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下卷 (9)
下卷 (9)
1. 舍病治藥
嘗遇微疫,醫者誤進白虎湯數劑,續得四肢厥逆,脈勢轉劇,更醫謬指為陰證,投附子湯病愈。此非治病,實治藥也,雖誤認病原,藥則偶中。醫者之庸,病者之福也。蓋病本不藥自愈之證,因連進白虎寒涼慓悍,抑遏胃氣,以致四肢厥逆,疫邪強伏,故病增劇,今投溫劑,胃氣通行,微邪流散故愈。若果直中,無陽陰證,誤投白虎一劑立斃,豈容數劑耶?
白話文:
曾經遇到一種輕微的瘟疫,醫生誤判病情,連續讓病人服用了幾劑白虎湯,結果導致病人四肢冰冷,病情反而加重。換了另一位醫生,卻錯誤地認為這是陰證,於是讓病人服用附子湯,結果病竟然好了。這其實不是在治病,而是在處理藥物的影響,雖然醫生誤解了病源,但藥物的使用卻偶然對症。這種情況,醫生的平庸,反而成為病人的幸運。因為原本這種病是不用藥也會自然痊癒的,但因為連續服用性質寒涼且力道強烈的白虎湯,抑制了胃部的正常功能,使得四肢冰冷,瘟疫的邪氣被強行壓制,因此病情更加嚴重。現在改用溫補的藥物,使胃氣得以流通,微小的病邪也就隨之消散,所以病就痊癒了。如果真是直接中了無陽陰證,誤用了白虎湯,一次就會致命,怎麼可能還會有機會服用幾次呢?
2. 舍病治弊
一人感疫,發熱煩渴,思飲冰水,醫者以為凡病須忌生冷,禁止甚嚴,病者苦索勿與,遂致兩目火迸,咽喉焦燥,不時煙焰上騰,晝夜不寐,目中見鬼無數,病劇苦甚,自謂但得冷飲一滴下咽,雖死無恨。
於是乘隙匍匐竊取井水一盆,置之枕旁,飲一杯,目頓清亮,二杯,鬼物潛消,三杯,咽喉聲出,四杯,筋骨舒暢,飲至六杯,不知盞落枕旁,竟爾熟睡,俄而大汗如雨,衣被濕透,脫然而愈。蓋因其人瘦而多火,素稟陽臟,始則加之以熱,經絡枯燥,既而邪氣傳表,不能作正汗而解,誤投升散,則病轉劇,今得冷飲,表裡和潤,所謂除弊便是興利,自然汗解宜矣。
更有因食、因痰、因寒劑而致虛陷疾不愈者,皆當舍病求弊,以此類推,可以應變於無窮矣。
白話文:
有個人感染了瘟疫,出現發燒口渴的症狀,非常想喝冰冷的水。醫生認為生病時應該避免生冷食物,所以嚴格禁止他飲用,即使病人苦苦哀求,醫生也不肯給他。結果,病人的雙眼像要噴出火來,喉嚨乾燥到像是在冒煙,日夜無法入睡,甚至還出現幻覺,看到無數的鬼影,病情非常痛苦。他說只要能喝到一口冷飲,就算死了也無憾。
終於,他趁機爬起來偷偷舀了一盆井水放在枕邊,喝了一口,眼睛立刻變得清亮;喝了第二口,那些鬼影都消失了;第三口,他能開始發出聲音;第四口,全身的筋骨感到舒暢;喝到第六口,他已經不知道杯子掉到枕邊,竟然就這樣沉沉睡去。不久,他身上開始大量出汗,衣服和被子都被汗水濕透,病情卻突然好轉了。因為這個人體型偏瘦,體內火氣較旺,本來體質就屬於偏熱的類型,剛開始因為體溫升高導致身體乾燥,接著邪氣侵襲表面肌膚,無法透過正常的出汗方式來驅除病氣,如果誤用升散藥物,反而會使病情惡化。現在喝了冷飲,讓身體內外都得到滋潤,所謂的排除病痛就是促進健康,自然而然就能藉由汗水排出病氣,病情當然就會好轉。
另外,有些疾病是因為飲食不當、痰多或使用了寒涼藥物導致身體虛弱,使得疾病久久無法痊癒,對於這些情況,我們應該捨棄對疾病的固有認知,找出真正的病因,依照這個原則去治療,就能應對各種變化無窮的病情。
3. 論輕疫誤治每成痼疾
凡客邪皆有輕重之分,惟疫邪感受輕者,人所不識,往往誤治而成痼疾。假令患痢,晝夜無度,水穀不進,人皆知其危痢也。其有感之輕者,晝夜雖行四五度,飲食如常,起居如故,人亦知其輕痢,未嘗誤以他病治之者,憑有積滯耳。至如溫疫感之重者,身熱如火、頭疼身痛、胸腹脹滿、苔刺譫語、斑黃狂躁,人皆知其危疫也。
