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編 (104)
上編 (104)
1. 吳茱萸
(味)逐肝寒氣上逆。
吳茱萸(專入肝,兼入脾胃腎膀胱)。辛苦燥熱,微毒。專入厥陰(肝)氣分,散寒除脹。東垣云:「濁陰不降,厥氣上逆,甚而脹滿,非吳茱萸不可治也。多用損人元氣,故吞酸吐酸等症俱用。」(繡按:吞吐酸水,河間、丹溪單指屬熱,景岳專指屬寒,斯症寒熱俱有,在醫於病所見,兼症與脈,及平昔臟氣偏純,審實明辨可耳,不可專祖一家治法。)
至如咽喉口舌生瘡,以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一夜便愈者,以熱下行也。兼入脾胃以除胸中寒冷,又脾經血分濕痹,令其表裡宣通,而無拒閉之患矣!又兼入腎而治膀胱受濕、陰囊作疝、久滑冷瀉、陰寒小腹作疼,暨腳氣水腫,並口舌生瘡,除蠱殺蟲(諸症皆作陰寒論)。
要皆氣味辛燥所致,但走氣動火,久服令人目昏發瘡(以溫肝經燥血故),血虛有火者尤忌。陳者良,泡去苦烈汁用;止嘔,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惡丹參、硝石。
白話文:
吳茱萸的味道辛辣、帶有苦味,性屬燥熱,且有微毒,主要作用於肝經的氣分,能散寒氣、消除脹氣。
李東垣說,體內濁氣無法下降,導致氣逆上衝,嚴重時會腹脹難忍,這種情況非用吳茱萸不可。但吳茱萸用多了會損傷元氣,因此像吞酸、吐酸等症狀才使用它。
(註:關於吞吐酸水,河間學派和丹溪學派認為是熱症,而景岳學派則認為是寒症。其實,這種症狀寒熱都有可能,醫生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脈象,以及平時的體質偏向來判斷,不能只依照一家之言。)
至於咽喉或口舌生瘡,可以用吳茱萸粉末加醋調和,貼在兩腳腳心,一晚上就能痊癒,這是利用藥性讓熱氣下行的原理。
吳茱萸還能作用於脾胃,消除胸中的寒冷;也能使脾經血分的濕痹得以表裡暢通,不再阻塞。它還能作用於腎,治療膀胱受濕引起的陰囊疝氣、長期的滑瀉、小腹陰寒疼痛、腳氣水腫等問題。此外,對於口舌生瘡,也能治療。吳茱萸還有驅除體內寄生蟲的作用。(以上這些症狀都屬於陰寒。)
這些功效都是因為吳茱萸的氣味辛辣燥熱所致,但它會使氣機運行加速、使體內火氣旺盛,長期服用會導致眼睛昏花、皮膚長瘡。(因為它會溫暖肝經、耗傷血液)。血虛且體內有火的人尤其要忌用。
陳年的吳茱萸藥性較為溫和,比較好。使用時要泡水去除苦味和強烈的刺激性。為了止嘔,可以用黃連水炒過;為了治疝氣,可以用鹽水炒過;為了治血症,可以用醋炒過。吳茱萸忌與丹參、硝石一起使用。
2. 樟腦
(香木)通竅辟惡。
樟腦(專入關竅)。性稟龍火,辛熱香竄,能於水中發火,其焰益熾。治能通關利竅,凡中惡卒死者,可用樟木燒煙燻之,並能除濕殺蟲。置鞋中去腳氣。方書每和烏頭為末,醋丸彈子大,置於足心,火烘汗出為效。且能薰衣篋,闢蛀蟲。出韶郡諸山,以樟木蒸汁,煎煉結成樟腦,升打得法,能亂冰片。
白話文:
