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分脾腎為先後二天解

聖經云: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眉批]聖人以大道示人,欲人知明善復初,故曰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先者何?人身立命之祖氣也。(祖氣,即父母真氣渾而為一者也。性命由此立。)後者何?人身血肉軀殼也。(凡世上一切有形之質,皆屬後天,不獨人身,故道家稱為臭皮囊。

白話文:

聖經說:知道事物發展的先後順序,就能接近真理。(眉批:聖人用大道理來教導人,希望人明白善良的本性,回歸最初的狀態,所以說知道事物發展的先後順序,就能接近真理。)先是什麼?是人體中決定生命的祖氣。(祖氣,是指父母的真氣融合為一體的。性命由此而建立。)後是什麼?是人體的血肉軀殼。(凡世間一切有形的物質,都屬於後天,不只是人體,所以道家稱它為臭皮囊。)

)今人以腎為先天,脾為後天,此二語舉世宗之,傳為定論。予竊謂不然。夫人自乾坤顛倒化育以來,(先天即乾坤,乾破為離,坤孕為坎,故曰顛倒乾坤化作身,即此)。先天純粹之精,升於人身,渾然一氣,(是言父精母血中之真氣,合而為一,即太極真體,先天祖氣根源。今人不知此中消息,妄以兩腎形似太極,即以腎為先天,此是混淆聖經之言,理應急正。

白話文:

現在的人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這兩種說法廣為流傳,被奉為定論。我私下認為不是這樣。

從乾坤顛倒生化萬物以來(先天就是乾坤,乾化為離,坤孕為坎,所以說顛倒乾坤化作人身,就是這麼回事),先天純粹的精氣,升入人體,渾然一體(這是說父母精血中的真氣,合而為一,就是太極真體,先天祖氣的根源。現在的人不瞭解此中的消息,胡亂地認為兩腎的形狀像太極,就把腎當作先天之本,這是混淆聖經的說法,應該趕緊糾正)。

但先天真氣化生真水,灌溉周身,腎配水臟,雖說有理,究竟不是腰中兩腎之謂。[眉批]腎配水皆是喻言。)流行六合,(六合,即周身上下四旁也,即三陽三陰旨歸也。一氣充周,無方不在,故曰水無一臟不潤,火無一臟不燒,水何常獨在兩腎。況兩腎有形有質,皆先天所生,如何說他是先天。

白話文:

儘管先天真氣轉化為真水,潤澤全身,腎臟與水臟相對應,雖然這有道理,但畢竟不是指腰間的那兩個腎臟。(眉批:腎臟對應水臟都是比喻。)水在六合(六合,指周身上下四面,也就是三陽三陰的歸處)中運行,(真氣)充滿全身,沒有不在的地方,所以說沒有哪個臟腑不受水的滋潤,沒有哪個臟腑不受到火的溫煦,水怎麼能只存在於兩個腎臟中呢?況且兩個腎臟是有形有質的,都是先天生成,怎麼能說是先天之水呢?

知其要者,便知得此身無處非先天,亦無處非後天,先與後又渾然一太極也。)包羅三界,(三界,即天、地、水,上元、中元、下元是也。人身分為三焦,上焦、中焦、下焦是也。)發育萬物,(萬物皆一氣所生。)根於呼吸,(呼則為闢,陽之用也;吸則為闔,陰之用也。

白話文:

明白這一點的要領,就知道身體的每一個地方既是先天的,也是後天的,先天和後天又渾然一體,成為一個太極。

它涵蓋了三界(三界是指天、地、水,也指上元、中元、下元。人體分為三焦,上焦、中焦、下焦)。

化育出萬物(萬物都由同一種氣化生),根源在於呼吸(呼氣時為「闢」,這是陽氣的作用;吸氣時為「闔」,這是陰氣的作用)。

故《易》曰:闔戶為之坤,闢戶為之乾。混元破體,水火即在此區分。世人慾復先天一元之真氣,即在此處下手可也,毋他求。)號曰宥密。(這一點真竅,乃真氣立極之所,萬物發育之處,,古聖每每秘而不宣,故稱之曰宥密。又曰元門,又曰天根月窟,又曰黃庭黃中,更喻無數名目,人能知此,接命延年。

