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指南》~ 卷上 (2)
卷上 (2)
1. 風溫中焦篇
(溫熱冬溫溫毒溫疫同治)
溫病面目俱赤。語聲重濁。呼吸俱粗。(若來粗去不粗去粗來不粗。或竟不粗者。即非此證。)大渴引飲。大便閉。小便澀。舌苔老黃。甚則黑色有芒刺。但惡熱不惡寒。下午益甚。脈浮洪躁甚者。邪由上焦肺經。傳入中焦陽明胃經尚未結實也。白虎湯主之。脈浮而促者。熱邪尚可透表也。減味竹葉石膏湯主之。
白虎湯(見前)
減味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錢五分),石膏(四錢),麥冬(三錢),甘草(一錢五分),
白話文:
溫熱冬溫溫毒溫疫同治
溫病患者,面部通紅,說話聲音沉重沙啞,呼吸急促。若呼吸時,呼氣粗而吸氣不粗,或吸氣粗而呼氣不粗,甚至完全不粗,就不是這種病症。患者感到非常口渴,想喝大量的水,大便秘結,小便困難,舌苔厚厚的老黃色,嚴重者甚至會呈現黑色且有芒刺。只怕熱不怕冷,下午症狀加重。脈象浮大而有力,跳動頻快,屬於邪氣由上焦肺經傳入中焦陽明胃經,尚未深入固結。此時應服用白虎湯。若脈象浮而急促,表示熱邪尚可透出體表,應服用減味竹葉石膏湯。
白虎湯(見前)
減味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錢五分),石膏(四錢),麥冬(三錢),甘草(一錢五分)。
水煎服。
陽明溫病。諸證悉具。(如第一條所云),數日不大便。脈沉數者。中焦邪漸結實也。增液湯主之。
增液湯(凡溫病大便不通。皆宜先服此方。萬不可遽用承氣。蓋此方通便生津而不傷氣也。)
元參(一兩),麥冬(八錢連心),細生地(八錢),
水八杯煎三杯。口乾則與飲之。飲盡便不下。再作服。以通為度。
陽明溫病。服增液後。過十二時。大便不下者。增液合調胃承氣湯主之。(即照增液湯原方。與調胃承氣湯方合為一劑。)
白話文:
水煎服用。
陽明溫病,各種症狀都具備(就像第一條說的),好幾天沒有排便。脈象沉而數,表示中焦的邪氣逐漸凝結。增液湯可以治療。
增液湯(凡是溫病引起的大便不通,都應該先服用這個方子。絕對不能急著用承氣湯,因為這個方子通便生津,但不傷氣。)
元參(一兩),麥冬(八錢連心),細生地(八錢),
水八杯煎成三杯。口渴就給病人喝,喝完還是不排便,就再煎一次服用,以通便為標準。
陽明溫病,服用了增液湯後,過了十二個小時,還是沒有排便,就用增液湯加調胃承氣湯治療。(也就是按照增液湯的原方,加上調胃承氣湯的藥量,合在一起成為一劑藥。)
調胃承氣湯
大黃(一錢五分),芒硝(二錢五分),生甘草(一錢)
水煎服。
陽明溫病。諸證皆有。(如第一條所云)數日不大便。脈沉數有力。甚則脈體反小。服增液調胃承氣後。大便仍不通者。中焦邪已結實也。大承氣湯主之。(大承氣乃攻裡峻劑。必脈象。證象。與書中一一相符。已服增液調胃。便仍不通者。方可用之。如脈浮。脈遲。或惡寒。
或小便清長。或舌雖黃黑。苔薄而潤。或病者平素陰虧。及胃弱食少。均不可輕用也。慎之慎之。)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由大黃一錢五分、芒硝二錢五分、生甘草一錢組成,水煎服用。適用於陽明溫病,各種症狀皆可使用,例如連續數日未解大便、脈沉數有力或脈體反小等。服用增液調胃承氣湯後,大便仍不通暢,說明中焦邪氣已結實,需要用大承氣湯治療。但必須注意,大承氣湯為攻裡峻劑,必須脈象、證象與書中描述完全一致,且已服用增液調胃湯後,大便仍不通才能使用。若脈浮、脈遲、惡寒、小便清長、舌苔黃黑但薄而潤、或平素陰虛、胃弱食少者,則不可輕用大承氣湯,需謹慎使用。
