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胃病不食

按不食一症,有因外邪伏而不宣,逆於胃口者;有因飲食生冷,停滯胃口者;有因七情過度,損傷胃氣者;有因陽虛者;有因陰虛者。因外邪所致而不食者,定有發熱、頭痛、身痛,與夫惡寒、惡風、惡熱、口苦、便赤、四肢痠痛等情。按定六氣節令,六經提綱病情治之,外邪去而食自進矣。

白話文:

不吃東西這個症狀,有以下幾種原因:

  • 外邪侵犯,鬱積不散,阻礙胃口。
  • 食用生冷食物,停滯在胃裡。
  • 情緒過度,損傷胃氣。
  • 陽氣虛弱。
  • 陰氣虛弱。

因為外邪導致不吃的,通常會出現發熱、頭痛、身體疼痛,以及怕冷、怕風、怕熱、口苦、大便發紅、四肢痠痛等症狀。

根據不同的季節和經絡提綱辨證論治,去除外邪,患者自然會進食。

因飲食生冷而致不食者,定見飽悶吞酸、胸膈脹痛等情,照溫中行氣消導之法治之,生冷去而食自進矣。因七情過度而致不食者,審其所感,或憂思,或悲哀,或恐懼,或用心勞力,或抑鬱,或房勞,按其所感所傷而調之,則飲食自進矣。因陽虛者,陽衰則陰盛,(陽虛二字,包括七情在內,論陽虛,是總其名也)。

白話文:

因為飲食生冷導致進食困難的人,通常會出現胃脹、吞酸、胸悶痛等症狀。按照溫中、行氣、消導的治療方法,將生冷去除,自然就可以進食了。

因為七情過度導致進食困難的人,需要了解其所受到的情緒影響,例如憂慮、悲傷、恐懼、勞累、抑鬱或房事勞累等。根據受到的情緒影響進行調理,飲食自然就會恢復正常。

因為陽虛的人,陽氣虛弱,陰氣就會旺盛。(陽虛這兩個字,涵蓋了七情在內,討論陽虛是總體的概括。)

陰主閉藏,故不食。(此等病人,必無外感、飲食病情為準。)法宜扶陽,(扶陽二字,須按定上中下部位。)陽旺陰消,而食自進矣。因陰虛者,陰虛則火旺。(陰虛二字,有外感客邪,隨陽經而化為邪熱傷血,按其所感經絡治之,若系真陰虛極,則又非苦寒可用。)火伏於中,其人煩熱口渴飲冷,甚有呃逆不休、咳嗽不已、反胃而食不下諸症。

白話文:

陰氣主導閉藏,因此不進食。(此類患者,必須排除外感和飲食導致的疾病作為標準。)方法應當扶助陽氣。(「扶助陽氣」這兩個字,需要根據具體的位置確定是上、中還是下。)陽氣旺盛則陰氣消退,患者自然會進食。由於陰虛體質的人,陰虛則火旺。(「陰虛」兩個字,有外感邪氣沿著陽經化為邪熱傷血的情況,需要根據所感的經絡進行治療。如果屬真陰虛極的情況,則不宜使用苦寒的藥物。)火氣鬱積在體內,患者會出現煩熱、口渴、愛喝冷飲等症狀,甚至有呃逆不止、咳嗽不癒、反胃而進食不便等症狀。

輕則人參白虎,重則大小承氣之類。(是瀉其亢盛之火邪,以復陰血。)若由真陽虛極,不能化生真陰,陰液已枯,其人定然少神氣短,肌膚全無潤澤,若火炙然,亦常思泊潤涼物。病至此際,十少一生。苟欲挽回,只宜大甘大溫以復陽,陽回則津液自生。即苦甘化陰,甘淡養陰,皆其次也。

白話文:

輕微症狀時使用人參白虎湯,嚴重症狀時使用大小承氣湯之類的藥物。(這是為了瀉去過盛的邪火,以恢復陰血。)如果是因為真陽極度虛弱,無法化生真陰,陰液已經枯竭,那麼這個人肯定會神氣虛弱,肌膚失去光澤,就像被火烤一樣,而且常常渴望清涼滋潤的東西。病症發展到這種程度,十個人中最多隻能活下來一個。如果想要挽回,只宜使用大甘大溫的藥物來恢復陽氣,陽氣恢復後,津液自然會產生。即使是苦甘化陰、甘淡養陰的藥物,也都是次要的。

