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齊

《陸地仙經》~ 〔附二〕茹穹子入道始終 (1)

回本書目錄

〔附二〕茹穹子入道始終 (1)

1. 〔附二〕茹穹子入道始終

2. 入手

諸真人說玄說妙,真個玄妙,然皆命寶凝性珠明,譬之秋成以後,谷谷咸熟,粒粒有味,百千真人,玄門家諸書,言言道妙,如百穀不可缺一,其所以得成熟者,莫不由春耕夏耨,及時培養得來。

今學者不知真人入手一著,妄冀道妙,從半空而入,備極艱苦,以為道在是,是何異不耕耨而求秋成者?所以初學道者,妄冀有神仙之事,才坐思報,此理必不能深,未始有功□之修,雖得必失,此功□□能久。入手者先有善根,後堅道念,何患不成?

白話文:

各位真正的修行人談論玄奧與精妙,確實玄妙無比,然而他們都是通過內心的寶藏,也就是凝神靜氣、性靈光明,來達到這種境界的。這就好像秋天收穫之後,每一顆穀物都成熟飽滿,每一粒都有其味道。數不清的修行人,以及玄學各家的書籍,字字句句都透露出道的奧妙,就像各種穀物一樣,每一種都不能缺少。他們之所以能夠達到這樣的成熟,無一不是經過春天的耕作和夏天的除草,及時地進行培養。

現在有些學習者不明白真正的修行人是如何開始他們的修行之路,妄想直接進入道的精妙之境,他們經歷了極大的困難,認為這樣就是道。這與不耕作不除草卻想要獲得秋天的豐收有何不同呢?因此,初學道的人,妄想立刻就能有神仙般的經歷,剛坐下思考就期待回報,這種想法必然無法深入理解道的真諦,也沒有真正開始修行,即使得到了一些東西,最終也會失去,這樣的修行無法持久。真正的開始修行之人,首先要有善根,然後堅定修行的信念,如此還有什麼不能成功的呢?

3. 身法

凝神定氣,閉目合口,盤足而坐,右足疊外,兩手安兩足曲處。從□伸腰背,用力提兩手起,平肩分開一字,掌仰上伸,至頂合掌,分開彎抱懷中,右手疊左手,掐純陽訣,疊臍下,則一陽生於陰,而陰陽互包。先旋左肩,次旋右肩,貴圓,轉三十六數。提撮前後道如忍大小便狀,尾閭左右轉亦如轉左右肩數。

然後叩齒,齒合定,舌向下攪中線,自左至右,復至左為一轉,開齒,舌向外唇,自下線卷至左,向上線,從右復下線,為一轉,津液滿口,漱吞下。以上俱三十六數,是為身法。

有生以後,人身出孔皆有液,皆不可復歸,惟舌下津液可飲,復歸五臟,故曰道水也。在人身曰氣也、液也,氣衰則液不起,液少則命不長。命之系在三線。舌下線為臟腑泉脈,線兩旁為陰之都,為百川四海之統匯,外唇上線為年壽,下線為疾病,三線左右無時不濕。萬物之生化,從陰入陽皆以濕生,則可知人生矣。

真人以舌為赤龍,攪神水,吞精液,液化為精,精化為氣,氣化為神,神復化為液,液復化為精,精復化為氣,氣復化為神,輪轉無窮,運行無極,天地不足為久壽矣。《九皇上經》曰:始青之時月與日,兩半同升合成□,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彈丸黃如橘,中有佳味甜如蜜。玉池者,舌下線兩旁之液。

液與神氣一合,謂兩半合也。玉醴金漿原是大藥,而人身亦有之。假如習不唾法,有唾則咽之,令人精氣常存,面目光彩。又況液之湧為醴泉,液之聚為華池,液之降為甘露,液之靈為神水,隨攪隨服,無時不然。養精源於臟腑,宣百脈以長春,玉醴金漿莫過是矣。

舌下津液為在天所以與我之糧,而搬運不窮,資飲不涸,故曰糧泉。每一日可攪得十六兩,一晝夜計二斤。服津液歸臟腑,歸而復出,散而復歸。津液之菁華入丹田,每斤得一毫。勤學之士除飲食遊臥荒廢六個時,計一晝夜只得六個時服液,是每日有一毫至丹田。由外入內之功一年,計液入臟腑之數有三百六十斤,計液之菁華入丹田之數止三分六釐。

行之一年,溉臟潤身;行之二年,化養萬神;行之三年,與天地齊。其徑又況抱藥飛身,晝夜咽升,得十二卣,全在於此。故曰:神水不離身,華池日月親,若能常得飲,便是大羅人。

由外入內之功(此功行一年)

《易》曰:一合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合闢往來見之鼻息,故曰氤氳開闢,其妙無窮。凡人胎中隨母呼吸,氣足受生,一點元陽聚於臍下,而上通於鼻,是云呼吸。呼吸者,氣之最先者也。氣之在人身,有八百十丈,經絡相纏,靡刻不運。朱紫陽曰:天地間只是一氣。