溫病面目俱赤。四肢厥冷。甚則通體皆厥。不瘛瘲。但神昏。七八日以外。大便閉。小便赤。脈沉伏。或並脈亦厥。胸腹滿堅。甚則拒按。喜涼飲者。熱結中焦火極似水也。大承氣湯主之。
大承氣湯
大黃(三錢),芒硝(一錢五分),厚朴(一錢五分),枳實(一錢五分)
水三杯。先煮枳樸。後納大黃芒硝。煮取一杯服陽明溫病。(如首條所載)諸證悉有而。脈不浮者。小承氣湯微和之。
陽明溫病。汗多譫語舌苔老黃而乾者。有結糞也。宜小承氣湯。
白話文:
溫病患者臉色通紅,四肢冰冷,嚴重者全身冰冷,不發燒,但神志昏迷。病程七、八天后,大便不通,小便發黃,脈象沉伏,或連脈搏也冰冷。胸腹部飽滿堅硬,嚴重者按壓時會感到疼痛。患者喜歡喝涼水,這是因為熱結在中焦,熱極似水。大承氣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大承氣湯由大黃(三錢)、芒硝(一錢五分)、厚朴(一錢五分)、枳實(一錢五分)組成。用三杯水先煮厚朴,然後加入大黃和芒硝,煮到只剩一杯,用於治療陽明溫病(如前面描述的那種)。如果上述症狀都出現,但脈象不浮,可以用小承氣湯略作調整。
陽明溫病患者,如果出汗多、神志不清、舌苔老黃乾燥,說明有結糞的情況,可以用小承氣湯治療。
小承氣湯
大黃(二錢五分),厚朴(一錢),枳實(五分),
水煎服。
陽明溫病。無汗。小便不利譫語者。恐因邪犯心包。未可定為結糞也。先服牛黃丸。如不大便。再與調胃承氣湯。
陽明溫病。純瀉稀水無糞者。熱結旁流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牛黃丸(見前),調胃承氣湯(見前)
陽明溫病。下利譫語。若陽明脈實或滑疾者。腸虛胃實也。小承氣湯主之。若脈不實者。熱犯心包也。牛黃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白話文:
小承氣湯由大黃、厚朴、枳實組成,水煎服用。適用於陽明溫病、無汗、小便不利、譫語的患者,可能是邪氣犯心包,尚未確定是否為結糞,應先服用牛黃丸,若無大便,再服用調胃承氣湯。陽明溫病、純瀉稀水無糞者,屬於熱結旁流,調胃承氣湯主治。陽明溫病、下利譫語,若陽明脈實或滑疾,屬於腸虛胃實,小承氣湯主治;若脈不實,則為熱犯心包,牛黃丸或紫雪丹主治。
小承氣湯(見前)牛黃丸
紫雪丹(見前)
溫病大熱大渴。舌燥。脈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黃。痰涎壅甚者。上焦未清。而又陽土燥烈。煎熬腎水。三焦俱急也。承氣合小陷胸湯主之。
承氣合小陷胸湯
生大黃(二錢五分),厚朴(一錢),枳實(一錢),半夏(一錢五分),栝蔞(一錢五分),黃連(一錢)
水煎服。
溫熱本傷陰之病。若下後汗出。則胃陰受傷。急復其陰。益胃湯主之。
白話文:
溫病發燒,口渴難耐,舌頭乾燥,脈象不浮卻躁動,舌頭顏色金黃,痰多粘稠,這是上焦火熱未清,陽氣過盛灼傷陰液,導致三焦都處於急迫狀態。用承氣湯加入小陷胸湯治療。
承氣湯和小陷胸湯的組成是:生大黃二錢五分,厚朴一錢,枳實一錢,半夏一錢五分,栝蔞一錢五分,黃連一錢。用水煎服。
溫熱病本來就是傷陰的病症,如果瀉下後又出汗,就會損傷胃陰,需要及時補充陰液,用益胃湯治療。
益胃湯
沙參(二錢),麥冬(三錢),冰糖(六分),細生地(三錢),玉竹(一錢炒香)
水煎服。
下後無汗脈浮者。邪氣還表也。銀翹湯主之。脈浮洪者。熱甚傷津也。白虎湯主之。脈洪而芤者。金受火克元氣不支也。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銀翹湯
