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指南》~ 卷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

1. 卷上

2. 溫病總論

溫病與傷寒迥不相同。 傷寒必在冬月,溫病四時皆有。 傷寒乃感嚴寒之氣,日傳一經,宜分六經施治。 溫病乃感溫熱穢濁之氣,傳變不定,宜分上中下三焦,及邪之在氣在血以治之。

以古書所列溫病而論:春初風木當令而病者為風溫;春末夏初溫熱漸盛則為溫熱;夏令病暑熱盛於濕者,為暑溫。(暑溫即受暑也。若過時而發,則為伏暑。)長夏初秋濕盛於熱者,為濕溫;冬令過暖,陽不潛藏,則為冬溫;穢厲傳染,家家如是,如徭役然,是為溫疫;穢濁太甚,諸溫夾毒,則為溫毒。

以上各證,名目甚繁;而究其治法,只須細審溫邪之兼濕與否,及濕溫二邪孰多孰少,以為用藥之差別。

今以溫邪之不兼濕者,統歸風溫類,列為上卷;溫邪之兼濕者,統歸濕溫類,列為下卷。(葉氏溫熱論、薛氏溫熱贅言,皆以風濕對待立論,故仿之。)而二卷之中,又各按三焦分為三篇。如此分門別類,庶可一目瞭然。

惟上卷之風溫、溫熱、冬溫、溫毒,治法並皆相同。(溫毒稍兼解毒。)下卷之濕溫、暑溫,則分濕多熱多,用藥稍有區別。(按濕熱合邪之證,凡熱多於濕者,皆可以暑溫法治之;濕多於熱者,皆可以濕溫法治之。不必拘定夏秋時令;亦有其人本體有濕,外感溫熱而病者,不拘四時,皆為濕溫,治法並同。古書分時論證,但言其大概耳。)

至溫疫乃一時厲氣流行,或兼濕,或不兼濕,初無一定,須臨時察其如何見證,按兩卷所列各條,依法施治。故於二卷中俱列其目。

總之,溫熱最易傷陰;無論挾濕挾燥,均須刻刻防其傷陰為第一要義。最忌麻黃、桂枝、羌活、獨活、升麻、柴胡等辛溫升散之藥。倘誤用之,重傷其陰,必致輕病變重,重病變為不起,不可不慎也。

白話文:

【溫病總論】

溫病和傷寒是截然不同的疾病。傷寒只會在冬天發生,而溫病則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出現。傷寒是由嚴寒之氣引起的,病情通常每天會影響到身體的一個經絡,因此治療上應該針對六經來進行。然而,溫病是由溫熱、污濁之氣引發的,病情變化莫測,應將病癥分為上、中、下三焦,以及邪氣在氣或在血的情況來進行治療。

根據古籍記載,春季初期,風屬木氣候當令時生病,被稱為風溫;春末夏初,溫熱氣候逐漸旺盛,則被診斷為溫熱;夏季高溫酷熱,如果熱度勝過濕氣,就是暑溫(也就是受暑);如果暑熱過後才發病,則被視為伏暑。夏季和初秋,濕氣勝過熱度,則被診斷為濕溫;冬季如果天氣過暖,陽氣無法深藏,就會導致冬溫。如果病原體在人羣間傳播,每一個家庭都受到影響,就像服徭役一樣,這種情況被稱為溫疫。如果環境中的污濁物質過多,各種溫病會夾帶毒素,這就被診斷為溫毒。

上述各種病癥,名目繁多,但實際上,治療方法只需仔細判斷溫邪是否伴有濕氣,以及濕溫兩種邪氣哪個更嚴重,以此作為開藥的依據。對於沒有伴有濕氣的溫邪,我們歸為風溫類,列為上卷;而伴有濕氣的溫邪,則歸為濕溫類,列為下卷。

在這兩個卷中,我們進一步將病情按照上、中、下三焦來分為三個部分。這樣分門別類,可以使讀者一眼就能看明白。上卷中的風溫、溫熱、冬溫和溫毒,治療方法基本一致(溫毒稍微需要加入解毒成分)。下卷中的濕溫和暑溫,則根據濕度和熱度的多少來調整藥方。

