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編輯

《運氣要訣》~ 正文 (8)

回本書目錄

正文 (8)

1. 六氣客氣主病歌

少陰司天熱下臨,肺氣上從病肺心,燥行於地肝應病,燥熱交加民病生,喘咳血溢及血瀉,寒熱鼽嚏涕流頻,瘡瘍目赤嗑干腫,厥心脅痛苦呻吟。

白話文:

少陰(腎)主宰天氣太熱而降溫,肺氣上行引發肺病和心病,燥氣在地運行,肝臟因此生病。燥熱交加,百姓生病。症狀包括喘咳、吐血、大出血,寒熱交替、打噴嚏、流鼻涕,瘡瘍、眼睛紅腫乾澀,心臟和肋骨疼痛、呻吟。

【注】上文統論主運、主氣為病,此則詳言六氣客氣專主之病也。少陰君火司天,子午歲也。火氣下臨金之所畏,故肺氣上從而病肺心也。凡少陰司天,則陽明燥金在泉,故燥行於地而病肝也。是則知燥熱交加,民病喘咳,血上溢,血下泄,寒熱、鼽塞、噴嚏、流涕、瘡瘍、目赤、嗌乾、腫痛、心痛、脅痛,皆其證也。

白話文: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六气客气专主之病。少阴君火司天,对应子午岁,火气下临金之所畏,所以肺气上从而病肺心。同时,少阴司天时,阳明燥金在泉,燥气行于地而病肝。因此,燥热交加,百姓容易出现喘咳、血上溢、血下泄、寒热、鼽塞、喷嚏、流涕、疮疡、目赤、嗌乾、肿痛、心痛、胁痛等症状。

太陰司天濕下臨,腎氣上從病腎陰,寒行於地心脾病,寒濕交攻內外淫,民病身重足跗腫,霍亂痞滿腹脹䐜,肢厥拘急腳下痛,少腹腰疼轉動屯。

白話文:

太陰之氣運行於天氣,濕氣從上而降。腎氣上行,導致腎陰虧虛,寒氣在脾胃間運行,寒濕交加從裡到外侵襲。

百姓們患病,身體沉重,腳和腳背腫脹。腹瀉、食積、腹脹、腹瀉。四肢發冷拘攣,腳底疼痛。腰腹疼痛,轉身和彎腰困難。

【注】太陰濕土司天,丑未歲也。濕氣下臨水之所畏,故腎氣上從而病腎陰也。凡太陰司天,則太陽寒水在泉,故寒行於地而病心脾也。是知寒濕內外交攻,民病身重,足跗腫,霍亂,痞滿,腹脹,四肢厥逆拘急,腳下痛,少腹痛,腰痛難於動轉,皆其證也。

白話文:

當值年太陰濕土之歲(即丑年和未年),濕邪自天而降,侵襲水臟所畏懼的部位,因此腎氣上逆而導致腎陰虧虛。

凡是太陰司天執政時,太陽寒水潛藏在地底,於是寒冷之氣在地面運行,侵犯心脾。由此可知,寒濕之邪從內外夾擊,容易導致人體困重、足跗腫脹、霍亂、痞滿、腹脹、四肢厥逆拘急、腳下疼痛、少腹疼痛、腰痛難以活動等症狀。

少陽司天火下臨,肺氣上從火刑金,風行於地肝木勝,風火為災是乃因,民病熱中咳失血,目赤喉痹聾眩瞑,瘡瘍心痛瞤瘛冒,暴死皆因臣犯君。

白話文:

少陽君火下行,肺氣吸收它的熱氣,肺屬金,風氣在下面運行,肝屬木,肝木太盛,風火交加引起災禍。民眾因此出現發熱、咳嗽、吐血、眼睛發紅、喉嚨腫痛、耳鳴、頭痛、視力模糊、瘡瘍、心痛、抽搐、發作、暴死,都是因為臣子(肝木)侵犯君主(肺金)造成的。

【注】少陽相火司天,寅申歲也。火氣下臨金之所畏,故肺氣上從而病肺也。凡少陽司天,則厥陰風木在泉,故風行於地,木勝則病在肝,是則知風火為災,民病熱中,咳而失血,目赤,喉痹,耳聾眩瞑、瘡瘍,心痛、瞤動,瘛瘲,昏冒,皆其證也。暴死者,是三之客氣,相火加臨君火,以臣犯君故也。

白話文:

