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暑疫全書》~ 卷四·疫病方論 (2)
卷四·疫病方論 (2)
1. 卷四·疫病方論
要亦為常變也。又有局外之變者:男子適逢使內,邪熱乘虛陷於下焦,氣道不施,以致小便淋塞,少腹脹滿,至夜發熱。以導赤五苓散之類,分毫不效。與大承氣一服,小便如注而愈。女子經水適來適斷,失血崩帶,及心痛、疝氣,痰火喘哮。凡此皆非常變。大抵邪行如水,惟窪處受之。
此妙喻也。要之新疫而來舊病,但治其疫,他病自已也。
疫發一二日,舌上苔白如粉。早服達原飲一服,午後舌色變黃,隨見胸膈滿痛,大渴煩燥。此伏邪之毒傳裡也。前方加大黃下之。煩熱稍減,傍晚復加躁煩,發熱通舌變黑,刺生,鼻如煙煤。此邪毒最重,復合瘀胃。急投承氣湯,抵暮大下,至夜半熱退,次早苔刺如失。一日有此三變。
數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故傳變亦速。用藥不得不緊。設用緩劑,必無救矣。每見瘟疫二三日即死者,皆此類也。
疫病初起,脈雖數,未至洪大。其邪尚在膜原,宜達原飲。若誤用白虎,既無破結之能,但求清熱,是猶揚湯止沸耳。邪入胃者,非承氣不愈。誤用白虎,既無奪邪之能,徒伐胃氣,反抑邪毒,致脈不行,反變細小。倘認陽證陰脈,妄言不治,因見脈微,復不敢下,逡巡死耳。當此之際,惟急投承氣湯,庶可救也。
疫發於半表半裡,一定之法也。至於傳變,出表入里,表裡分傳,俱未可定。醫見有表有里,乃引經論,先解其表,乃攻其里。此大謬也。嘗見大劑麻黃,一毫無汗,轉加煩熱者何耶?蓋發汗者,以邪氣在表,故用表藥,即得宣其氣而使之出也。今邪在裡,裡氣結滯,陽氣不得即達於表。
即四肢未免微厥。又安能氣勢蒸蒸而達乎外?譬之水注,閉其後竅,則前竅不得涓滴。與此欲汗之義相類。故必承氣解其里,裡氣一通,不待發散,多有自汗而解者。其義可知也。設下後脈浮而微數,身微熱,神思不爽。此邪熱浮於肌表,而里已無滯也。再與白虎湯,則餘熱復得清散。
外即蒸蒸汗解。仍此意也。若下後脈空而數,按之豁然如無,宜白虎加人參湯,覆杯即汗解。下後脈數而浮,原當汗解,遷延五六日,脈證不改,仍不得汗者,以其反復數下,致血液枯,正氣微故也。用白虎加人參湯,以涼解中外,鼓舞元氣,開泄腠理,即得汗而解也。里證脈沉而數。
當下之。下之當得汗解,脈改浮矣。今不得汗,二三日脈更沉者,膜原之邪,仍瘀到胃也。更宜下之。或脈浮即與白虎湯。里證下後,熱退身涼,越幾日復熱者,非關飲食勞復,乃膜原之餘邪復聚。醫者不知,每歸咎於病者誤也。仍下之為當,但製劑宜輕耳。
應下失下,口燥舌乾而渴,身反熱減,四肢時厥,欲得被近火。此陽氣伏也。既下厥回,脈大而數,舌上生津,不思水飲。此里邪去而鬱陽暴伸也。宜柴胡清燥湯,去栝蔞根、知母,加葛根,隨其性而升泄之。
白話文:
這篇古代醫學文獻討論瘟疫的治療。瘟疫的變化多端,男性因房事而導致邪熱入侵下焦,出現小便不通、腹脹、夜熱等症狀,一般的導赤五苓散無效,而大承氣湯卻能奏效。女性則可能因經血失調、崩漏帶下等問題,或伴隨心痛、疝氣、痰火喘哮等症狀,這些都是非常態的變化。邪氣如同水,總是流向低窪之處。
新發生的瘟疫,即使伴隨舊病,也應優先治療瘟疫,其他疾病會自行好轉。
瘟疫發病一兩天,舌苔白如粉末,服用達原飲後,下午舌苔轉黃,胸膈疼痛、口渴煩躁,這是邪毒入侵內裡的表現。此時應加大黃瀉下,煩熱稍減,但傍晚可能再次煩躁發熱,舌苔變黑,牙齦出血,鼻如煤煙,邪毒極重,瘀阻胃腸,應立即服用承氣湯,直到大便排出,夜半熱退。次日舌苔如脫落一般,一日內出現三次變化。
這種瘟疫變化迅速,用藥必須果斷,不能使用緩和的藥物,否則難以奏效。很多瘟疫患者二三日內死亡,都是因為延誤治療。
瘟疫初期,脈搏雖快,但還不洪大,邪氣尚在膜原,宜用達原飲。誤用白虎湯,既不能破除積聚,只能清熱,如同釜底抽薪,治標不治本。邪氣入胃者,非承氣湯不可治愈。誤用白虎湯,既不能去除邪氣,反而損傷胃氣,抑制邪毒,導致脈搏細弱。若誤認為是陽證陰脈而延誤治療,或因脈弱而不敢瀉下,就會耽誤病情。此時,應立即服用承氣湯搶救。
瘟疫發病常兼表裡證。傳變過程,邪氣出入表裡,變化不定。有些醫生看到表裡症狀,就依據經方論,先解表後攻裡,這是錯誤的。大量使用麻黃,卻沒有出汗,反而加重煩熱,這是因為邪氣在裡,裡氣阻塞,陽氣無法到達體表,如同水管後端堵塞,前端無法流出。因此,必須用承氣湯疏通裡氣,裡氣一通,表邪會自行散解。瀉下後,脈浮微數,身微熱,神志清醒,說明邪熱浮於肌表,裡氣已通,再用白虎湯清餘熱。
若瀉下後脈搏空虛而數,按之鬆軟如無,宜用白虎加人參湯,很快就能出汗。瀉下後脈數而浮,本應出汗,但延誤五六天,脈證不變,仍不出汗,是因為反覆瀉下,導致血液虧虛,正氣不足。此時應服用白虎加人參湯,以涼解表裡,振奮元氣,疏通腠理,才能出汗解表。裡證脈沉而數,應當瀉下,瀉下後應出汗,脈象轉為浮,若不出汗,二三日脈象更沉,說明膜原的邪氣又瘀阻於胃,應再次瀉下。脈浮則可用白虎湯。裡證瀉下後熱退身涼,數日後再發熱,並非飲食勞倦所致,而是膜原的餘邪再次聚集,醫生卻不知情,常歸咎於患者,應再次輕劑瀉下。
應當瀉下而未瀉下,口乾舌燥,身熱減輕,四肢厥冷,想靠近火取暖,這是陽氣內伏。瀉下後厥冷加重,脈大而數,舌苔生津,不想喝水,這是裡邪去除,鬱積的陽氣突然外泄。宜用柴胡清燥湯,去栝蔞根、知母,加葛根,使之升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