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編 (123)

回本書目錄

上編 (123)

1. 澤瀉

(水草)瀉膀胱氣分濕熱

澤瀉(專入膀胱腎)。甘淡微寒。能入膀胱氣分,以瀉腎經火邪。功專利水除濕。故五苓散用此以除濕熱。(張仲景治傷寒,有大小澤瀉湯、五苓散輩,皆用澤瀉行利停水為最要藥。又治水蓄煩渴,小便不利,或吐或瀉,五苓散主之,方用澤瀉,故知長於行水。)八味丸用此以瀉腎經濕火。

(時珍曰:地黃丸用茯苓、澤瀉者,乃取其瀉膀胱之邪氣,非接引也。古人用補藥,必兼瀉邪,邪去則補藥得力,一闢一闔,此乃玄妙。後人不知此理,專一於補,所以久服必有偏勝之害矣。汪昂曰:六味丸有熟地之溫,丹皮之涼,山藥之澀,茯苓之滲,山茱之收,澤瀉之瀉;補腎而兼補脾,有補而必有瀉,相和相濟,以成平補之功,乃平淡之神奇,所以為古今不易之良方也。即有加減,或加紫河車一具,或五味、麥冬、杜仲、牛膝之類,不過一二味,極三四味而止。今人或疑澤瀉之瀉而減之,多揀本草補藥,恣意加入,有補無瀉,且客倍於主,責成不專,而六味之功,反退處於虛位,失制方之本意矣。此近世庸師之誤也。)俾其補不偏勝,則補始無礙耳。豈曰澤瀉補陰,功同於地黃之列哉?第其濕熱不除,則病症莫測。故有消渴嘔吐,痰飲腫脹,腳氣陰汗,尿血泄精種種等症。(病症皆因濕熱為害。)用此甘淡微咸以為滲泄。

(精泄安可滲利?因於濕熱而成,不得不滲利耳。)則濁氣既降,而清氣上行。(故有耳聰目明之功。)所謂一除而百病與之俱除也。但小便過利,則腎水愈虛,而目必昏。(易老云:瀉伏水,去留垢,故明目;小便利,腎氣虛,故目昏。)此一定之理耳。鹽水炒,或酒拌。

忌鐵。

白話文:

澤瀉這種水生植物,主要作用是排泄膀胱的濕熱之氣。

澤瀉藥性甘淡、微寒,能夠進入膀胱氣分,用來排泄腎經的火邪。它特別擅長利水除濕,所以像五苓散這樣的方劑會使用澤瀉來去除濕熱。(張仲景治療傷寒時,使用的大小澤瀉湯、五苓散等方劑,都將澤瀉視為最重要的藥物,用來促進水液的運行,排出體內停滯的水分。澤瀉也用於治療因水液積聚引起的煩渴、小便不利、嘔吐或腹瀉等症狀,五苓散中就使用了澤瀉,這表明它擅長於促進水液代謝。)八味丸也會使用澤瀉來排泄腎經的濕火。

(李時珍認為,地黃丸中使用茯苓和澤瀉,目的是為了排泄膀胱的邪氣,並不是引導其他藥物。古人使用補藥時,一定會兼顧排泄邪氣,邪氣去除後,補藥才能發揮作用。一開一合之間,其中蘊含著玄妙的道理。後人不懂這個道理,只是一味地補,所以長期服用一定會產生偏頗的弊害。汪昂說,六味丸中,熟地黃性溫,丹皮性涼,山藥性澀,茯苓性滲,山茱萸性收,而澤瀉則具有排泄作用。

這個方子既能補腎也能補脾,有補也有瀉,相互調和,才能達到平補的效果,這其中蘊含著平淡而神奇的道理,所以成為了古今不變的良方。即使有加減,也只是加紫河車一具,或者五味子、麥冬、杜仲、牛膝之類的一兩種藥材,最多也不超過三四味。現在的人卻懷疑澤瀉的排泄作用而減少用量,反而隨意加入大量的補藥,造成有補無瀉,而且客藥的用量超過主藥,無法專注於主治功效,反而讓六味丸的效果退居其次,喪失了原方劑的本意,這是當代庸醫的錯誤做法。)使用澤瀉是為了讓補藥不至於過於偏盛,這樣補才能無所障礙。難道說澤瀉的作用等同於地黃,能補陰嗎?只是因為濕熱不去除,病症就難以預料,因此會出現消渴、嘔吐、痰飲、腫脹、腳氣、陰囊潮濕、尿血、遺精等各種病症。(這些病症都是因為濕熱危害所導致的。)所以用澤瀉甘淡微鹹的藥性來滲濕泄濁。