註釋:少陽相火掌管春天,也就是虎年和申年。相火的火氣降下,侵犯金所剋制的肺,導致肺氣上升而生病。凡是少陽司天,那麼厥陰之氣中的風木就潛藏在地下,風在地面行走,木氣旺盛就會導致肝病。由此可知,風火交加會造成災害,民眾會患熱中病,咳嗽出血、眼睛發紅、喉嚨腫痛、耳聾頭暈、瘡瘍、心痛、心煩意亂、怪病纏身、昏迷不醒,這些都是症狀的表現。如果突然死亡,那是因為少陽、厥陰、陽明三氣作祟,相火侵犯君火,導致臣子冒犯君主。

陽明司天燥下臨,肝氣上從病肝筋,熱行於地心肺害,清燥風熱互交侵,民病寒熱咳膹郁,掉振筋痿力難伸,煩冤脅痛心熱痛,目痛眥紅小便熏。

白話文:

「陽明」指脾胃,當它虛火上升時,乾燥的熱氣就會下降。這時肝氣上逆,會影響肝筋。熱氣會在心肺之間流動,造成傷害。清熱燥熱的風氣相互侵犯,會導致民眾出現寒熱、咳嗽、胸悶、氣血鬱結等症狀。筋骨萎縮,力量難以伸展,出現煩躁、胸脅疼痛、心熱痛等問題。眼睛疼痛,眼白發紅,小便混濁。

【注】陽明燥金司天,卯酉歲也。燥氣下臨木之所畏,故肝氣上從而病肝筋也。凡陽明司天,則少陰君火在泉,故熱行於地而病肺心也。是則知清燥風熱交侵,民病寒熱而咳,胸郁膹滿,掉搖振動,筋痿無力,煩冤抑鬱不伸,兩脅心中熱痛,目痛眥紅,小便絳色,皆其證也。

白話文:

陽明燥金主宰天運,在卯年和酉年。乾燥的氣息向下侵犯木所害怕的地方,因此肝氣上升,導致肝筋疾病。凡是陽明主宰天運時,少陰君火便會潛伏在地下,所以熱氣在地下運行,導致肺心疾病。因此可知,清燥風熱相互侵襲,百姓就會患上寒熱交加的咳嗽,胸部鬱悶脹滿,身體搖晃震動,筋骨痿弱無力,煩悶鬱結難舒,兩脅和心中熱痛,眼睛疼痛眼白發紅,小便呈紅色,這些都是其症狀。

太陽司天寒下臨,心氣上從病脈心,濕行於地脾肉病,寒濕熱內去推尋,民病寒中終反熱,癰疽火鬱病纏身,皮𤸆肉苛足痿軟,濡瀉滿腫乃濕根。

白話文:

太陽之氣主掌天空,天氣寒冷時會下降。心氣向上,因此病脈會在心臟。濕氣在地面運行,脾臟和肌肉就會生病。寒濕在體內作祟,要仔細尋找。民間疾病一開始是受寒,後來又會轉變成發熱。癰疽和火氣鬱結,會造成身體疾病糾纏不清。皮膚潰爛、肌肉萎縮和柔軟無力,濕邪過度導致腫脹和流膿,纔是病根所在。

【注】太陽寒水司天,辰戌歲也。寒氣下臨火之所畏,故心氣上從而病心脈也。凡太陽司天,則太陰濕土在泉,故濕行於地而病脾肉也。是則知寒濕熱氣相合,民病始為寒中終反變熱,如癰疽一切火鬱之病,皮𤸆痹而重著,肉苛不用不仁,足痿無力,濕瀉腹滿身腫,皆其證也。

白話文:

當太陽寒水星主宰天氣時,通常是辰戌年。寒氣從高空下降,會對火性產生威脅,因此心氣會上升而導致心脈疾病。

當太陽星主宰天氣時,太陰濕土星會位於泉水之下,因此濕氣會在地面上擴散,導致脾臟和肌肉疾病。

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寒濕熱三種氣候因素結合在一起,最開始會讓人患上寒症,但最終會轉變為熱症,例如癰疽等各種火熱鬱結的疾病。這些疾病會導致皮膚麻木、沉重,肌肉僵硬、無力,足部萎縮無力,腹瀉、腹脹和全身水腫等症狀。

厥陰司天風下臨,脾氣上從脾病生,火行於地冬溫化,風火寒濕為病民,耳鳴掉眩風化病,支滿腸鳴饗瀉頻,體重食減肌肉痿,溫厲為災火化淫。

白話文:

