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邪正論

凡天地之道,有陰即有陽,有盈即有虛,有真即有偽,有邪即有正。試問邪正之道若何?邪也者,陰陽中不正之氣也。([眉批]不正之氣,四時皆有。六經分為六氣,不正之氣流行於中,故曰六客。)不正之氣,傷於物則物病,傷於人則人病。治之調之,皆有其道。欲得其道,必明其正。

白話文:

天地萬物的規律中,有陰就有陽,有盈就有虛,有真就有假,有邪氣就有正氣。那麼,所謂邪氣和正氣是如何區分的呢?所謂邪氣,就是陰陽失衡的不正之氣。(眉批:不正之氣,一年四季都存在。六經分為六氣,不正之氣在其中流行,因此稱為六客。)不正之氣如果侵害事物,事物就會生病;如果侵害人,人就會生病。治療和調養它們的方法,都有各自的規則。要想掌握這些規則,必須明白了什麼是正氣。

正也者,陰陽太和之氣也。([眉批]太和者,真陰真陽渾然一氣,氤氳化育之消息也。)太和之氣,彌綸六合,萬物皆榮。人身太和充溢,百體安舒。太和之氣有虧,鬼魅叢生,災異疊見,諸疾蜂起矣。

白話文:

正氣:陰陽調和的能量。(註釋:太和是指真陰和真陽融為一氣,蘊育化生的消息。)太和之氣瀰漫整個天地,萬物因此茁壯。人體充滿太和之氣,百體就能安康。太和之氣不足,邪氣就會滋生,災害頻發,各種疾病也會接踵而至。

天地之大,生化消長,不能全其太和。人生逐利逐名,亦不能全其固有。正日衰,則邪日盛。欲復其正,必治其邪。邪有陰邪、(客邪在臟,或在裡之謂也。)陽邪之名,(言客邪在表、在腑之謂也。[眉批]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乃是六經的本氣。六氣中不正之氣,方是客氣。

白話文:

天地之廣闊無垠,生生不息,但不可能維持完美和諧的狀態。人生追求利益和名譽,也無法完全保全與生俱來的健康。正氣衰微,邪氣就會滋長。想要恢復正氣,就必須治療邪氣。邪氣有陰邪(客邪在臟腑或體內)和陽邪(客邪在體表或腑氣)之分。

邪正原有分別,無奈今人含含糊糊而不察也。)正有外傷、(言六節之客邪,由外入內也。)內傷之別。(言七情之客邪,由內而出外也。)正自外傷,邪自外入。(衛外之正氣衰,外來之客邪作。)正自內傷,邪自內出。(或勞神損心陽,飲食傷脾陽,房勞損腎陽,皆是內傷根柢。

白話文:

邪氣和正氣本來就有分別,可惜人們往往含糊不清,不能辨別清楚。正氣有分外傷(指外來的病邪,經由皮膚、口鼻等途徑侵入人體)和內傷(指由七情所傷,鬱積於內,化為病邪而發病)。正氣受到外傷,邪氣就會由外入侵。正氣受到內傷,邪氣就會由內作祟(如過度勞心或憂思,損傷心陽;飲食不節,損傷脾陽;房事過度,損傷腎陽,這些都是內傷的根本原因)。

)從陰從陽,邪之變化無方。(邪由外入,或從風化,從燥化,從熱化,從濕化,從寒化,隨邪變遷,原無定向。內傷不然,或損於脾,或損於胃,或損於肝,或損於心,或損於腎,病情有定向,用藥有攸分。)曰臟,曰腑,邪之居處各異。(邪居氣分、表分,呼為陽邪。陽,火也。

白話文:

邪氣的變化沒有固定規律,可以從陰性轉變為陽性,從陽性轉變為陰性。

(邪氣從外部侵入,可以轉化為風、燥、熱、濕、寒等不同屬性。隨著邪氣的變化,症狀也不同,治療方法也就不同。)