白話文:

因此,《易經》說:「關閉門戶,形成坤卦;打開門戶,形成乾卦。」混元氣打破身體,水火便由此區分。世人若想恢復先天的元氣,就在此處下手,不必另求他法。此竅穴稱為宥密。

這一點真竅,是元氣立足的根基,萬物生發的所在。古聖先賢常常保密而不公開,因此稱之為宥密。又稱元門、天根月窟、黃庭黃中,還有無數別名。人若能瞭解此處,就能接命延年。

)先天也,先天一氣,造成五官百骸。後天也,先天一氣,即寓於中,先天為體,(先有這一團真氣,而後始有人身。)後天為用。(先天無為、無臭、無聲,後天有為、有形、有質,不易定理。)先天立命,(自二五凝聚,人之性命已立。)後天成形,形合乎命,命合乎形,神宰乎中,性命乃成。

白話文:

人一生的開始稱之為「先天」,由「先天一氣」形成人的五官和身體各部位。而「後天」也是由「先天一氣」所衍生,它潛藏在我們的身體裡。「先天」是人的根本(先有這團真氣,然後纔有了人的身體),「後天」是作用(先天是無為、無形、無聲的,後天是有為、有形、有質的,難以用定理來解釋)。

「先天」決定了人的命運(從精氣凝聚,人的生命就已經奠定),「後天」形成人的形體。形體和命運相符,命運與形體相合,神主宰於其中,人的生命纔算完整。

合之則生,(真氣與軀殼合一也。)散之則亡。(真氣亡於軀殼之外也。)脾呼後天,今人所云。(今人不知周身軀殼,皆屬後天,而獨曰脾為後。推斯意也,以為人之奉生而不死者,以其賴有飲食也。飲食下喉一刻,即入胃脾,人七日不食則死,故以脾胃為後天。試問:飲食入脾,是自己能化汁以養生,還是要真氣運動,不要真氣運動?真氣運動,還是隻養脾胃,還是能養周身?知運動所養在周身,可知後天非僅在脾胃也。予故曰:先天立命,後天成形,,形命合一,先後稱名。

白話文:

當真氣與身體結合時,人體就誕生了。當真氣離開身體時,人體就會死亡。現代人把脾胃稱為「後天」,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身體的全部都是「後天」所形成的,而偏偏只把脾胃稱為「後天」。他們這樣說的目的是,人賴以生存而不死的,是因為有飲食的滋養。飲食入口後不到一刻鐘,便會進入胃和脾。人七天不進食就會死亡,所以他們把脾胃看作「後天」。試問:飲食進入脾胃後,是脾胃本身能將其化為汁液以滋養身體,還是需要真氣的運動?真氣的運動,是隻滋養脾胃,還是能滋養全身?如果知道真氣運動所滋養的是全身,那麼就知道「後天」不僅存在於脾胃之中。所以我說:「先天」奠定生命,「後天」構成身體,身體和生命合一,纔有了「先天」和「後天」之稱。

[眉批]先天先地,二物渾為一氣,無多無少,不倚不偏,故曰中。立極在中。《易》曰:黃中通理。又曰:美在其中。《書》曰:允執厥中。以脾為中,借喻也。即以八卦方位論之,坤艮為戊已土,一在西南角,一在東北角。而又曰:中五寄坤,特虛位耳。)誰知錯誤,不足為憑。

白話文:

[眉批]天地初生時,萬物渾然一體,沒有多餘或不足,也不倚賴或偏頗,所以叫做「中」。萬物的本源建立在「中」,《易經》說:「黃色居中貫通萬理」。又說:「美德在於內心平和」。《尚書》說:「誠實地遵循中道」。

用脾臟比喻「中」只是借用了它的位置。從八卦方位來看,坤卦和艮卦都屬戊己土,一個在西南角,一個在東北角。但也有說法認為:「中五寄坤」,這只是虛位而已,不足為據。

(天之功用,全在於地。地生萬物,故曰土為萬物之母。人身軀殼,包藏百脈、臟腑、經絡、骨節,不易乎地,故曰脾為後天。是脾也,予以為皮字之皮,非脾字之脾也。惟此皮乃能包藏萬象,統束氣血。若脾字之脾,乃僅一臟也,何能包藏萬有。或曰是脾也,古人配之中央,取其運化精微而灌溉四旁,不得謂脾字全非。