其有感之淺者,微有頭疼身痛,午後稍有潮熱,飲食不甚減,但食後或覺脹滿,或覺噁心,脈微數,如是之疫,最易誤認,即醫家素以傷寒溫疫為大病,今因證候不顯,多有不覺其為疫也。且人感疫之際,來而不覺,既感不知,最無憑據。
又因所感之氣薄,今發時故現證不甚,雖有頭疼身痛,況飲食不絕,力可徒步,又焉得而知其疫也?病人無處追求,每每妄訴病原,醫家不善審察,未免隨情錯認,有如病前適遇小勞,病人不過以此道其根由,醫家不辨是非,便引東垣勞倦傷脾,元氣下陷,乃執甘溫除大熱之句,隨用補中益氣湯,壅補其邪,轉壅轉熱,轉熱轉瘦,轉瘦轉補,多至危殆。
或有婦人患此,適逢產後,醫家便認為陰虛發熱,血虛發痛,遂投四物湯及地黃丸,泥滯其邪,遷延日久,病邪益固,邀遍女科,無出滋陰養血,屢投不效,復更涼血通瘀,不知原邪仍在,積熱自是不除,日漸尪羸,終成廢痿。
凡人未免七情勞郁,醫者不知為疫,乃引丹溪五火相扇之說,或指為心火上炎,或指為肝火衝擊,乃惟類聚寒涼,冀其直折,而反凝泣其邪,徒傷胃氣,疫邪不去,瘀熱何清?延至骨立而斃。或尚有宿病淹纏,適逢微疫,未免身痛發熱,醫家病家同認為原病加重,仍用前藥加減,有妨於疫,病益加重,至死不覺者,如是種種,難以盡述。聊舉一二,推而廣之,可以應變於無窮矣。
白話文: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的是,對於輕微的瘟疫誤診,往往會導致長期的疾病。文章指出,所有的外來病邪都有輕重之別,特別是對於輕微的瘟疫,由於人們無法識別,常常會誤診,從而導致成為難以治癒的慢性疾病。
比如說,如果一個人患了痢疾,日夜不斷地排泄,無法進食,大家都會知道這是嚴重的痢疾。但如果只是輕微的感染,即使日夜排泄四五次,飲食和日常生活都正常,大家也會知道這是輕微的痢疾,不會將它誤診為其他疾病,只會認為是消化不良。然而,對於嚴重的瘟疫,身體發燒如火,頭痛身痛,胸腹脹滿,舌苔厚刺,出現胡言亂語,皮膚出現斑黃,情緒狂躁,這些都是大家公認的瘟疫症狀。
但是,對於輕微的瘟疫,可能只有輕微的頭痛身痛,下午有些微熱,飲食影響不大,只是飯後可能會感到脹滿或噁心,脈搏微數,這種情況最容易被誤診。即使是醫生,通常會認為傷寒或瘟疫是大病,但因為症狀不明顯,往往無法判斷是瘟疫。而且,當人感染瘟疫時,自己並不會察覺,一旦感染,就沒有任何依據。
再說,由於感染的病毒量少,所以發病時症狀不會太嚴重,即使頭痛身痛,但飲食正常,能夠行走,很難發現這是瘟疫。病人無法找到病因,常常會胡亂猜測,而醫生如果沒有仔細檢查,很可能會誤診。例如,如果病人在患病前剛好有些疲勞,他可能會認為這是病因,而醫生如果不分辨,就會引用東垣的理論,認為這是勞累損傷脾胃,元氣下降,然後使用補中益氣湯,這樣反而會使病情更加嚴重,最終可能危及生命。
或者,如果是一個產後的婦女,醫生可能會認為這是陰虛發熱,血虛疼痛,於是使用四物湯或地黃丸,但這樣會使病情拖延,病邪更加牢固,無論找多少婦科醫生,都只能得到滋陰養血的治療,但效果不佳,甚至更換到涼血通瘀的治療,但不知道原邪仍在,積熱自然無法消除,身體逐漸消瘦,最終成為廢疾。
人不免會有各種情緒勞累,如果醫生不知道這是瘟疫,可能會引用丹溪的理論,認為這是心火上炎,肝火沖擊,然後使用寒涼的藥物,希望可以直接抑制病情,但這樣反而會使病邪凝固,徒然傷害胃氣,瘟疫邪氣無法去除,瘀熱如何清除?直到病人骨瘦如柴,最終死亡。
還有一些長期纏繞的疾病,遇到輕微的瘟疫,難免會有身痛發熱,醫生和病人都會認為這是原有疾病的加重,於是使用以前的藥物,但這樣反而會對瘟疫產生妨礙,病情更加加重,直到死亡都不知道真正的原因。這種情況種種,無法一一列舉,這裡只舉一兩個例子,但可以推廣到各種情況,可以應對無窮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