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豐

《時病論》~ 卷之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4)

1. 臨證治案

思丹溪治腸痹之證,每每開提肺氣,使上焦舒暢,則下竅自通泰矣。今照舊章加之兜鈴、紫菀、柏子、麻仁,除去蘇、陳、蔥、豉。令服四煎,得燥屎數枚,肛門痛裂,又加麥冬、歸、地、生黑芝麻,服下始獲痊愈。

程曦曰:鞠通論燥氣,有勝復之分。今觀書中之論治,更有表裡之別焉。如秋分至立冬之候,有頭痛惡寒作咳者,是燥氣在表之證也,法當宣散其肺。有大便秘結而艱難者,是燥氣在裡之證也,法當滋潤腸胃,其能識勝復,別表裡者,則治燥之法,無餘蘊矣。

白話文:

臨證治案

張景岳(思丹溪)治療腸道阻塞的病例,常常先從提升肺氣著手,使上焦(胸肺)舒暢,那麼下焦(腸胃)自然就通暢了。這次治療,沿用舊方,並加入兜鈴、紫菀、柏子仁、麻仁,去除蘇葉、陳皮、蔥、豉。患者服用四劑煎藥後,排出幾枚乾硬的糞便,但肛門疼痛裂開,於是又加了麥冬、當歸、生地黃、黑芝麻,服用後才痊愈。

程曦評論道:鞠通(指《金匱要略》作者)論述燥邪,有表裡之分。現在觀察書中記載的治療方法,更能體會到表裡之間的區別。例如,秋分到立冬期間,有些人頭痛、惡寒、咳嗽,這是燥邪在表面的證候,治療方法應當宣散肺氣。如果出現大便秘結、排便困難,這是燥邪在裡面的證候,治療方法應當滋潤腸胃。能夠辨別燥邪的表裡,那麼治療燥邪的方法就沒有遺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