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編 (118)
上編 (118)
1. 地膚子
(隰草)瀉膀胱血虛濕熱利小便淋閉
地膚子(專入膀胱)。治淋利水清熱。功頗類於黃柏。但黃柏其味苦烈。此則味苦而甘。黃柏大瀉膀胱濕熱。此則其力稍遜。凡小便因熱而見頻數及或不禁。用此苦以入陰。寒以勝熱。而使濕熱盡從小便而出也。(頻數既謂之熱。則不禁當不得以熱名。然不禁亦有因於膀胱邪火妄動而致者。
但頻數不禁出於體旺。則為陽火偏勝。用以實治則可。出於虛衰老弱。雖有邪火內熾。亦恐真陽不足。當為詳慎。)但虛火偏旺而熱得恣。固當用以清利。若不佐以補味同入。則小水既利而血益虛。血虛則熱益生。熱生而淋其益甚矣。故宜佐以牡蠣山藥五味收澀之劑。俾清者清。
補者補。通者通。澀者澀。滋潤條達而無偏勝為害之弊矣!且能以治因熱㿗疝。並煎湯以治瘡疥。至書所謂益精強陰。非是具有補益之能。不過因其熱除。而即具有堅強之意耳。類蠶沙。惡螵蛸。(藏器曰。眾病皆起於虛。虛而多熱者。加地膚子甘草。)
白話文:
地膚子,這種生長在潮濕地方的草本植物,主要功效是針對膀胱,可以排除因血虛引起的濕熱,並有助於利尿,改善小便不暢。
它主要用於治療小便淋漓不盡、排尿困難等問題,其作用類似於黃柏,都能清熱利濕。但黃柏的藥性苦味較強烈,地膚子則帶有些許甘味。黃柏主要用於強烈清除膀胱的濕熱,而地膚子的效果則稍弱一些。對於因熱引起的頻尿、小便失禁等問題,地膚子能通過其苦味進入陰分,並用其寒性來抑制熱邪,使濕熱從小便排出。
(頻尿通常被認為是熱引起的,但小便失禁不一定都是熱造成,有時也可能是膀胱的邪火妄動所致。如果頻尿失禁是身體強健的人因陽火過盛所引起,使用地膚子可以有效治療;但如果頻尿失禁是虛弱年老的人因體虛所致,即使有邪火內盛,也可能是因為真陽不足,需要謹慎使用。)
如果虛火旺盛導致熱邪肆虐,當然可以用地膚子來清熱利濕,但如果沒有搭配補益的藥材一起使用,可能會導致小便順暢了,但血虛的情況會更加嚴重。血虛會導致熱邪更盛,熱邪更盛反而會加重小便淋漓不盡的狀況。因此,最好搭配牡蠣、山藥、五味子等具有收斂固澀功效的藥材,讓清熱的歸清熱,補益的歸補益,通利的歸通利,收澀的歸收澀,這樣才能達到滋潤條達,避免偏盛偏衰的弊端。
此外,地膚子也可以治療因熱引起的陰部腫痛(㿗疝),煎湯外洗則可以治療瘡疥。古書中說地膚子能「益精強陰」,並不是說它真的有補益的功效,只是因為它能清除熱邪,所以間接達到了堅強的效果。它與蠶沙的性質類似,並且不適合與螵蛸一起使用。(名醫張藏器認為,許多疾病都是由虛引起的,對於體虛且多熱的人,可以加入地膚子和甘草來治療。)
2. 白蘚皮
(山草)瀉脾胃濕熱
白蘚皮(專入脾胃)。味苦與鹹。性寒無毒。蓋陽明胃土喜燥惡濕。一有邪入。則陽被鬱不伸而熱生矣。有熱自必有濕。濕淫則熱益盛。而風更乘熱至。相依為害。以致關節不通。九竅不利。見為風瘡疥癬。毛脫疸黃。濕痹便結。溺閉陰腫。咳逆狂叫飲水種種等症。(諸症皆就濕熱以論。)
治宜用此苦泄寒鹹之味。以為開關通竅。俾水行熱除風息。而症自克平。(肘後治鼠瘻已破。出膿血。用白蘚皮煮汁服一升。當吐若鼠子也。又陳延之治產後中風人虛不可服他藥者。一物白蘚皮湯溫服。)奈世不察。猥以此為瘡瘍之外用。其亦未達本經主治之意耳!然此止可施於脾胃堅實之人。
若使素屬虛寒。切勿妄用。根黃白而心實者良。取皮用。惡桑螵蛸茯苓桔梗萆薢。
白話文:
白蘚皮(主要作用於脾胃)。味道苦澀帶鹹,屬性寒涼且無毒。陽明胃土喜歡乾燥而厭惡潮濕,一旦有邪氣入侵,陽氣就會被鬱悶而無法伸展,進而產生熱。有熱就必然有濕,濕氣過盛會使熱更旺,風邪也趁勢而來,相互勾結危害人體,導致關節不通暢、九竅不利,表現為風瘡、疥癬、脫毛、黃疸、濕痺、便秘、小便不通、陰部腫脹、咳嗽、狂叫、飲水等各種症狀。(這些症狀都是從濕熱的角度來論述的。)
治療應該使用這種苦味、泄瀉和寒涼帶鹹的藥性,來疏通關節、開通竅道,使體內的水液運行順暢、熱邪消除、風邪平息,症狀自然能平復。(《肘後方》記載治療鼠瘻已破、出膿血的情況,用白蘚皮煮汁服用一升,可能會吐出像老鼠一樣的東西。另外,陳延之治療產後中風、體虛無法服用其他藥物的人,只用白蘚皮湯溫服。)可惜世人不了解,只把它當作治療瘡瘍的外用藥,實在是沒有理解本經藥物的主治功效啊!然而此藥只能用於脾胃功能強健的人。
