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三 (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9)

1. 身癢欲死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身忽癢極,或通身發紅點,形似風疹,其實非風疹。風疹之為病,必不癢極欲死,多見發熱身疼,惡寒惡風。若久病、素不足之人,其來者驟,多不發熱身疼,即或大熱,而小便必清,口渴飲滾,各部必有陰象足徵,脈亦有浮空、勁急如繩可據。此病急宜大劑回陽收納為要,若作風疹治之,速其亡也。

白話文:

長期生病或體質虛弱的人,身體突然極度搔癢,或者全身出現紅色斑點,看起來像風疹,但實際上並不是風疹。真正的風疹,不會癢到讓人想死,通常會發燒、身體痠痛、怕冷怕風。如果是長期生病或體質虛弱的人,突然出現這種劇癢,大多不會發燒、身體痠痛,即使發高燒,小便也一定是清澈的,而且會口渴想喝熱水,身體各處會有明顯的陰虛徵象,脈象也會呈現浮空、勁急像繩子的狀態。這種情況必須趕緊用大量的藥物來恢復陽氣、收斂陰液,如果把它當作風疹來治療,反而會加速死亡。

2. 大汗如雨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汗如雨,此亡陽之候也。然亦有非亡陽者。夫大汗如雨,驟然而出,片刻即汗止者,此非亡陽,乃陰邪從毛竅而出,則為解病之兆。若其人氣息奄奄,旋出而身冷者,真亡陽也,法則不治。若欲救之,亦只回陽一法。然陽明熱極,熱蒸於外,亦有大汗如雨一條,須有陽症病情足徵。此則陰象全具,一一可考。

白話文:

長時間生病或原本體質就虛弱的人,突然像下雨一樣大量出汗,這是陽氣快要耗盡的徵兆。但也有不是陽氣耗盡的情況。像下雨般的大汗,如果突然出現,又很快就停止,這就不是陽氣耗盡,而是陰邪從毛孔排出,這是病情好轉的跡象。如果這個人呼吸微弱,汗出後身體發冷,那才是真正的陽氣耗盡,這種情況通常難以治癒。如果要救治,也只有回陽這一種方法。但如果因為陽明經熱到極點,熱氣往外蒸發,也會出現像下雨一樣的大汗,這時必須有明顯的陽性病症作為佐證。而上述那種情況是陰虛的現象,這些都可以一一考證。

3. 大汗呃逆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與過服克伐清涼之人,忽然大汗呃逆,此陽亡於外,脾腎之氣絕於內,旦夕死亡之證也。急宜回陽降逆。服藥後,如汗止呃逆不作,即有生機。若仍用時派止汗之麻黃根、浮小麥,止呃之丁香、柿蒂,未有不立見其死者也。

白話文:

身體虛弱或原本體質就不好的人,以及長期服用過多寒涼藥物的人,如果突然出現大量流汗和打嗝不止的症狀,這是因為陽氣在體外耗散,而脾腎的氣機在體內衰竭,是很快就會死亡的徵兆。此時應該趕快使用能恢復陽氣、降逆氣的藥物。服藥後,如果汗止住了,打嗝也停止,就表示有活下去的機會。如果仍然使用像麻黃根、浮小麥等止汗的藥物,或像丁香、柿蒂等止嗝的藥物,沒有不馬上就死的。

4. 身熱無神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或偶勞心,忽見身大熱而不疼,並無所苦,只是人困無神,不渴不食。此是元氣發外,宜回陽收納,一劑可愈。若以為發熱,即照外感之法治之,是速其危也,世多不識。

白話文:

長久生病或是體質原本就虛弱的人,有時因為過度勞累,會突然感到全身發熱卻不覺得疼痛,也沒有其他不舒服,只是覺得疲倦精神不濟,不覺得口渴也不想吃東西。這是身體的元氣往外發散的現象,應該要用能使元氣返回體內、收斂的藥物來治療,吃一劑藥就可以痊癒。如果把這種情況當作一般的發燒來治療,就用治療外感風寒的方法來處理,反而會加速病情惡化,這種情況很多人都不了解。

5. 吐血身熱

凡吐血之人,多屬氣衰,不能攝血。吐則氣機向外,元氣亦與之向外,故身熱。急宜回陽收納為主,切不可見吐血而即謂之火,以涼劑施之。

白話文:

