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宮繡

《本草求真》~ 上編 (118)

回本書目錄

上編 (118)

1. 地膚子

(隰草)瀉膀胱血虛濕熱利小便淋閉

白話文:

隰草:利小便,瀉膀胱。虛濕熱者利小便淋閉。

地膚子(專入膀胱)。治淋利水清熱。功頗類於黃柏。但黃柏其味苦烈。此則味苦而甘。黃柏大瀉膀胱濕熱。此則其力稍遜。凡小便因熱而見頻數及或不禁。用此苦以入陰。寒以勝熱。而使濕熱盡從小便而出也。(頻數既謂之熱。則不禁當不得以熱名。然不禁亦有因於膀胱邪火妄動而致者。

白話文:

地膚子(專門進入膀胱)。治療淋病,利水清熱。功效與黃柏很相似。但黃柏的味道苦烈。地膚子的味道則苦中帶甘。黃柏大瀉膀胱濕熱。地膚子的功效稍遜一點。凡是小便因熱而頻繁,或不能控制。用地膚子的苦味進入陰部。寒性勝過熱性。使濕熱全部從小便排出。(頻繁小便既然稱為熱。那麼不能控制的小便就不應該以熱來命名。然而不能控制的小便也有因膀胱邪火妄動而引起的。)

但頻數不禁出於體旺。則為陽火偏勝。用以實治則可。出於虛衰老弱。雖有邪火內熾。亦恐真陽不足。當為詳慎。)但虛火偏旺而熱得恣。固當用以清利。若不佐以補味同入。則小水既利而血益虛。血虛則熱益生。熱生而淋其益甚矣。故宜佐以牡蠣山藥五味收澀之劑。俾清者清。

白話文:

但頻繁遺精不外乎是身體強壯,這是陽火旺盛造成,採用抑制療法就可以。假如是虛衰、衰老、虛弱引起的,即使邪熱內盛,這麼也擔心真正陽氣不足。應當詳細慎重考慮。)但虛火旺盛而熱得肆無忌憚,理應採用清利的方法。倘若不輔以益補的藥材一同服用,那麼小便雖然通利了但是血更加虛。血虛則熱更盛,熱更盛則小便頻繁加劇。因此應該輔以牡蠣、山藥等具有收澀作用的藥物,使清的清,補的補。

補者補。通者通。澀者澀。滋潤條達而無偏勝為害之弊矣!且能以治因熱㿗疝。並煎湯以治瘡疥。至書所謂益精強陰。非是具有補益之能。不過因其熱除。而即具有堅強之意耳。類蠶沙。惡螵蛸。(藏器曰。眾病皆起於虛。虛而多熱者。加地膚子甘草。)

白話文:

補的就要補。通的就須通。澀的就須澀。滋潤條達而沒有任何偏勝的害處!並且還能夠用來治療因熱而引起的疝氣。同時煎湯水來治療瘡疥。到書中所謂的增加精血、強壯陰精,並不是說它真的有補益的作用。不過是因為它的熱氣消除了,所以就有堅強的意思罷了。好像蠶沙。討厭螵蛸。(藏器說。所有的疾病都起因於虛。虛而又有許多熱的人。再加入地膚子、甘草。)

2. 白蘚皮

(山草)瀉脾胃濕熱

白蘚皮(專入脾胃)。味苦與咸。性寒無毒。蓋陽明胃土喜燥惡濕。一有邪入。則陽被郁不伸而熱生矣。有熱自必有濕。濕淫則熱益盛。而風更乘熱至。相依為害。以致關節不通。九竅不利。見為風瘡疥癬。毛脫疸黃。濕痹便結。溺閉陰腫。咳逆狂叫飲水種種等症。(諸症皆就濕熱以論。

白話文:

白蘚皮:主要作用於脾胃。味道苦而微鹹。性質寒冷無毒。陽明胃土喜燥惡濕,一旦邪氣入侵,陽氣就會被抑鬱不舒展,從而產生熱氣。有熱就必然有濕,濕氣過盛就會使熱氣更加旺盛,風更會乘著熱氣而來,相伴為害。導致關節不通,九竅不利,出現風瘡、疥癬、毛髮脫落、疸黃、濕痹、便結、尿閉、陰腫、咳嗽、狂躁、多飲水等症狀。以上症狀都因濕熱而論。

)治宜用此苦泄寒咸之味。以為開關通竅。俾水行熱除風息。而症自克平。(肘後治鼠瘻已破。出膿血。用白蘚皮煮汁服一升。當吐若鼠子也。又陳延之治產後中風人虛不可服他藥者。一物白蘚皮湯溫服。)奈世不察。猥以此為瘡瘍之外用。其亦未達本經主治之意耳!然此止可施於脾胃堅實之人。

白話文:

治療時應該使用這種苦泄寒鹹的藥物。用以打開關竅。使水液運行、熱邪消除、風邪平息。那麼症狀自然平定。(肘後備急方治鼠瘻已破。膿血湧出。用白蘚皮煮汁服用一升。就會吐出像老鼠一樣的東西。又陳延之治療產後中風的人體虛不能服用其他藥物的。單用白蘚皮湯溫服。)但是世間的人不察覺。竟把這個作為瘡瘍的外用藥。他們根本就未理解本草經中主治的含義罷了!但是,這種藥物只能用於脾胃堅實的人。

