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心病不安

故《經》云:無先天而後天不立,無後天而先天亦不生。教人補金,是教人補先天真金所化之真氣也。道家稱取坎填離,即是盜取坎中一點金氣也。予恆曰:人活一口氣,即此。考桂、附大辛大熱,辛即金之味,熱即純陽之性也。仲景深通造化,知桂、附力能回陽,故立白通、四逆回陽諸方,起死回生,其功迅速,實非淺見可測。[眉批]乾分一氣,落於坤中而成坎,乾即金也,坎即水也。

坤中得陽即是火,火曰炎上,故能啟水上升而交於心。心屬火為離,離中得水,水曰潤下,又能燮火而下降,全是一金為之斡旋。桂、附辛歸金而熱歸火,大能升水降火,交接心腎。先生獨得仲景之秘,不惜金針暗度,知非再表而彰之,俾醫門悉知仲景之微理,大膽用附、桂以起死回生,病家放心,服桂、附以療生而救死,孰謂病風不可挽。)復取蛤粉之咸以補腎,腎得補而陽有所依,自然合一矣。

(附、桂補坎中之陽。陽,氣也。蛤粉補坎中之陰。陰,血也。氣行血隨,血行氣附,陰陽合一,升降不乖,何心病之不能治乎。此方功用最多,凡一切陽虛諸症,皆能奏功,不獨此耳。)況又加薑、草調中,最能交通上下,故曰中也者,調和上下之樞機也。此方藥品雖少,而三氣同調,學者務在藥之性味與人身之氣機,何品從陽,何品從陰,(從陰、從陽,皆歸不一,有從元陰、元陽者,坎離之說也。有從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陽明、劂陰者,六步之謂也。

其中之淺淺深深,藥性各有專主,須要明白。)如何為順,如何為逆,(順者,是順其氣機之流行。逆者,逆其氣機之欲往。)把這病之陰陽實據,與夫藥性之陰陽實據,握之在手,隨拈一二味,皆能獲效。匪彝所思,子閱之久矣。([眉批]從陰從陽,順往逆來,是用藥調氣機之手眼,亦醫門講理法治病之權衡。

夫人自出母腹,元陰元陽變為坎離,其根落在坤中,由是氣傳子母,應天度而化生,六經上下往來,表裡雌雄相輸應,二六不停。水火者,氣液也,隨呼吸而有升降,布五行而有部分,醫能明此,號曰上工。

,欽安酌此一方,名曰補坎益離丹,,以治心陽虛證,深得太陽與少陰為表裡之機關,窺見岐黃根柢,從桂枝湯變化而出,直透仲景之心法,且不憚煩勞,於辨證用藥中,剖明陰陽大旨。學者入理深談已有把握。知非更拈出仲景治少陰、太陰兩大法門,真武何以用附子而不用幹姜,理中何以用乾薑而不用附子,其四逆附子、乾薑並用,何以又獨稱為救里,而治無專經。此間陰陽奧妙,進退出入,包含氣機不少,如何用藥認證,以合氣機。

此皆六步之中,亦有從陰從陽之淺深,藥性亦各有專主,均可變化推衍,增減隨宜。知非不能明辨,願以俟學者之深參而有得焉。)

白話文:

《心病不安》

《經》上說:「沒有先天的基礎,後天就無法建立;沒有後天的滋養,先天也無法產生。」教人進補金,其實是教人補養先天真金所化生的真氣。道家說的「取坎填離」,就是盜取坎中那一點金氣。我經常說:「人活著就是靠一口氣」,指的就是這個。考察桂枝和附子,它們味辛,性大熱,辛味屬於金,熱性屬於純陽。張仲景精通造化之理,知道桂枝和附子能夠回陽,所以創立白通湯、四逆湯等回陽的方劑,能夠起死回生,功效迅速,實在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

(眉批:乾卦的一氣,落到坤卦中就形成了坎卦,乾卦代表金,坎卦代表水。坤卦得到陽氣就變成火,火性炎上,所以能啟動水上升,與心相交。心屬火,為離卦,離卦得到水,水性潤下,又能制約火而下降,這一切的運轉都靠金在其中協調。桂枝和附子,辛味歸金,熱性歸火,能大幅提升水,下降火,使心腎相交。先生獨得仲景的精髓,不吝嗇地將祕訣傳授,將其公開,讓醫門都了解仲景的奧妙,大膽使用附子、桂枝來起死回生,讓病家安心,服用桂枝、附子來治療疾病,救人性命,誰還說心病無法挽回呢!)

再加入蛤粉的鹹味來補腎,腎得到補養,陽氣有所依附,自然就能陰陽合一。(附子、桂枝補坎中的陽氣,陽氣指氣;蛤粉補坎中的陰氣,陰氣指血。氣行則血隨,血行則氣附,陰陽合一,升降正常,哪有治不好心病的道理呢?這個方子的功效很多,凡是陽虛的症狀,都能發揮功效,不僅僅適用於心病。)

再加入生薑、甘草來調和中焦,最能貫通上下,所以說中焦是調和上下的樞紐。這個方子藥材雖然少,卻能同時調和三焦之氣。學醫的人務必了解藥的性味與人體氣機的關係,什麼藥是從陽的,什麼藥是從陰的。

(從陰、從陽,其歸屬不盡相同,有的歸元陰、元陽,就是坎離之說;有的歸太陽、太陰、少陽、少陰、陽明、厥陰,就是六經的說法。其中有深有淺,藥性各有專攻,必須要明白。)

要知道如何為順,如何為逆。(順,就是順應氣機的運行;逆,就是逆著氣機的趨勢。)把病情的陰陽實證,以及藥性的陰陽實證,掌握在手中,隨手拈來一兩味藥,都能見效。這真是難以想像的,您看我研究這方面已經很久了。(眉批:從陰從陽,順著氣機走,逆著氣機調整,是用藥調氣機的方法,也是醫門講道理、治病的權衡。)

人自從出生,元陰元陽就變為坎離,其根基落在坤卦中,由此氣傳子母,應天道而化生,六經上下往來,表裡陰陽互相配合,周而復始。水火就是氣液,隨著呼吸而有升降,分佈在五行中各有部分。醫生如果能明白這些道理,才能稱得上是上醫。

欽安考量這個方子,命名為「補坎益離丹」,用來治療心陽虛的病症,深刻理解太陽與少陰互為表裡的樞機,窺見了岐黃醫術的根本,從桂枝湯變化而來,直接掌握了仲景的醫學精髓,並且不辭辛勞,在辨證用藥的過程中,剖析陰陽的大道理,使學者深入理解,有所把握。他又提出仲景治療少陰、太陰兩大原則:真武湯為何用附子而不用乾薑,理中湯為何用乾薑而不用附子?四逆湯中附子、乾薑並用,為何又獨稱「救裡」?又不是專門治療某經的疾病。這裡面的陰陽奧妙,進退出入,包含著不少氣機變化,如何用藥來對應氣機,這些都屬於六經的範疇,也有從陰從陽的深淺之分,藥性各有專攻,可以變化推演,增減隨宜。我還不能完全明白,希望學者深入研究,有所領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