樟腦,主要作用是通暢關竅。它的性質像龍的火一樣,辛辣溫熱且氣味強烈,能在水中燃燒,火焰更旺。它的治療作用是能疏通關節、暢通孔竅。對於中邪或突然昏倒的人,可以用樟木燃燒產生的煙來薰,能幫助他們甦醒。樟腦還能去除濕氣、殺死蟲子。將樟腦放在鞋子裡可以去除腳臭。醫方經常將樟腦和烏頭磨成粉,用醋調和成彈珠大小的藥丸,放在腳心,用火烘烤使其發汗,能產生療效。樟腦還能用來薰衣服箱子,防止蛀蟲。樟腦產於韶郡的各座山中,從樟木中蒸出汁液,煎熬煉製後凝結成樟腦。如果提煉純淨,能混淆冰片。
3. 川椒
(味)補火溫臟,除寒殺蟲。
川椒(專入肺脾腎)。辛熱純陽。(時珍曰:其味辛而麻,其氣溫以熱,稟南方之陽,受西方之陰。)無處不達,治能上入於肺,發汗散寒;中入於脾,暖胃燥濕消食;下入命門,補火治氣上逆。(冷氣上逆。)凡因火衰寒痼,(提出諸症根源。)而見陰衰溲數,陰汗精泄,並齒動搖,目暗,經滯癥瘕,蛔痛鬼蛀血毒者,服此辛熱純陽,無不奏效。(上清訣云:凡人吃飯傷飽,覺氣上衝心胸痞悶者,水吞川椒即散,以其能通三焦,引正氣下惡氣,消宿食也。戴元禮云:凡人嘔吐服藥不納者,必有蛔在膈間,蛔聞藥則動,動則藥出而蛔不出,但於嘔吐藥中加川椒良。蓋蛔見椒則頭伏也。觀此,則仲景蛔厥烏梅丸中用椒,亦此義耳。按蛔蝕有腹痛,面白唇紅,時發時止等症可察。許叔微云:凡人腎氣上逆,須以川椒引之歸腎。危氏神授丸治傳屍勞,用川椒炒出汗,米飲送下,二斤而愈。)以其寒去臟溫,故能所治皆應。此雖與胡椒同為一類,但胡椒則止溫胃除寒逐水,此則更兼入腎補火殺蟲,而於逐水不甚專也。
出四川。肉厚皮皺者是。秦產名秦椒,味辛過烈,閉口者有毒殺人。微炒去汗,搗去裡面黃殼,取紅用。得鹽良,使杏仁,畏款冬、防風、附子、雄黃、麻仁、涼水。子名椒目,苦辛,專行水道,不行穀道,能治水蠱,除脹定喘,及腎虛耳鳴。
白話文:
川椒的味道辛辣,性溫熱,主要功效是補益火氣,溫暖臟腑,驅除寒氣,殺滅寄生蟲。
川椒的藥性辛溫純陽,無處不到,能上行入肺,發汗驅寒;中行入脾,溫胃燥濕,幫助消化;下行入腎,補益命門火氣,治療氣逆上衝。凡是因火衰寒積導致的各種疾病,例如陰虛尿頻、陰汗淋漓、遺精、牙齒鬆動、視力模糊、經脈阻塞、腫塊、蛔蟲引起的疼痛,以及血毒等,服用川椒這種辛熱純陽的藥物都能有效。古籍記載,如果吃飯過飽,感到氣逆上衝,胸悶不適,用水吞服川椒就能緩解,因為它能通暢三焦,引導正氣下降,排出惡氣,消除積食。如果有人嘔吐,服藥後藥物不能下嚥,可能是膈膜間有蛔蟲作祟,蛔蟲感受到藥味就會騷動,導致藥物被吐出,卻未能將蛔蟲驅除,此時在嘔吐藥中加入川椒效果更佳,因為蛔蟲見到川椒就會伏首不動。由此可見,張仲景在治療蛔蟲引起的厥證時,在烏梅丸中使用川椒也是這個道理。蛔蟲引起的腹痛,臉色蒼白、嘴唇發紅,時發時止,這些都是可以觀察到的症狀。如果腎氣上逆,可以用川椒引導其歸於腎臟。古籍記載,有醫師使用炒川椒搭配米湯,治癒了傳屍勞病,用量達二斤。川椒能夠驅除寒邪,溫暖臟腑,因此療效廣泛。雖然川椒和胡椒都屬於同類藥材,但胡椒主要用於溫胃、驅寒、利水,川椒則更擅長入腎補火、殺蟲,利水作用稍弱。產自四川的川椒,肉厚皮皺為佳。產於秦地的川椒叫做秦椒,味道辛辣過於猛烈,閉口未開的川椒有毒,可致人死亡。使用川椒時,需要微微炒過,去掉汗液,搗碎後去掉裡面的黃色內膜,只取紅色部分。川椒搭配鹽使用效果更佳,畏懼款冬花、防風、附子、雄黃、麻仁和涼水。川椒的果實被稱為椒目,味苦辛,主要作用是通利水道,不通大便,可以治療水蠱,消除腹脹,平定喘息,以及腎虛引起的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