如果本身屬於虛寒體質,千萬不要亂用。根部黃白色、中心堅實的品質較好。取皮入藥。忌與桑螵蛸、茯苓、桔梗、萆薢同用。
3. 苦參
(山草)清熱除濕殺蟲。
苦參(專入腎,兼入脾胃)。味苦至極。古書有云,雖在五參之外。(人參、沙參、紫參、丹參、玄參。)云參亦屬有補,然究止屬除濕導熱之品,於補其奚濟乎?(繡按:五參除人參可以言補,餘不得以補名。)凡味惟甘為正,惟溫為補。苦參味等黃柏,寒類大黃,陰似朴硝。
(的解)號為極苦極寒。用此殺蟲除風,治水去疸,掃疥治癩,開竅通道,清痢解疲。或云有益,若謂於腎有補,縱書立有是說,亦不過從濕除熱祛之後而言。豈真補陰益腎之謂哉?況有用此擦牙,而更見有腰痛傷腎之症,其可謂之補腎者乎!(素問云: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
久則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云: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兼四氣,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各從本臟之氣用爾。故久服黃連苦參而反熱者,此其類也。氣增不已,則臟氣有偏勝,偏勝則臟有偏絕,故有暴夭。是以藥不具五味,
不備四氣,而久服之,雖且復勝,久必暴夭。但人疏忽,不能精候耳。張從正云:凡藥皆毒也,雖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則五味各歸其臟,必有偏勝,氣增之患,諸藥皆然。學者當觸類而長之可也。)至脾胃虛寒,尤為切忌。泔浸,去腥氣。蒸用。玄參為使。惡貝母菟絲子漏蘆,
反藜蘆。
白話文:
苦參,是一種山裡的草藥,主要功效是清熱、去除濕氣、殺蟲。(它主要作用於腎,也兼作用於脾胃)。味道非常苦。古書上說,雖然它不屬於人參、沙參、紫參、丹參、玄參這五參,但因為也叫「參」,所以有人認為它有補益的功效。然而,實際上它只能去除濕氣、引導熱氣往下走,對於補益沒有幫助。(我認為五參中只有人參可以稱為補益,其他都不能算是補藥)。一般來說,味道甘甜的藥材才是正性的,藥性溫和的才是補益的。苦參的味道和黃柏類似,藥性寒涼,和大黃類似,陰寒性質和朴硝相似。
(我的理解)苦參被認為是極苦極寒的藥物,可以用來殺蟲、祛除風邪、治療水腫、退黃疸、消除疥瘡和癩病、開通竅道、清解痢疾、緩解疲勞。有人認為它對身體有益,如果說它對腎有補益作用,即使古書上有這樣的說法,也只是因為它清除了濕熱之後產生的間接效果,並不是真的能補陰益腎。更何況有人用它來擦牙,反而出現了腰痛傷腎的情況,怎麼能說它有補腎的作用呢!(《素問》說,五味進入胃之後,會各自歸屬於它們所喜歡的臟腑,長期服用會增強該臟腑的氣。這是物質轉化的規律。如果氣增強過久,就會導致夭折。王冰註解說,藥物進入肝臟會產生溫性,進入心臟會產生熱性,進入肺臟會產生清性,進入腎臟會產生寒性,進入脾臟會產生極陰且兼具四氣的特性,這些都是增強藥味的同時,也增強了臟腑的氣。所以長期服用黃連、苦參等寒性藥物,反而會產生熱性,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氣增長過度,就會導致臟腑之氣偏盛,偏盛就會導致臟腑衰絕,所以會導致突然夭折。因此,藥物不能只有單一的五味或四氣,如果長期服用,雖然可能暫時有效,但時間長了必然會導致暴夭。只是人們常常疏忽,不能仔細觀察而已。張從正說,所有藥物都有毒性,即使是甘草、苦參也不能說沒有毒性。長期服用,五味各自歸於它們所屬的臟腑,必然會導致氣的偏盛,產生增氣的弊病,所有藥物都是這樣。學習醫理的人應該由此推廣開來。)。對於脾胃虛寒的人,尤其要絕對禁止使用苦參。可以用米泔水浸泡,去除它的腥氣,然後蒸熟使用。玄參可以作為它的輔助藥。它與貝母、菟絲子、漏蘆同用會產生不良作用,與藜蘆同用會產生相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