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辨解

前賢云: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六味丸是也。此方此說,相傳有年,舉世宗之而不疑,群醫用之而不辨,予不能無說也。竊思此方,必是為邪火傷陰立說,並不是言坎中陽旺立說。今人動云陰虛火旺,陰虛便說是腎水虛,(通身血水皆屬腎,言腎虛亦可。)火旺便說是腎火旺,(通身之氣,皆本腎中一點真火生來,即云腎火旺亦可。

但有邪正,不可混淆)。統以六味丸治之,其矇蔽有年矣。予特辨而明之。陰者,水也。陽者,火也。水火互為其根,合而為一,不可分為二也。水從火里生來,故曰天一生水,(先天真氣,號曰真火、真氣,即真精所化。)陽旺一分,(指真氣。)陰即旺一分;(指真陰。

)陽衰一分,陰即衰一分。試問陰虛火旺何來?([眉批]陰陽,一氣耳。豈有陽虛而陰不虛,陰虛而陽不虛者乎?千古疑團,一語道破。仲景一生全在邪正上論偏盛,今人在一氣上論偏盛,相隔天淵,源頭錯亂。今得此說,方知前人之錯誤不少。)所謂制陽光者,明是教人瀉邪火也。

邪火始能傷陰,真火實能生陰,此邪正關鍵,用藥攸分區處,豈堪混淆莫辨。要知邪火竊發,無論在於何處,皆能傷血,即以三黃、白虎、承氣,與此六味丸,按定輕重治之,皆是的對妙法。今人不明陰陽一氣,不明邪正機關,專以此方滋腎中之元陰,瀉腎中之元陽,實屬不通。

白話文:

前人說:「用強盛的水來制約過旺的陽氣」,六味丸就是這個理論的代表。這個藥方和說法,流傳很久了,世人都把它當作圭臬,沒有人懷疑,醫生們也都照著用,不去辨別,我不能不說些話了。

我仔細思考,這個藥方一定是為了虛火傷陰的情況而設立的,並不是針對腎中陽氣過旺的情況。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說陰虛火旺,一說陰虛就說是腎水虛(全身的血液都屬於腎,說腎虛也可以),一說火旺就說是腎火旺(全身的氣,都是從腎中一點真火產生的,說腎火旺也可以。但有邪火和正火的區別,不可以混淆)。大家都用六味丸來治療,已經被蒙蔽很多年了。我特別要加以辨明。

陰代表水,陽代表火。水火互相依存,合在一起是一個整體,不能把它們分開來看。水是從火中產生的,所以說「天一生水」(先天的真氣,稱為真火、真氣,是由真精化生的)。陽氣旺盛一分(指真氣),陰氣就會旺盛一分(指真陰);陽氣衰弱一分,陰氣就會衰弱一分。試問,陰虛火旺的情況是怎麼來的呢?(陰陽本是一氣,難道會有陽虛而陰不虛,或是陰虛而陽不虛的情況嗎?這個千古難解的疑惑,現在被一語道破。仲景一輩子都在針對邪正的偏盛來論治,現在的人卻在一氣上論偏盛,相差太遠了,源頭就錯亂了。現在有了這個說法,才知道前人的錯誤不少。)

所謂「制陽光」,明明是教人瀉去邪火。邪火才會損傷陰氣,真火才是產生陰氣的動力。這是邪和正的關鍵所在,用藥必須仔細區分,怎麼可以混淆不清?要知道邪火一旦出現,無論在哪個部位,都會損傷血液,這時用三黃、白虎、承氣這些藥,和六味丸一起,根據情況的輕重來治療,才是對症的妙法。現在的人不明白陰陽一氣的道理,不明白邪正的機理,專門用這個藥方來滋養腎中的元陰,瀉去腎中的元陽,實在是說不通。

2. 申明陰盛扶陽、陽盛扶陰的確宗旨

萬古一陰陽耳。陰盛者,扶陽為急,陽盛者,扶陰為先。此二語實治病金針,救生寶筏,惜乎人之不得其要耳。今人動以水火二字喻天平,水火不可偏盛,偏盛則為病。予謂不然。人自乾坤立命以來,二氣合為一氣,充塞周身,上下四旁,毫無偏倚。火盛則水盛,(此火指真火,水指真陰。

言火盛、水盛者,即五六月之雨水可知。)火衰則水衰,(即十冬月雨水可知。)此正氣自然之道,不作病論,亦無待於扶。所謂偏盛者何?偏於陰者宜扶陽,是言陰邪之盛,不是言腎中之真陰偏盛也。偏於陽者,宜扶陰,是言邪火之盛,不是言腎中之真陰偏盛也。前賢立陽八味、六味丸,以言治元陰元陽之方。

此說一倡,俱言真陰真陽之果有偏盛也。此語害世非淺。今人又不讀聖經,無怪乎六味、,八味之盛行,而承氣、四逆之莫講也。

白話文:

自古以來,天地萬物不外乎陰陽兩種力量的運行。當體內陰氣過盛時,最緊急的處理方式是扶助陽氣;反之,當陽氣過盛時,則應優先滋養陰氣。這兩句話其實是治療疾病的至理名言,也是救命的寶貴方法,可惜的是,人們往往抓不住其中的要領。

現在的人常常用水火來比喻天平,認為水火兩者不可偏盛,一旦偏盛就會生病。但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對。自從人類在天地間立足以來,陰陽二氣便合而為一,充滿全身,上下四方,毫無偏頗。當陽氣旺盛時,陰氣也會跟著旺盛(這裡的陽氣指的是真火,陰氣指的是真陰,就像五六月份的雨水充沛一樣);當陽氣衰弱時,陰氣也會跟著衰弱(就像十冬月份的雨水稀少一樣)。這是人體正氣自然運行的規律,不應該當作疾病來論,也不需要刻意去扶助。

那麼,所謂的「偏盛」指的是什麼呢?所謂偏於陰氣過盛,應該要扶助陽氣,指的是陰邪過於旺盛,而不是說腎中的真陰過於旺盛;所謂偏於陽氣過盛,應該要滋養陰氣,指的是邪火過於旺盛,而不是說腎中的真陽過於旺盛。以前的醫家創立了像八味丸、六味丸這些方子,來說明治療元陰和元陽的方法。

這種說法一出現,大家就都認為真陰和真陽真的會有偏盛的情況。這種說法害人不淺。現在的人又不研讀醫學經典,難怪六味丸、八味丸盛行,而承氣湯、四逆湯這些藥方卻被忽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