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編 (126)

回本書目錄

上編 (126)

1. 防己

(蔓草)除濕利水,瀉下焦濕熱。

防己(專入膀胱)。辛苦,大寒。性險而健,善走下行。長於除濕通竅,利道。能瀉下焦血分濕熱,及療風水要藥。(杲曰:本草十劑云:「通可去滯,通草防己之屬是也。」夫防己大苦寒,能瀉血中濕熱,通其滯塞,亦能瀉大便,補陰瀉陽,比之於人,則險而健者也,幸災樂禍,能首為亂階。

然善用之,亦可敵凶穴險。)故凡木濕喘嗽,熱氣諸癇,溫瘧腳氣,水腫風腫,癰腫惡瘡,及濕熱流入十二經,以致二陰不通者,皆可用此調治。若屬腳氣腫痛(濕則腫,熱則痛),如濕則加蒼朮、薏苡、木瓜;熱加黃芩、黃柏;風加羌活、萆薢;痰加竹瀝、南星;痛加香附、木香;血虛加四物;

大便秘加桃仁、紅花;小便秘加牛膝、澤瀉;痛連臂加桂枝、威靈仙;痛連脅加膽草。隨症通活,斯為善矣!但此氣味苦寒,藥力猛迅,若非下焦血分實熱實濕(木通甘淡,瀉氣分濕熱;防己苦寒,瀉血分濕熱),及非二便果不通利,妄用此藥投治,其失匪輕,不可不知。此雖有類黃柏、地膚子,

但黃柏之瀉膀胱濕熱,則併入腎瀉火,味苦而不辛。此則辛苦兼見,性險而健,故於風水腳氣等症兼理。地膚子之瀉膀胱濕熱,味苦而甘,力稍遜於黃柏。此則健險異常,有辛無甘,而為亂階之首也。其一瀉熱與濕,而氣味治功,各別如此。己有二種:曰漢,曰木。治風須用木防己,

治水須用漢防己。漢己根大而虛,通心有花紋,色黃。木己黑點黃腥木強,酒洗用。惡細辛,畏萆薢。

白話文:

防己這種植物,屬於蔓草類,它的主要功效是去除體內濕氣、促進水分代謝,並且能夠將積聚在下半身的濕熱排出。

防己藥性專門作用於膀胱,味苦、辛,性大寒,藥性強烈且作用快速。它擅長往下走,主要的功能是去除體內濕氣,疏通阻塞,使小便順暢。可以將下焦(身體下半部)血分中的濕熱排出,是治療風濕病和水腫的重要藥材。(就像前人說的,通則不滯,所以能疏通氣機,防己藥性大苦大寒,能瀉血中的濕熱,疏通阻塞,也可以瀉大便,這是屬於補陰瀉陽的藥,就像一個人,能力強但個性又很冒險,可能帶來災禍)

但是,如果能善用防己,它也能發揮治療作用,對抗病邪。所以,凡是因木氣不舒暢導致的喘嗽、熱氣引起的癲癇、溫瘧、腳氣、水腫、風腫、癰腫惡瘡,以及濕熱侵入十二經脈,導致大小便不通的情況,都可以用防己來治療。如果是屬於腳氣腫痛,(濕氣重就會腫,有熱就會痛。)如果主要是濕氣重,可以加蒼朮、薏苡仁、木瓜等藥;如果主要是熱氣,則可以加黃芩、黃柏等藥;如果是風氣,則可以加羌活、萆薢等藥;如果有痰,則可以加竹瀝、南星等藥;如果疼痛,則可以加香附、木香等藥;如果是血虛,則可以加四物湯;如果是大便不通暢,可以加桃仁、紅花等藥;如果是小便不通暢,可以加牛膝、澤瀉等藥;如果是疼痛連到手臂,可以加桂枝、威靈仙等藥;如果是疼痛連到脅肋,可以加龍膽草等藥。根據不同的情況,靈活運用,就能達到好的效果。但是,防己的氣味苦寒,藥力強勁,如果不是下焦血分有嚴重的實熱或實濕,(木通甘淡,瀉氣分濕熱,防己苦寒,瀉血分濕熱。)或者不是真的大小便不通暢,就隨意使用防己,可能會造成嚴重的錯誤,不能不小心。雖然防己和黃柏、地膚子都有類似的功效,

