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胃病不食

按不食一症,有因外邪伏而不宣,逆於胃口者;有因飲食生冷,停滯胃口者;有因七情過度,損傷胃氣者;有因陽虛者;有因陰虛者。因外邪所致而不食者,定有發熱、頭痛、身痛,與夫惡寒、惡風、惡熱、口苦、便赤、四肢痠痛等情。按定六氣節令,六經提綱病情治之,外邪去而食自進矣。

因飲食生冷而致不食者,定見飽悶吞酸、胸膈脹痛等情,照溫中行氣消導之法治之,生冷去而食自進矣。因七情過度而致不食者,審其所感,或憂思,或悲哀,或恐懼,或用心勞力,或抑鬱,或房勞,按其所感所傷而調之,則飲食自進矣。因陽虛者,陽衰則陰盛,(陽虛二字,包括七情在內,論陽虛,是總其名也)。

陰主閉藏,故不食。(此等病人,必無外感、飲食病情為準。)法宜扶陽,(扶陽二字,須按定上中下部位。)陽旺陰消,而食自進矣。因陰虛者,陰虛則火旺。(陰虛二字,有外感客邪,隨陽經而化為邪熱傷血,按其所感經絡治之,若系真陰虛極,則又非苦寒可用。)火伏於中,其人煩熱口渴飲冷,甚有呃逆不休、咳嗽不已、反胃而食不下諸症。

輕則人參白虎,重則大小承氣之類。(是瀉其亢盛之火邪,以復陰血。)若由真陽虛極,不能化生真陰,陰液已枯,其人定然少神氣短,肌膚全無潤澤,若火炙然,亦常思泊潤涼物。病至此際,十少一生。苟欲挽回,只宜大甘大溫以復陽,陽回則津液自生。即苦甘化陰,甘淡養陰,皆其次也。

昧者不知此中消息,妄以苦寒大涼治之,鮮不速斃。果能投治無差,則陰長陽生,而食自進矣。([眉批]飲食為人之大源,其所以能飲食之故,尤重在精氣。不食一證所因最為繁多,無論內外各病,皆能致之。此按扼定病機病情,指出治法,大具手眼,至活至妙。學者苟知精氣為飲食之本,從精氣上消息不食之故,便合欽安之法,而得不食之源,於治胃病乎何難。)

以上內外諸法俱備,學者務要下細理會,不可因其不食,而即以消食、行氣、破滯之品雜亂投之,病人莫不陰受其害。查近日市習,一見不食,便以平胃散加丑牛、檳榔、山楂、麥芽、香附、三稜、莪朮之類投之。內外莫分,陰陽莫辨,誠可慨也。今特略陳大意,至於變化圓通,存乎其人。([眉批]八字要緊。)又安可執一說,而謂盡括無遺。

白話文:

對於食慾不振這種情況,原因有很多種:

  • 有的是因為外感邪氣潛伏體內,阻礙了胃的運作;
  • 有的是因為吃了生冷食物,導致食物積滯在胃中;
  • 有的是因為情緒波動過大,損害了胃的功能;
  • 有的是因為身體陽氣虛弱;
  • 有的是因為身體陰液不足。

如果是外感邪氣導致的食慾不振,通常會有發燒、頭痛、身體痠痛,以及怕冷、怕風、怕熱、口苦、大便偏紅、四肢痠痛等症狀。這時應該根據季節和外感邪氣的性質,按照六經的辨證方法來治療,等外感邪氣消退,食慾自然就會恢復。

如果是因為吃了生冷食物導致的食慾不振,通常會覺得肚子脹悶、想吐酸水、胸膈脹痛。這時應該用溫中理氣、幫助消化的方法來治療,等生冷食物消化完,食慾自然就會恢復。

如果是因為情緒波動過大導致的食慾不振,要仔細分析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情緒問題,像是憂慮、悲傷、恐懼、過度勞累、壓抑、縱慾等等,針對具體原因來調理,食慾自然就會恢復。

如果是因為陽氣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陽氣衰弱就會導致陰氣過盛(陽虛的概念,也包含情緒上的問題,這裡的陽虛是指總體上的陽虛)。陰氣主要負責收斂,所以會導致食慾不振。(這類病人通常沒有外感或飲食不當的問題。)這時應該用扶助陽氣的方法來治療(扶陽要根據上、中、下不同的部位來具體處理)。當陽氣旺盛,陰氣消退,食慾自然就會恢復。