內傷則不同,會損傷特定的臟腑,如脾、胃、肝、心、腎等,症狀有明確的方向,用藥也有針對性。

所謂五臟,是指心、肝、脾、肺、腎;六腑,是指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邪氣在不同臟腑的居留部位也不同。

(邪氣在氣分、表分,稱為陽邪。陽,屬火。)

陽旺極,則凡血傷。凡血傷,則真陰真氣亦與之俱傷,皆能令人死。仲景立白虎、承氣,早已為陽邪備法也。邪居血分、里分,呼為陰邪。陰,水也。陰旺極,則凡氣傷。凡氣傷,則真陽真陰亦與之俱傷,皆能令人死。仲景立白通、四逆,早已為陰邪備法矣。今人以偏盛歸於元陰元陽,是不知邪正之有區分。

白話文:

陽氣過盛,就會傷及所有的血液。所有血液受傷,那麼真正的陰氣和元氣也會跟著受到傷,都會讓人死亡。仲景創立的「白虎湯」和「承氣湯」,早就為陽邪準備好了對策。

邪氣存在於血液中和臟腑中,稱之為陰邪。陰,就是水。陰氣過盛,就會傷及所有的元氣。所有元氣受傷,那麼真正的陽氣和陰氣也會跟著受到傷,都會讓人死亡。仲景創立的「白通湯」和「四逆湯」,早就為陰邪準備好了對策。

現在的人把偏盛歸因於元陰或元陽,這是不知道正邪之間的區別。

雖醫書萬種,其立正立言,皆是祛邪扶正。知祛邪扶正,則知偏盛屬客邪之盛衰,非元陰元陽之自能偏盛也。)仲景垂方,本祛邪以輔正;六經畫界,誠調燮之旨歸。有餘(言氣分之邪旺。)不足(言血分之陰邪旺,而正衰也。陽旺是正衰,陽不足亦是正衰),都是邪蹤;陽陰偏盛,俱非正體。

白話文:

雖然醫書浩如煙海,但是它們的基本原理,都是驅除邪氣扶持正氣。瞭解了祛邪扶正的原則,就知道偏盛屬於外邪的盛衰,而不是元陰元陽自身能夠偏盛的。

張仲景流傳的藥方,目的是驅除邪氣來輔助正氣;六經辨證的理論,本意是調和氣血。有餘(指氣的分佈邪氣旺盛)和不足(指血的分佈陰邪旺盛,而正氣虛弱。陽氣旺盛是正氣虛弱,陽氣不足也是正氣虛弱),都是邪氣的表現;陽陰偏盛,都不是正氣的正常狀態。

(真陰真陽,原無偏盛之理。)元陰元陽,今人之偏盛有茲;(世人知水火之有偏盛,而不知是客邪傷正之為偏盛也。)同盛同衰,一元之旨歸不謬。(二氣渾為一氣,不可分為二道看,故同盛同衰,一定不易。)

白話文:

(陰陽本來沒有偏盛的道理。)現在人的陰陽失衡是後天造成的;(世人只知道水火有偏盛,卻不知道這是外邪侵襲正氣造成的偏盛。)陰陽平衡,同盛同衰,這是陰陽的根本道理,不會有錯。(陰陽二氣本質上是一體,不可分割為兩條不同的道路來看,因此同盛同衰,一定不會改變。)

論天道,則日月有盈虛;論人身,則秉賦有強弱。究竟循環盛衰之理,不作病看。舉世藉為口實,真乃功力未深。茲特反復推詳,願後之來者,相參砥礪,恐未道及根株處,尚祈再加潤色。

白話文:

探討天道,太陽和月亮有盈虧;探討人體,體質有強弱。仔細研究盛衰循環的道理,不要把它當成疾病來看待。世人拿它當作藉口,真是功夫不到家。我特地反覆思考,希望後人能相互參照、切磋琢磨。恐怕我還沒有說到根本之處,期望各位再加潤色。

