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法圓通》~ 卷二 (10)
卷二 (10)
1. 反胃
按反胃一證,有陽虛、陰虛之別。
因陽虛者,蓋以陽衰則不能鎮納僭上之陰,陰邪過盛,勢必與陽相拒,一切經火烹調之物,皆不能容,故下喉數刻,或二三時乃仍吐出。其人定見脈大而空,或勁如石,言語一切無神,困倦喜臥。法宜回陽降逆為主,如吳萸四逆湯、半夏生薑湯之類。
諸書亦云:朝食暮吐,為命門無火,不能薰蒸,果稱灼見,但用藥多以陽八味、大補元煎治之,為補命門必用之藥,舍此二方,無從下手。予嘗試之,多不見效。所以然者,二方概以熟地為君以補陰,棗皮以滋陰,丹皮以瀉火,用桂、附僅十中之二三。試問:既曰命門無火,理宜專用桂、附以補火,何得用地、棗以滋陰,丹皮以瀉火乎?此皆景岳不讀仲景之書,而未明陰陽之道也。
在景岳以為,善補陽者,於陰中求陽,故用一派養陰之藥,雜一二味補火之品於中,而謂陰中求陽,至極無二之法,獨不思仲景為立法之祖,於純陰無陽之證,只用薑、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並不雜一養陰之品,未必仲景不知陰中求陽乎?仲景求陽,在人身坎宮中說法,景岳求陽,在藥味養陰里註解。相隔天淵,無人窺破,矇蔽有年,不忍坐視,故特申言之。
([眉批])知非氏曰:斯文宗孔孟,講武宗孫子,註疏宗程朱。百家眾技者流,咸存而不論,以故朝野相安,道一風同,稱郅治焉。獨至於醫,為斯世所不可缺。雖窮鄉僻壤,亦有囊中而趨向各不相侔,聖凡迄無定論,草菅人命,亦不為怪。此段疑案,悒於懷抱久矣。欲互相商榷,又少知音。
今於批評欽安書,至反胃一證,其駁景岳用藥,大為有理。因思市醫宗後世諸家者多,後世諸家之書,又多於古人。古人分六經,後人分五經。古人立方不講藥性,後人立方專究藥性。古人方效,而今人不用。後人方不效,今人樂於從事,反詆古人之方為太重,後人之方為輕而合宜。
古人不立證名,後人多立證名。古人不以脈定證,後人能以脈知病。古人只論六陰陽,後人論千陰陽、萬陰陽。群言淆亂,衷諸聖,今人竟舍古人而從後人,視古人為不可知,後人乃可法,反覺後來居上,,以故《靈》、《素》、《難經》及《傷寒》成為畏途,而人命直為兒戲矣。
余誠不知醫,鄙意總以能讀古人之書,得古人之心法,用古人之方,治今人之病,或生或死,與古人相合,於今人無誤,方為醫者,未知是否,祈閱者教之。)
因陰虛者,蓋以陰衰不能制火,火拒於中,氣機有升無降,故飲食下喉一刻,仍然吐出。其人定見精神不衰,聲音響亮,煩躁不寧,關脈必洪大有力。法宜苦寒降逆為主,如大、小承氣湯之類。他書議論紛紛,愈出愈奇,去理愈遠,不可為法。其中因受雖異,總以一逆字定之,逆則以陰陽判之便了。
白話文:
關於反胃這種病症,可以分為陽虛和陰虛兩種情況。
陽虛導致的反胃,是因為陽氣衰弱,無法鎮住向上竄的陰氣,陰邪過盛,就會和陽氣互相排斥,所以一切經過烹煮的食物都難以接受,吃下後不久,或者兩三個小時後又會吐出來。這類病人通常會出現脈象大而空虛,或者堅硬如石,精神不振,言語無力,容易感到疲倦而喜歡躺臥。治療方法應該以回覆陽氣、降逆止吐為主,例如使用吳茱萸四逆湯、半夏生薑湯之類的藥方。