如果是因為陰液不足導致的食慾不振,陰液不足就會導致火氣旺盛。(陰虛的概念,可能也有外感邪氣,隨著陽經化為熱邪,損傷陰血,要針對外感的經絡來治療;如果陰液極度虛弱,就不能用苦寒的藥物。)火氣潛伏在體內,會導致煩躁、發熱、口渴想喝冷飲,嚴重的話還會出現呃逆不止、咳嗽不停、想吐吃不下東西等症狀。輕微的可以用人參白虎湯來治療,嚴重的就要用大承氣湯之類的藥來瀉火(目的是為了瀉掉過旺的火邪,恢復陰血)。

如果是由於陽氣極度虛弱,無法產生陰液,導致陰液枯竭,病人一定會精神不振、氣短乏力、皮膚乾燥沒有光澤、像被火烤過一樣,常常想要冰涼的東西來滋潤。到了這種程度,十個病人裡可能只有一個能活下來。想要挽救,只能用大甘大溫的藥來恢復陽氣,陽氣恢復,津液自然就會產生。至於用苦甘的藥來化生陰液,或者用甘淡的藥來滋養陰液,都是次要的方法。

那些不懂得這些道理的庸醫,胡亂用苦寒大涼的藥來治療,往往會加速病人的死亡。如果能正確治療,就能讓陰液增長,陽氣恢復,食慾自然就會恢復。(眉批:飲食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能正常飲食的關鍵在於精氣。食慾不振的原因非常多,無論是身體內部還是外部的疾病,都可能導致。這段文字扼要地指出了病機和治療方法,非常高明。學醫的人如果能明白精氣是飲食的根本,從精氣的角度去分析食慾不振的原因,就能掌握欽安的治療方法,找到食慾不振的根源,治療胃病就不難了。)

以上列舉了各種內外原因導致食慾不振的治療方法,學醫的人一定要仔細理解,不要因為病人食慾不振,就隨便使用消食、理氣、破滯的藥物,這樣只會讓病人陰氣受損。現在的醫生,一看到病人食慾不振,就用平胃散加牛蒡子、檳榔、山楂、麥芽、香附、三稜、莪朮之類的藥,不分內外原因,不辨陰陽虛實,實在令人感嘆。我現在簡略地說明了這些要點,至於如何變化運用,就要靠各位自己去領悟。(眉批:八個字很重要。)當然,我說的這些也不可能完全概括所有的情況。

2. 脾病嘔吐泄瀉

按嘔吐、泄瀉一證,有隻嘔吐而不泄瀉者,有隻泄瀉而不嘔吐者,有嘔吐、泄瀉並行者。

嘔吐而不泄瀉者,邪乘於上也。(上指胃。)泄瀉而不嘔吐者,邪乘於下也。(下指脾。)嘔吐與泄瀉並行者,邪隔於中,上下俱病也。(中指脾胃交會處也。)論外因,則有風、寒、暑、濕、燥、火,與夫痘、麻、癍疹發泄之異。論內因,則有飲食停滯、陽虛、陰虛之別。

予推究太陰一經,在三陽之底面,外邪初入,必不能致嘔吐泄瀉。即有吐瀉,定是失於表散。邪壅於陽明,則有乾嘔之條。邪伏於少陽,則有喜嘔之例,不得即直入於內,而至吐瀉也。其所以致吐瀉者,由其表邪未解,妄行攻下,引邪入內,邪陷於中,方能致此。治法仍宜升舉其所陷之邪,如桂枝湯加葛根之法是也。

亦有外邪未解,傳經而至太陰者。邪至此地,不問何邪傳至,但以本經為主,即在本經之標本中三氣上求之。濕為太陰之本氣,濕為陰邪,一切外邪至此,即從本氣而化為病者俱多,亦有不從本氣而從中化為病者亦多。(中指胃,胃與脾為表裡也。)亦有不從本中所化,而從標化為病,標即太陰經也。

太陰為陰經,邪從經為病,亦陰也。蓋從本化者為濕邪,泄瀉居多。從中化者為熱邪,皮黃、便赤、嘔吐者眾。從標化者為陰邪,腹痛不食屢生。如此而求,便得邪之所從所化也。故前賢云:吐瀉病,求太陰。是叫人在太陰經之標、本、中三氣上求之也。治之之法,濕、熱、陰三字定之矣。