(遺精怎麼能用滲利的方式來治療呢?這是因為濕熱導致的,不得不通過滲利的方式來治療。)這樣就能使濁氣下降,而清氣上升。(所以有耳聰目明的功效。)這就是所謂的“一除而百病與之俱除”。但是,如果小便過於通利,反而會導致腎水更加虛弱,眼睛也會昏花。(醫書中說,瀉除積水,去除污垢,所以能明目。小便過於通利,腎氣虛弱,所以眼睛會昏花。)這是一定的道理。澤瀉可以用鹽水炒,或者用酒拌來炮製。

使用時要忌鐵器。

2. 木通

(蔓草),瀉心經小腸濕熱。

木通(專入心,兼入小腸。古名通草,今之通草,即古所名通脫木)。甘淡輕虛。據書開載,治效甚多,然究不外清火、通竅、利水數端而已。緣人一身上下,外無風寒暑濕六淫鬱而為熱,內無火氣熏蒸,則水道順暢,一身安養,上自咽喉以迄心胸,下自大腹以迄二便,而無膈結不通之弊矣。

東垣曰:「凡人肺受熱邪,津液氣化之源絕(肺為水源),則泉水斷流(源絕則流斷),膀胱受濕熱癃閉約束,則小便不通(濕熱為害)。」朱二允曰:「火在上則口燥眼赤鼻乾;在中則心煩嘔噦;在下則淋閉足腫。木通藤細有孔,兩頭皆通,體輕質浮,味淡氣滲,能瀉君火,火退則小便自利(心與小腸相表裡),便利,則諸經火邪皆從心水而下降矣。是以行經下乳(火不內亢則經調乳通),破血除蒸(熱除則血破,血破則蒸除),止煩住痛(心熱清則煩除痛止),排膿生肌(心熱除則氣血得養而肌肉生),開關利節(心竅通則經絡流行,故關節亦通)。」並凡因於濕熱而成者,無不藉此以為開導。此雖類澤瀉同為滲利,但君火動則宜木通,相火動則宜澤瀉也。惟神氣虧損,汗多外出,及虛弱孕婦者切忌,以性通利故耳。

白話文:

木通這種蔓生植物,主要作用是瀉心經和小腸的濕熱。

木通,主要進入心經,也兼入小腸。古代稱為通草,現在的通草其實是古代說的通脫木。它味道甘淡,質地輕飄,書上記載它有很多療效,但總歸來說不外乎是清火、疏通孔竅和利水這幾方面的作用。人如果身上沒有受到風寒暑濕等外邪侵擾而產生熱,體內也沒有火氣熏蒸,那麼水道就會順暢,身體就會安穩舒適。從咽喉到心胸,從腹部到大小便,就不會有阻塞不通的問題。

元代名醫李杲說,人如果肺受到熱邪侵擾,津液氣化的源頭就會斷絕(因為肺是水液的源頭),那麼泉水就會斷流。膀胱如果受到濕熱阻塞,就會小便不通。朱二允說,火在上會口乾眼紅鼻子乾,在中間會心煩嘔吐,在下會小便不順暢、腳腫。木通的藤細小中空,兩頭都通,質地輕浮,味道清淡能滲透,可以瀉心火。

心火消退,小便就會自然順暢(因為心和小腸互為表裡),小便順暢,各經的火邪都會從心經的水道向下排出。所以木通可以通經下乳(火氣不往上亢盛,月經就會調順,乳汁就會暢通),可以破血除熱(熱除掉,血瘀就會破開,血瘀破開,熱氣自然消除),可以止煩止痛(心火清了,煩躁就會消除,疼痛就會停止),可以排膿生肌(心火消除了,氣血得到滋養,肌肉就會生長),可以疏通關竅,使關節靈活(心竅通暢,經絡就會運行,所以關節也會通暢)。凡是因為濕熱引起的病症,都可以用它來疏通導引。雖然它和澤瀉一樣都是滲利,但心火妄動時適合用木通,相火妄動時適合用澤瀉。只有神氣虧損、容易出汗、身體虛弱的孕婦要忌用,因為它性味滑利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