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法圓通》~ 卷三 (9)
卷三 (9)
1. 病有宜吐者
病如桂枝證,頭不疼,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者,此為有寒。一云內有久痰,宜吐之。病人胸中菀菀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餘行,其脈反遲,寸口微滑,此宜吐之,吐之則利止。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下溫溫欲吐,復不能吐者,宜吐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符合桂枝證的症狀,但沒有頭痛、項部不僵硬,寸脈微浮,胸中痞悶硬痛,氣往上衝到咽喉,無法呼吸,這是因為有寒氣。
也有人認為這是體內有陳舊痰液,應該催吐出來。如果病人胸中鬱悶疼痛,不想吃東西,想讓人按壓,卻反而有口水,每天腹瀉十幾次,脈搏反而是緩慢的,寸口脈有輕微的滑動,這時應該催吐,催吐後,腹瀉就會停止。
少陰病的病人,吃東西後就會嘔吐,心窩溫熱有想嘔吐的感覺,但又吐不出來,這時應該催吐。
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病手足逆冷,脈乍結,以客氣在胸中,心下滿而煩,欲食不能,病在胸中,當吐之。凡病在膈上,脈大、胸滿、多痰者,食在胃口,脈滑者,俱宜吐之。
白話文:
如果食物滯留在上脘,應該催吐。
如果手腳冰冷,脈象忽快忽慢,可能是因為客氣在胸中,導致心下滿悶,有想吃東西但吃不下的現象,這也是胸中病痛,應該催吐。
凡是膈以上有病,脈象強勁有力、胸悶、痰多、胃口有食積、脈象滑利,都適合催吐治療。
2. 病有不宜吐者
脈虛、脈微者,不可吐。太陽病乾嘔、嘔逆者,不可吐,吐之則傷胃。四肢厥逆者,不可吐。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宜吐,當溫之。凡中下二部之病,切不可吐,吐則為逆。
白話文:
脈象虛弱、微弱的人,不能催吐。 太陽經病證,出現乾嘔、噁心的情況,不能催吐,因為會損傷胃氣。 四肢寒冷發紺,厥逆的情況下,不能催吐。 胸膈間有寒飲,乾嘔的,不應催吐,應當溫熱治療。 凡是下焦和中焦的疾病,絕對不能催吐,因為催吐會導致病情加重。
3. 病有宜下者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下利,脈遲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宜下之。寸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知有宿食也,宜下之。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下之。下利,見譫語者,有屎燥也,宜下之。
白話文:
- 發汗治療無效,腹部脹滿疼痛,需要緊急瀉下。
- 腹瀉,三部脈搏均平穩,按壓心下部發硬,需要緊急瀉下。
- 腹瀉,脈搏遲緩而滑動,表示體內有積滯,腹瀉尚未停止,應繼續瀉下。
- 脈搏滑動而數次,表示有積食,適合瀉下。
- 寸脈浮大,按壓時感覺阻澀,尺中脈也微弱且阻澀,表示有積食,應瀉下。
- 腹瀉,不想吃東西,表示有積食,應瀉下。
- 腹瀉,出現胡言亂語症狀,表示是大便乾燥,應瀉下。
下利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合,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陽明病,發熱汗出多者,急下之。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
白話文:
腹瀉已經痊癒,但到了同樣的年月日時又復發,表示病情尚未完全消除,需要進一步治療。
傷寒病六七天後,眼睛看不清楚,瞳孔無法對焦,沒有明顯的外感或內傷症狀,大便困難,身體微熱,這是實證,需要及時攻下。
陽明病,發熱多汗,需要及時攻下。
太陽病與陽明病並發,太陽病症狀減輕後,只出現潮熱,手腳出汗,大便困難,說胡話,攻下即可痊癒。