從陰濕者,其人吐瀉甚而肢冷唇青,仲景之理中、吳茱萸湯之類是也。從熱化者,其人即吐瀉而思水飲,如仲景之五苓、四苓,或黃連、吳萸湯之類是也。更有吐瀉甚而兼腹痛劇者,前賢稱為霍亂,稱為發痧。學者不必多求,即在本經之標、本、中三法求之。亦間有卒閉而即四肢冷者,腹痛吐瀉甚者,由其內本先虛,外邪卒入,閉其清道,邪正相攻,腹痛吐瀉並作,法宜宣之、散之、開之、刺之、刮之等例,亦不可不知。至於飲食停滯而致吐瀉者,蓋以飲食傷中也,其人多飽悶吞酸噯臭,治以溫中消食便了。

([眉批]此證欽安合三證而並論。吐本從陽,瀉本從陰,一時吐瀉並作,中宮失運,此三證也。吐從陽,宜溫降。瀉從陰,宜溫升。吐瀉並作,必兼頭痛發熱身疼、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主之。其證小便不利者多,若小便複利而大汗出,脈微者,四逆湯主之。

此外如內因外因、陽虛陰虛,欽安論法大備,學者留心參究,臨證自有把握。知非氏曰:定吐瀉為脾病,大有妙義。再細論其理,脾與胃為夫妻,同處中州。一臟一腑,合為一家;一陰一陽,共同轉運之權。日奉君火之令而行,自能燮理陰陽,分清別濁,何得災害,並至今令腸中溏瀉。

以干易濕明,明脾不行水,水不歸經,併入腸中,水主潤下,焉能久停,故大瀉作。又令人吐,亦明明是水不運行,脾陰把持君火之令,火性炎上,令不行之水胃出食管,故大吐作。皆由妻失運化,至令其夫不能正位。又安望其輸精皮毛,潤溉骨髓,柔及筋膜,將子女臣妾悉受俱害。

加以日久浸淫,變證蜂起。若擾及君主,恐更有禍生不測者,噫!可畏也。昔賢云:吐瀉者,求太陰,允推卓見。但其中至理,不為發明,學者焉能了了,直搗中堅,抑或旁取、逆取,以出奇而制勝。欽安無奈何,又不能直吐心肺,只得多方指陳,旁引曲證,廣立法門,亦猶王良之詭遇,以期嬖奚幸而獲禽,其心實良苦矣。知非從旁不忿,直抒胸腹,為欽安暢言之。

試問吐瀉之證,本屬脾胃,孰敢定為脾病乎?此有功醫林之按,學者不宜輕視。)

至於痘麻,毒初出時,吐者居多,泄瀉者少。誠以痘出於臟,從太陽而發泄於外。外者,皮膚、肌肉之屬也。肌肉屬陽明,毒邪將出未出之候,從太陽鼓舞,盡壅於陽明,故嘔吐者多。(要吐則毒氣方能發泄得透。)醫者當迎其機而導之。考古方首用桂枝湯,初發熱時也。次用升麻葛根湯,初現點時也;皆是順其氣機以發透為妙也。

麻出於腑,感天行者多。當將出未出之際,治法初與痘同。但痘出透時,以養漿結疤、收回陽氣為重。麻證出透時,以清解毒盡為先。至於癍疹之邪,由外感不正之時氣,伏於肌肉之間,不能深入,當經氣旺時,邪不能久藏,隨氣機而發泄於外,(若用苦寒,遏郁其外泄之氣機,其害最速。)亦多發吐。

學者於此數證,先告以服藥後,吐亦無妨,切不可妄行溫中降逆止嘔之法,務要果真胃寒發吐方可溫中。

更有陽虛之人,儼若平常好人,卻不能勞心用力多言。但勞神一刻,即有發嘔發吐者,稍食豬肉即大瀉者,法只宜溫中,或補命門相火。亦有陰虛之人,血液枯極,賁門不展,有乾嘔吐,而食不得下者,更有朝食暮吐、食而即吐。種種情形,治法不必細分。總之,嘔吐與反胃、咳嗽、呃逆、吐血諸證,皆是一個逆字,挐定陰陽實據治之,發無不中。要知各經受寒閉塞,皆能致逆,逆則嘔吐,泄瀉必作。

各經受熱傳變,皆能致逆,逆則嘔吐、泄瀉亦作,不可不知。

近閱市習,一見嘔吐、泄瀉,多用藿香正氣散、胃苓湯、柴苓、四神、肉蔻散等方,治非不善,總不若辨明陰陽之為當也。

白話文:

關於嘔吐、腹瀉這種情況,有的人只有嘔吐而沒有腹瀉,有的人只有腹瀉而沒有嘔吐,也有的人是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