若使素屬虛寒。切勿妄用。根黃白而心實者良。取皮用。惡桑螵蛸茯苓桔梗萆薢

白話文:

如果素來體質虛寒,千萬不要輕易服用。只有根呈黃白色且芯實的艾草纔好,只取艾草的皮來使用。艾草忌用桑螵蛸、茯苓、桔梗、獨活。

3. 苦參

(山草)清熱除濕殺蟲

白話文:

繁體中文:

山草 清熱除濕殺蟲

現代白話文:

山草 可清熱、除濕、殺蟲。

苦參(專入腎。兼入脾胃)。味苦至極。古書有云。雖在五參之外。(人參沙參紫參丹參玄參。)云參亦屬有補。然究止屬除濕導熱之品。於補其奚濟乎?(繡按。五參除人參可以言補。余不得以補名。)凡味惟甘為正。惟溫為補。苦參味等黃柏。寒類大黃。陰似朴硝。

白話文:

苦參(專門進入腎臟。兼入脾胃)。味道極苦。古書上說。雖然在五參之外。(人參。沙參。紫參。丹參。玄參。)說參也屬於有補。然而究其止歸屬為去除濕氣導熱的藥物。於補養身體的方面又何濟於事?(註:五參中,只有人參可以稱補。其他的都不能以補名。)凡是味道只有甘的纔是正氣。只有溫的纔是補益。苦參的味道等同黃柏。寒冷類同大黃。陰性類同朴硝。

(的解)號為極苦極寒。用此殺蟲除風。治水去疸。掃疥治癩。開竅通道。清痢解疲。或云有益。若謂於腎有補。縱書立有是說。亦不過從濕除熱祛之後而言。豈真補陰益腎之謂哉?況有用此擦牙。而更見有腰痛傷腎之症。其可謂之補腎者乎!(素問云。五味入胃。各歸其所喜攻。

白話文:

「的解」指極苦極寒的藥。用於殺蟲、除風、治水、去疸、掃疥、治癩、開竅、通道、清痢、解疲等。有人說它有益於身體,但如果認為它能補腎,即使在書中立有此說,也不過是從濕、除熱、祛風之後而發。難道是真正補陰益腎的意思嗎?況且有人用它擦牙,反而出現腰痛傷腎的症狀,怎麼能說它補腎呢?(《素問》說,五味進入胃中,各歸其所喜攻。)

久則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王冰注云。入肝為溫。入心為熱。入肺為清。入腎為寒。入脾為至陰而兼四氣。皆為增其味而益其氣。各從本臟之氣用爾。故久服黃連苦參而反熱者。此其類也。氣增不已。則臟氣有偏勝。偏勝則臟有偏絕。故有暴夭。是以藥不具五味。

白話文:

體內某些物質停留過久,就會增加人體的氣。這是自然的變化規律。如果人體的氣增加得太多,而且時間很長,就會導致早死。王冰註解說:黃連苦參等藥物,進入肝臟後就會產生溫熱之氣。進入心臟後就會產生熱氣。進入肺臟後就會產生清氣。進入腎臟後就會產生寒氣。進入脾臟後就會產生至陰之氣,但又兼有其它的四種氣。這些藥物都能增強自己的味道和氣息,並各自根據本臟的氣來發揮作用。所以,如果長期服用黃連苦參而導致身體發熱,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人體的氣不斷增加,就會導致某個臟腑之氣偏勝,偏勝就會導致某個臟腑之氣偏絕。所以就會有暴死的情況。因此,藥物應該具備五種味道。

不備四氣。而久服之。雖且復勝。久必暴夭。但人疏忽。不能精候耳。張從正云。凡藥皆毒也。雖甘草苦參不可不謂之毒。久服則五味各歸其臟。必有偏勝。氣增之患。諸藥皆然。學者當觸類而長之可也。)至脾胃虛寒。尤為切忌。泔浸。去腥氣。蒸用。玄參為使。惡貝母菟絲子漏蘆

白話文:

如果不適當的服用藥物。即使可能一開始症狀得到改善。但長時間服用,最終可能會暴斃。只是人們疏忽大意,不懂得精細觀察罷了。如同張從正所說。所有的藥物都有毒性,即使像甘草苦參這些藥物,也不能說沒有毒性。長期服用某種藥物,則可能使該藥物的藥性進入某個臟器,導致某個臟器的藥性過於旺盛,從而引發氣血增多的禍患。所有藥物都是這樣。有學識的人應該觸類旁通,並將它衍生推廣開來。)對於脾胃虛寒的人,尤其要嚴格注意。用淘米水浸泡能去除腥味,然後蒸熟服用。玄參可用作引藥。貝母菟絲子漏蘆是它的禁忌藥物。

藜蘆

白話文:

反藜蘆

藜蘆,味辛性寒,有毒。能瀉水,消腫。

但藜蘆有毒性,不可久服。久服會傷及正氣,引起嘔吐、腹瀉、脫水等症狀。

因此,使用藜蘆時,務必謹慎,不可擅自服用。應在中醫指導下使用,並嚴格按照醫囑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