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法圓通》~ 卷三 (16)
卷三 (16)
1. 陽虛吐血忌滋陰也
凡吐血之人,由正氣已衰,中宮不運,陰邪僭居陽位,久久積聚,陽無力以施運行之權,陽無力以申乾剛之令,一觸即發,血所以出也。只宜甘溫扶陽,以申其正氣,正氣日申,陰血自降,一定之理。昧者不察,一見吐血,便以滋陰止血之品,希圖速效,究竟釀成死證。含糊有年,真憾事也。
白話文:
凡是吐血的人,都是因為身體的陽氣已經衰弱,脾胃運化功能失調,陰邪之氣侵占了陽氣的位置,長久積聚,導致陽氣沒有力量去推動運行,也沒有力量去發揮它剛強的作用,稍微受到刺激就爆發出來,所以才會吐血。這種情況只適合用甘溫的藥物來扶助陽氣,讓陽氣恢復正常的功能。陽氣一天天恢復,陰血自然會下降,這是必然的道理。那些不明事理的人,不仔細觀察病因,一看到吐血,就用滋陰止血的藥物,希望可以快速見效,結果反而導致病情加重,最終喪命。這種含糊不清的觀念流傳多年,真是令人感到遺憾的事情。
2. 陰虛吐血忌溫補也
凡陰虛吐血之人,多半精神有餘,火伏於中,逼血妄行,吐後人不困倦,此乃有餘之候,百中僅見一二。只宜清涼,平其有餘。若照陽虛吐血治之必殆,不可不知。
白話文:
凡是陰虛導致吐血的人,大多精神還不錯,這是因為體內有虛火潛伏,逼迫血液不循常道而妄行,吐血後人也不會感到困倦,這都是因為體內有餘熱的徵象,這種情況百個人中大概只會出現一兩個。這種情況只適合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平息體內多餘的火氣。如果按照治療陽虛吐血的方式來治療,必定會延誤病情,這是必須要知道的。
3. 陽虛一切病證忌滋陰也
凡陽虛之人,多屬氣衰血盛,無論發何疾病,多緣陰邪為殃,切不可再滋其陰。若更滋其陰,則陰愈盛而陽愈消,每每釀出真陽外越之候,不可不知。
白話文:
所有陽氣虛弱的人,大多屬於氣衰弱但血卻相對旺盛的情況,無論發生什麼疾病,多半是陰邪在作祟,絕對不可以再用滋陰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再用滋陰的方法,就會讓陰氣更加旺盛,陽氣更加消退,常常會導致真陽外散的危險情況,這一點一定要知道。
4. 陰虛一切病證忌溫補也
凡陰虛之人,多屬氣盛血衰,無論何部發病,多緣火邪為殃,切不可再扶其陽。若扶其陽,則陽愈旺而陰愈消,每每釀出亢龍有悔之候,不可不知。
白話文:
凡是陰虛體質的人,大多屬於氣過盛而血衰弱的狀態,無論身體哪個部位發病,多半是因為火邪作祟,絕對不可以再用溫熱的藥物來補養。如果用溫熱的藥物來補養,會使陽氣更加旺盛而陰液更加耗損,常常會導致物極必反、出現衰敗的狀況,這點不可不知。
5. 病有宜汗者
太陽病,發熱身疼,自汗,惡風者,當發汗。太陽病外症未解,脈浮弱者,當微發汗。太陽病表症未罷,發汗未過,脈浮數者,仍可發汗。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太陰病汗後不解,仍發熱,脈浮者,當復汗之。傷寒發汗本無體,隨邪之淺深,本氣之盛衰,有大發汗、復發汗、微發汗,更有和解,亦得汗而解,溫經亦得汗而解,回陽亦得汗而解,不可不知。
白話文:
太陽病,出現發燒、全身痠痛、自己會流汗、怕風的症狀,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太陽病的外在症狀還沒解除,脈象呈現浮而且虛弱的,應該稍微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太陽病的表症還沒消失,發汗的治療還沒過度,脈象呈現浮而且跳動快速的,仍然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陽明病,脈象遲緩卻流很多汗,稍微怕冷,這是表證還沒解除,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太陰病,脈象浮在表面的,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太陰病發汗後沒有好轉,仍然發燒,脈象浮在表面的,應該再次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傷寒使用發汗方法本來就沒有固定的形式,要依照病邪侵入的深淺、身體元氣的強弱,有大量發汗、再次發汗、稍微發汗的不同,更有用和解的方式,也可以達到發汗而使疾病解除的效果;用溫經的方式,也可以達到發汗而使疾病解除的效果;用回陽的方式,也可以達到發汗而使疾病解除的效果,這些道理不可不知。
6. 病有不宜汗者
仲景云: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發熱身疼,脈浮緊者,當發汗。假令尺脈遲弱者,不可發汗,以營弱血少故也。咽燥喉痹者,不可發汗,津液現已傷也。咳而小便利,若無小便者,不可發汗,下元虛也。下利,雖有表證,不可發汗,發汗則水濕必散於周身,而成浮腫脹滿。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津液內亡,客熱更增。衄血、亡血家,不可發汗,以其血液虛也。瘡家不可發汗,發汗則痙。表虛熱盛故生瘡,汗之則表愈虛而熱愈熾,熱則傷血,熱則生風,故變為痙。少陰病,脈沉細數,沉為在裡,不可發汗。大便素難便者,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以其血液既少,而復奪之,表虛里實,故譫語。