昧者不知此中消息,妄以苦寒大涼治之,鮮不速斃。果能投治無差,則陰長陽生,而食自進矣。([眉批]飲食為人之大源,其所以能飲食之故,尤重在精氣。不食一證所因最為繁多,無論內外各病,皆能致之。此按扼定病機病情,指出治法,大具手眼,至活至妙。學者苟知精氣為飲食之本,從精氣上消息不食之故,便合欽安之法,而得不食之源,於治胃病乎何難。)

白話文:

不懂醫理的人不知道其中的奧妙,胡亂用苦寒性的大寒藥來治療,大多很快去世。如果能正確治療,那麼陰氣會增長,陽氣會生發,食慾自然會恢復。([眉批]飲食是人最重要的來源,能飲食的原因,尤其重視精氣。不食症的原因非常繁多,無論是內科還是外科疾病,都能導致。此按扼定病機病情,指出治法,大具手眼,非常精妙。學習者如果知道精氣是飲食的根本,從精氣上找出不食的原因,便能合乎治病的規律,找到不食的根源,治療胃病就很容易。)

以上內外諸法俱備,學者務要下細理會,不可因其不食,而即以消食、行氣、破滯之品雜亂投之,病人莫不陰受其害。查近日市習,一見不食,便以平胃散加丑牛、檳榔山楂麥芽香附三稜莪朮之類投之。內外莫分,陰陽莫辨,誠可慨也。今特略陳大意,至於變化圓通,存乎其人。([眉批]八字要緊。)又安可執一說,而謂盡括無遺。

白話文:

以上所述的中醫內外治療方法,對於學習者來說必須細緻理解。不可因為患者不進食,就隨意地使用消食、行氣、破滯的藥物混雜投予,否則患者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傷害。

我觀察到近來市面上流行的做法,只要看到患者不進食,就用平胃散加上丑牛、檳榔、山楂、麥芽、香附、三稜、莪朮等藥物治療。這種做法不分內外,也不辨陰陽,實在令人惋惜。

我今天特別簡要地陳述了這個問題的大意。至於具體的變化應對,則靈活掌握在醫者的個人經驗和理解中。(眉批:這八個字很重要。)因此,不能死守一種說法,而認為可以涵蓋所有(中醫的內外治療)方法。

2. 脾病嘔吐泄瀉

按嘔吐、泄瀉一證,有隻嘔吐而不泄瀉者,有隻泄瀉而不嘔吐者,有嘔吐、泄瀉並行者。

嘔吐而不泄瀉者,邪乘於上也。(上指胃。)泄瀉而不嘔吐者,邪乘於下也。(下指脾。)嘔吐與泄瀉並行者,邪隔於中,上下俱病也。(中指脾胃交會處也。)論外因,則有風、寒、暑、濕、燥、火,與夫痘、麻、癍疹發泄之異。論內因,則有飲食停滯、陽虛、陰虛之別。

白話文:

如果只有嘔吐而沒有腹瀉,說明病邪侵襲在上焦(胃部)。如果只有腹瀉而沒有嘔吐,說明病邪侵襲在下焦(脾)。如果嘔吐和腹瀉同時出現,說明病邪隔在中焦(脾胃交界處),上下焦同時發病。

從外因來說,致病因素有風、寒、暑、濕、燥、火等,還有痘瘡、麻疹、疹子等發散的疾病。從內因來說,致病因素有飲食停滯、陽虛、陰虛等不同類型。

予推究太陰一經,在三陽之底面,外邪初入,必不能致嘔吐泄瀉。即有吐瀉,定是失於表散。邪壅於陽明,則有乾嘔之條。邪伏於少陽,則有喜嘔之例,不得即直入於內,而至吐瀉也。其所以致吐瀉者,由其表邪未解,妄行攻下,引邪入內,邪陷於中,方能致此。治法仍宜升舉其所陷之邪,如桂枝葛根之法是也。

白話文:

