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法圓通》~ 卷三 (8)
卷三 (8)
1. 胎元圖說
今以一大圈,喻人一身之真氣,中有一小圈,喻人身受胎之始基。始基之謂,胎元之消息也,稱為祖氣,號曰先天。先天,即父母精血中一點真氣。([眉批]陽精陰血,各具真氣,故曰真氣寓於凡精凡血之中。)二氣渾為一氣,一氣中含五氣,(五氣,即青黃赤白黑,秉天也。
五氣即金木水火土,秉地也。在人即心肝脾肺腎。《經》云:二五精妙,合二凝是也。)五氣發生萬物。(陰陽配合,迭相運用,化生五臟六腑,百脈經絡,天地所有,人身皆具。然未生以前,五行在乾坤之中。既生以後,乾坤即在五行之內。五氣生萬物,一物一太極,一物一陰陽。
陽之用從晝,陰之用從夜,此坎離之功用所由分,而萬物之功用所由出。由一而萬理攸分,由萬而一元合聚。)故曰:一粒粟藏大千世界,即此之謂也。(孟子云:萬物皆備於我,皆是由明善復初,以知得箇中這一點機關,這一點胎元消息也。)其中這—點真消息,逐日運行,無刻休息。
子時發動,由下而中而上,(陽根於陰,故由下而發上。)由上而中而下,(陰根於陽,故由上而趨下。此陰陽互為其根,一元之消息也。)循環不已。然由下而中而上,三陽已分;(下中上為三部。陽主上升。一氣分為三部,即太陽、陽明、少陽也。)由上而中而下,三陰已定。
(上中下為三部。陰主下降,陽從背面,陰從腹面。三陰即太陰、少陰、厥陰是也。)合之二三如六,故曰六步而成位。六爻之義於此分,六氣六經之所由判,亦無非這一點胎元,流行充周之所化育也。
仲景知得六步之精義,移步換形,移步更名,變化萬端,不出範圍。予初業斯道,即聞諸師云,萬病不出六經,不出陰陽,終不了了。冥心之餘,忽得此胎元消息,始識師言之不謬,仲景之骨髓如見矣。
白話文:
現在用一個大圓圈來比喻人全身的真氣,中間有一個小圓圈,比喻人身體受孕的開始。這個開始,就是胎元的消息,也稱為祖氣,號稱先天。所謂的先天,就是父母精血中那一點真氣。(陽精陰血各自具有真氣,所以說真氣存在於普通的精血之中。)陰陽二氣混合成一氣,這一氣之中包含五氣。(五氣指的是青、黃、赤、白、黑,來自於天;五氣也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來自於地。在人體內則對應心、肝、脾、肺、腎。《經》上說:二五精妙,合在一起凝結就是這個意思。)五氣產生萬物。(陰陽相互配合,輪流作用,化生出五臟六腑、百脈經絡,天地間有的,人身上都有。在沒有出生之前,五行存在於天地之中;出生之後,天地就存在於五行之內。五氣產生萬物,一物就代表一個太極,一物就包含陰陽。陽氣的作用從白天開始,陰氣的作用從夜晚開始,這是坎離的功用所區分,萬物的作用也由此產生。由一而分出萬物之理,由萬物又回歸到一元聚合。)所以說:「一粒小米藏著大千世界」,就是這個道理。(孟子說:「萬物都具備在我身上」,都是從明白善,回歸本初,才能得知其中這一點關鍵,這一點胎元消息。)其中這一點真消息,每天都在運行,沒有一刻休息。