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三 (1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5)

1. 胎元圖說

今以一大圈,喻人一身之真氣,中有一小圈,喻人身受胎之始基。始基之謂,胎元之消息也,稱為祖氣,號曰先天。先天,即父母精血中一點真氣。([眉批]陽精陰血,各具真氣,故曰真氣寓於凡精凡血之中。)二氣渾為一氣,一氣中含五氣,(五氣,即青黃赤白黑,秉天也。

五氣即金木水火土,秉地也。在人即心肝脾肺腎。《經》云:二五精妙,合二凝是也。)五氣發生萬物。(陰陽配合,迭相運用,化生五臟六腑,百脈經絡,天地所有,人身皆具。然未生以前,五行在乾坤之中。既生以後,乾坤即在五行之內。五氣生萬物,一物一太極,一物一陰陽。

陽之用從晝,陰之用從夜,此坎離之功用所由分,而萬物之功用所由出。由一而萬理攸分,由萬而一元合聚。)故曰:一粒粟藏大千世界,即此之謂也。(孟子云:萬物皆備於我,皆是由明善復初,以知得箇中這一點機關,這一點胎元消息也。)其中這—點真消息,逐日運行,無刻休息。

子時發動,由下而中而上,(陽根於陰,故由下而發上。)由上而中而下,(陰根於陽,故由上而趨下。此陰陽互為其根,一元之消息也。)循環不已。然由下而中而上,三陽已分;(下中上為三部。陽主上升。一氣分為三部,即太陽、陽明、少陽也。)由上而中而下,三陰已定。

(上中下為三部。陰主下降,陽從背面,陰從腹面。三陰即太陰、少陰、厥陰是也。)合之二三如六,故曰六步而成位。六爻之義於此分,六氣六經之所由判,亦無非這一點胎元,流行充周之所化育也。

仲景知得六步之精義,移步換形,移步更名,變化萬端,不出範圍。予初業斯道,即聞諸師云,萬病不出六經,不出陰陽,終不了了。冥心之餘,忽得此胎元消息,始識師言之不謬,仲景之骨髓如見矣。

白話文:

現在用一個大圓圈來比喻人全身的真氣,中間有一個小圓圈,比喻人身體受孕的開始。這個開始,就是胎元的消息,也稱為祖氣,號稱先天。所謂的先天,就是父母精血中那一點真氣。(陽精陰血各自具有真氣,所以說真氣存在於普通的精血之中。)陰陽二氣混合成一氣,這一氣之中包含五氣。(五氣指的是青、黃、赤、白、黑,來自於天;五氣也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來自於地。在人體內則對應心、肝、脾、肺、腎。《經》上說:二五精妙,合在一起凝結就是這個意思。)五氣產生萬物。(陰陽相互配合,輪流作用,化生出五臟六腑、百脈經絡,天地間有的,人身上都有。在沒有出生之前,五行存在於天地之中;出生之後,天地就存在於五行之內。五氣產生萬物,一物就代表一個太極,一物就包含陰陽。陽氣的作用從白天開始,陰氣的作用從夜晚開始,這是坎離的功用所區分,萬物的作用也由此產生。由一而分出萬物之理,由萬物又回歸到一元聚合。)所以說:「一粒小米藏著大千世界」,就是這個道理。(孟子說:「萬物都具備在我身上」,都是從明白善,回歸本初,才能得知其中這一點關鍵,這一點胎元消息。)其中這一點真消息,每天都在運行,沒有一刻休息。子時開始發動,從下往中再往上運行,(陽氣根源於陰,所以由下往上發動。)再從上往中再往下運行,(陰氣根源於陽,所以由上往下運行。這是陰陽互為根基,一元運行的消息。)循環不已。從下往中再往上運行,三陽已經分開;(下、中、上為三部分。陽氣主上升。一氣分為三部分,就是太陽、陽明、少陽。)從上往中再往下運行,三陰已經確定。(上、中、下為三部分。陰氣主下降,陽氣從背部,陰氣從腹部。三陰就是太陰、少陰、厥陰。)兩組三加起來就是六,所以說六步形成位置。六爻的意義由此劃分,六氣六經由此判定,也無非是這一點胎元,流行遍布全身所化育的。