厥陰(肝經)控制的天風氣下降,脾臟的氣向上升,從脾臟的疾病產生。火氣運行在地面,使冬天溫暖而化解。風火寒濕之氣會致病,會造成耳鳴、眩暈、中風。四肢疼痛、腸鳴、拉肚子頻繁。體重減輕、食慾減退、肌肉萎縮。瘟疫由火熱之氣化生而為害。

【注】厥陰風木司天、巳亥歲也。風氣下臨土之所畏,故脾氣上從而病脾也。凡厥陰司天,則少陽相火在泉,故火行於地而病溫也。是則知風火寒濕雜揉,民病耳聾,振掉,眩暈,腹滿腸鳴,完穀不化之瀉,體重食減,肌肉痿瘦,皆其證也。

白話文:

【註解】厥陰風木掌管天氣,在巳亥年份。風氣從上而下侵襲人體,這是脾臟最害怕的,所以脾臟的陽氣就會向上升,而導致脾臟疾病。凡是厥陰掌管天氣,少陽相火就會潛伏在泉水底下,所以火氣在地下運行,就會發燒。這樣就知道風熱寒濕混雜在一起,會導致百姓耳聾、振顫、眩暈、腹脹腸鳴、排泄未消化食物的腹瀉、身體沉重但食量減少、肌肉萎縮,這些都是它的徵兆。

2. 運氣當審常變歌

未達天道之常變,反謂氣運不相應,既識一定之常理,再審不定變化情,任爾百千雜合病,要在天時地化中,知其要者一言畢,不得其旨散無窮。

白話文:

如果不能理解自然界的規律變化,反而認為運氣無法相合;如果已經瞭解了固定不變的道理,再考慮不確定的變化情況,任憑各種疾病再怎麼繁多複雜,只要掌握了天時和地化的精要,一句話就能說完。如果沒有領悟到道理,漫無目的地尋找,將會無休無止。

【注】近世醫者,皆謂五運六氣與歲不應,置而不習,是未達天道之常變也。時之常者,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也。日之常者,早涼、午熱、暮溫、夜寒也。時之變者,春不溫、夏不熱、暑不蒸、秋不涼、冬不寒也。日之變者,早溫、午寒、暮涼、夜熱也。但學醫者,欲達常變之道,當先識一定主客之理,次審不定變化卒然之情,然後知百千雜合之氣為病,俱莫能逃天時地化之理也。

白話文:

近年來的醫者普遍認為五運六氣與年份季節不一致,所以不予重視也不練習,這是沒有理解天地變化的規律。

時間的規律是,春天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一天之中的規律是,早上涼快、中午炎熱、傍晚溫和、晚上寒冷。

時間的變化是,春天不溫和、夏天不炎熱、暑天不蒸熱、秋天不涼爽、冬天不寒冷。一天之中的變化是,早上溫和、中午寒冷、傍晚涼快、晚上炎熱。

只想要學習醫術的人,如果想要理解這些變化規律,首先應該認識既定的主次關係,其次審察不確定的驟然變化,這樣才能瞭解形形色色的病症,它們都無法逃離天時地化的影響。

雖或有不應,亦當審察與天時何時、地化何化、人病何病相同,即同彼時、彼化、彼病而施治之,乃無差謬。此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也。為醫者可不於運氣中一加意耶?

白話文:

即使有所不合,也應仔細考察它與現在時令、環境變化、患者病症的關係,然後針對當時、當時的變化、當時的病症進行治療,這樣纔不會有錯誤。懂得這個要點的人,用一句話就能概括了。作為醫生,豈能不在運氣上多加留意呢?

附:衝陽諸脈穴位:

衝陽穴——在足跗上五寸,去陷骨二寸骨間動脈。

太淵穴——在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中。

太谿穴——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

太衝穴——在足大指本節二寸間,動脈應手陷中。

神門穴——在掌後銳骨端陷中。

附:衝陽諸脈穴圖

白話文:

附:衝陽諸脈穴位:

衝陽穴 —— 位於腳背上,距腳踝骨五寸,在兩個突出骨頭之間的動脈處。

太淵穴 —— 位於手掌內側後方,橫紋末端動脈處。

太谿穴 —— 位於腳內踝後方五分,跟骨上動脈凹陷處。

太衝穴 —— 位於腳大拇指第一關節後方二寸,動脈處,按壓時有明顯凹陷感。

神門穴 —— 位於手掌內側後方,手腕骨頭末端凹陷處。

附:衝陽諸脈穴圖

註: 原始文字中沒有附帶穴位圖,請自行查找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