白話文:

天地運行,依賴於大地。大地孕育萬物,因此說土是萬物的母親。人體就像一個軀殼,包裹著四肢百脈、臟腑經絡、骨節,不能缺少大地,因此說脾是後天之本。我認為這個「脾」,指的是皮膚上的「皮」字,而不是脾臟的「脾」字。只有皮膚才能包裹著萬物,統帥氣血。如果說脾臟的「脾」,那它只是一個臟器而已,怎麼能包裹萬物呢?有人說這個「脾」,在古代被定位在人體中央,用來形容它分佈精微物質並輸送到身體各部的作用,不能說「脾」字完全沒有道理。

予曰:人之運動,全在先天一團真氣鼓動耳。飲食雖入於脾胃,非真氣鼓動,不能腐熱水穀。真氣鼓動。則一切飲食,立刻消溶,臟腑一身,立刻俱受其澤,又何嘗是脾之功乎。觀於朝食暮吐之病,早晨所食菜飯,至晚盡行吐出,菜飯全然不化,稱之曰命門無火。由此推之,是賴脾乎,是賴氣乎。

白話文:

我認為:人體的運行,完全依靠先天的真氣推動。食物雖然進入脾胃,但如果不被真氣推動,就不能消化食物。只要真氣一運作,所有的食物都會立刻溶解,身體各處的臟腑立刻都能得到滋養,這怎麼會是脾的作用呢?

看看朝食暮吐的疾病,早晨吃的菜飯,到了晚上就全部吐出來,菜飯完全沒有消化,這叫做命門沒有火。由此推論,這是依賴脾還是依賴氣呢?

古人無非借物寓理,借象著名。今人不識一氣渾合軀殼之道、先後互賴之理,認脾為宗,其謬已甚。學者切不可執定脾腎,以論先後,當於無形並有質上以求理,以言先後可也。)相傳有年,奉為準繩。予今剖晰,質之高明。是是非非,尚祈指陳。

白話文:

古人只是藉由外物來比喻道理,用具象事物來彰顯抽象概念。現在的人不瞭解身體各部位相互聯繫的道理,以及先後相互依賴的原理,只認定脾臟為關鍵,這謬誤非常嚴重。學者切不可固執地認定脾臟或腎臟,以此來論證先後。應該從看不到摸不著但實質存在的層面去探討道理,從這個角度來談論先後才合理。

相傳的說法流傳多年,被奉為準則。但現在我深入探究,請你們這些見識高明的人評斷。對錯與否,還請不吝指教。

2. 六客辨解

今人動云六淫之氣所傷。六淫之氣,即風、寒、暑、濕、燥、火是也。予謂六氣,乃是六經之本氣,每氣各司六十日,以成一歲,何得稱之曰客?所謂客者,是指六氣節中不正之氣也。不正之氣在風令中,則曰風客;在寒令中,則曰寒客;在暑令中,則曰暑客;在濕令中,則曰濕客;在燥令中,則曰燥客;在火令中,則曰火客。非指六氣即是六客也。

白話文:

現在人們常說被六種外邪之氣所傷。六種外邪之氣,就是風、寒、暑、濕、燥、火。我認為這六種氣,本來是六經的本氣,每種氣主管六十天,構成一年,怎麼能稱它們為外邪呢?所謂外邪,是指六氣當令期間的不正之氣。在風令期間的不正之氣,稱為風邪;在寒令期間的不正之氣,稱為寒邪;在暑令期間的不正之氣,稱為暑邪;在濕令期間的不正之氣,稱為濕邪;在燥令期間的不正之氣,稱為燥邪;在火令期間的不正之氣,稱為火邪。並不是指六氣本身就是外邪。

邪正之間,今人每多混淆。予所以辨而明之,更為之進一解曰:如邪傷太陽,則曰寒客;寒邪傳至陽明,則曰燥客;燥客傳至少陽,則曰暑客;暑客傳至太陰,則曰濕客;濕客傳至少陰,則曰火客;火客傳至厥陰,則曰風客。此六客,乃是論邪從太陽入內,氣機流行之謂,非節令之謂。