自今年冬至到明年冬至,只是一呼吸,大則為天地一歲之呼吸,小則為人身一息之呼吸。天地人身萬物、精氣神合聚,去所不過呼吸兩字,然則入道者安得不於此處下手也?古真人多言服氣,是以有閉息至十至百至千者,世人不知其竅,亦效之。豈知閉息者,先吸多呼少,漸有吸無呼,後並呼吸俱無。

白話文:

[身法]

集中精神,使氣息平穩,閉上眼睛,合上嘴巴,盤腿而坐,右腳放在外側,兩手放在兩腳彎曲的地方。從腰背開始伸直,用力提起兩手,與肩膀平行張開,手掌向上伸直,到頭頂時合掌,然後分開彎曲抱於胸前,右手疊在左手上,掐著純陽訣,放在肚臍下方,這樣一陽之氣就會在陰氣中產生,形成陰陽互相包覆的狀態。先旋轉左肩,然後旋轉右肩,要圓滑,各轉三十六次。提起並收縮前後陰道,像忍住大小便的樣子,尾椎骨左右轉動也像轉動左右肩膀的次數一樣。

接著叩齒,使牙齒緊密合攏,舌頭向下攪動中線,從左到右,再回到左邊算一轉,張開牙齒,舌頭向外接觸嘴唇,從下唇邊捲到左邊,向上唇邊,從右邊再回到下唇邊,算一轉,口中充滿津液,像漱口一樣吞嚥下去。以上所有動作都要做三十六次,這就是身法。

人出生後,身體各處的孔竅都會有液體流出,這些液體都無法再回到體內,只有舌下的津液可以飲用,回到五臟,所以稱它為「道水」。在人體內,它被稱為「氣」和「液」,氣衰弱則液體無法產生,液體減少則壽命不長。生命的關鍵繫於三條線。舌下的線是臟腑的泉脈,線的兩旁是陰氣聚集的地方,是所有河流四海的匯集處,外嘴唇上的線代表壽命,下唇線代表疾病,這三條線左右兩側無時無刻都是濕潤的。萬物的生長變化,都是從陰轉陽,且都依賴濕潤而生,由此可知人也是如此。

修道之人把舌頭比作赤龍,攪動神水,吞嚥精液,液體化為精華,精華化為氣,氣化為神,神又化為液,液又化為精,精又化為氣,氣又化為神,如此循環不止,運轉無窮,即使天地也無法與之相比。 《九皇上經》說:「初始青色時,月亮與太陽,兩半同時升起合而為一,從玉池中出來,進入金室,大小如彈丸,顏色像橘子,其中有美味,甜如蜜。」玉池指的是舌下線兩旁的液體。

液體與神氣結合,就稱為兩半合一。玉醴金漿原本就是大藥,而人體本身也有。如果練習不吐唾液的方法,有唾液就吞下去,可以使人精氣常存,面色紅潤有光彩。更何況,液體的湧出是醴泉,液體的聚集是華池,液體的下降是甘露,液體的靈性是神水,隨時攪動隨時服用,沒有停止的時候。滋養精華的源頭在於臟腑,使百脈暢通而長保青春,玉醴金漿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舌下津液是上天給予我們的食糧,可以不斷搬運,供給我們飲用而不枯竭,所以稱為「糧泉」。每天可以攪動出十六兩,一天一夜共計二斤。服用津液回歸臟腑,回歸後又會散發出來,散發後又會回歸。津液的精華進入丹田,每斤可得到一毫。勤奮學習的人,除了吃飯、休息、遊玩荒廢的六個時辰,一天一夜只有六個時辰可以服用津液,也就是說每天有一毫津液可以進入丹田。從外進入內部的功法,持續一年,計算液體進入臟腑的數量有三百六十斤,計算液體的精華進入丹田的數量只有三分六釐。

持續一年,可以灌溉滋潤臟腑;持續二年,可以化生滋養萬神;持續三年,可以與天地同壽。它的途徑,更何況抱著藥物就可以飛升,日夜吞嚥上升,得到十二卣的益處,都在這裡面。所以說:「神水不離身,華池日月親,若能常得飲,便是大羅人。」

從外入內之功(此功法行一年)

《易經》說:「一合一闢稱為變,往來不窮稱為通。」合與闢、往與來,體現在鼻子的呼吸上,所以說「氤氳開闢,其妙無窮。」一般人在胎中隨母親呼吸,氣足夠了才能出生,一點元陽之氣聚集在肚臍下方,向上通到鼻子,這就叫做呼吸。呼吸是氣最先開始的狀態。氣在人體內,有八百一十丈長,經絡互相纏繞,無時無刻不在運行。朱紫陽說:「天地間只有一種氣。」

從今年冬至到明年冬至,只是一次呼吸,大的方面來說是天地一年一次的呼吸,小的方面來說是人身一息的呼吸。天地、人身、萬物、精、氣、神合而為一,所經過的不過是呼吸兩個字,那麼修道的人怎麼可以不在這裡下手呢?古代修煉的人多說要「服氣」,因此有閉氣到十次、百次甚至千次的,世人不知道其中的竅門,也跟著模仿。哪裡知道閉氣,是先吸多呼少,逐漸變成只吸不呼,最後連呼吸都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