張仲景領悟到六步的精義,移動步伐改變形態,移動步伐改變名稱,變化多端,都不超出這個範圍。我剛開始學習這個醫學時,就聽老師說過,所有疾病都不出六經,不出陰陽,最終還是不明白。靜下心來思考之後,忽然領悟到這個胎元消息,才明白老師說的沒有錯,也好像看到了張仲景醫術的精髓。

2. 用藥須知

3. 外感風寒忌收納也

凡一切外邪初入,切不可攻下,攻下則引邪入里,變證百出。切不可妄用溫固收納,收納為關門捉賊,延禍匪輕。切不可妄用滋陰,滋陰則留戀陰邪,病根難除。只宜按定六經提綱病情施治,庶不誤人。

白話文:

所有外來的邪氣剛侵入人體時,絕對不可以馬上使用瀉下的藥物,如果使用瀉下,反而會引導邪氣進入身體內部,造成各種複雜的病症。絕對不可以隨意使用溫補收斂的藥物,因為這樣就像關起門來抓賊一樣,會使禍患延續,情況變得更加嚴重。絕對不可以隨意使用滋陰的藥物,滋陰會使陰邪滯留在體內,病根難以去除。應該按照六經辨證的原則,根據病情來治療,這樣才不會誤診。

4. 內傷虛損忌發散也

凡內傷之人,多半咳嗽,由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閉塞清道而成。只宜辛甘化陽之品,蕩去陰邪,清升濁降,咳嗽自已。昧者不識,稱為陳寒入肺,純用一派搜寒宣散之品,每每釀成脫證。不知病既內傷,正虛無疑,而更用此宣散,則一線之正氣,又為大傷,豈能久延時刻而不脫絕者乎。

凡內傷之人,多半胸滿不食,痰多。由中宮氣衰,轉輸失職,陰邪痰水堵寒胸中,只宜溫中醒脾助正,胸滿、痰水自去也。昧者不察,多用一派推蕩破滯之品,每每釀成腹脹不治之病,不可不知。

凡內傷之人,多有身熱而卻不疼,雖然內熱而口不渴。如此等病情,近似外感,近似火症,只宜回陽收納。收納則陽不外越,而身熱自已;陽回則鎮納陰邪,而陰潮不作。(諸書稱內熱由陰虛,不知陽衰而陰鬼立出,即晝夜亦可知也。)昧者不識,一見發熱,稱為外感,便以發散,投之必危;一見內熱,稱為陰虛,滋陰降火必殆。

白話文:

凡是內傷的人,大多會咳嗽,這是因為清陽之氣無法上升,濁陰之氣無法下降,導致呼吸道阻塞所造成的。這種情況應該使用辛溫甘味的藥物來幫助陽氣生發,去除體內的陰邪,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咳嗽自然就會停止。不明理的人不了解這些,反而認為是舊寒侵入肺部,就使用一堆辛散、發散的藥物來驅寒,常常因此造成虛脫的狀況。他們不知道內傷已經是正氣虛弱的狀況,如果還用發散的藥物,那僅存的一點正氣也會受到更大的傷害,這樣怎麼可能撐得久而不虛脫呢?

凡是內傷的人,大多會感到胸悶、不想吃東西,痰也很多。這是因為脾胃的氣衰弱,運化功能失常,陰邪、痰濕停留在胸中所造成的。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溫中健脾、扶助正氣的藥物,胸悶、痰濕自然就會消失。不明理的人不了解這些,反而用一堆攻破積滯的藥物,常常因此造成腹脹難以治癒的疾病,這是不可不知的。

凡是內傷的人,大多會身體發熱但不覺得疼痛,雖然發熱但卻不會感到口渴。這種情況看起來很像外感,也像火熱之症,應該用溫陽收澀的方法。當陽氣收斂不外散,身體發熱自然就會停止;當陽氣恢復,就能鎮壓陰邪,而不會產生陰潮發熱的症狀。(許多醫書都說內熱是由於陰虛造成的,卻不知道是陽氣衰弱才導致陰邪作亂,白天夜晚都能觀察到。)不明理的人不了解這些,一看到發熱,就認為是外感,馬上用發散的藥物,這樣用藥一定會很危險;一看到內熱,就認為是陰虛,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一定會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