子時開始發動,從下往中再往上運行,(陽氣根源於陰,所以由下往上發動。)再從上往中再往下運行,(陰氣根源於陽,所以由上往下運行。這是陰陽互為根基,一元運行的消息。)循環不已。從下往中再往上運行,三陽已經分開;(下、中、上為三部分。陽氣主上升。一氣分為三部分,就是太陽、陽明、少陽。)從上往中再往下運行,三陰已經確定。(上、中、下為三部分。陰氣主下降,陽氣從背部,陰氣從腹部。三陰就是太陰、少陰、厥陰。)兩組三加起來就是六,所以說六步形成位置。六爻的意義由此劃分,六氣六經由此判定,也無非是這一點胎元,流行遍布全身所化育的。
張仲景領悟到六步的精義,移動步伐改變形態,移動步伐改變名稱,變化多端,都不超出這個範圍。我剛開始學習這個醫學時,就聽老師說過,所有疾病都不出六經,不出陰陽,最終還是不明白。靜下心來思考之後,忽然領悟到這個胎元消息,才明白老師說的沒有錯,也好像看到了張仲景醫術的精髓。
2. 用藥須知
3. 外感風寒忌收納也
凡一切外邪初入,切不可攻下,攻下則引邪入里,變證百出。切不可妄用溫固收納,收納為關門捉賊,延禍匪輕。切不可妄用滋陰,滋陰則留戀陰邪,病根難除。只宜按定六經提綱病情施治,庶不誤人。
白話文:
所有外來的邪氣剛侵入人體時,絕對不可以馬上使用瀉下的藥物,如果使用瀉下,反而會引導邪氣進入身體內部,造成各種複雜的病症。絕對不可以隨意使用溫補收斂的藥物,因為這樣就像關起門來抓賊一樣,會使禍患延續,情況變得更加嚴重。絕對不可以隨意使用滋陰的藥物,滋陰會使陰邪滯留在體內,病根難以去除。應該按照六經辨證的原則,根據病情來治療,這樣才不會誤診。
4. 內傷虛損忌發散也
凡內傷之人,多半咳嗽,由清陽不升,濁陰不降,閉塞清道而成。只宜辛甘化陽之品,蕩去陰邪,清升濁降,咳嗽自已。昧者不識,稱為陳寒入肺,純用一派搜寒宣散之品,每每釀成脫證。不知病既內傷,正虛無疑,而更用此宣散,則一線之正氣,又為大傷,豈能久延時刻而不脫絕者乎。
凡內傷之人,多半胸滿不食,痰多。由中宮氣衰,轉輸失職,陰邪痰水堵寒胸中,只宜溫中醒脾助正,胸滿、痰水自去也。昧者不察,多用一派推蕩破滯之品,每每釀成腹脹不治之病,不可不知。
凡內傷之人,多有身熱而卻不疼,雖然內熱而口不渴。如此等病情,近似外感,近似火症,只宜回陽收納。收納則陽不外越,而身熱自已;陽回則鎮納陰邪,而陰潮不作。(諸書稱內熱由陰虛,不知陽衰而陰鬼立出,即晝夜亦可知也。)昧者不識,一見發熱,稱為外感,便以發散,投之必危;一見內熱,稱為陰虛,滋陰降火必殆。
白話文:
凡是內傷的人,大多會咳嗽,這是因為清陽之氣無法上升,濁陰之氣無法下降,導致呼吸道阻塞所造成的。這種情況應該使用辛溫甘味的藥物來幫助陽氣生發,去除體內的陰邪,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咳嗽自然就會停止。不明理的人不了解這些,反而認為是舊寒侵入肺部,就使用一堆辛散、發散的藥物來驅寒,常常因此造成虛脫的狀況。他們不知道內傷已經是正氣虛弱的狀況,如果還用發散的藥物,那僅存的一點正氣也會受到更大的傷害,這樣怎麼可能撐得久而不虛脫呢?
