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法圓通》~ 卷四 (3)
卷四 (3)
1. 邪正論
凡天地之道,有陰即有陽,有盈即有虛,有真即有偽,有邪即有正。試問邪正之道若何?邪也者,陰陽中不正之氣也。([眉批]不正之氣,四時皆有。六經分為六氣,不正之氣流行於中,故曰六客。)不正之氣,傷於物則物病,傷於人則人病。治之調之,皆有其道。欲得其道,必明其正。
正也者,陰陽太和之氣也。([眉批]太和者,真陰真陽渾然一氣,氤氳化育之消息也。)太和之氣,彌綸六合,萬物皆榮。人身太和充溢,百體安舒。太和之氣有虧,鬼魅叢生,災異疊見,諸疾蜂起矣。
天地之大,生化消長,不能全其太和。人生逐利逐名,亦不能全其固有。正日衰,則邪日盛。欲復其正,必治其邪。邪有陰邪、(客邪在臟,或在裡之謂也。)陽邪之名,(言客邪在表、在腑之謂也。[眉批]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乃是六經的本氣。六氣中不正之氣,方是客氣。
邪正原有分別,無奈今人含含糊糊而不察也。)正有外傷、(言六節之客邪,由外入內也。)內傷之別。(言七情之客邪,由內而出外也。)正自外傷,邪自外入。(衛外之正氣衰,外來之客邪作。)正自內傷,邪自內出。(或勞神損心陽,飲食傷脾陽,房勞損腎陽,皆是內傷根柢。
)從陰從陽,邪之變化無方。(邪由外入,或從風化,從燥化,從熱化,從濕化,從寒化,隨邪變遷,原無定向。內傷不然,或損於脾,或損於胃,或損於肝,或損於心,或損於腎,病情有定向,用藥有攸分。)曰臟,曰腑,邪之居處各異。(邪居氣分、表分,呼為陽邪。陽,火也。
陽旺極,則凡血傷。凡血傷,則真陰真氣亦與之俱傷,皆能令人死。仲景立白虎、承氣,早已為陽邪備法也。邪居血分、里分,呼為陰邪。陰,水也。陰旺極,則凡氣傷。凡氣傷,則真陽真陰亦與之俱傷,皆能令人死。仲景立白通、四逆,早已為陰邪備法矣。今人以偏盛歸於元陰元陽,是不知邪正之有區分。
雖醫書萬種,其立正立言,皆是祛邪扶正。知祛邪扶正,則知偏盛屬客邪之盛衰,非元陰元陽之自能偏盛也。)仲景垂方,本祛邪以輔正;六經畫界,誠調燮之旨歸。有餘(言氣分之邪旺。)不足(言血分之陰邪旺,而正衰也。陽旺是正衰,陽不足亦是正衰),都是邪蹤;陽陰偏盛,俱非正體。
(真陰真陽,原無偏盛之理。)元陰元陽,今人之偏盛有茲;(世人知水火之有偏盛,而不知是客邪傷正之為偏盛也。)同盛同衰,一元之旨歸不謬。(二氣渾為一氣,不可分為二道看,故同盛同衰,一定不易。)
論天道,則日月有盈虛;論人身,則秉賦有強弱。究竟循環盛衰之理,不作病看。舉世藉為口實,真乃功力未深。茲特反復推詳,願後之來者,相參砥礪,恐未道及根株處,尚祈再加潤色。
白話文:
天地自然的運行法則,有陰就有陽,有滿就有虛,有真就有假,有邪就有正。那麼什麼是邪正之道呢?所謂的邪,是指陰陽之中不純正的氣。這種不純正的氣,四季都有,它會隨著六經分為六種不同的氣,在體內運行,所以稱之為六客。這種不純正的氣,如果侵襲物體就會讓物體生病,侵襲人體就會讓人體生病。治療和調養的方法各有不同,想要了解這些方法,必須先明白什麼是「正」。
所謂的「正」,是指陰陽調和的氣。這種調和的氣,充斥於天地之間,使萬物生長繁榮。人體內如果充滿這種調和之氣,就會感到身體舒適安寧。但如果這種調和之氣不足,就會出現怪異的現象,災禍也會接連不斷,各種疾病也會紛紛產生。
天地如此廣闊,其生長化育的過程,也無法完全保持陰陽調和的狀態。而人們追逐名利,也無法完全保持身體原有的平衡。當正氣衰弱時,邪氣就會變得強盛。想要恢復正氣,就必須先治療邪氣。邪氣有陰邪和陽邪之分。陰邪是指客氣在內臟或身體內部的狀況,陽邪是指客氣在體表或腑的狀況。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氣,本是六經的基本之氣,但其中不正的氣才是客氣。
邪氣和正氣本來就有區別,只是現在的人常常含糊不清,沒有仔細觀察。正氣有外傷和內傷之分。外傷指的是從外部侵入的邪氣,內傷指的是從內部產生的邪氣。正氣因為外傷而衰弱,邪氣就會從外部侵入;正氣因為內傷而衰弱,邪氣就會從內部產生。邪氣的變化沒有固定的方向,它可以隨著不同的環境而變化,如從風、燥、熱、濕、寒等不同的形式侵入。但內傷則不同,可能損傷脾、胃、肝、心、腎等不同的臟腑,病情有其特定的方向,用藥也有明確的區分。邪氣在臟和腑的分布位置也不同。邪氣如果在氣分或表分,就稱為陽邪。陽邪屬火,如果陽邪過盛,就會損傷血液,而血液受損,真陰真氣也會跟著受損,甚至會危及生命。所以張仲景設立了白虎湯、承氣湯等方子,專門用來治療陽邪。邪氣如果在血分或里分,就稱為陰邪。陰邪屬水,如果陰邪過盛,就會損傷氣,而氣受損,真陽真陰也會跟著受損,甚至會危及生命。所以張仲景設立了白通湯、四逆湯等方子,專門用來治療陰邪。現在的人把偏盛歸咎於元陰元陽,是不明白邪正之間的區別。
雖然醫書有上萬種,但它們設立的目的和闡述的理論,都是為了驅除邪氣、扶助正氣。了解驅除邪氣、扶助正氣的道理,就能明白所謂的偏盛,只是客邪的盛衰所致,並不是元陰元陽本身的功能失調。張仲景制定方劑的根本,在於驅除邪氣以輔助正氣;六經的劃分,也表明了調和陰陽的宗旨。無論是正氣有餘,還是正氣不足,都是邪氣侵入的跡象。陰陽的偏盛,都不是正常的狀態。真正的陰陽,本來就沒有偏盛的道理。現在人體內所出現的元陰元陽偏盛,其實是因為客邪傷害了正氣所導致的。陰陽之氣應該是同盛同衰的,這才是陰陽一體的真正道理。
從天道來看,日月有盈虧的變化;從人體來看,稟賦有強弱的差異。循環盛衰的道理,不應該看作是疾病。世人都把它當成口頭上的說辭,其實是對這個道理理解不夠深入。我在此特別反覆詳細地說明,希望後來的學者能互相研究學習,如果還有沒有說到根本的地方,也希望大家能加以補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