少陰病在病後二三天,出現口乾咽燥的症狀,需要及時攻下。
此邪未深入,便作口燥,腎水將干,宜急下之,以救欲絕之水也。少陰證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此少陰邪熱入胃府也,土勝則水乾,宜急下以救腎水。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中必痛,口中燥者,急下之。青為肝色,肝邪乘腎,故下利;陽邪上攻,故口燥,此亦少陰傳陽明腑證也。
白話文:
如果邪氣還沒有深入,就會出現口乾,腎水將要乾涸,應當立即用瀉法,以拯救將要枯竭的水液。少陰證六七天,腹脹卻不大便,應當立即用瀉法。這是少陰的邪熱進入胃部,脾胃強盛導致腎水乾涸,應當立即用瀉法來拯救腎水。少陰病,自動排泄清澈的尿液,顏色純青,心裏必定疼痛,口中乾澀,應當立即用瀉法。青色代表肝臟,肝邪侵犯腎臟,所以會下痢;陽邪向上侵襲,所以口乾,這也是少陰傳變為陽明腑證。
厥陰證,舌卷囊縮,宜急下之。此證有寒極而縮者,宜溫;此由陽明之熱,陷入厥陰,陽明主潤宗筋,宗筋為熱所功,弗榮而急引舌與睪丸,故舌卷囊縮,此為熱極,故宜急下以存陰也。
白話文:
「厥陰」症狀:舌頭捲曲,睪丸萎縮,應緊急使用瀉下之法治療。此證有因寒氣過盛而萎縮的,應溫補治療;也有因「陽明」之熱氣深入「厥陰」,而導致舌頭和睪丸萎縮。「陽明」主滋潤筋脈,筋脈被熱氣所傷,不能正常滋潤,於是急劇牽引舌頭和睪丸,導致舌頭捲曲,睪丸萎縮。此為熱氣過盛,故應緊急瀉下以保全「陰」氣。
須知胃為五臟六腑之大源,凡胃受熱,處處皆可傳及。總之,土燥則水易虧,故陽明與厥陰皆有急下法。證雖不同,其入腑之理則一也。
白話文:
你必須知道,胃是五臟六腑的重要來源,凡是胃受到熱氣,到處都可能傳到。總之,當土質乾燥時,水就容易不足,所以陽明和厥陰都採取急下的方法治療。雖然病症不同,但其進入腑臟的原理是一樣的。
4. 病有不宜下者
仲景云:陰盛陽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下之則引邪入里也。脈浮大者,不可下,浮大為在表也。惡寒者,不可下,邪尚在表也。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下,邪在上焦也。陰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胃中虛冷故也。陽明病發汗,反下之,則為大逆。
白話文:
張仲景說:身體陰氣過盛、陽氣虛弱時,用汗療法治療可以康復,用瀉下法治療會死亡。太陽病的外部症狀還沒有消除的患者,不能用瀉下法,因為瀉下法會把邪氣引入體內。脈象浮大的人,不能用瀉下法,因為脈象浮大表示邪氣在表。惡寒的患者,不能用瀉下法,因為邪氣還在表。嘔吐頻繁的人,即使有陽明經證(胃腸熱症),也不能用瀉下法,因為邪氣在上焦。陰陽兩虛的患者不能進食,如果用攻熱療法,會引起嘔吐,因為胃中虛冷。陽明病出汗後,再用瀉下法,就是大逆療法。
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不可下,宜麻黃湯。寒散肺清,胃邪亦自散也。脈細數者,不可下。細數為血虛有熱,下之熱邪入里,恐亡陰。惡水者,不可下,下之則內冷,不嗜食,完穀出。頭痛目黃者,不可下,邪在上也。陽微者,不可下,下之痞硬,陰盛而陽不宣也。寒厥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白話文:
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出現喘氣和胸滿,不適宜瀉下。應當使用麻黃湯。這種藥方可以散寒清肺,胃裡的邪氣也會跟著散去。脈象細數的人,不適宜瀉下。脈象細數表示血虛有熱,瀉下會使熱邪進入體內,恐怕會傷陰。厭惡水的人,不適宜瀉下。瀉下會導致體內冰冷,不喜歡吃東西,會把沒有消化的食物(完穀)吐出來。頭痛、眼睛發黃的人,不適宜瀉下。這是因為邪氣在上焦。陽氣虛弱的人,不適宜瀉下。瀉下會導致腹部脹結變硬,這是因為陰氣盛而陽氣不能發揮作用。出現寒戰的人,不適宜瀉下。瀉下會導致死亡。