只有嘔吐而沒有腹瀉,是邪氣侵犯了上部(這裡指胃)。只有腹瀉而沒有嘔吐,是邪氣侵犯了下部(這裡指脾)。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是邪氣阻隔在中部,導致上下都出現問題(這裡的中部指脾胃的交界處)。從外在原因來說,有風、寒、暑、濕、燥、火這些因素,以及像痘疹、麻疹、斑疹這些疾病在發病時的特殊情況。從內在原因來說,有飲食停滯、陽氣虛弱、陰液虧虛這些不同。

我認為,太陰脾經位於三陽經的下方,外邪剛進入人體時,通常不會直接導致嘔吐和腹瀉。即使有嘔吐腹瀉,肯定是因為沒有及時用發散的方法把表邪去除。如果邪氣壅塞在陽明經,就會出現乾嘔的情況。如果邪氣潛伏在少陽經,就會有想嘔吐的現象。這些邪氣不會直接進入體內,導致嘔吐腹瀉。會引起嘔吐腹瀉的原因,是因為表邪沒有解除,就妄自使用攻下的藥物,反而把邪氣引入體內,邪氣陷於中焦,才會導致嘔吐腹瀉。治療的方法應該是用升舉的方法,把陷在體內的邪氣升發出來,比如用桂枝湯加葛根的方法。

也有外邪沒有解除,直接傳到太陰脾經的情況。當邪氣到達這裡,無論是什麼邪氣傳來的,都要以太陰脾經本身的特性為主,從這個經絡的標、本、中三個方面來尋找病因。「濕」是太陰脾經的本氣,而濕邪是陰邪,所有外邪到了這裡,很多都會從脾的本氣化成病,也有不從本氣而從脾的中焦轉化成病的(這裡的中焦指胃,因為胃和脾互為表裡)。也有不從本氣和中焦轉化,而從標轉化成病,這裡的「標」就是太陰脾經。

太陰脾經是陰經,邪氣順著經絡發病,也屬於陰證。從脾的本氣轉化的,會形成濕邪,大多會導致腹瀉。從脾的中焦轉化的,會形成熱邪,多會出現皮膚發黃、大便赤紅、嘔吐等症狀。從脾的經脈轉化的,會形成陰邪,多會出現腹痛、不思飲食等情況。像這樣來分析,就能知道邪氣的來源和轉化方向了。所以前人說:「治療嘔吐腹瀉,要從太陰脾經入手」,就是讓人從太陰脾經的標、本、中三個方面尋找病因。治療的原則可以用「濕」、「熱」、「陰」這三個字來概括。

屬於陰濕證的,病人嘔吐腹瀉嚴重,並且手腳冰涼、嘴唇發青,可以用張仲景的理中湯、吳茱萸湯之類的方子。屬於熱證的,病人嘔吐腹瀉,並且想喝水,可以用張仲景的五苓散、四苓散,或者黃連吳茱萸湯之類的方子。還有嘔吐腹瀉很嚴重,而且腹痛劇烈的,前人稱之為霍亂,或者發痧。學習的人不必過於糾結,只要從太陰脾經的標、本、中三個方面來尋找病因即可。有時也會遇到突然閉塞、四肢冰冷的,腹痛、嘔吐、腹瀉很嚴重的,這是因為病人本身體內就虛弱,外邪突然入侵,導致清陽之氣的通道閉塞,邪氣和正氣互相鬥爭,腹痛、嘔吐、腹瀉同時發生。這種情況應該使用宣通、發散、開通的方法,也可以使用針刺、刮痧等方法,這些都要了解。至於因為飲食停滯導致的嘔吐腹瀉,是因為飲食損傷了中焦,病人多會感到飽悶、吞酸、打嗝有臭味,治療方法應該用溫中消食的方法。

(眉批:這段論述把三種情況放在一起討論,嘔吐本來屬於陽證,腹瀉本來屬於陰證,一時之間嘔吐腹瀉同時發生,是中焦的運化功能失常,這就是這三種情況。嘔吐屬於陽證,應該用溫降的方法。腹瀉屬於陰證,應該用溫升的方法。嘔吐腹瀉同時發生,如果兼有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而且熱象明顯,想喝水,可以用五苓散來治療。如果寒象明顯,不想喝水,可以用理中丸來治療。這種情況多會出現小便不利,如果小便恢復正常,但是大汗淋漓、脈搏微弱,可以用四逆湯來治療。

此外,像內在原因和外在原因、陽虛和陰虛等情況,欽安的論述已經很全面了,學習的人應該仔細研究,臨床診斷時自然會有把握。知非說:把嘔吐腹瀉定為脾病,很有道理。如果再仔細分析,脾和胃就像夫妻一樣,同處中焦。脾是臟,胃是腑,合在一起就像一家人;脾是陰,胃是陽,共同行使轉運的功能。脾胃每天接受君火的指令而運作,本來能夠調和陰陽、分清別濁,為什麼會出現問題,導致腸道腹瀉呢?

