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編 (121)

回本書目錄

上編 (121)

1. 茯苓

(寓木)滲脾肺濕,伐肝胃水邪。

茯苓(專入脾胃,兼入肺肝):色白入肺,味甘入脾,味淡滲濕。故書皆載上滲脾肺之濕,下伐肝腎之邪。其氣先升(清肺化源),後降(下降利水)。凡人病因水濕而見氣逆煩滿、心下結痛、呃逆嘔吐、口苦舌乾、水腫淋結、憂恚驚恐,及小便或澀或多者(諸病皆從水濕所生而言),服此皆能有效(故治亦從水濕生義)。故入四君,則佐參朮以滲脾家之濕;入六味,則使澤瀉以行腎邪之餘,最為利水除濕要藥。書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謂也。又曰定魄(肺藏魄),即水去而魄自安之意也。且水既去,則小便自開,安有癃閉之慮乎?水去則內濕已消,安有小便多見之謂乎?故水去則胸膈自寬,而結痛煩滿不作;水去則津液自生,而口苦舌乾悉去(故效亦從水濕既去而見)。惟水衰精滑,小便不禁,非由水濕致者切忌,恐其走表泄氣故耳。苓有赤白之分,赤入小腸,白入膀胱。白微有補,赤則止瀉濕熱。一氣一血,自不容混如此。

至皮專治水腫膚脹,以皮行皮之義。(凡腫而煩渴,便閉溺赤,屬陽水,有五皮散、疏鑿飲;不煩渴,大便溏,小便數,不赤澀,屬陰水,宜實脾飲、疏氣飲。腰以上腫者宜汗,腰以下腫者宜利小便。)以大塊堅白者良(系松根靈氣結成),惡白蘞,畏地榆、秦艽、龜甲、雄黃,忌醋。

白話文:

茯苓,主要作用於脾胃,同時也能影響肺和肝。它顏色白,歸肺經;味道甘甜,歸脾經;味道淡,能滲濕。所以古籍記載它能向上滲透脾肺的濕氣,向下清除肝腎的水邪。它的藥性是先向上升(清理肺的源頭),然後向下走(向下排泄水分)。

凡是人因為水濕而導致氣逆、心煩、胸悶、心下結痛、打嗝嘔吐、口苦舌乾、水腫、小便不順暢或過多,以及憂愁驚恐等症狀(這些病都因水濕而生),服用茯苓都能有效。(所以治療也是從去除水濕的原理出發。)

所以,在四君子湯中,它輔助人參、白朮來滲除脾臟的濕氣;在六味地黃丸中,它配合澤瀉來排除腎臟殘餘的水邪。它是非常重要的利水祛濕藥。古籍說它能健脾,意思是指水濕去除,脾自然就健康了。又說它能安定魂魄(肺臟藏魂魄),意思是指水濕去除,魂魄自然安穩。而且水濕去除後,小便自然暢通,就不會有小便不通的顧慮;水濕去除,體內濕氣消散,也就不會有小便過多的情況。所以水濕去除,胸膈自然寬敞,胸悶疼痛也不會再出現;水濕去除,津液自然產生,口苦舌乾的症狀也會消失。(所以它的療效也是從去除水濕而來。)

但是,如果因為腎精虧虛、滑泄導致小便失禁,而不是因為水濕引起的,就絕對不要使用茯苓,否則會使藥性走散而耗損氣血。茯苓有赤茯苓和白茯苓之分,赤茯苓歸小腸,白茯苓歸膀胱。白茯苓略有補益的作用,赤茯苓則能止瀉、清除濕熱。一氣一血,兩者作用大不相同,不能混用。

茯苓皮專門治療水腫和皮膚脹滿,這是因為它有「以皮行皮」的作用。(凡是水腫且口渴煩躁、大便不通、小便赤黃的屬於陽水,可以用五皮散或疏鑿飲治療;不煩渴、大便溏、小便次數多、不赤澀的屬於陰水,宜用實脾飲或疏氣飲治療。腰部以上腫脹的宜發汗,腰部以下腫脹的宜利小便。)以大塊、堅實、白色的茯苓為佳。(它是松樹根部吸收靈氣後形成的。)它不宜與白蘞同用,畏懼地榆、秦艽、龜甲、雄黃,忌食醋。

2. 茯神

(寓木)導心痰濕。

茯神(專入心):功與茯苓無異;但神抱心以生,苓則不從心抱。故苓則能入脾與腎,而神則多入心耳。書曰:「服此開心益智,安魂(肝藏魂),定魄(肺藏魄)」,無非入心導其痰濕,故能使心與腎交通之謂耳。(的解)

心木,書名黃松節。味苦,性溫,能治諸筋攣縮、偏風喎斜、心掣健忘。(汪昂曰:「方用心木一兩,乳香一錢,石器炒研,名松節散,每服二錢,木瓜湯下,治一切筋攣疼痛。乳香能伸筋,木瓜能舒筋也。」)亦是入血滲濕之意。取苓有心者是。(汪昂曰:「以其抱心,故能治心也。」)去皮及中木用。

白話文:

茯神(主要作用於心臟)。它的功效和茯苓差不多,但是茯神是環抱著心臟生長的,茯苓則不是。所以茯苓可以進入脾臟和腎臟,而茯神則大多進入心臟。古書上說服用茯神可以使人開心、增長智慧、安定魂魄(肝臟儲藏魂,肺臟儲藏魄),這都離不開它進入心臟,導出其中的痰濕,所以才能使心臟和腎臟相互交通。

(附註說明)有一種稱為「心木」的藥材,又名黃松節,味苦性溫,可以治療各種筋脈攣縮、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以及心神不寧、健忘等症狀。(汪昂說,有個方子使用心木一兩,乳香一錢,用石器炒過磨成粉,稱為松節散,每次服用二錢,用木瓜湯送服,可以治療一切筋脈攣痛。乳香能伸展筋脈,木瓜能舒緩筋脈。)這也是茯神能入血、滲透濕氣的道理。取茯苓時,要選擇有心木的那部分。(汪昂說,因為它環抱著心臟生長,所以能治療心臟的疾病。)使用時要去除外皮和中間的心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