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法圓通》~ 卷二 (16)
卷二 (16)
1. 赤白濁
按赤白濁一證,諸書所載,有云赤屬血,白屬氣。有云敗精流溢,乃謂白濁;血不及變,乃為赤濁。有云入房太甚,發為白淫。有云脾移熱於腎。有云白濁乃勞傷腎,腎冷所致。種種分辨,果從誰說?予謂不必拘分,握定陰陽,治之便了。([眉批]析言居要。)
夫赤濁、白濁,俱從溺管而出,有云敗精流溢,既云敗精,不過一二次見之,未必日日見之,況精竅與尿竅不並開。即云元陽不固,關鎖不牢,而敗精有如此之多,不幾元陽有立絕之勢乎。予亦常見患濁證之人,精神不衰者亦多,可知其非敗精也明矣。予細推此證,總緣二氣不調,中宮運化機關失職。
所以然者,先天賴後天以生,水穀之精氣生血,水穀之悍氣生精,血入於營,精行於衛,皆從中宮轉輸,轉輸失權,或精或血,流注闌門,闌門乃秘清別濁之所,從此滲入膀胱,滲入者赤,溺便赤,滲入者白,溺便白,非膀胱之自能為赤白也。方書多用利水,尚未窺透此中消息。
又有云濕熱流注於下,此說實為有理,卓見頗超,清熱利水,大約從此。須知中宮不調,有寒熱之別。寒主胃陽之不足,阻滯中宮,轉輸即能失職。其人定見面白無神,飲食短少,困倦嗜臥,不問赤白,但以溫暖中宮,俾寒邪去而轉輸復常,如香砂六君、附子理中之類。([眉批]知非氏曰:陽虛不能運動精微,一語可補欽安之註腳。
)熱主胃氣之過旺,盤踞中宮,轉輸亦能失職。其人多煩躁好動,精神不衰,言語、脈息,一切有神,不問赤白,便以清胃為主,俾熱去而轉輸復常,如導赤散加茯苓前仁、清胃散、涼膈散之類。
白話文:
關於赤白濁這種病症,許多醫書上的記載,有的說赤濁屬於血的問題,白濁屬於氣的問題。有的說是敗壞的精液流出來,所以是白濁;血來不及轉化,所以是赤濁。有的說是性行為過度,導致白淫。有的說是脾臟的熱傳到腎臟。有的說白濁是因為勞累損傷腎臟,腎臟虛寒導致的。這麼多種說法,到底應該聽信哪一種呢?我認為不必拘泥於這些區分,把握陰陽的道理來治療就行了。(這句話說得很重要。)
赤濁和白濁,都是從尿道排出,有人說是敗壞的精液流出來,既然說是敗精,應該只會偶爾出現一兩次,不可能每天都出現,而且精液的出口和尿液的出口並不是同一個。就算說是元陽不夠穩固,關鎖不住,但敗精如果多到這種程度,不就表示元陽已經快要完全衰竭了嗎?我也常常看到患有濁症的人,精神並沒有衰退,由此可知這不是因為敗精的緣故。我仔細推究這個病症,總的來說是因為陰陽二氣不調和,中焦運化功能失職。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先天之本賴後天之本來滋養,水穀的精氣產生血,水穀的精悍之氣產生精,血運行於營分,精運行於衛分,都是從中焦轉運輸送,轉運輸送功能失常,精或血就會流向闌門(小腸與大腸交界處),闌門是分別清濁的地方,從這裡滲入膀胱,滲入的是紅色,小便就會變紅,滲入的是白色,小便就會變白,並不是膀胱本身能使小便變成紅色或白色。以前的醫書大多使用利水的方法,還沒有看透這其中的奧妙。
也有人說是濕熱流注於下焦,這種說法其實有道理,見解非常高明,清熱利水,大抵就是從這個思路出發。要知道中焦不調,有寒熱之分。寒主要是因為胃陽不足,阻礙中焦,轉運輸送的功能就會失常。這樣的人一定會面色蒼白無神,食量減少,疲倦想睡,無論是赤濁還是白濁,都應該用溫暖中焦的方法,讓寒邪去除,轉運輸送功能恢復正常,可以使用香砂六君子湯、附子理中湯之類的藥方。((有人說:陽虛不能運動精微,這句話可以補充欽安的注解。))
熱主要是因為胃氣過於旺盛,盤踞在中焦,轉運輸送的功能也會失常。這樣的人大多煩躁好動,精神沒有衰退,說話、脈象,一切都有精神,無論是赤濁還是白濁,都應該以清胃為主,讓熱邪去除,轉運輸送功能恢復正常,可以使用導赤散加茯苓前仁、清胃散、涼膈散之類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