腹脹可按而減者,不可下,裡虛而邪未實也。咽中秘塞者,不可下,邪在上也。陽明病,面赤,心下雖微滿,不可下,邪未實也。腹中上下左右有動氣者,不可下。結胸證,脈浮大者,不可下,邪在表也。臟結無陽證,舌上苔滑,安靜不渴者,不可下。大便硬,小便數者,不可下,乃脾約丸證也。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不可下。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宜蜜煎導之。
白話文:
- 腹脹輕按後減輕,不宜瀉下,這是因為裡虛而邪氣不足。
- 咽喉梗塞,不宜瀉下,是因為邪氣在上。
- 陽明病,面赤,心窩微滿,不宜瀉下,因為邪氣不足。
- 腹中上下左右有氣體活動,不宜瀉下。
- 結胸證,脈浮大,不宜瀉下,是因為邪氣在表。
- 臟結無陽證,舌苔光滑,安靜不口渴,不宜瀉下。
- 大便乾結,小便頻繁,不宜瀉下,這是脾約丸證。
凡病之當汗與不當汗,當吐與不當吐,當下與不當下,淺深各有定據,不得胡行妄為。務宜詳察病情,診視脈象有神無神,聲音微厲,飲熱飲冷,喜按畏按,各處搜求,自然有下手處也。
白話文:
無論是出汗或不出汗、催吐或不催吐、瀉下或不瀉下,都各有準則,不能隨便胡亂施為。必須詳細觀察病情,通過診脈判斷脈象是否有力,聲音是否微弱或急促,是否喜歡喝熱飲或冷飲,是否喜歡按壓或害怕按壓等各方面進行仔細探查。自然就能找到適當的治療方法。
5. 服藥須知
大凡陽虛陰盛之人,滿身純陰,雖現一切證形,如氣喘氣短,痰多咳嗽,不食嗜臥,面白唇青,午後、夜間發熱,咽痛,腹痛泄瀉,無故目赤,牙疼,腰痛膝冷,足軟手弱,聲低息微,脈時大時勁,或浮或空,或沉或細,種種不一。皆宜扶陽,驅逐陰邪,陽旺陰消,邪盡正復,方可了扶陽之品。
白話文:
對於陽氣虛弱、陰氣過盛的人來說,往往表現出以下症狀:
渾身陰氣重,可能出現氣喘、氣短、痰多咳嗽、食慾不振、嗜睡、面色蒼白、嘴脣發青、午後或夜間發燒、咽喉痛、腹痛腹瀉、眼睛莫名發紅、牙痛、腰痛、膝蓋發冷、腳軟、手無力、聲音低微、氣息短促,脈象時而強盛有力,時而浮空,時而沉細,表現各異。
對於這種情況,應著重扶助陽氣,驅除陰邪之氣。當陽氣旺盛,陰氣消退,邪氣被完全消除,身體自然可以恢復健康,扶陽之策纔算完成。
但初服辛溫,有胸中煩躁者,有昏死一二時者,有鼻血出者,有滿口起疱者,有喉干喉痛、目赤者,此是陽藥運行,陰邪化去,從上竅而出也。以不思冷水吃力准,即吃一二口冷水,皆無妨。服辛溫四五劑,或七八劑,忽咳嗽痰多,日夜不輟,此是肺胃之陰邪,從上出也,切不可清潤。
白話文:
剛開始服用辛溫藥物時,可能會出現胸中煩躁、昏死一兩小時、鼻血、滿口起泡、喉嚨乾燥疼痛、眼睛發紅等反應。這些都是陽性藥物發揮作用,陰性邪氣被祛除,從上竅(鼻孔、口腔)排出所致,不必擔心,也不要喝冷水。
服用辛溫藥物四五劑或七八劑後,如果出現劇烈咳嗽、痰多不息,白天黑夜不間斷,這是肺胃中的陰邪從上竅排出,千萬不要服用滋陰潤肺的藥物。
服辛溫十餘劑後,忽然周身面目浮腫,或發現斑點,痛癢異常,或汗出,此是陽藥運行,陰邪化去,從七竅而出也,以飲食漸加為準。服辛溫十餘劑,或二十餘劑,或腹痛泄瀉,此是陽藥運行,陰邪化去,從下竅而出也。但人必困倦數日,飲食懶餐,三五日自已。其中尚有辛溫回陽,而周身反見大痛大熱者,陰陷於內,得陽運而外解也,半日即愈。
白話文:
服用溫辛藥十幾帖後,突然出現全身及面部浮腫,甚至出現斑點,伴有劇烈疼痛和瘙癢,或出汗。這是因為陽性藥物發揮作用,陰邪之氣化解並從七竅排出。
服用溫辛藥十幾帖,或二十幾帖,可能出現腹痛和腹瀉。這是因為陽性藥物發揮作用,陰邪之氣化解並從下竅排出。但是人會感到十分疲倦,食慾不佳。三五天後會自行恢復。
還有一種情況,服用溫辛藥後,全身反而出現劇烈的疼痛和發熱。這是因為陰邪之氣陷於體內,得到陽氣的運轉後化解而出。半日後即可痊癒。
凡服此等熱藥,總要服至周身、腹中發熱難安時,然後與以一劑滋陰。此乃全身陰邪化去,真陽已復,即與以一劑滋陰之品,以斂其所復之陽,陽得陰斂,而陽有所依,自然互根相濟,而體健身輕矣。雖然邪之情形,萬變莫測,以上所論,不過略陳大意耳,學者須知。
白話文:
服用這些熱性藥物時,總要服用到身體、腹部發熱難受時,再用一劑滋陰藥物調和。這是因為當全身陰邪消除後,真陽已恢復,此時給予一劑滋陰藥物,可收斂恢復的陽氣,陽氣得到陰氣的收斂,就有所依附,自然可以互相支持,使身體健康輕盈。雖然疾病的表現千變萬化,但以上所論的,只是簡要說明大意,學習者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