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編 (102)
上編 (102)
1. 丁香
(香木)泄肺溫胃暖腎止呃。
丁香(專入肺胃腎)。辛溫純陽。細嚼力直下達。故書載能泄肺溫胃暖腎;非若縮砂、密功專溫肺和中;木香功專溫脾行滯;沉香功專入腎補火,而於他臟,則止兼而及之也。是以亡陽諸症,一切嘔噦、呃逆、反胃,並霍亂嘔噦、心腹冷疼,並痘瘡灰白(諸症皆就胃寒論),服此逐步開關,直入丹田。(逐步開關四字形容殆盡。)而使寒去陽復,胃開氣縮,不致上達而為病矣!(張璐曰:呃逆宜辨寒熱;若寒熱不辨,用藥立斃。凡聲之有力而連續者,雖有手足厥逆,大便必堅,定屬大熱,下之則愈,萬舉萬全。若胃中無實火,何以激搏其聲逆上而沖乎?其聲低怯而不能上達於咽喉,或時鄭聲,雖無厥逆,定屬虛寒,苟非丁附,必無生理。若胃中稍有陽氣,何至聲音低怯不前也?蓋胃中有火則有聲,無火則聲怯,誤以柿蒂、蘆根輩治之,倉扁不能復生矣!)此為暖胃補命要劑,故逆得溫而逐,而呃自可以止。若止用此逐滯,則木香較此更利,但此熱症忌用。
有雌雄二種,雌即雞舌香,力大;若用雄,去丁蓋乳子。畏鬱金、火。
白話文:
丁香(主要作用於肺、胃、腎)。性味辛溫,屬純陽之藥。細嚼後藥力能直接下行。所以古書記載它能宣洩肺氣、溫暖胃部、溫補腎陽。它不像縮砂密那樣專門溫肺和中焦,也不像木香那樣專門溫脾行氣消滯,更不像沉香那樣專門入腎補火。丁香對其他臟腑的作用只是附帶的。因此,對於陽氣虛脫的各種症狀,如各種嘔吐、呃逆、反胃,以及霍亂引起的嘔吐、心腹冷痛,還有痘瘡顏色灰白(這些症狀都是從胃寒的角度來論述的),服用丁香可以逐步打開氣機關竅。
藥力能直達下丹田(「逐步開關」四字形容得非常到位),使寒邪祛除,陽氣恢復,胃氣通暢,氣機向下收斂,不至於向上逆行而導致疾病。(張璐說:治療呃逆應該辨別寒熱,如果寒熱不分,用藥就會立刻導致死亡。凡是聲音洪亮而連續的呃逆,即使有手足冰涼,大便也一定是堅硬的,這必定屬於大熱之證,可以用攻下法治療。這樣做萬無一失。如果胃中沒有實火,怎麼會使聲音衝逆向上呢?如果呃逆聲音低弱,無法傳到咽喉,或者時有時無,即使沒有手足冰涼,也必定屬於虛寒之證,如果不是使用丁香、附子這類藥物,就沒有存活的希望。如果胃中稍有陽氣,怎麼會出現聲音低弱不前的狀況呢?因為胃中有火才會發出聲音,沒有火聲音就會低弱。如果誤用柿蒂、蘆根等藥物治療,即使是扁鵲、倉公也無法救活。)丁香是溫暖胃部、補益生命之火的重要藥物。因此,逆氣得以溫散而平息,呃逆自然可以停止。如果只是用丁香來消散滯氣,那麼木香的效果會更好。但是,丁香性熱,所以熱性病症忌用。
丁香有雌雄兩種。雌丁香又名雞舌香,藥力較大。雄丁香則需要去除花蕾頂部的丁蓋和乳子。丁香畏懼鬱金和火。
2. 白檀香
(香木)逐冷除郁,引胃氣上行。
白檀香(專入肺、胃、脾。兼入腎)。氣味辛溫,熏之清爽可愛。(形容殆盡。)凡因冷氣上結,飲食不進,氣逆上吐,抑鬱不舒,服之能引胃氣上升。(力並上行。)且能散風辟邪,消腫住痛。(力主外散。)功專入脾與肺,不似沉香力專主降而能引氣下行也。(時珍曰:《楞嚴經》云:
白旃檀塗身,能除一切熱惱。今西南諸番酋,皆用諸香塗身,取此義也。杜寶《大業錄》云:隋有壽禪師,妙醫術,作五香飲濟人,沉香飲、檀香飲、丁香飲、澤蘭飲、甘松飲,皆以香為主,更加別藥,有味而止渴,兼補益人也。)但此動火耗氣,陰虛火盛者切忌。取白潔色白者佳,紫色為紫檀。
氣寒味鹹,專入血分。
白話文:
白檀香這種香木,可以驅散寒冷、消除鬱悶,並引導胃氣上升。
白檀香主要作用於肺、胃、脾,也兼入腎。它的氣味辛溫,焚燒時氣味清新舒爽,令人喜愛。凡是因寒氣積聚導致飲食不佳、氣逆想吐、情緒低落不舒暢的情況,服用白檀香可以引導胃氣上升,它藥性偏於向上行。此外,它還能驅散風邪、避除邪氣、消腫止痛,藥性偏於向外散發。它主要的作用在脾和肺,不像沉香藥性專注於向下,可以引導氣向下行。李時珍說,《楞嚴經》提到,用白旃檀塗抹身體可以消除一切熱惱,現在西南地區各部落首領都用各種香塗抹身體,就是這個意思。杜寶的《大業錄》記載,隋朝有位壽禪師醫術高明,製作了五香飲來救濟世人,包括沉香飲、檀香飲、丁香飲、澤蘭飲和甘松飲,都是以香為主,再加入其他藥材,既有味道可以止渴,又能補益身體。但是,白檀香藥性燥熱、容易耗損氣,所以陰虛火旺的人絕對不能使用。以顏色潔白者為佳。紫色的是紫檀,藥性寒涼、味道鹹,主要作用於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