2. 客問參耆歸地辨論

客有疑而問曰:予觀先生之方,鮮用參、耆、歸、地。夫參、耆、歸、地,補氣補血之藥也,先生何用之罕歟?曰:大哉!問也。予以參、耆、歸、地為補藥,予謂仲景一百一十三方,皆補藥也,豈僅參、耆、歸、地已哉,何子之不察耶?曰:先生欺予哉。予亦嘗觀《本草》矣,知麻黃桂枝,主發散也;澤瀉豬苓,主利水也;柴胡黃芩,主和解也;甘草乾薑,主溫中也;附子、吳萸,主回陽也;黃連阿膠,主養陰也。各方各品,各有功用。

白話文:

有人對我提出質疑:“我看您開的藥方中,很少用上人參、黃耆、當歸、熟地。人參、黃耆、當歸、熟地可是補氣補血的藥材,您為什麼很少用呢?”

我說:“你的問題問得很好。在我看來,人參、黃耆、當歸、熟地是補藥,但我認為張仲景的113個藥方也都是補藥,豈止人參、黃耆、當歸、熟地?你怎麼沒注意到這一點?”

那人說:“先生您別唬我。我也讀過《本草》,我知道麻黃、桂枝主治發散;澤瀉、豬苓主治利水;柴胡、黃芩主治和解;甘草、乾薑主治溫中;附子、吳茱萸主治回陽;黃連、阿膠主治養陰。每個方劑和藥材都有各自的功用。”

先生皆謂之補藥,毋乃欺人太甚耶?曰:予以予為欺子也,予實非欺子也。請少坐,予實告子。夫人身受生以來,本父母真氣,渾合化育,成象成形,五官百骸具備,全賴這一團真氣充周。真氣無傷,外邪不入,內邪不作,何待於藥,何待於補。況這團真氣,也非草木靈根所能補得出來。

白話文:

各位都說我是補藥,難道我不是太欺騙大家了嗎?他說:你們都說我欺騙你們,我其實沒有欺騙你們。請稍坐,我會告訴你們實情。人的身體自從出生以來,本就得到父母的真氣,經過渾然一體的孕育,才形成人的形體,五官百骸具備,全靠這團真氣充分充盈。真氣沒有受傷,外邪就不會入侵,內邪就不會作祟,那麼又何必需要藥物,何必需要補品呢?況且,這團真氣也不能用草木靈根來補回來。

醫聖仲景,立方立法,揭出三陽三陰,是明真氣充周運行之道。如邪傷太陽,則以太陽之方治之,太陽邪去,則太陽之氣復。邪傷陽明、少陽及三陰,即從陽明、少陽、三陰之方治之,邪立去,則正立復。正復神安,其病立去,即是平人。予故曰,一百一十三方,皆補藥也,以此而推,予欺子乎,予未欺子乎。

白話文:

醫聖張仲景制定方劑和立下醫理,提出三陽三陰的理論,闡明瞭人體真氣充盈周轉的規律。如果邪氣侵犯太陽經,就用治療太陽經的方劑;太陽經的邪氣消除了,太陽經的正氣就會恢復。邪氣侵犯陽明經、少陽經和三陰經,也依次採用治療陽明經、少陽經和三陰經的方劑;邪氣消除了,正氣就會恢復。正氣恢復,精氣神充實,病症就會消除,身體就會恢復健康。所以我說,仲景的113個方劑都是補藥。以此類推,我是不是在欺騙你們?我沒有欺騙你們。

曰:誠如先生所言,則參、耆、歸、地,可以無用也。曰:亦何可廢哉。如白虎湯人參可用矣,建中湯黃耆可用矣,四逆散當歸可用矣,炙甘草湯則地黃可用矣,仲景亦何常棄而不用。獨可怪者,眾人謂人參補氣。夫氣,陽也,火也,何仲景不用參於四逆湯內以回陽,而卻用參於白虎湯內以瀉火。