簡單地說,是因為脾不能正常運化水液,水液不能歸到正常的經絡,而進入腸道。水液的特性是向下流動,所以會導致腹瀉。又令人嘔吐,也明顯是因為水液不能正常運行,脾陰束縛了君火的命令,火性是向上炎上的,導致本應向下流動的水液從胃逆行而出,所以會引起嘔吐。這些都是因為脾的運化功能失常,導致胃不能正常運作。又怎麼能指望脾把精微物質輸送到皮膚毛髮、滋養骨髓、滋潤筋膜呢?連子女臣妾都會受到牽連。

如果時間長了,病情就會不斷變化,各種問題都會出現。如果影響到心臟,可能會發生無法預料的災禍,唉!太可怕了。前人說:「治療嘔吐腹瀉,要從太陰脾經入手」,確實是很有見地。但是其中的道理沒有講清楚,學習的人怎麼能明白?怎麼能抓住重點?可能會採用其他方法,或者用奇招來取勝。欽安沒有辦法,又不能直接說出他的想法,只能多方論述,旁徵博引,廣泛地闡述治療方法,就像王良駕車,希望能夠僥倖地抓到鳥一樣,他的用心良苦啊!知非在旁邊實在看不下去了,就直接說出心中的想法,替欽安暢所欲言。

試問嘔吐腹瀉這種情況,本來就與脾胃有關,有誰敢把它定為脾病呢?這可以作為醫學界思考的方向,學習的人不應該輕視。)

至於痘疹、麻疹,在疾病剛開始發作的時候,嘔吐的情況比較多,腹瀉的情況比較少。這是因為痘疹出於臟腑,從太陽經向外發散。所謂的「外」,指的是皮膚和肌肉。肌肉屬於陽明經,毒邪將要發出而還沒有發出的時候,在太陽經的鼓動下,都壅塞在陽明經,所以嘔吐的情況比較多(必須嘔吐,毒氣才能發散得徹底)。醫生應該抓住時機來引導它們發散。古代的方子最開始會用桂枝湯,是在剛開始發熱的時候使用。接下來用升麻葛根湯,是在剛開始出現疹點的時候使用;這些都是順應氣機,使毒邪發散出來的妙法。

麻疹出於腑,多數是感受了時行疫病。在麻疹將要發出而還沒有發出的時候,治療方法和痘疹相同。但是痘疹在發出來之後,重點是養漿結痂、收回陽氣。麻疹在發出來之後,重點是清熱解毒。至於斑疹,是因為感受不正的時氣,潛伏在肌肉之間,不能深入。當體內經氣旺盛的時候,邪氣不能久藏,就會隨著氣機向外發散(如果使用苦寒的藥物,抑制邪氣向外發散的氣機,危害會非常迅速),也多會出現嘔吐。

學習的人要了解,在服用藥物之後,即使出現嘔吐也是沒關係的,千萬不要隨意使用溫中降逆止嘔的方法,一定要確定是胃寒引起的嘔吐,才能使用溫中的藥物。

還有一些陽氣虛弱的人,看起來和普通人一樣,但是不能勞神費力,也不能多說話。如果稍微勞累一點,就會出現嘔吐,如果稍微吃一點豬肉,就會出現腹瀉,這種情況應該用溫中,或者補充命門相火的方法來治療。還有一種陰虛的人,血液虧損嚴重,賁門難以打開,會出現乾嘔、難以下嚥的情況,還有的會出現早上吃下去,晚上吐出來,或者吃下去就吐出來。各種情況雖然不同,但是治療方法不用過於細分。總之,嘔吐和反胃、咳嗽、呃逆、吐血等情況,都是一個「逆」字,要根據陰陽的實際情況來治療,就能夠百發百中。要知道各經受寒閉塞,都會導致氣機逆亂,氣機逆亂就會導致嘔吐,腹瀉也必然會出現。

各經受熱轉變,也會導致氣機逆亂,氣機逆亂也會導致嘔吐、腹瀉,這些一定要了解。

最近我看到市面上,一看到嘔吐、腹瀉,就使用藿香正氣散、胃苓湯、柴苓湯、四神丸、肉蔻散等方子,這些方子並不是不好,但是總不如辨別陰陽來得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