銀花(二錢五分),連翹(一錢五分),竹葉(一錢),甘草(五分),麥冬(二錢),細生地(二錢)
白話文:
益胃湯
藥材:
- 沙參:二錢
- 麥冬:三錢
- 冰糖:六分
- 細生地:三錢
- 玉竹:一錢(炒香)
用法:
水煎服。
辨證:
- 服用後無汗,脈浮:邪氣還表,宜用銀翹湯治療。
- 脈浮洪:熱甚傷津,宜用白虎湯治療。
- 脈洪而芤:金受火克,元氣不支,宜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
銀翹湯
藥材:
- 銀花:二錢五分
- 連翹:一錢五分
- 竹葉:一錢
- 甘草:五分
- 麥冬:二錢
- 細生地:二錢
水煎服。
白虎湯(見前),白虎加人參湯(見前)
下後無汗脈不浮而數者。裡熱未解也。清燥湯主之。
清燥湯
麥冬(二錢五分),知母(一錢),人中黃(八分),細生地(二錢五分),元參(一錢五分)
水煎服。咳嗽膠痰加沙參(一錢五分),桑葉(一錢),梨汁(半酒杯),牡蠣(一錢五分),牛蒡子(一錢五分)
白話文:
將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白虎湯和白虎加人參湯的用法如前所述。若服藥後無汗,脈搏不浮而數,表示裡熱未解,可用清燥湯治療。清燥湯的藥方為:麥冬二錢五分,知母一錢,人中黃八分,細生地二錢五分,元參一錢五分,用水煎服。若伴有咳嗽膠痰,可加沙參一錢五分,桑葉一錢,梨汁半酒杯,牡蠣一錢五分,牛蒡子一錢五分。
下後數日熱不退。或退不盡。口燥咽乾。舌苔乾黑。或金黃色。脈沉而有力者。邪氣復聚於胃也。然津液日耗。須加意防護其陰。護胃承氣湯微和之。脈沉而弱者。增液湯主之。
護胃承氣湯
生大黃(一錢五分),元參(一錢五分),細生地(一錢五分),丹皮(一錢),知母(一錢),麥冬(一錢五分連心),
水煎服。
增液湯(見前)
陽明溫病。下後二三日。下證復見。脈不甚沉。或沉而無力。止可與增液。不可與承氣。
陽明溫病。下之不通者。險證有五。應下失下正虛不能運藥者。正氣既虛邪氣復實也。新加黃龍湯主之。喘促不寧。痰涎壅滯。右寸實大者。肺氣不降里證又實也。宣白承氣湯主之。左尺堅牢。小便赤痛。時煩渴甚者。火腑不通。小腸熱盛。下注膀胱也。導赤承氣湯主之。神昏舌短。
白話文:
瀉下後幾天,發燒仍未退,或是退得不完全,嘴巴乾燥,喉嚨乾澀,舌苔乾燥發黑,或呈金黃色,脈象沉而有力,這是邪氣又聚集在胃部。由於津液不斷消耗,必須格外注意保護陰氣,可以用護胃承氣湯稍微調整一下。如果脈象沉而無力,則用增液湯治療。
飲不解渴者。邪閉心包。內竅不通也。牛黃承氣湯主之。陽明太熱。津液不足。間服增液。仍不下者。臟燥太甚無水舟停也。增液承氣湯主之。
新加黃龍湯
細生地(五錢),生甘草(二錢),人參(一錢五分另煎),生大黃(三錢),芒硝(一錢),元參(五錢),麥冬(五錢連心),當歸(一錢五分),海參(二條洗),薑汁(六匙)
水八杯煎三杯。先用一杯。沖參汁五分。薑汁二匙。頓服之。如腹中有響聲或有轉矢氣。則為欲便。候一二時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後服。酌服益胃湯一劑。
白話文:
喝水卻不解渴,是因為邪氣阻塞心包,內部通道不通暢,可以用牛黃承氣湯治療。如果陽明經太熱,津液不足,可以間隔服用增液湯補充水分。如果仍然無法排便,說明腸胃乾燥嚴重,沒有水分可以停留在腸道,可以用增液承氣湯治療。
新加黃龍湯的組成如下:
