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法圓通》~ 卷二 (14)
卷二 (14)
1. 中痰
按中痰一證,予思中字不甚恰切。夫痰之所以生,半由太陽失運,水液不行,聚而為痰。或由中宮火衰,轉輸失職,水濕生痰。或由心陽虧損,不能鎮納濁陰,水泛於上,而痰證生。種種不一。是痰皆由內而生,並非由外而致。由外而入內,始可以言中,由內而出外,決不可以言中。
凡為痰迷之人,必素秉陽衰,積陰日盛,飲食不運,氣機不宣,忽然外邪引之,內氣滯之,陰邪竊發,寒痰上湧,堵塞清道,人事昏迷,喉中痰響,脈必滑利。平素多病多痰,法宜扶陽為先,祛痰為末,如姜附湯、薑桂茯半湯、真武湯之類,皆可施之。即曰痰閉可也,何必曰中。
([眉批]中字之義駁得倒,痰字之理認得真,治痰之法自爾超妙,非庸手所得知。患疾之人遇之病可愈,學醫之人入手不得錯,此救世之法,醫醫之意也。)
白話文:
關於「中痰」這種說法,我認為「中」這個字用得不太恰當。痰的產生,一半是因為太陽經的功能失調,導致體內水液運行不暢,積聚而成痰。也可能是因為脾胃虛弱,運化功能失常,水濕停滯而產生痰。還有一種情況是心陽不足,無法鎮攝體內的濁陰,導致水液上泛而形成痰證。情況各有不同,但這些痰都是從身體內部產生的,並非由外部侵入。只有從外部進入體內,才能說是「中」,從體內產生再往外,絕對不能說是「中」。
凡是被痰迷住的人,通常都是因為體內陽氣虛弱,陰氣日益增長,飲食消化不良,氣機運行不順暢。忽然受到外邪引動,或內氣滯塞,陰邪便會發作,寒痰向上湧出,堵塞清竅,導致人神智昏迷,喉嚨中痰鳴作響,脈象必然滑而有力。平時就容易生病、多痰的人,治療方法應以扶助陽氣為先,祛痰為次,像姜附湯、薑桂茯半湯、真武湯之類的藥方,都可以使用。稱作「痰閉」就可以了,何必說是「中痰」呢?
(眉批:對「中」字的解釋駁斥得很到位,「痰」字的道理也理解得很透徹,治療痰的方法自然高明獨到,不是庸醫所能知道的。患病的人遇到這種治療方法就能痊癒,學醫的人從這裡入門就不會出錯,這是救世的方法,也是醫學的真諦。)
2. 中食
按中食一證,中字亦不恰切。夫食以養生,雖由外入內,並非食能害人,必其人素緣中氣不足,運化氣衰,陰邪已經發動,偶遇飲食入內,阻滯不進,忽然閉其清道,人事卒倒,形如死人,皆是氣機偶閉為之耳,何得謂食之能中乎。即如平常氣實之人,日日酒食厭飽,而胡不中?以此推之,內本先虛也。
雖探吐之,一吐即愈,愈後急溫補脾土,自無失矣。([眉批]此數語包一切、掃一切,元箸超超,顛撲不破。神麯、麥芽、檳榔、山楂可以掃除,而乾薑,附子又能治食矣,可發一噱。)
白話文:
關於「中食」這種說法,其實「中」這個字用得不太恰當。食物本是用來滋養身體的,雖然是從外部進入體內,但並不是食物本身會傷害人。一定是這個人原本就脾胃虛弱,消化功能衰退,體內的陰邪已經開始活動,剛好遇到食物進入體內,阻礙了消化運行,忽然間阻塞了清氣通道,導致人突然昏倒,看起來像死了一樣。這都是因為氣機偶爾被阻塞所導致的,怎麼能說是食物導致的「中食」呢?就像平常體質強壯的人,每天喝酒吃肉,吃得飽飽的,為什麼不會「中食」呢?由此推論,肯定是身體內部原本就虛弱。
即使使用催吐的方法,一吐就痊癒,痊癒後要趕快溫補脾胃,自然就不會有問題了。(這幾句話涵蓋了一切,解釋得非常透徹,無懈可擊。神麯、麥芽、檳榔、山楂可以幫助消化,而乾薑、附子又能治療因虛寒導致的食滯,真是讓人發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