但是黃柏瀉膀胱濕熱的同時,也會兼入腎經瀉火,而且它的味道是苦而不辛;防己則是苦味和辛味兼具,藥性強烈,因此它還可以治療風水、腳氣等症。地膚子瀉膀胱濕熱,味道苦而帶甘,藥力比黃柏稍弱,而防己則藥性強烈,辛味明顯而沒有甘味,可能產生不好的後果。它們在瀉熱和除濕方面的功效雖然相似,但氣味和治療作用還是有區別的。防己有兩種,一種是漢防己,一種是木防己,治療風濕病要用木防己,治療水腫要用漢防己。漢防己的根比較大且鬆軟,中間有花紋,顏色是黃色;木防己則是黑點黃色的,質地堅硬,使用前要用酒洗過。防己忌與細辛同用,且畏懼萆薢。

2. 茵陳

(隰草)治太陽陽明濕熱。

茵陳(專入膀胱胃):味苦微寒。諸書皆言濕熱伏於陽明(胃),用此以入太陽膀胱,發汗利水,俾太陽陽明濕熱之邪,盡得於藥而解矣!且治傷寒時疾狂熱、瘴瘧頭痛頭旋、女人疝瘕,亦是濕熱為病。但黃原有陰陽寒熱之分,陽黃者,由熱蘊於脾土,如苗值於大旱,則苗必燥而黃,是苗因燥而黃者也;太澇則苗必濕而黃,是苗因濕而黃者也。熱為陽,寒為陰,故黃亦以陰陽分之(陽黃身如橘色,汗如柏汁;寒黃黃而色晦,當細辨別)。是以仲景立有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以治陽黃之症;又立茵陳附子湯,以治陰黃之症。茵陳治黃通劑,在人審其所因而酌治耳。若蓄血發黃,則治不在茵陳之列,以茵陳本屬氣分藥也,於血則不能治矣。茵陳本有二種:葉細而青蒿者可用;若生子如鈴,則為山茵陳矣,專於殺蟲及治口瘡。

白話文:

茵陳(生長在潮濕地方的草)能治療太陽經和陽明經的濕熱病症。

茵陳(主要作用於膀胱和胃)味道苦,性微寒。許多醫書都說,濕熱之邪潛伏在陽明經(胃),用茵陳可以進入太陽經和膀胱,通過發汗和利尿的方式,使太陽經和陽明經的濕熱邪氣,都能藉由藥物消除。此外,它也能治療傷寒引起的時疫、狂熱、瘧疾、頭痛頭暈,以及婦女的疝氣等疾病,這些病症也都是因為濕熱引起的。但是黃疸有陰陽寒熱之分,陽黃是因為熱邪鬱積在脾胃,就像幼苗遇到大旱一樣,必定會乾燥而發黃。

這種是因為乾燥而發黃的情況。如果太過潮濕,幼苗也必定會濕潤而發黃,這種則是因為潮濕而發黃的情況。熱屬於陽,寒屬於陰,所以黃疸也要以陰陽來區分。(陽黃的身體顏色像橘子,汗液像柏樹汁液;寒黃的身體顏色黃而晦暗,必須仔細分辨。)因此,張仲景創立了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來治療陽黃的病症,又創立茵陳附子湯來治療陰黃的病症。茵陳是治療黃疸的通用藥物,

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酌情使用。如果黃疸是由於體內蓄積瘀血引起的,那就不屬於茵陳的治療範圍了,因為茵陳主要作用於氣分,對於血分的疾病無法治療。茵陳有兩種,葉子細小且像青蒿的才能使用,如果長出的果實像鈴鐺一樣,那就是山茵陳了,主要用於殺蟲和治療口腔潰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