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病論》~ 卷之五 (2)
卷之五 (2)
1. 寒瘧
寒瘧者,緣於先受陰寒,或沐浴之水寒,寒氣伏於肌腠之中,復因外感邪風觸之而發。正合經云: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也。蓋寒瘧之脈證,弦緊有力,寒長熱短,連日而發,或間日而發,發時頭痛微汗,或無汗乾熱。此當遵古訓體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旨,擬用辛散太陽法治之。
如寒熱按時而至,方可繼進和解,今人不別何經,動手概用小柴胡湯,則誤甚矣。
白話文:
【寒瘧】 患有寒瘧的人,通常是由於先前遭受了寒涼,或是沐浴時水溫過低,導致寒氣滲入肌膚腠理之間,之後再受到外界風邪侵襲所引發的。這正好符合醫經所說:寒是陰性氣質,風是陽性氣質,先被寒氣傷害,然後又被風邪傷害,所以會先出現寒涼症狀,然後才轉為發熱。
寒瘧的脈象特徵為弦緊且有力,患者感覺到的寒涼時間比發熱時間長,病症可能每天發作,也可能隔天發作一次,發病時會有頭痛及輕微出汗,或者完全不出汗而感到燥熱。對於這種情況,應遵循古訓的「身體如燒炭般灼熱,透過出汗來散去」的原則,打算使用辛香散發的藥物,對抗太陽經的風寒。
如果寒熱的發作有固定的時間節律,那就可以考慮進一步調和體內陰陽,但現在許多人不辨別是哪條經絡出了問題,一概使用小柴胡湯,這樣很容易造成誤診誤治。
2. 濕瘧
濕瘧之證,因於久受陰濕,濕氣伏於太陰,偶有所觸而發。發則惡寒而不甚熱,脈象緩鈍而不弦,一身盡痛而有汗,手足沉重,嘔逆脹滿者是也。俗謂脾寒,大概指是證耳。此宜宣透膜原法,使其邪化瘧除,但辛燥之劑,於陰虧熱體者,須酌用之。陽虛寒體者,更可加老蔻、乾薑。
所有斷截之法,不宜早用,用之非變膨鼓,即成瘧母之疴。瘧證殊多,總宜分別而治。
江誠曰:寒瘧因寒水伏於肌腠,濕瘧因濕氣伏於太陰,斯二瘧夏秋皆有,非比暑瘧、風瘧,受於夏天,發於秋令也。
白話文:
【濕性瘧疾】
濕性瘧疾的症狀,源於長期處於陰冷潮濕環境,導致濕氣積聚在脾胃之中,偶爾因外界刺激而爆發。發作時會感到寒冷,但不會非常發燒,脈搏緩慢且無力,不見緊繃,全身疼痛且易出汗,四肢感覺沉重,伴有噁心嘔吐及脹氣的現象。這常被誤認為是脾臟虛寒,大概就是指這種病狀。對此應採用透散濕氣的治療方式,讓病邪消散,瘧疾自然去除,但若使用辛燥藥物,對於陰虛或體質偏熱的人,必須謹慎使用。對於陽虛體寒的人,可以適量加入豆蔻和乾薑。
切記,所有急躁的治療方式都不宜過早使用,否則可能導致病情轉為浮腫,或是演變成更嚴重的瘧疾母病。瘧疾的種類很多,必須針對不同類型分別治療。
江誠表示:寒性瘧疾是由於寒水滯留在皮膚肌肉間,濕性瘧疾則是由於濕氣積聚在脾胃之中,這兩種瘧疾夏季和秋季都有可能發生,並不像暑性瘧疾和風性瘧疾,只在夏季感染,秋季才發病。
3. 溫瘧
經謂:溫瘧由冬令感受風寒,伏藏於骨髓之中,至春不發,交夏陽氣大泄,腠理不致,或有所用力,伏邪與汗並出,此邪藏於腎,自內而達於外。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其氣復入,入則陽虛,陽虛生外寒矣。又謂:先傷於風,後傷於寒,故先熱而後寒也,亦以時作,名曰溫瘧。
溫瘧之證,先熱後寒,其脈陽浮陰弱,或汗多,或汗少,口渴喜涼,宜清涼透邪法治之。如汗多者去淡豉,加麥冬、花粉。如舌苔化為焦黑者,宜清熱保津法治之。嘉言云:治溫瘧,當知壯水以救其陰,恐十數發而陰精盡,盡則真火自焚,頃之死矣。此與香岩論溫病,當刻刻護陰之說,不相悖也。
凡有變證,仿春溫、風溫、溫病、溫毒門中之法可也。
或問:溫瘧得之於冬,發之於夏,何不列於溫病之門,或附於熱病之後,今列如斯,其意何也?答曰:就溫字而言,當列於彼,就瘧字而論,當附於此,欲使學者,知諸瘧有先熱後寒,有先寒後熱,有寒多熱少,有寒少熱多,有獨熱不寒之各異也。又問:《金匱》論溫瘧,謂身無寒但熱,今先生論中謂先熱後寒,得毋有違仲景乎?曰:先熱後寒者,遵《內經》之訓也。《金匱》謂無寒但熱,定系傳寫之訛。
殊不知但熱無寒,乃癉瘧也,不可不為分辨。
白話文:
[溫熱型瘧疾]
古人認為:溫熱型瘧疾是由冬天受風寒侵襲,風寒隱藏在骨髓中,到了春天沒有發作,進入夏季,人體的陽氣大量消耗,肌膚毛孔無法閉合,若此時過度用力,潛藏的邪氣會隨著汗水一同排出,這種邪氣藏在腎臟,從內部影響到外部。這樣的情況下,體內陰氣不足,陽氣過剩,陽氣過剩就會產生熱感。當陽氣衰弱,邪氣再次侵入體內,陽氣更顯不足,陽氣不足就會感到外在寒冷。另外,如果先受風後再受寒,就會先感覺熱,然後才感到冷,且會定期發作,這種情況被稱為溫熱型瘧疾。
溫熱型瘧疾的特徵是先熱後冷,脈象上表現為陽部浮起而陰部偏弱,可能會大量出汗或少量出汗,口渴想喝涼水,應使用清涼透邪的方法來治療。若患者大量出汗,可去掉淡豆豉,加入麥冬和花粉。如果舌苔變成焦黑色,應該用清熱保津的方法來治療。嘉言曾說:治療溫熱型瘧疾,要懂得滋養腎水以補充陰氣,否則可能因多次發作導致陰精耗盡,陰精耗盡後,體內的真火就會自行燃燒,很快會導致死亡。這與香巖對於溫病應時刻保護陰氣的觀點並不矛盾。
對於出現的其他症狀,可以參考春溫、風溫、溫病、溫毒等類別的治療方法。
有人問:溫熱型瘧疾在冬天感染,夏天發病,為什麼不將其歸類在溫病類別,或是附在熱病之後,現在這樣歸類,是基於什麼考量呢?回答是:從「溫」字的角度看,應該歸類在溫病類別,但是從「瘧」字的角度來看,應該附在熱病類別。目的是讓學習者瞭解,各種瘧疾有先熱後冷的,有先冷後熱的,有冷多熱少的,有熱多冷少的,也有隻熱不冷的,種類繁多。再問:《金匱》中提到溫熱型瘧疾只有熱感而無寒感,而您所說的先熱後冷,是否與張仲景的觀點相衝突呢?回答是:先熱後冷的說法,是遵循《內經》的教導。《金匱》中提到的無寒只有熱,可能是抄寫錯誤。
必須明白,只有熱感而無寒感的情況,其實是癉瘧,必須區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