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編 (120)
上編 (120)
1. 赤小豆
(菽豆)利小腸濕熱
赤小豆(專入小腸。)甘酸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入陰。通小腸而利有形之病。故與桑白皮同為利水除濕之劑。(十劑曰。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是以水氣內停。而見溺閉腹腫。手足攣痹。癰腫瘡疽。非此莫治。(朱氏集驗方云。宋仁宗在東宮時患痄腮。
命道士贊寧治之。取小豆七七粒為末。敷之而愈。中貴人任承亮後患惡瘡近死。尚書郎傅永授以藥。立愈。叩其方。赤小豆也。予苦脅疽。既至五臟。醫以藥治之。甚驗。承亮曰。得非赤小豆耶。醫謝曰。某用此活三十口。願勿復言。有僧發背如爛瓜。鄰家乳婢用此治之如神。
但其性最黏。敷毒。干則難揭。入苧根末。即不黏。此法尤佳。)且能止濕解酒。通胎下乳。(陳自明。予婦食素。產後七日乳脈不行。服藥無效。偶得赤小豆一升。煮粥食之。當夜遂行。)至十劑取此為燥。亦以水行而燥自生之意。並非因其藥性本燥而言也。故書又戒多服。
則令人津液枯槁而燥。取緊小而赤黯色者良。(若半黑半紅為相思子。非赤小豆也。)
白話文:
赤小豆,主要作用於小腸。味道甘酸,顏色是紅色的,是屬於心的穀物。它的藥性是往下走的,進入人體的陰分,可以疏通小腸,對於有形的病症有療效。所以,它和桑白皮一樣,都是用來利水、去除濕氣的藥物。(《十劑》中說,用燥性的藥物可以去除濕氣,桑白皮和赤小豆就屬於這類藥物。)因此,如果體內水氣停滯,出現小便不通、腹部腫脹、手腳麻木、癰腫瘡疽等病症,沒有它就沒辦法治療。(朱氏的驗方記載,宋仁宗在東宮的時候,曾經得過腮腺炎,請道士贊寧醫治,取用赤小豆磨成粉末敷在患處,就痊癒了。太監任承亮後來得了惡瘡,快要死了,尚書郎傅永給了他藥,立刻就好了。問他用什麼藥,才知道是赤小豆。我曾經得了脅疽,病情已經侵犯到五臟,醫生用藥治療,效果很好。任承亮問醫生,用的不會是赤小豆吧?醫生連忙說,我靠這個藥治活了三十個人,請您不要再說了。有個和尚背上長了像爛瓜一樣的瘡,鄰居的奶媽用赤小豆治療,效果非常好。
不過,它的藥性非常黏膩,用來敷瘡毒,乾了之後很難揭下來。如果加入苧麻根的粉末,就不會那麼黏了,這個方法更好。而且,它還能止濕解酒、通胎下乳。(陳自明說,他的妻子吃素,產後七天乳脈不通,吃藥也沒有效果。偶然得到一升赤小豆,煮粥給她吃,當晚就通暢了。)《十劑》中用赤小豆的燥性來治濕,也是因為它能使水排出,而水去則燥自生,並不是指它藥性本身就燥。所以,書上也告誡說,不要過量服用,會讓人體津液枯竭而變得乾燥。要選用顏色緊實、小而紅暗的赤小豆,品質才好。(如果顏色一半黑一半紅,那是相思子,不是赤小豆。)
2. 滑石
(石)降上中下濕熱
滑石(專入膀胱)。何以滑名?因其性滑而名之也。滑石味甘氣寒,色白,服則能以清熱降火,通竅利便,生津止渴。為足太陽膀胱經藥。故凡中暑積熱,嘔吐煩渴,黃疸水腫,腳氣淋閉,水熱瀉利,吐血衄血諸症,腫毒乳汁不通,胎產難下,服此皆能蕩熱除濕,通汁滑胎。
(同甘草,為六一散。)然其開竅利濕,不獨盡由小便而下,蓋能上開腠理而發表。(腠理為肺所生。)是除上中之濕熱;下利便溺而行,是除中下之濕熱。熱去則三焦寧而表裡安;濕去則闌門通而陰陽利矣!河間益元散(六一散或加辰砂),用此通治上下表里諸病,其意在此。
滑石既屬滲利,如何又言止渴?因其濕熱既滲,則脾胃中和,而渴自止耳。故書又載能理脾胃,義亦由此。白而潤者良。石葦為使。宜甘草。(汪昂云:凡走泄之劑,宜用甘草以佐。)
白話文:
滑石這種礦物,能將身體上、中、下三處的濕熱往下導引。
滑石(主要作用於膀胱經)。為什麼叫「滑石」呢?因為它性質滑潤而得名。滑石味道甘甜,性寒,顏色是白色。服用後可以清熱降火,疏通孔竅,利小便,生津止渴。它是足太陽膀胱經的藥物。所以凡是中暑積熱、嘔吐煩躁口渴、黃疸、水腫、腳氣、小便淋瀝不暢、水熱引起的腹瀉、吐血、流鼻血等症狀,以及腫毒、乳汁不通、難產等情況,服用滑石都能夠清除熱邪,排除濕氣,疏通津液,幫助順產。
(和甘草一起用,就是六一散。)然而,滑石疏通孔竅、排除濕氣,不只是從小便排出。它也能打開皮膚的毛孔而發散,這是排除上半身的濕熱;又能向下疏導小便而排出,這是排除中下半身的濕熱。熱邪去除,三焦(人體上、中、下三個部位)就能安寧,身體表裡也能平安;濕氣去除,腸道就能暢通,陰陽氣血也能調和。金代醫家劉完素的益元散(六一散有時會加硃砂)就用滑石來治療各種身體上、中、下,內外的疾病,道理就在這裡。
滑石既然是滲濕利水的藥物,為什麼又說能止渴呢?因為濕熱排除了,脾胃自然就恢復平和,口渴自然就止住了。所以醫書又記載它能調理脾胃,道理也是這樣。白色且潤澤的滑石品質較好。石葦可以作為使藥引導藥效,適合與甘草一起使用。(汪昂說,凡是具有瀉下作用的藥物,都適合用甘草來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