凡是內傷的人,大多會感到胸悶、不想吃東西,痰也很多。這是因為脾胃的氣衰弱,運化功能失常,陰邪、痰濕停留在胸中所造成的。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溫中健脾、扶助正氣的藥物,胸悶、痰濕自然就會消失。不明理的人不了解這些,反而用一堆攻破積滯的藥物,常常因此造成腹脹難以治癒的疾病,這是不可不知的。
凡是內傷的人,大多會身體發熱但不覺得疼痛,雖然發熱但卻不會感到口渴。這種情況看起來很像外感,也像火熱之症,應該用溫陽收澀的方法。當陽氣收斂不外散,身體發熱自然就會停止;當陽氣恢復,就能鎮壓陰邪,而不會產生陰潮發熱的症狀。(許多醫書都說內熱是由於陰虛造成的,卻不知道是陽氣衰弱才導致陰邪作亂,白天夜晚都能觀察到。)不明理的人不了解這些,一看到發熱,就認為是外感,馬上用發散的藥物,這樣用藥一定會很危險;一看到內熱,就認為是陰虛,使用滋陰降火的藥物一定會出問題。
5. 陽虛吐血忌滋陰也
凡吐血之人,由正氣已衰,中宮不運,陰邪僭居陽位,久久積聚,陽無力以施運行之權,陽無力以申乾剛之令,一觸即發,血所以出也。只宜甘溫扶陽,以申其正氣,正氣日申,陰血自降,一定之理。昧者不察,一見吐血,便以滋陰止血之品,希圖速效,究竟釀成死證。含糊有年,真憾事也。
白話文:
凡是吐血的人,都是因為身體的陽氣已經衰弱,脾胃運化功能失調,陰邪之氣侵占了陽氣的位置,長久積聚,導致陽氣沒有力量去推動運行,也沒有力量去發揮它剛強的作用,稍微受到刺激就爆發出來,所以才會吐血。這種情況只適合用甘溫的藥物來扶助陽氣,讓陽氣恢復正常的功能。陽氣一天天恢復,陰血自然會下降,這是必然的道理。那些不明事理的人,不仔細觀察病因,一看到吐血,就用滋陰止血的藥物,希望可以快速見效,結果反而導致病情加重,最終喪命。這種含糊不清的觀念流傳多年,真是令人感到遺憾的事情。
6. 陰虛吐血忌溫補也
凡陰虛吐血之人,多半精神有餘,火伏於中,逼血妄行,吐後人不困倦,此乃有餘之候,百中僅見一二。只宜清涼,平其有餘。若照陽虛吐血治之必殆,不可不知。
白話文:
凡是陰虛導致吐血的人,大多精神還不錯,這是因為體內有虛火潛伏,逼迫血液不循常道而妄行,吐血後人也不會感到困倦,這都是因為體內有餘熱的徵象,這種情況百個人中大概只會出現一兩個。這種情況只適合用清涼的藥物來治療,平息體內多餘的火氣。如果按照治療陽虛吐血的方式來治療,必定會延誤病情,這是必須要知道的。
7. 陽虛一切病證忌滋陰也
凡陽虛之人,多屬氣衰血盛,無論發何疾病,多緣陰邪為殃,切不可再滋其陰。若更滋其陰,則陰愈盛而陽愈消,每每釀出真陽外越之候,不可不知。
白話文:
所有陽氣虛弱的人,大多屬於氣衰弱但血卻相對旺盛的情況,無論發生什麼疾病,多半是陰邪在作祟,絕對不可以再用滋陰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再用滋陰的方法,就會讓陰氣更加旺盛,陽氣更加消退,常常會導致真陽外散的危險情況,這一點一定要知道。
8. 陰虛一切病證忌溫補也
凡陰虛之人,多屬氣盛血衰,無論何部發病,多緣火邪為殃,切不可再扶其陽。若扶其陽,則陽愈旺而陰愈消,每每釀出亢龍有悔之候,不可不知。
白話文:
凡是陰虛體質的人,大多屬於氣過盛而血衰弱的狀態,無論身體哪個部位發病,多半是因為火邪作祟,絕對不可以再用溫熱的藥物來補養。如果用溫熱的藥物來補養,會使陽氣更加旺盛而陰液更加耗損,常常會導致物極必反、出現衰敗的狀況,這點不可不知。
9. 病有宜汗者
太陽病,發熱身疼,自汗,惡風者,當發汗。太陽病外症未解,脈浮弱者,當微發汗。太陽病表症未罷,發汗未過,脈浮數者,仍可發汗。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太陰病汗後不解,仍發熱,脈浮者,當復汗之。傷寒發汗本無體,隨邪之淺深,本氣之盛衰,有大發汗、復發汗、微發汗,更有和解,亦得汗而解,溫經亦得汗而解,回陽亦得汗而解,不可不知。
白話文:
太陽病,出現發燒、全身痠痛、自己會流汗、怕風的症狀,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太陽病的外在症狀還沒解除,脈象呈現浮而且虛弱的,應該稍微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太陽病的表症還沒消失,發汗的治療還沒過度,脈象呈現浮而且跳動快速的,仍然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陽明病,脈象遲緩卻流很多汗,稍微怕冷,這是表證還沒解除,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太陰病,脈象浮在表面的,可以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太陰病發汗後沒有好轉,仍然發燒,脈象浮在表面的,應該再次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傷寒使用發汗方法本來就沒有固定的形式,要依照病邪侵入的深淺、身體元氣的強弱,有大量發汗、再次發汗、稍微發汗的不同,更有用和解的方式,也可以達到發汗而使疾病解除的效果;用溫經的方式,也可以達到發汗而使疾病解除的效果;用回陽的方式,也可以達到發汗而使疾病解除的效果,這些道理不可不知。
