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編 (115)

回本書目錄

上編 (115)

1. 橘皮

(山果),宣肺氣,燥脾濕。

橘皮(專入脾肺,兼入大腸):味辛而溫,治雖專主脾肺。(時珍曰:「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簽,故橘皮為二經氣分藥。」)調中快膈,導痰消滯,利水破癥,宣五臟,理氣燥濕。(汪自曰:「大法治痰以健脾順氣為主。」潔古曰:「陳皮、枳殼利其氣而痰目下。」)然同補劑則補,同瀉劑則瀉;同升劑則升,同降劑則降,各隨所配而得其宜。(凡補藥、澀藥,必佐陳皮以利氣。)且同生薑,則能止嘔。(十劑篇云:「宣可去壅,生薑、橘皮之屬是也。」)同半夏則豁痰,同杏仁則治大腸氣閉,同桃仁則治大腸血閉。至其利氣,雖有類於青皮,但此氣味辛溫,則入脾肺而宣壅,不如青皮專入肝疏泄,而無入脾燥濕、入肺理氣之故也。(諸濕皆屬於脾,諸氣皆屬於肺。)然多服亦能損氣。(胃氣亦賴痰養,不可用此盡攻。)用補留白,下氣消痰除白。(出聖濟,即書所名橘紅。)(今人有以色紅形小如枳實者代充,其破氣實甚。)然亦寓有發表之意。(以皮治皮意。)

核治疝痛偏墜。(凡核多入腎,而橘核尤入囊核,亦物類相感意。時珍曰:「橘核入足厥陰肝,與青皮同功,故治腰痛、㿉疝痛,及內㿉卵腫偏墜,或硬如石,或腫至潰,有極核丸,用之有效。」)葉散癰腫。(莫強中為豐城令時得疾,凡食已,輒胸滿不下,百方不效。偶家人合橘紅湯,因取嘗之,似相宜,連日飲之,一日,忽覺胸中有物墜下,大驚目瞪,自汗如雨,須臾腹痛,下數塊如鐵彈子,臭不可聞,自此胸次廓然,其疾頓愈,蓋脾之冷積也。其方用橘皮一斤去穰,甘草、鹽花各四兩,為末,煮乾點服,名二腎散。丹溪變為潤下丸,用治痰氣有效。惟氣實人服之相宜,氣不足者,不宜用之也。)

取廣陳久者良。(陳則烈氣消散,故名陳皮,與半夏同用,名為二陳。)治火痰童便制,寒痰薑汁製,治下焦鹽水制,核去皮炒用。

白話文:

橘皮,主要作用於脾和肺,也兼入大腸經。味道辛辣而性溫。雖然主要針對脾肺,(李時珍說,脾是元氣之母,肺是吸收氣體的關鍵,所以橘皮是作用於這兩經的氣分藥。)它可以調和中焦,使胸膈舒暢,疏導痰液,消除積滯,有利尿、破除症瘕的作用。它能宣通五臟,調理氣機,燥濕。(汪昂說,治療痰證的方法是以健脾順氣為主。李杲說,陳皮和枳殼能疏通氣機,使痰容易排出。)但是,和補藥一起使用則有補益作用,和瀉藥一起使用則有瀉下的作用。

和升提的藥一起使用則有升提的作用,和降泄的藥一起使用則有降泄的作用,可以根據配伍的藥物發揮不同的作用。(凡是補藥或收澀的藥,都要佐以陳皮來理氣。)而且,和生薑一起使用,就能止嘔。(《十劑》說,宣通可以去除壅塞,生薑和橘皮就是這類藥。)和半夏一起使用,可以化痰;和杏仁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大腸氣機閉塞;和桃仁一起使用,可以治療大腸血瘀閉塞。至於它理氣的作用,雖然和青皮類似,但橘皮氣味辛溫,主要入脾肺經,用於宣通壅塞,

不像青皮那樣專門入肝經,用於疏泄肝氣,而且它沒有燥濕的作用。肺主氣,脾主濕,因此橘皮有入脾燥濕、入肺理氣的作用。(各種濕邪都和脾有關,各種氣病都和肺有關。)但是,如果服用過多也會損耗氣。 (胃氣也需要痰液來滋養,不可用橘皮過度攻伐。)使用橘皮時,留下內層白色的部分,可以降氣、消痰;去除白色的部分,就是書上所說的橘紅。(現在有人用顏色紅、形狀小的像枳實的橘子皮代替,它破氣的作用很強。)其實橘紅也帶有發散的作用,(這是用皮治皮的意思。)橘核可以治療疝痛和陰囊墜脹。(一般來說,核類藥物多入腎經,而橘核尤其入陰囊,這也是同類相感的意思。李時珍說,橘核入足厥陰肝經,和青皮有相同的作用,所以能治療腰痛、疝痛,以及內疝、睪丸腫大、陰囊墜脹,有的硬如石頭,有的腫脹至潰爛,可以用極核丸,效果很好。)橘葉可以散癰腫。(莫強中當豐城縣令時,得了一種病,每次吃飯後都覺得胸悶不舒服,試了很多方法都不見效。

有一次,家裡人熬了橘紅湯,他隨意喝了一點,覺得很舒服。連續喝了幾天,有一天,他忽然覺得胸中有東西掉下來,非常驚恐,目瞪口呆,汗如雨下。過了一會,肚子痛,拉出了好幾塊像鐵彈子一樣的東西,臭不可聞。從此胸部就舒暢了,病也好了。這是因為脾有寒積的緣故。這個方子用橘皮一斤,去掉白色部分,甘草、鹽花各四兩,研成粉末,煮乾後服用,叫做二腎散。朱丹溪把這個方子改為潤下丸,用於治療痰氣,效果很好。

但是,只適合氣實的人服用,氣虛的人不適合服用。)最好選用廣州產的陳久橘皮,效果才好。(陳久的橘皮藥性溫和,所以叫陳皮。和半夏一起使用,叫做二陳湯。)治療火痰用童子小便浸泡過的橘皮,治療寒痰用薑汁浸泡過的橘皮,治療下焦的病用鹽水浸泡過的橘皮。橘核要去皮炒過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