一般來說,會吐血的人,大多是因為體內氣虛,無法將血液固守在血管中。吐血這個動作會使氣機往外散,連帶使元氣也往外流失,因此身體會發熱。這時最重要的是要趕緊補陽氣,幫助身體將氣血收斂回來,千萬不能一看到吐血就認為是火氣大,而使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

6. 大吐身熱

《經》云:吐則亡陽,吐屬太陰。大吐之人,多緣中宮或寒或熱,或食阻滯。若即吐已,而見周身大熱,並無三陽表證足徵。此屬脾胃之元氣發外,急宜收納中宮元氣為主,切不可仍照藿香正氣散之法治之。予於此證,每以甘草乾薑湯加砂仁,十治十效。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嘔吐會導致陽氣耗散,嘔吐是屬於太陰經的病症。」會大量嘔吐的人,多半是因為脾胃中焦或寒或熱,或是因為食物阻滯。如果嘔吐後,出現全身發熱,並且沒有其他太陽、陽明、少陽三陽經的表證可以證明,這就是脾胃的元氣向外發散的現象。這時應該趕緊以收納中焦元氣為主要的治療方向,絕對不能再用藿香正氣散之類的發散藥來治療。我對於這種病症,通常使用甘草乾薑湯再加砂仁,十個案例有十個都有效。

7. 大泄身熱

久病與素秉不足之人,忽然大泄,漸而身大熱者,此屬陽脫之候。大熱者,陽竭於上;大泄者,陰脫於下。急宜溫中收納為主。切不可一見身熱,便云外感,一見大泄,便云傷食。若用解表、消導、利水,其禍立至,不可不知。

白話文:

長期生病或原本體質就虛弱的人,如果突然嚴重腹瀉,然後身體逐漸發熱,這屬於陽氣脫失的徵兆。身體發熱,表示陽氣在上部耗竭;嚴重腹瀉,表示陰氣在下部脫失。這時應該趕緊以溫補中焦、收斂固脫為主要治療方法。千萬不可以一看到身體發熱,就說是外感風寒,一看到嚴重腹瀉,就說是吃壞東西。如果用發汗解表、消食導滯、利水滲濕等方法治療,禍害很快就會到來,這是必須要知道的。

8. 午後身熱

《經》云:陰虛生內熱。是指邪氣旺而血衰,並非專指午後、夜間發熱為陰虛也。今人全不在陰陽至理處探取盈縮消息,一見午後、夜間發熱,便云陰虛,便去滋水。推其意,以為午後屬陰,即為陰虛,就不知午後、夜間正陰盛之時,並非陰虛之候。即有發熱,多屬陰盛隔陽於外,陽氣不得潛藏,陽浮於外,故見身熱。

何也?人身真氣從子時一陽發動,歷醜寅卯辰巳,陽氣旺極,至午未申酉戌亥,陽衰而下潛藏。今為陰隔拒,不得下降,故多發熱。此乃陰陽盛衰,元氣出入消息,不可不知也。

予於此證,無論夜間、午後發燒熱,或面赤,或唇赤,脈空,飲滾,無神,即以白通湯治之,屢治屢效。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陰虛會產生內熱。」這指的是邪氣旺盛而血氣衰弱的情況,並不是專指午後或夜間發熱就是陰虛。現在的人完全沒有從陰陽的道理去探究氣血盈虧的變化,一看到午後或夜間發熱,就說是陰虛,然後就用滋陰補水的藥物。他們推論的依據是認為午後屬陰,所以發熱就是陰虛,卻不知道午後和夜間正是陰氣旺盛的時候,並不是陰虛的徵兆。即使有發熱的現象,多半是因為陰氣太盛而將陽氣阻隔在外,陽氣無法潛藏,只能浮於體表,所以才會出現身體發熱。

為什麼會這樣呢?人體的真氣從子時一陽初生開始發動,經過丑、寅、卯、辰、巳等時辰,陽氣旺盛到極點,到了午、未、申、酉、戌、亥等時辰,陽氣就衰弱而向下潛藏。現在因為陰氣阻隔,陽氣無法下降,所以多半會發熱。這是陰陽盛衰、元氣出入變化的道理,不能不了解。

我對於這種病症,無論是夜間或午後發燒、臉色發紅、嘴唇發紅、脈象空虛、喜歡喝熱水、精神不振,都用白通湯來治療,屢次治療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