我研究發現,太陰經位於三陽經的下方,外來的病邪一開始侵入時,通常不會導致嘔吐瀉肚。如果出現嘔吐瀉肚,一定是因為沒有及時驅散外邪。病邪壅滯在陽明經,就會出現乾嘔。病邪潛伏在少陽經,就會出現喜嘔。病邪不可能直接進入內部,直接導致嘔吐瀉肚。出現嘔吐瀉肚的原因是,表面的病邪沒有解除,卻錯誤地使用攻下法,導致病邪進入內部。病邪陷入中焦,才會出現嘔吐瀉肚。治療方法仍然應該是升舉陷落的病邪,例如使用桂枝加葛根湯。

亦有外邪未解,傳經而至太陰者。邪至此地,不問何邪傳至,但以本經為主,即在本經之標本中三氣上求之。濕為太陰之本氣,濕為陰邪,一切外邪至此,即從本氣而化為病者俱多,亦有不從本氣而從中化為病者亦多。(中指胃,胃與脾為表裡也。)亦有不從本中所化,而從標化為病,標即太陰經也。

白話文:

還有外來的邪氣沒有解除,通過經脈傳播到太陰經的。邪氣到達這個部位,不論是什麼邪氣傳來的,都以太陰經為主,從太陰經的標本中三種氣去探求。濕氣是太陰經的本氣,濕氣屬於陰邪,凡是外來的邪氣到達這裡,就從本氣演變成疾病的很多,也有不從本氣演變,而從中間氣演變成疾病的也很多。(中間氣指胃,胃和脾表裡相通。)也有不從本氣和中間氣演變,而從「標」演變成疾病的,「標」就是太陰經。

太陰為陰經,邪從經為病,亦陰也。蓋從本化者為濕邪,泄瀉居多。從中化者為熱邪,皮黃、便赤、嘔吐者眾。從標化者為陰邪,腹痛不食屢生。如此而求,便得邪之所從所化也。故前賢云:吐瀉病,求太陰。是叫人在太陰經之標、本、中三氣上求之也。治之之法,濕、熱、陰三字定之矣。

白話文:

太陰經為陰經,通過經絡傳播的病邪為陰邪。

從根本化生的濕邪,多表現為泄瀉。 從中氣化生的熱邪,多表現為皮膚發黃、大便發紅、嘔吐。 從表氣化生的陰邪,多表現為腹痛不思飲食。

這樣尋找,就能找到病邪的來源和變化。 因此古人說:有嘔吐泄瀉之病,應在太陰經上尋找病因。 也就是讓人從太陰經的表、本、中三氣上尋找病因。 治療的方法,根據濕、熱、陰三字確定。

從陰濕者,其人吐瀉甚而肢冷唇青,仲景之理中、吳茱萸湯之類是也。從熱化者,其人即吐瀉而思水飲,如仲景之五苓、四苓,或黃連吳萸湯之類是也。更有吐瀉甚而兼腹痛劇者,前賢稱為霍亂,稱為發痧。學者不必多求,即在本經之標、本、中三法求之。亦間有卒閉而即四肢冷者,腹痛吐瀉甚者,由其內本先虛,外邪卒入,閉其清道,邪正相攻,腹痛吐瀉並作,法宜宣之、散之、開之、刺之、刮之等例,亦不可不知。至於飲食停滯而致吐瀉者,蓋以飲食傷中也,其人多飽悶吞酸噯臭,治以溫中消食便了。

白話文:

