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法圓通》~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失血破疑說
今人一見失血諸症,莫不稱為火旺也。稱為火旺,治之莫不用寒涼以瀉火。舉世宗之而不疑,群醫信之而不察,所以一得失血證,群皆畏死。由其一經失血,死者甚多,不知非死於病,實死於瀉火之涼藥耳。然則,涼藥其可廢乎?非即謂涼藥之可廢,但失血之人正氣實者少也,(正氣一衰,陰邪上逆,十居八九,邪火所致十僅一二。)不可不慎。
予有見於今之失血家,群皆喜服清涼而惡辛溫,每每致死,豈不痛惜。予故為當服辛溫者,決其從違焉。不觀天之日月,猶人身之氣血乎。晝則日行於上,而月伏於下,夜則月行於上,而日伏於下,人身氣血同然。失血之人,血行於上,而氣伏不升可知。欲求血之伏於下,是必待氣之升於上,氣升於上,血猶有不伏者乎?知得此中消息,則辛溫扶陽之藥,實為治血之藥也。
又可怪者,人人身中本此氣血二物,氣為陽,法天,火也;血為陰,法地,水也。故曰人非水火不生活。(水火二字,指先天先地真氣,非凡世之水火也。)愚夫愚婦,固說不知,而讀書明理之士,亦豈不曉。明知血之為水,水既旺極而上逆,何得更以滋水之品以助之。此其中亦有故,故者何?惑於血色之紅也,不知血從火里化生出來,經火鍛鍊,故有色赤之象,豈得以色紅,而即謂之火,即宜服涼藥乎?此處便是錯誤關頭。毒流有年,牢不可破,予不憚煩,又從而言之,願與後之來者作一臂力焉。
幸甚。
附:七絕一首
吐血都傳止血方,生軍六味作主張。甘寒一派稱良法,並未逢人用附姜。(薑、附,陽也。血,陰也。以陽治陰,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血水如潮本陽虧,陽衰陰盛敢僭為。(陰盛,即君弱臣強、夫弱妻強的章本。)人若識得升降意,(陽主升,陰主降,乃是定理。今陰升而陽不升,更以陰藥助之,陰愈升而陽愈降,不死何待。
)宜苦宜辛二法持。(宜苦者,十僅一二,宜辛者十居八九。)
白話文:
現在的人只要一看到失血的各種症狀,就都認為是火氣太旺盛了。既然認為是火氣旺盛,治療時無不使用寒涼的藥物來瀉火。大家都這麼做,而且深信不疑,所有醫生都相信這個觀點而沒有仔細思考,所以一旦得了失血症,大家都會感到害怕。因為一旦失血,死的人很多,卻不知道他們不是死於疾病本身,實際上是死於用來瀉火的寒涼藥物啊。既然如此,難道寒涼的藥物就可以廢棄不用了嗎?當然不是說寒涼的藥物可以廢棄不用,而是說失血的人,真正體內陽氣強盛的很少(陽氣一旦衰弱,陰邪就會上逆,這種情況十之八九,而真正由於邪火引起的只佔十之一二),所以不得不謹慎。
我看到現在的失血病患,都喜歡服用清涼的藥物,而厭惡辛溫的藥物,往往因此而喪命,難道不令人痛心嗎?所以我才要為那些應該服用辛溫藥物的人,說清楚到底該怎麼做。看看天上的太陽和月亮,不正像人體內的氣和血嗎?白天太陽在上運行,月亮就潛藏在下;夜晚月亮在上運行,太陽就潛藏在下,人體內的氣血也是如此。失血的人,血往上走,而氣就潛藏下降,不能上升,這是可以知道的。要想讓血回到下部,就一定要讓氣上升到上部,氣升到上部,血難道還會不回到下部嗎?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辛溫扶助陽氣的藥物,其實就是治療失血的藥物。
還有一點很奇怪,每個人體內都有氣和血這兩樣東西,氣屬於陽,效法天,屬於火;血屬於陰,效法地,屬於水。所以說人沒有水火就無法生存。(這裡的水火指的是先天之氣,不是世俗所說的水和火)。愚笨的人自然不懂,但是讀書明理的人,難道也不明白嗎?明明知道血屬水,水既然旺盛到極點而上逆,為什麼還要用滋水的藥物來幫助它呢?這裡面是有原因的,原因是什麼呢?是被血的紅色所迷惑了,不知道血是從火中化生出來的,經過火的鍛鍊,所以才會呈現紅色,難道能因為血是紅色的,就認為它屬於火,就應該服用寒涼的藥物嗎?問題就出在這裡。這種錯誤的觀點流傳很久了,根深蒂固無法打破,我還是不厭其煩地再次說明,希望能給後來的學醫之人一些幫助。
這真是太好了。