白話文:

你說如果真是先生所言那樣,那麼參、耆、歸、地(四種中草藥)就可以不用了。他說:那麼怎麼可以廢棄不用呢?例如白虎湯就可以用人參,建中湯就可以用黃耆,四逆散就可以用當歸,炙甘草湯就可以用地黃,仲景難道總是故意不採用這些藥嗎?獨自感到奇怪的是,大家說人參用來補氣。氣,就是陽氣,就是火,為什麼仲景不用人參於四逆湯內用來溫陽,卻用人參於白虎湯內用來瀉火。

豈有陽明邪火正盛,人參又是補火,茲胡不更助其火,而反瀉其火乎?究其由來,皆是惑於李時珍之《本草》有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此話一出,參即盛行,([眉批]細查李時珍云,人參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這一句話不為無理,當是為亢龍有悔、真陰將盡之際說法,庶與仲景用人參白虎湯之意混合。今人不識此語,而於陽虛陰盛之人,一概用之,以翼回陽,百治百死。

白話文:

難道患有陽明邪火的盛重病症,還用人參這種補火的中藥?這樣做豈不是火上澆油嗎?為何反而能瀉火呢?究其根本,都是因為被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所說的人參「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所迷惑。這句話一出,人參就大行其道。([評註]仔細研究李時珍的說法,人參「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這句話並非沒有道理,應該是針對亢龍有悔、真陰將盡的情況而說的。這與仲景使用人參白虎湯的用意相一致。現在的人不懂這句話,卻對陽虛陰盛的病人一律使用人參,企圖回陽救命,結果往往百治百死。

景岳不明此語,而曰陽虛倍人參、陰虛倍熟地。後世宗之,咸為定論。究竟貽害千古,諸公察之,切不可為之惑。況《神農本草經》皆云人參主補五臟。是五臟屬陰,人參補陰,其非補陽也,明甚)。一切調和之藥,皆不究也。如無人參,以高麗參代之,高麗參來路遠,而價又且貴。

白話文:

景嶽不明白這句話,卻說陽虛者人參加倍,陰虛者熟地加倍。後來的醫家都奉為定論。這確實貽害無窮,諸位要仔細辨別,切不可被迷惑。況且《神農本草經》都說人參是補五臟的。五臟屬陰,人參補陰,這顯然不是補陽。至於其他調理身體的藥物,景嶽也都不去研究。比如沒有人參,可以用高麗參代替,但高麗參產地遙遠,而且價格昂貴。

虛勞之人,有參在家,便有幾分足恃,誰知竟不可恃也。全不思仲景為醫林之孔子,所立之方,所垂之法,所用之藥,專意在祛邪以輔正,不聞邪去之後,另有補藥。此皆後人之不明,姑惜已身之太過,日月積累,釀出別證,以致死證,以致死亡,尚不覺悟,良可哀也。

白話文:

對於身體虛弱的人來說,如果有參鬚在手,就會覺得稍微安心。但沒想到卻不能倚賴它。完全沒有想到張仲景是醫界的孔子,他所制定的方劑、所傳授的方法、所使用的藥材,都是專注於驅邪以扶正。沒有聽說過在邪氣去除後,還要再另外使用補藥。這都是後人不懂道理,過分愛惜自己的身體,日積月累,釀出其他疾病,以至於形成致命的病症,最終死亡。悲哀的是,他們還不覺悟。

今與諸公約,病無論乎男女老幼,藥無論乎平常奇異、價貴价廉,只求先生認得陰陽,用得恰當,則盡善矣,何必多求。

白話文:

各位與我約定,看病時不論男女老少,用藥時不論藥物常見或奇特、價格昂貴或便宜,只要求中醫師能辨識陰陽,適當地使用藥物即可,何必過於追求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