生地五錢,生甘草二錢,人參一錢五分(另煎),生大黃三錢,芒硝一錢,元參五錢,麥冬五錢連心,當歸一錢五分,海參二條洗淨,薑汁六匙。
用水八杯煎煮至三杯,先用一杯,加入人參汁五分、薑汁二匙,頓時服用。如果腹中有響聲或有排氣的跡象,說明快要排便了。如果一兩個時辰後還沒有排便,就再次按照之前的劑量服用一杯。如果二十四個小時後還沒有排便,就再服用第三杯。如果服用一杯後就排便了,就停止服用,並適當服用益胃湯一劑。
宣白承氣湯
生石膏(二錢五分),生大黃(一錢五分),杏仁粉(一錢),栝蔞皮(八分),
水煎服。
導赤承氣湯
赤芍(一錢五分),細生地(二錢五分),生大黃(一錢五分),黃連(一錢),黃柏(一錢),芒硝(五分),
水煎服。
牛黃承氣湯
用牛黃丸一丸化開。調生大黃末一錢五分服之。不下。再服。
增液承氣湯
即於增液湯內加大黃(三錢),芒硝(一錢五分),下後虛煩不眠。心中懊憹。甚至反覆顛倒者。膈間之邪未清也。
白話文:
宣白承氣湯是用生石膏、生大黃、杏仁粉、栝蔞皮煎水服用。導赤承氣湯是用赤芍、細生地、生大黃、黃連、黃柏、芒硝煎水服用。牛黃承氣湯是用牛黃丸化開,調生大黃末服用,若效果不好可以再服用一次。增液承氣湯是在增液湯中加入生大黃和芒硝,用於治療虛煩不眠、心中懊惱、甚至反覆顛倒等症狀,這些症狀說明膈間的邪氣尚未清除。
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見前)
若少氣加甘草(一錢),嘔者加薑汁(三匙)
陽明溫病。乾嘔口苦而渴者邪熱夾穢擾亂中宮也。如無下證。用黃連黃芩湯。(不渴而舌滑者當照濕溫法治之。)
黃連黃芩湯
黃連(一錢),黃芩(一錢),鬱金(八分),香豆豉(一錢),
水煎服。
白話文:
梔子豉湯方劑說明:
主治: 陽明溫病,症見乾嘔口苦而渴。
方劑組成: 梔子豉湯(見前文)
加減:
- 若病人氣虛,可加甘草一錢。
- 若病人嘔吐,可加薑汁三匙。
病機分析: 陽明溫病,乾嘔口苦而渴,是因邪熱夾穢擾亂中宮所致。
辨證論治: 若無其他下證,可用黃連黃芩湯治療。若病人不渴而舌苔滑,則應参照濕溫病的治療方法。
黃連黃芩湯組成:
- 黃連一錢
- 黃芩一錢
- 鬱金八分
- 香豆豉一錢
用法: 水煎服。
陽明溫病。舌色絳不渴者。邪氣深入血分也。清營湯主之。(若舌苔滑者。當照濕溫法治之。)
清營湯(見前)
陽明發斑者。化斑湯主之。
化斑湯(見前)
陽明溫病。下後疹出者。加減銀翹散主之。(此因下後疹出。陰液已傷不可再用葛根升發。故仍從加減銀翹法。而稍變其藥味。)
加減銀翹散
即照銀翹散方,去銀花連翹豆豉加蟬蛻(三錢),赤芍(一錢),丹皮(一錢),杏仁(一錢五分)
白話文:
陽明溫病,舌頭呈現紅色但不渴,說明邪氣已經深入血液。清營湯可以治療。如果舌苔光滑,則要按照濕溫的治療方法。
陽明溫病出現斑疹,化斑湯可以治療。
陽明溫病,瀉藥服用後疹子出現,加減銀翹散可以治療。因為瀉藥服用後疹子出現,陰液已經受損,不能再用葛根升發,所以仍用加減銀翹散的治療方法,但稍微調整一下藥味。
加減銀翹散就是依照銀翹散的藥方,去掉銀花、連翹、豆豉,加入蟬蛻三錢、赤芍一錢、丹皮一錢、杏仁一錢五分。
斑疹用升提則衄血。或厥逆。或嗆咳。或昏痙。用壅補則騖亂。若陽明證悉具。外出不快。內壅特甚者。調胃承氣湯微和之。得通則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則氣陷也。
調胃承氣湯(見前)
陽明溫毒發痘者。(形如小兒痘瘡。或多或少。紫黑色。)穢濁太甚也。脈浮則用銀翹散加生地元參。渴者加花粉。毒重者加金汁人中黃。小便短者。加芩連之類。脈沉內壅者。酌量輕重下之。(如發瘡形似楊梅者。輕則紅紫。重則紫黑。多現於面部背部亦照此法。重用敗毒之品。兼與利濕。如土茯苓萆薢之類。)