附上一首七言絕句:
吐血都說要用止血的方子,用生地黃、山藥等六味藥為主。甘寒藥物被當成好方法,卻沒見有人用附子和生薑。(生薑、附子屬於陽性藥物。血屬於陰性。用陽性藥物治療陰性病症,就是增強陽氣的源頭,消除陰邪。)血像潮水一樣上湧,本來就是因為陽氣虛弱,陽氣衰弱,陰氣就盛,這是越權的表現。(陰氣盛,就相當於君主衰弱,臣子強大,丈夫衰弱,妻子強勢。)如果人能明白陽升陰降的道理,(陽主上升,陰主下降,這是恆定的規律。現在陰氣上升而陽氣不上升,反而用陰性藥物幫助它,陰氣越升,陽氣越降,不死還等什麼。)那麼就應該用苦味和辛味的兩種方法。(用苦味藥物的,只佔十分之一二,用辛味藥物的,佔十分之八九。)
3.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辨解
前賢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陽八味是也。此方此語相傳已久,市醫莫不奉為準繩,未有幾個窺透破綻,予不能無疑也。疑者何?疑方藥之不與命名相符。既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必是在扶助坎中一點真氣上說,真氣一衰,群陰四起,故曰陰翳;真氣一旺,陰邪即滅,故曰益火。
方中桂、附二物,力能扶坎中真陽,用此便合聖經,何得又用熟地、棗皮之滋陰,(陰邪既盛,就不該用此。)丹皮之瀉火,(益火而反瀉火,實屬不通。)山藥、茯苓、澤瀉之甘淡養陰則利水乎?推其意也,以為桂、附之辛熱屬火,降少升多,不能直趨於下,故藉此熟地、棗皮,沉重收斂之品,而使其趨下,又以丹皮之苦寒助之,更以苓、澤利水,使陰邪由下而出,([眉批]孰知五味下喉,其氣味立刻周遍,呼吸立刻上下交通,何待此。)似為有理。
獨不思仲景治少陰病,四肢厥逆,腹痛囊縮,爪黑唇青,大汗淋漓,滿身全是陰翳,何不重用此熟地、棗皮、丹皮、苓、澤之品,而獨重用薑、附、草三味起死回生,其功迅速。由此觀之,仲景之白通、四逆,實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者也。若此方而云,益火消陰,斷乎不可。
予非固為好辨,此是淆亂聖經之言。毒流已久,禍延已深,不得不急為剪除也。
白話文:
前人說:「增益火的根源,用來消除陰寒,陽八味就是這個道理。」這個藥方和說法流傳很久了,市面上的醫生都把它奉為圭臬,卻沒有幾個人看穿其中的破綻,我不能不感到懷疑。懷疑的是什麼呢?懷疑的是藥方和它的名稱不符。既然說要增益火的根源,用來消除陰寒,必定是著重在扶助腎中那一點真氣上來說。真氣一旦衰弱,陰寒之氣就會紛紛興起,所以叫做陰翳;真氣一旦旺盛,陰邪就會消滅,所以叫做益火。
藥方中的肉桂、附子這兩味藥,力量能夠扶助腎中的真陽,用這兩味藥就符合聖賢的教誨,為什麼又要用熟地黃、棗皮這些滋陰的藥(陰邪既然已經旺盛,就不應該用這些)?還有丹皮這種瀉火的藥(要增益火卻反而瀉火,實在說不通)?以及山藥、茯苓、澤瀉這些甘淡的養陰藥,並且有利水的作用嗎?推測他們的想法,大概是認為肉桂、附子這種辛熱的藥屬火,下降的力量少,上升的力量多,不能直接到達下方,所以藉助熟地黃、棗皮這些沉重收斂的藥,來使藥性向下走,又用丹皮的苦寒之性來輔助,再加上茯苓、澤瀉利水,使陰邪從下而出(【眉批】要知道藥物入口,氣味立刻就會周遍全身,呼吸立刻就會上下交通,何必用這些方式?),聽起來好像有道理。
只是沒有想到,張仲景治療少陰病的時候,出現四肢冰冷、腹痛、陰囊收縮、指甲發黑、嘴唇發青、大汗淋漓,全身都是陰寒的症狀時,為什麼不大量使用熟地黃、棗皮、丹皮、茯苓、澤瀉這些藥,反而單獨重用乾薑、附子、甘草這三味藥,就能起死回生,效果迅速。由此看來,張仲景的白通湯、四逆湯,才是真正增益火的根源,用來消除陰寒的藥啊。如果說這個「陽八味」藥方,也能增益火、消除陰寒,那就絕對說不過去了。
我並非故意要辯論,而是這個說法混淆了聖賢經典的教導。錯誤的觀念流傳已久,造成的禍害也已經很深遠,不得不趕快加以剷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