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指南》~ 序
序
1. 序
溫病之與傷寒,猶水火冰炭之不相入也。世以治溫,古無專書,襲治傷寒法治之。以溫熱之病,輒投以麻桂辛溫之劑,抱薪救火,是自焚也。或者窮而思變,則又易以防風通聖之屬,雜苦寒攻下於溫散之中。不惟苦燥傷陰,且有下早結胸,引邪內陷之患。近世陳三錫別創升降神化散等方,
雖知力避辛溫,然於初起病在上焦,即溷入中下二焦之品。譬之治盜,不分良莠一例,剪屠。寇雖滅而民亦傷矣。獨葉天士、薛生白諸先哲,遵內經風熱淫於內治,以辛涼鹹寒之旨,立三焦分治之法,界限井然,深入軒岐閫奧。淮安吳鞠通復取兩賢緒論,觸類引伸,著為溫病條辨,窮源竟委,綱舉目張。至是而治溫之法,始大備焉。
是書作於乾嘉之際,百餘年來流布南北,效若桴鼓。光緒戊寅,塗朗軒中丞重鋟於大梁,全活不可勝計。顧以卷帙繁重,習醫者憚於研索。外邑荒陬,知者尤鮮。每遇溫病,仍沿舊法,甚有盛暑染疴,猶目為傷寒者,藥與病乖,漫不加察,其殺人何異操刃哉?余客豫數十年,目擊心傷,久擬別輯簡編,稍挽積習。多事卒卒,蓄志未償。
門人蕭吉甫,夙精醫理,願任編校之勞。因與博採旁搜,反復考訂,越半載書成,名曰溫病指南,付之剞劂。所冀見者,廣為傳布。務使僻壤窮鄉,咸知信守,庶幾跡斯民於仁壽,永無疵癘夭札之虞。是則區區之大願也夫。光緒癸卯孟春,山陰婁傑。
白話文:
【序】
溫病與傷寒,就像水火和冰炭一樣,完全不能混為一談。過去對於治療溫病,並沒有專門的書籍,所以人們常常套用治療傷寒的方法。對於溫熱病,隨便就使用麻黃、桂枝這些辛溫的藥物,這就像抱著柴火去救火,結果只會讓自己被燒傷。有些人開始思考改變,轉而使用防風通聖等藥物,這種方法在溫熱的藥物中加入苦寒攻下的成分,不僅會導致陰液受損,而且可能提前使用下法導致結胸,讓邪氣向內侵襲。
近代的陳三錫創造了升降神化散等方,他雖然知道要避免使用辛溫的藥物,但在疾病剛開始,病在上焦時,就混合使用了中下焦的藥物。這就像治理盜賊,不區分好壞,一律殘酷地對待。盜賊雖然消滅了,但百姓也受到了傷害。只有葉天士、薛生白等前輩,遵循《內經》中的風熱過剩於內,應當用辛涼鹹寒的原則,建立三焦分別治療的方法,界限清晰,深入研究了黃帝和岐伯的醫學理論。淮安的吳鞠通又從兩位前輩的理論出發,引申類比,撰寫了《溫病條辨》,追根溯源,使得整個醫學體系更加完整。至此,治療溫病的方法才真正齊全。
這本書是在乾隆嘉慶時期寫的,一百多年來在全國各地流傳,效果顯著。光緒十八年,塗朗軒中丞在大梁重新刻印,救活的人數不勝數。然而,由於書籍篇幅龐大,學習醫學的人對於深入研究感到畏懼。在偏遠的鄉村,知道這本書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每當遇到溫病,還是沿用舊的治療方法,甚至在炎熱的夏天生病,還被誤認為是傷寒。藥物與病情不符,卻不加以檢查,這樣殺人的行為和拿刀殺人有何區別?我在河南生活了數十年,目睹這種情況,心裡十分難過,早就打算編輯一本簡潔的書籍,稍微改變這種長期形成的習慣。但因為事情繁多,一直未能實現。
我的學生蕭吉甫,精通醫學理論,願意承擔編輯校對的工作。因此,我們一起廣泛蒐集資料,反覆核實,經過半年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這本書,取名為《溫病指南》,交付出版。我希望看到這本書的人,能夠廣泛傳播它。務必使偏遠的鄉村,都知道信守這些知識,或許可以讓人民健康長壽,永遠遠離疾病和早逝的風險。這就是我最大的願望。光緒十九年春,山陰婁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