白話文:
對於出現斑疹的情況,使用升提的方法可能會導致鼻出血,或者有顛倒、咳嗽、昏倒等症狀;若使用壅補的方法,則會導致病情混亂。如果陽明經的症狀都已經完全表現出來,但外在通暢不順,內部堵塞特別嚴重時,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來微微調和身體,直到通暢為止,但不可以讓身體過度洩瀉,因為過度洩瀉會導致氣陷。
調胃承氣湯(詳見前文)
對於陽明經溫熱毒邪引發的痘疹(形狀類似小兒的痘疹,大小不一,呈紫黑色),如果毒素過度,可以使用銀翹散加生地元參,如果口渴可以再加入花粉,如果毒素嚴重可以加上金汁人中黃。如果小便不通暢,可以加入黃芩、黃連等清熱藥物。如果脈搏沈而內部堵塞,應根據情況的輕重來決定是否使用下藥(對於形狀類似楊梅的痘疹,輕度為紅紫色,重度為紫黑色,多出現於臉部和背部,處理方法相同,嚴重時可以使用敗毒藥品並配合除濕,如土茯苓、萆薢等)。
請注意,這些是中醫傳統理論的應用,實際治療時,應該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陽明溫病。無汗。實證未劇者。不可下。小便不利者。小腸熱結。金受火刑也不可利水。宜用甘苦合化法。冬地三黃湯主之。
冬地三黃湯
元參(二錢),黃連(五分),葦根汁(五茶匙沖),細生地(二錢),黃柏(五分),銀花露(五茶匙沖),麥冬(四錢),黃芩(五分),生甘草(一錢五分),
水煎服。
溫病小便不利者。不可以淡滲利水。(如五苓八正散之類)恐傷陰也。溫病燥熱者。不可純用苦寒。(如三黃湯之類)恐苦能化燥也溫病。下後熱退不可即食。食則病必復發。須周十二時後。緩與清淡之食。不可令飽。飽則病亦復發。發必重也。
白話文:
陽明溫病,沒有出汗,實證不嚴重,不能下瀉。小便不順暢,是小腸熱結,金受火刑,也不能利水。應該用甘苦合化的方法,冬地三黃湯可以治療。
冬地三黃湯:元參二錢、黃連五分、葦根汁五茶匙沖、細生地二錢、黃柏五分、銀花露五茶匙沖、麥冬四錢、黃芩五分、生甘草一錢五分,水煎服。
溫病小便不順暢,不能用淡滲利水的藥物,比如五苓八正散之類,可能會傷陰。溫病燥熱,不能單用苦寒的藥物,比如三黃湯之類,苦寒會化燥。溫病下瀉後熱退,不能馬上吃東西,吃了病就會復發。必須過十二個時辰後,慢慢吃清淡的食物,不能吃飽,吃飽了病也會復發,而且會更嚴重。
陽明溫病下後脈靜身不熱。舌上津回。十數日不大便者。腸胃津液受傷也。可與益胃增液之屬。下後舌苔未退盡。身微熱。面微赤。口微渴。脈微數。日淺者。亦與增液益胃之屬。日深舌微乾者。用下焦復脈法。均不可再用承氣湯。用之證必增劇。甚則燥咳泄瀉而死。
益胃湯(見前),增液湯(見前)
陽明溫病。渴甚者雪梨漿沃之。
雪梨漿(見前)
陽明溫病。斑疹溫痘溫瘡溫毒發黃。凡神昏譫語者。安宮牛黃丸主之。
牛黃丸(見前)
白話文:
陽明溫病退燒後,脈象平穩,身體不發熱,舌頭上津液恢復,但十多天沒有排便,這是腸胃津液受損所致,可以用益胃增液類的藥物。如果退燒後舌苔尚未完全消失,身體微熱,臉色微紅,口渴,脈象略快,病程較短的,也用增液益胃類的藥物。如果病程較長,舌頭略乾的,則用下焦復脈法。所有情況都不可再用承氣湯,否則病情必定加重,嚴重者會出現燥咳、腹瀉而亡。
陽明溫病,口渴嚴重者,可用雪梨漿潤喉。
陽明溫病,出現斑疹、溫痘、溫瘡、溫毒發黃,並且神志昏迷、胡言亂語的,可以用安宮牛黃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