汗家不可重發汗,發汗則心神恍惚,蓋以汗為血液也,心液大耗,神無所主,故見恍惚。虛人發熱,無身疼者,不可發汗,發汗則陽亡。蓋以發熱乃陽越於外,收之唯恐不及,今誤汗之,陽必亡。血氣欲絕,手足厥冷,引衣踡臥,不可發汗,發汗則殆。厥證脈緊,不可發汗,汗則聲絕咽嘶舌萎。
要知陽厥宜下,即熱深厥深是也;陰厥宜回陽,即四逆湯法是也。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宜和解,不宜發汗,發汗則變證百出。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加結胸,心下痞硬者,不可發汗。風溫證不可發汗,汗之則熱盛,汗則血傷也。濕溫證不可發汗,汗之衛陽虛,津液竭,熱必盛也。
虛煩證不可發汗,汗之則心血虛,而煩愈盛也。午後熱,不可發汗,汗之則陽亡。久病陽虛陰虛,一切諸證,不可擅發汗。
白話文:
張仲景說:如果是體內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的狀況,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好,如果用發汗的方法就會導致死亡。發燒、身體疼痛、脈象浮而緊的人,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如果把脈發現尺脈遲緩無力,就不能發汗,因為這是體內營血虛弱的緣故。如果喉嚨乾燥疼痛,也不能發汗,因為體內的津液已經受損。咳嗽且小便正常,或者沒有小便的人,都不能發汗,這是因為下元虛弱的緣故。拉肚子的人,即使有表證也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體內水濕散佈到全身,形成浮腫和脹滿。
患有淋病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使津液耗損,導致體內虛熱更嚴重。有出血或失血症狀的人,不能發汗,因為他們體內血液虛弱。長瘡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痙攣。因為體表虛弱、體內熱盛才會長瘡,發汗會讓體表更加虛弱,熱邪更加旺盛,熱邪會損傷血液,熱邪會生風,所以就會變成痙攣。少陰病的脈象是沉而細數,脈沉代表病在體內,不能發汗。平常大便就困難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胡言亂語,因為體內血液已經不足,又被奪走了,表虛而裡實,所以會出現胡言亂語。
經常容易出汗的人,不能再次發汗,發汗會導致心神恍惚,因為汗液是血液的一部分,大量出汗會導致心液大量耗損,心神失去依附,所以會出現恍惚。體虛發燒,沒有身體疼痛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陽氣耗散。發燒是陽氣浮越於體外,應該想辦法收斂,如果誤用發汗,陽氣必然耗散。氣血將要衰竭,手腳冰冷,縮著身體蓋著被子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有生命危險。厥證的脈象是緊的,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聲音嘶啞、咽喉疼痛、舌頭萎縮。
要知道,陽厥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也就是熱邪深重、厥證也深重的情況;陰厥應該用回陽的方法治療,也就是四逆湯的治療方法。脈象弦而細,頭痛發燒的人,屬於少陽病,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不應該發汗,發汗會導致各種變證出現。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出現頭頸僵硬疼痛,或者頭暈目眩,時常出現結胸、心下痞硬的人,不能發汗。風溫病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熱邪更盛,發汗會損傷血液。濕溫病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衛陽虛弱,津液耗竭,熱邪必然更盛。
體虛煩躁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心血虛弱,而煩躁更嚴重。午後發燒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陽氣耗散。久病、體內陽虛或者陰虛的各種病症,都不能隨意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