因陰濕導致

  • 症狀:嚴重嘔吐腹瀉,手腳冰冷,嘴脣青紫
  • 對應方劑:理中湯、吳茱萸湯等

因熱化導致

  • 症狀:嘔吐腹瀉,口渴想喝水
  • 對應方劑:五苓散、四苓散,或黃連、吳萸湯等

更甚的有嘔吐腹瀉伴劇烈腹痛

  • 前人稱為霍亂或發痧
  • 不必另尋他法,在經方中標本兼顧的原則下治療

突然閉氣,四肢立即冰冷

  • 腹痛、嘔吐腹瀉嚴重
  • 因內虛遇邪氣驟然入侵,導致清氣通道阻塞,邪正交戰,出現腹痛、嘔吐腹瀉
  • 治療方法:宣散、開通、針刺、刮痧等

因飲食停滯導致的嘔吐腹瀉

  • 飲食過量,傷及中焦
  • 症狀:飽脹、吞酸、噯氣有酸臭味
  • 治療方法:溫中消食即可

([眉批]此證欽安合三證而並論。吐本從陽,瀉本從陰,一時吐瀉並作,中宮失運,此三證也。吐從陽,宜溫降。瀉從陰,宜溫升。吐瀉並作,必兼頭痛發熱身疼、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主之。其證小便不利者多,若小便複利而大汗出,脈微者,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編輯者註解)這個病症同時具有欽安、吐血、瀉血三種證狀。嘔吐本屬陽證,腹瀉本屬陰證,但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說明中焦氣機失調,這是這三種證狀的原因。嘔吐屬陽證,應採用溫降的療法。腹瀉屬陰證,應採用溫升的療法。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必然伴有頭痛、發熱、身體疼痛,並且口渴想喝水等症狀,應使用五苓散治療;如果怕冷不想喝水,應使用理中丸治療。這種病症通常會伴有小便不利,如果小便恢復正常且大汗淋漓、脈搏微弱,應使用四逆湯治療。

此外如內因外因、陽虛陰虛,欽安論法大備,學者留心參究,臨證自有把握。知非氏曰:定吐瀉為脾病,大有妙義。再細論其理,脾與胃為夫妻,同處中州。一臟一腑,合為一家;一陰一陽,共同轉運之權。日奉君火之令而行,自能燮理陰陽,分清別濁,何得災害,並至今令腸中溏瀉。

白話文:

此外,內因、外因、陽虛、陰虛,這些論述都齊備完善,作為學者應該用心研究,應用在看病時自然就有把握。袁黃(知非子)說:將嘔吐腹瀉的症狀定為脾臟的疾病,很有深意。再仔細探討其道理:脾和胃好比夫妻,都位於腹部中心。一個是臟器,一個是腑器,組成一個整體;一個屬陰,一個屬陽,共同掌管轉運食物的職責。每天接受胃火的調度行事,自然可以調和陰陽,分別清濁,怎麼會發生災害,讓腸中一直腹瀉呢?

以干易濕明,明脾不行水,水不歸經,併入腸中,水主潤下,焉能久停,故大瀉作。又令人吐,亦明明是水不運行,脾陰把持君火之令,火性炎上,令不行之水胃出食管,故大吐作。皆由妻失運化,至令其夫不能正位。又安望其輸精皮毛,潤溉骨髓,柔及筋膜,將子女臣妾悉受俱害。

白話文:

從乾燥和潮濕的角度來看,表明脾臟無法運化水液,水液無法歸於經脈,反而流入腸道。水具有滋潤下行的作用,不能長時間停留,因此會導致嚴重的腹瀉。

還會出現嘔吐,これも水液運行的結果。脾陰控制著君火的命令,而火性向,無法運行的水液會逆反胃部,通過食道嘔吐出來,因此會發生嚴重的嘔吐。

這些都是因為妻(脾)失去了運化的功能,導致夫(腎)無法正常工作。又怎麼能指望它向肌膚輸送精華,滋潤骨髓,濡養筋膜,必然會對子女和臣妾造成損害。

加以日久浸淫,變證蜂起。若擾及君主,恐更有禍生不測者,噫!可畏也。昔賢云:吐瀉者,求太陰,允推卓見。但其中至理,不為發明,學者焉能了了,直搗中堅,抑或旁取、逆取,以出奇而制勝。欽安無奈何,又不能直吐心肺,只得多方指陳,旁引曲證,廣立法門,亦猶王良之詭遇,以期嬖奚幸而獲禽,其心實良苦矣。知非從旁不忿,直抒胸腹,為欽安暢言之。

白話文:

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病變紛紛出現,如果影響到國君,恐怕會產生無法預料的禍患,啊!令人畏懼。過去的前輩說:「治療嘔吐和腹瀉,應該從太陰經入手」,這的確是精闢的見解。但是,其中的至理並沒有闡述清楚,學習者怎麼能深入理解,直搗要害?或者藉助其他方法、逆向思維,出奇制勝。欽安無可奈何,又不能直接表露心意,只能多方指示,旁徵博引,廣開門路,就像王良巧遇,寄希望於得到寵臣的賞識而獲得獵物,他的用心確實良苦。知非從旁看不下去,直接暢所欲言,為欽安說出心裡話。

試問吐瀉之證,本屬脾胃,孰敢定為脾病乎?此有功醫林之按,學者不宜輕視。)