白話文:

一般人常把「邪氣」和「正氣」混淆不清。因此,我要分清楚它們,並且再進一步解釋:

如果邪氣傷害了太陽經絡,就會稱之為「寒氣入侵」;寒邪傳到陽明經絡,就會稱之為「燥氣入侵」;燥氣傳到少陽經絡,就會稱之為「熱氣入侵」;熱氣傳到太陰經絡,就會稱之為「濕氣入侵」;濕氣傳到少陰經絡,就會稱之為「火氣入侵」;火氣傳到厥陰經絡,就會稱之為「風氣入侵」。

這六種「入侵之氣」,指的是邪氣從太陽經進入人體,氣機運行的情況。這並非指季節的變化。

流行與節令,皆宜明辨,亦無容辨,只消按定仲景六經提綱病情,便知客之所處。論節令也可,論氣機流行也可。總之一令之中,主病亦有一定,不可不知。

白話文:

疾病流行和季節氣候的特徵,都應該清楚地分辨,但也不必過於糾結於分辨,只要根據仲景六經辨證綱領來確定病情,就能知道患者所處的階段。可以從季節氣候角度來分析,也可以從疾病流行的氣機角度來分析。總之,在一個特定的季節氣候中,主要的病症也有一定的規律,這是我們不能忽視的。

3. 胎前忌服藥品解

近來有妊之婦,多有忌服藥品。如半夏大黃巴豆、丑牛、檳榔大戟芫花甘遂麝香三稜莪朮附子紅花三七之類。稱為墮胎之品,凡有胎者,切不可服。今人死死記著,毫不敢易。予以為皆可服也,不必忌慮,總在看病之若何。如病果當服,半夏、大黃、附子一切藥品,皆是安胎;病不當服,即參、茸、膠、桂亦能墮胎。奈世人之不講理何,予故為有胎者勸。

白話文:

近來懷孕婦女大多忌諱服用藥物,例如半夏、大黃、巴豆、丑牛、檳榔、大戟、芫花、甘遂、麝香、三稜、莪朮、附子、紅花、三七等,認為這些是墮胎藥,懷孕的人絕對不能服用。現在的人死記這些說法,不敢稍加變通。

我認為這些藥物都可以服用,不必過於擔心,關鍵在於看病情如何。如果病情需要服用,半夏、大黃、附子等藥物都可以保胎;如果病情不適合服用,即使是參、茸、膠、桂之類的補品,也可能導致流產。

奈何世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所以我特地勸告懷孕的婦女,不要盲目忌諱藥物。

凡婦人有妊三四月,即當慎言語、節飲食、戒房勞,皆是保生之道。設或有病外感,須按定六經提綱,不必問乎藥品。內傷認定陽虛陰虛,亦不必問乎藥品。飲食氣滯,仍當推蕩,亦不必問乎藥品。總之,邪去則正復,即是安胎。何今人之不察病情,而只計忌服藥品,此皆醫方捷徑,一家之私言,未明變化神而明之之道也。學者切切不可為藥所惑,而釀成死亡之候。

白話文:

凡是婦女懷孕三、四個月後,就應該謹慎說話,節制飲食,禁止房事,這些都是保胎養生的方法。如果出現外感疾病,應根據六經提綱的原則診斷治療,不必只考慮用藥。如果是內傷病症,確定是陽虛還是陰虛,也不必只考慮用藥。如果是飲食不節造成的氣滯,仍應推拿調理,也不必只考慮用藥。總而言之,邪氣去除,正氣就會恢復,這纔是安胎之道。為什麼現在有人不仔細辨別病情,只知道忌服藥品,這都是醫家偷懶的方法,一家之私言,不明白體察病情變化之理。習醫者切不可被藥方所迷惑,而釀成死亡的後果。

病家更要明白,醫家亦不可大意。還有一等妊婦,專意墮胎,竟不能墮,從可識也。([眉批]難道不去覓些三七、麝香,一切破血之藥乎。)

白話文:

患者更應該瞭解,醫生也不可輕視大意。另外一種孕婦,專門想墮胎,卻不能墮胎,從這裡可以識別出來。([編者批註]難道不去尋找人參、麝香等破血的藥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