總的來說,溫熱病最易損傷體內陰液,無論是伴有濕氣還是乾燥,都必須時刻警惕陰液受損,這是治療過程中的首要原則。絕對不能使用麻黃、桂枝、羌活、獨活、升麻、柴胡等辛溫升散的藥物,因為一旦誤用,會嚴重傷害陰液,使得輕症轉重,重症難以挽回,所以務必要小心謹慎。至於溫疫,是由於一種強烈的病原體在短時間內大規模傳播造成的,可能伴有濕氣,也可能不伴有,這種情況並無固定模式,需要根據當時的病情特徵,參考上下卷列出的治療方法,依法施治。

3. 傷寒溫病辨(四則)

傷寒邪從毛竅而入,自下而上,始於足太陽;溫病邪從經絡及口鼻而入,自上而下,始於手太陰。寒為陰邪,陰盛必傷陽,故首郁遏太陽經中之陽氣,而為頭痛、身熱、項強、脊痛等證,以陰盛傷人之陽也。溫為陽邪,陽盛必傷陰,故首郁遏太陰經中之陰氣,而為咳嗽、自汗、口渴、頭痛、身熱等證,以陽盛傷人之陰也。知此陰陽兩大法門,則傷寒、溫病之辨自瞭然於心目矣。

傷寒初病,身雖發熱,一二日內必不煩渴,左手之脈必緊盛倍於右手;溫病身一熱即口燥咽乾而渴,右手之脈洪大倍於左手。

冬溫初起,頭痛、惡風寒、身熱、自汗,與傷寒證太陽中風無異,此處最易相混。但傷寒中風脈浮緩,中寒脈浮緊,此則不緩不緊而動數,且有口渴及午後熱甚等證,與傷寒判然不同。至春夏時,天氣漸暖,則只有溫病,絕無傷寒,更不難知矣。

傷寒病六經遞傳,或汗或下,邪退即愈;溫病則傳變不常,不能一發便盡。有得汗熱退,二三日復熱如前者;有得下里和,二三日復見表熱者;有表和復見里證者。總由邪氣未盡之故,宜隨其見證,細心體認,依法療治,方不致誤。不可一見變證,遽爾張皇,胡疑亂猜,以致誤人性命也!

白話文:

【傷寒與溫病的區別(四則)】

傷寒是因為外邪透過皮膚毛孔進入體內,從腳部向上蔓延,先影響到足太陽經。溫病則是邪氣通過經絡或是口鼻進入,從上半身向下擴散,先影響到手太陰經。寒氣屬於陰邪,陰氣過盛會傷害體內的陽氣,所以首先壓抑了太陽經中的陽氣,導致頭痛、身體發熱、頸部僵硬、背痛等症狀,這是因為陰氣過盛傷害了人體的陽氣。溫病的邪氣屬於陽邪,陽氣過盛就會傷害體內的陰氣,所以首先壓抑了太陰經中的陰氣,引發咳嗽、自汗、口渴、頭痛、身體發熱等症狀,這是因為陽氣過盛傷害了人體的陰氣。明白了陰陽這兩個大的法則,那麼傷寒與溫病的區別自然就明瞭於心。

在傷寒初期,即使身體發熱,在前一兩天內通常不會出現煩躁口渴的症狀,而且左手的脈搏會比右手的更緊繃。溫病一旦發燒,馬上就會感到口乾喉嚨乾燥,口渴難耐,右手的脈搏會比左手的大很多。

冬季溫病初發時,頭痛、怕風怕冷、身體發熱、自汗的症狀,和傷寒的太陽中風症狀非常相似,這裡最容易混淆。但是傷寒中風的脈象是浮而緩,中寒的脈象是浮而緊,而冬季溫病的脈象既不緩也不緊,而是跳動迅速。另外還有口渴和下午熱度加劇的症狀,這些都與傷寒截然不同。到了春夏之交,天氣逐漸轉暖,就只有溫病,絕對不會出現傷寒,這樣就不難分辨了。

傷寒病會按照六經的順序傳遞,或者出汗,或者用藥下瀉,邪氣退出體內就能痊癒。而溫病的變化多端,不會一開始就全部發作完,有的病人出汗後熱度下降,但兩三天後又重新發燒,就像之前一樣。有的病人用藥下瀉後,腸胃恢復正常,但兩三天後又出現表面的熱症。有的病人表面症狀好了,卻又出現內臟的問題。總的來說,都是因為邪氣尚未完全清除的緣故。醫生應該根據病人的實際症狀,細心觀察,依照法則治療,這樣纔不會誤診。一旦出現變化,不要慌張,胡亂猜測,以免誤人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