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求真》~ 上編 (100)
上編 (100)
1. 半夏
按古半夏有二禁:汗家、渴家忌之。然亦間有用者。
圓白而大、陳久者良。浸七日,逐日換水,瀝去涎。同皂莢、白礬、姜煮熟。(半夏畏姜,偏用姜以制其毒。)或七日夜,用淨水淘浸(以除其涎),再用皂莢水浸七日夜(同皂莢可治風痰),又用灰水淘浸七日夜(可治脾胃痰),又用白礬水淘浸七日夜(可治清水痰),又用生薑水淘浸七日夜(可治寒痰),又用甘草水淘浸七日夜(可解其毒及調製藥之性)。洗淨焙乾用,柴胡、射干為使。畏生薑、秦皮、龜甲、雄黃,忌羊血、海藻、飴糖(以甘膩凝滯故忌),惡皂莢,反烏頭。(烏頭辛燥悍烈,故反。)
其用薑汁浸造,名生薑曲;礬水煮造(兼姜糊入),名礬曲;同皂角煮造(煉膏),名皂角曲;同白芥子等分煮造(有竹瀝三分之),名竹瀝曲;同麻油浸造,炒乾為末造成,名麻油曲;同黃牛膽與蜜造,名牛膽曲;同香附、蒼朮、撫芎和半熬膏造,名開鬱曲;同芒硝(十分之三)煮與大黃煎膏造,名硝黃曲;同海粉、雄黃(各十分之五)煉蜜造,名海粉曲;同生黃牛肉熬膏,名霞天曲。
並照造麴法,草盦七日,待生黃衣,懸干掛風處。至用曲治之症,則隨製藥能治病症之性以為治焉。(如生薑治寒痰,皂角治風痰,白礬治濕痰,牛肉治沉疴痼痰之類。)
白話文:
古時候說半夏有兩種禁忌,容易出汗和口渴的人要避免使用。但有時也會有人使用。外觀圓潤、潔白、個頭大,且存放時間久的半夏品質較好。要浸泡七天,每天換水,去除黏液。然後和皂莢、白礬、生薑一起煮熟。(半夏怕生薑,但這裡偏用生薑是為了抑制其毒性。)或者浸泡七個晚上,用清水淘洗浸泡(為了去除黏液),再用皂莢水浸泡七個晚上(和皂莢一起可以治療風痰),接著用草木灰水淘洗浸泡七個晚上(可以治療脾胃痰),再用白礬水淘洗浸泡七個晚上(可以治療清水痰),接著用生薑水淘洗浸泡七個晚上(可以治療寒痰),最後用甘草水淘洗浸泡七個晚上(可以解毒並調和藥性)。洗淨後烘乾使用。柴胡和射干可以輔助半夏的藥效,它怕生薑、秦皮、龜甲、雄黃。忌和羊血、海藻、飴糖一起使用(因為這些東西太過滋膩黏稠)。它討厭皂莢,且與烏頭相剋(烏頭辛辣燥熱,藥性強烈,所以相剋)。
用薑汁浸泡製作的半夏,叫做生薑曲。用礬水煮製的(有時會加入薑糊),叫做礬曲。和皂角一起煮製(煉成膏狀),叫做皂角曲。和白芥子等比例煮製(加入三分之一的竹瀝),叫做竹瀝曲。用麻油浸泡後炒乾磨成粉末製作的,叫做麻油曲。和黃牛膽汁、蜂蜜一起製作的,叫做牛膽曲。和香附、蒼朮、撫芎一起熬膏製作的,叫做開鬱曲。和芒硝(十分之三)煮後與大黃煎膏一起製作的,叫做硝黃曲。和海粉、雄黃(各十分之五)加蜂蜜煉製的,叫做海粉曲。和生黃牛肉一起熬膏製作的,叫做霞天曲。這些曲的製作方法都是先將半夏處理好,然後放置七天,等待長出黃色的菌絲,再懸掛在通風的地方晾乾。至於使用哪種曲來治療疾病,則要根據所治病症的屬性來選擇對應藥性的曲(例如生薑曲可以治療寒痰,皂角曲可以治療風痰,白礬曲可以治療濕痰,牛肉曲可以治療久病難癒的頑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