至於痘麻,毒初出時,吐者居多,泄瀉者少。誠以痘出於臟,從太陽而發泄於外。外者,皮膚、肌肉之屬也。肌肉屬陽明,毒邪將出未出之候,從太陽鼓舞,盡壅於陽明,故嘔吐者多。(要吐則毒氣方能發泄得透。)醫者當迎其機而導之。考古方首用桂枝湯,初發熱時也。次用升麻葛根湯,初現點時也;皆是順其氣機以發透為妙也。

白話文:

關於痘痘和麻疹,毒性剛開始出現時,通常會以嘔吐為主,而腹瀉較少。這是因為痘疹源自臟腑,經由太陽經發作到體外。所謂「體外」,是指皮膚和肌肉之類。肌肉屬於陽明經,毒邪即將發作又還沒發作的時候會受到太陽經的鼓舞,全部壅塞在陽明經,所以才會出現嘔吐的症狀。(要嘔吐才能讓毒氣順利發散出來。)醫生應該順應這個時機並加以引導。研究古方,發現一開始用桂枝湯,是在體溫剛開始升高的時候;接著用升麻葛根湯,是在痘疹剛開始出現的時候;這些都是依循毒邪的氣機,讓毒邪順利發散的好方法。

麻出於腑,感天行者多。當將出未出之際,治法初與痘同。但痘出透時,以養漿結疤、收回陽氣為重。麻證出透時,以清解毒盡為先。至於癍疹之邪,由外感不正之時氣,伏於肌肉之間,不能深入,當經氣旺時,邪不能久藏,隨氣機而發泄於外,(若用苦寒,遏郁其外泄之氣機,其害最速。)亦多發吐。

白話文:

麻疹是由體內臟腑熱毒引起的,多發生在溫度變化大的時候。當麻疹將要發出來的時候,治療的方法和痘瘡一樣。但是痘瘡發出來結痂時,主要是要滋養皮膚、收斂元氣。麻疹發出來結痂時,主要的目的是清熱解毒。至於風疹、皮疹等疾病,都是由外感不正之氣引起的,潛伏在肌肉之間,不能深入。當經氣旺盛時,邪氣無法長時間藏在體內,就會跟著氣機發作到體表(如果用苦寒之藥,抑制了外泄的氣機,後果很嚴重)。風疹、皮疹等疾病也會引發嘔吐。

學者於此數證,先告以服藥後,吐亦無妨,切不可妄行溫中降逆止嘔之法,務要果真胃寒發吐方可溫中。

更有陽虛之人,儼若平常好人,卻不能勞心用力多言。但勞神一刻,即有發嘔發吐者,稍食豬肉即大瀉者,法只宜溫中,或補命門相火。亦有陰虛之人,血液枯極,賁門不展,有乾嘔吐,而食不得下者,更有朝食暮吐、食而即吐。種種情形,治法不必細分。總之,嘔吐與反胃、咳嗽、呃逆、吐血諸證,皆是一個逆字,挐定陰陽實據治之,發無不中。要知各經受寒閉塞,皆能致逆,逆則嘔吐,泄瀉必作。

白話文:

還有一種陽虛的人,外表看似正常人,但不能過度用腦、出力或多說話。只要稍稍耗神,就會出現嘔吐或乾嘔,稍微吃點豬肉就會嚴重腹瀉。對於這種情況,治療方法只適合溫補脾胃,或補腎陽。還有一種陰虛的人,血液極度枯竭,食道無法舒展,會出現乾嘔和嘔吐,但食物無法下嚥。甚至還有人早晨進食,晚上吐出,或剛進食就吐出。有各種各樣的情況,治療方法不需細分。總之,嘔吐與反胃、咳嗽、呃逆、吐血等症狀,都屬於逆證。只要明確辨別陰陽虛實,就能對症下藥,治療效果顯著。要知道,各個經絡受寒閉塞,都會導致逆證,逆證則會引起嘔吐、泄瀉等症狀。

各經受熱傳變,皆能致逆,逆則嘔吐、泄瀉亦作,不可不知。

近閱市習,一見嘔吐、泄瀉,多用藿香正氣散胃苓湯、柴苓、四神、肉蔻散等方,治非不善,總不若辨明陰陽之為當也。

白話文:

最近觀察到市面上常見的治療嘔吐、腹瀉的藥方,大多使用藿香正氣散、胃苓湯、柴苓、四神、肉蔻散等方劑。雖然這些藥方都有效,但總不如辨明陰陽體質後所用的藥方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