許多醫書也說,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是因為命門火衰,無法溫煦脾胃,這個觀點確實是深刻的見解。但常用的藥方,像是陽八味、大補元煎等,雖然是補命門的常用藥,但如果只用這兩個方子,效果往往不佳。究其原因,是因為這兩個方子都以熟地為主要藥材來補陰,用棗皮來滋養陰液,用丹皮來瀉火,而桂枝和附子只是少量使用。既然說命門火衰,就應該專用桂枝、附子來補火,為何反而用熟地、棗皮來滋陰,用丹皮來瀉火呢?這都是因為張景岳沒有讀懂張仲景的醫書,不明白陰陽的道理。
張景岳認為,善於補陽的人,應該從陰中求陽,所以用一堆滋陰的藥,再摻雜一兩味補火的藥在其中,就認為這是在陰中求陽的最高境界。卻沒有想到,張仲景作為醫學理論的開創者,在面對純陰無陽的病症時,只用薑、附子、甘草三味藥,就能夠起死回生,完全不添加任何滋陰的藥。難道說張仲景不懂得在陰中求陽的道理嗎?張仲景說的求陽,是指人體下丹田(坎宮)中的陽氣,而張景岳說的求陽,是指在滋陰的藥物中尋求。兩者相差甚遠,卻沒有人能看破其中的奧妙,長久以來一直被蒙蔽,我不忍心坐視不理,所以才特別提出來說明。
([眉批])知非氏說:文章要像孔孟一樣有哲理,用兵要像孫子一樣善於謀略,注疏要像程朱一樣有理有據。各家學術流派都應該存在,不需要加以評論,這樣才能使朝廷和民間安定,思想統一,達到太平盛世。唯獨醫學,是世人不可或缺的。即使在偏遠地區,人們也會用各自的方法來治病,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聖人和凡人沒有定論,因此草菅人命,也不足為奇。我對於這段醫學上的疑惑,已經困擾很久了。想要互相商討,又缺少知音。
如今在批評欽安先生的醫學著作時,提到反胃這個病症,他對張景岳用藥的批評,很有道理。我認為現在的醫生,大多是遵循後世醫家的理論,後世醫家的著作又比古人的多。古人以六經來辨證,後人以五經來辨證。古人開藥方不講究藥性,後人開藥方專門研究藥性。古人的藥方有效,現在的人卻不用;後人的藥方無效,現在的人卻樂於使用,反而批評古人的藥方藥性太重,後人的藥方藥性較輕而適合。
古人不設立病名,後人設立許多病名。古人不根據脈象來判斷病症,後人卻能通過脈象來了解病情。古人只論六陰陽,後人卻論千陰陽、萬陰陽。各種說法混亂不清,歸根究底應該以聖人的經典為標準。但是現在的人卻捨棄古人的理論而遵循後人的說法,認為古人的理論不可靠,後人的理論才值得學習,反而覺得後來的學說超越了前人。因此,《靈樞》、《素問》、《難經》和《傷寒論》等醫學經典反而被視為畏途,而人命就這樣被當作兒戲了。
我其實不懂醫學,依我淺見認為,能夠讀懂古人的醫書,領悟古人的心法,運用古人的藥方,來治療現代人的疾病,無論是生是死,都要符合古人的醫理,這樣對現代人來說才沒有錯誤,這樣才稱得上是醫生。不知道我的想法對不對,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可以指教我。
陰虛導致的反胃,是因為陰液虧虛,無法制約體內的火氣,火氣阻礙在體內,導致氣機上升而無法下降,所以食物吃下去不久,就會吐出來。這類病人通常會出現精神尚可,聲音洪亮,煩躁不安,關脈通常會呈現洪大而有力的脈象。治療方法應該以苦寒藥降逆止吐為主,例如使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之類的藥方。其他醫書的論述紛紛雜雜,越講越奇怪,離醫理越來越遠,不值得效法。各種反胃病症的病因雖然不同,但總歸都是一個「逆」字。只要抓住這個「逆」字,然後以陰陽來辨證,就能夠清楚了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