,止可敷瘡毒魚,及搗汁浸線,系落痔瘡,他不宜用。葉似柳,花紫碧色,葉生花落,陳久者良,醋煮過,水浸暴用,反甘草。(葉可擦膚赤腫作傷。)
白話文:
芫花(是種毒草),它能強效疏通身體內外水道。
芫花,主要作用於脾、肺、腎三經。味道辛辣且苦澀,藥性溫熱且有毒,並且會與甘草產生藥物衝突。它的主要功效和牽牛子、甘遂相似,都能夠抵達體內隱蔽的積水之處。然而,芫花味道苦而辛,苦味能使體內水濕向下排出,辛味能使體內水濕向外發散。因此,對於那些因水濕積聚、痰涎阻塞、皮膚腫脹、呼吸急促、胸脅疼痛、咳嗽、瘧疾、身體內外水液不通,病情危急的患者,使用此藥,藥性峻猛,往往能立即見效。(體內積水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伏飲等不同類型。)
李時珍說,所謂「飲」,分為五種,都是由於喝水過多或體外受濕邪影響,積聚在體內形成的。積於胸腔,稱為支飲,會導致呼吸喘促、咳嗽、發冷發熱、吐沫、背部發冷;積於肺部,稱為懸飲,會導致咳嗽、胸痛牽引到鎖骨和兩脅;積於心下,稱為伏飲,會導致胸悶、嘔吐、發冷發熱、頭暈;積於腸胃,稱為痰飲,會導致腹鳴、吐水、胸脅脹滿,或出現腹瀉、忽胖忽瘦的現象;積於經絡,稱為溢飲,會導致身體沉重、疼痛、或引起腳踝水腫。另外,積水還有風水、皮水、正水、黃汗等區別。比如,積水在膀胱中,堅硬如石,稱為石水;汗液如柏油般發黃,稱為黃汗,久不治癒,會形成癰瘡膿腫。此外,水液積在肺會引起咳嗽,積在胃會引起嘔吐,積在頭部會引起頭暈,積在心臟會引起心悸,積在背部會感到寒冷,積在脅部會感到脹痛。
芫花不像甘遂那樣苦寒,只能夠排泄經絡中的水濕;也不像大戟那樣苦寒,只能排泄臟腑中的水濕。
芫花雖然與甘遂、大戟氣味相近,但藥性較之更為寒涼。芫花雖然見效迅速,但誤用容易導致死亡,必須謹慎。芫花的根部叫做蜀桑,只能用來外敷瘡毒或毒魚,以及搗汁浸泡絲線,用來綁紮治療痔瘡,其他方面不宜使用。芫花的葉子像柳葉,花朵為紫藍色,葉子生長時花朵凋謝,存放時間較長的藥效更好。需要用醋煮過,浸泡在水中曬乾後使用,並且不能與甘草同用。(它的葉子可以擦拭皮膚紅腫,使其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