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峰說疫》~ 卷之六·運氣 (2)
卷之六·運氣 (2)
1. 司天在泉左右間氣
開列於下
白話文:
然而,這樣的翻譯僅是根據該詞語的一般理解,如果您的原始文本中有更詳細的描述,請提供,以便進行更精確的翻譯。
2. 司天在泉解
司天在泉四間氣者,乃客氣之六部也。凡主歲者為司天,位當三之氣。司天之下,相對者為在泉,位當終之氣。司天之左,為天之左間,右為天之右間。每歲客氣始於司天前二位,乃地之左間,是為初氣,以至二氣、三氣,而終於在泉之六氣,每氣各主一步。然司天主行天之氣令,其位在上,自大寒節起,主上半年;在泉主地之氣化,其位在下,自大暑節起,主下半年。歲運居上下之中,主氣交之化。
故天氣欲降,則運必先之而降;地氣欲升,則運必先之而升。又論曰:初之氣、二氣、三氣盡,天氣主之;四氣、五氣、終氣盡,地氣主之。此即上下卦之義。然則三氣、四氣是一歲之氣交也。天地氣交之時,自四月終,至八月終,共四個月。一百廿日之間,而歲之旱潦豐儉,物之生長收成,皆系乎此。
故曰: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也。
岐伯曰:上而司天,下而在泉,中而氣交,人之居也。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本者,天之六氣,風火暑濕燥寒也。位者,地之六步,木火土金水火也。言天者求之本,即六氣之勝衰,而上可知也。言地者求之位,即六部之終始,而下可知也。人在天地之中,故求於氣交,則安危亦可知矣。
又論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一升一降,氣交於中,人居之則生萬物,皆氣交之使然。蓋天無地之升則不能降,地無天之降則不能升。天地互相升降,循環之道也。天氣不足,地氣隨之;地氣不足,天氣從之,運居中而當先也。如司天生克中運為順,中運生克司天為逆,在泉亦然。
順分生克之殊,逆有大小之別,此古人舉運氣之端倪耳。若其二氣相合,象變迥異,變化無窮。如四時有非常之化,常外更有非常。四時有高下之殊,殊中又分高下。百步內晴雨不同,千里外寒暄非一。故察氣候者必因諸天,察方宜者必因諸地。圓機之士,當因常以察變,因此以察彼。
庶得古人未發之妙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管理天空與掌管泉水的四間氣,實際上指的是客氣的六個部分。每年的主宰被稱為「司天」,它的位置在第三個氣候。與司天相對的則是「在泉」,它位於一年的最後一個氣候。司天的左邊被稱為天的左間,右邊則為天的右間。每個年份的客氣開始於司天前兩個位置,這是地的左間,稱為初氣,直至二氣、三氣,最終到達在泉的第六氣,每個氣候各自掌握一個步驟。然而,司天負責執行天空的氣候命令,它位於上方,自大寒節開始,掌控上半年;在泉則負責地面的氣候變化,它位於下方,自大暑節開始,掌控下半年。歲運則處於上下之間,主管氣候的交換。
所以,當天空的氣候想要下降時,歲運會先一步下降;當地面的氣候想要上升時,歲運也會先一步上升。再進一步討論,初氣、二氣和三氣結束,天空的氣候就會接管;四氣、五氣以及最後的氣候結束,地面的氣候就會接管。這就是上下卦的含義。由此可見,三氣和四氣是整年氣候交換的關鍵。天地氣候交換的時間,從四月底到八月底,總共四個月。在這一百二十天裡,一年的乾旱、洪水、豐收或歉收,所有生物的生長、成熟、收穫,都取決於此。
因此,氣候交換的時刻,人類的健康會跟隨,萬物的成長也會依賴。岐伯說,上是司天,下是在泉,中是氣候交換,這是人類居住的地方。談論天空要追尋其根本,談論地面要關注其位置,談論人類要觀察氣候交換。根本指的是天空的六種氣候,包括風、火、暑、濕、燥和寒。位置指的是地面的六個階段,包括木、火、土、金、水和火。談論天空要追尋其根本,即是六種氣候的盛衰,從而可以瞭解上部的情況。談論地面要關注其位置,即是六個階段的開始和結束,從而可以瞭解下部的情況。人類生活在天地之間,所以如果觀察氣候交換,就可以知道安全和危險。
再進一步討論,天空的氣候下降,地面的氣候上升,一升一降,氣候在中間交換,人類生活在其中,萬物得以生存,這都是氣候交換的作用。因為天空沒有地面的上升就不能下降,地面沒有天空的下降就不能上升。天地之間互相升降,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天空的氣候不足,地面的氣候就會跟隨;地面的氣候不足,天空的氣候就會補充,運氣位於中間且應先行動。例如,如果司天剋制中運,那就是順利的;如果中運剋制司天,那就是逆境,對於在泉來說也是如此。
順利和逆境有著不同的生克關係,逆境也有大小之分,這只是古人對運氣初步的觀察。如果兩種氣候相結合,其現象和變化會截然不同,變化無窮。例如,四季有非正常的氣候變化,除了正常之外還有非常。四季有高低之差,差異中又有高低之分。在一百步之內,晴雨可能不同;在一千里之外,冷暖也可能不一樣。因此,觀察氣候的人必須考慮天空的因素,觀察地域適宜性的人必須考慮地面的因素。有智慧的人,應該根據常態來觀察變化,通過這個來觀察那個。
這樣,也許能理解古人尚未揭示的微妙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