10. 病有不宜汗者
仲景云:陽盛陰虛,下之則愈,汗之則死。發熱身疼,脈浮緊者,當發汗。假令尺脈遲弱者,不可發汗,以營弱血少故也。咽燥喉痹者,不可發汗,津液現已傷也。咳而小便利,若無小便者,不可發汗,下元虛也。下利,雖有表證,不可發汗,發汗則水濕必散於周身,而成浮腫脹滿。
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則津液內亡,客熱更增。衄血、亡血家,不可發汗,以其血液虛也。瘡家不可發汗,發汗則痙。表虛熱盛故生瘡,汗之則表愈虛而熱愈熾,熱則傷血,熱則生風,故變為痙。少陰病,脈沉細數,沉為在裡,不可發汗。大便素難便者,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以其血液既少,而復奪之,表虛里實,故譫語。
汗家不可重發汗,發汗則心神恍惚,蓋以汗為血液也,心液大耗,神無所主,故見恍惚。虛人發熱,無身疼者,不可發汗,發汗則陽亡。蓋以發熱乃陽越於外,收之唯恐不及,今誤汗之,陽必亡。血氣欲絕,手足厥冷,引衣踡臥,不可發汗,發汗則殆。厥證脈緊,不可發汗,汗則聲絕咽嘶舌萎。
要知陽厥宜下,即熱深厥深是也;陰厥宜回陽,即四逆湯法是也。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宜和解,不宜發汗,發汗則變證百出。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加結胸,心下痞硬者,不可發汗。風溫證不可發汗,汗之則熱盛,汗則血傷也。濕溫證不可發汗,汗之衛陽虛,津液竭,熱必盛也。
虛煩證不可發汗,汗之則心血虛,而煩愈盛也。午後熱,不可發汗,汗之則陽亡。久病陽虛陰虛,一切諸證,不可擅發汗。
白話文:
張仲景說:如果是體內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的狀況,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好,如果用發汗的方法就會導致死亡。發燒、身體疼痛、脈象浮而緊的人,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如果把脈發現尺脈遲緩無力,就不能發汗,因為這是體內營血虛弱的緣故。如果喉嚨乾燥疼痛,也不能發汗,因為體內的津液已經受損。咳嗽且小便正常,或者沒有小便的人,都不能發汗,這是因為下元虛弱的緣故。拉肚子的人,即使有表證也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體內水濕散佈到全身,形成浮腫和脹滿。
患有淋病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使津液耗損,導致體內虛熱更嚴重。有出血或失血症狀的人,不能發汗,因為他們體內血液虛弱。長瘡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痙攣。因為體表虛弱、體內熱盛才會長瘡,發汗會讓體表更加虛弱,熱邪更加旺盛,熱邪會損傷血液,熱邪會生風,所以就會變成痙攣。少陰病的脈象是沉而細數,脈沉代表病在體內,不能發汗。平常大便就困難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胡言亂語,因為體內血液已經不足,又被奪走了,表虛而裡實,所以會出現胡言亂語。
經常容易出汗的人,不能再次發汗,發汗會導致心神恍惚,因為汗液是血液的一部分,大量出汗會導致心液大量耗損,心神失去依附,所以會出現恍惚。體虛發燒,沒有身體疼痛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陽氣耗散。發燒是陽氣浮越於體外,應該想辦法收斂,如果誤用發汗,陽氣必然耗散。氣血將要衰竭,手腳冰冷,縮著身體蓋著被子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有生命危險。厥證的脈象是緊的,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聲音嘶啞、咽喉疼痛、舌頭萎縮。
要知道,陽厥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也就是熱邪深重、厥證也深重的情況;陰厥應該用回陽的方法治療,也就是四逆湯的治療方法。脈象弦而細,頭痛發燒的人,屬於少陽病,應該用和解的方法治療,不應該發汗,發汗會導致各種變證出現。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生,出現頭頸僵硬疼痛,或者頭暈目眩,時常出現結胸、心下痞硬的人,不能發汗。風溫病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熱邪更盛,發汗會損傷血液。濕溫病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衛陽虛弱,津液耗竭,熱邪必然更盛。
體虛煩躁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心血虛弱,而煩躁更嚴重。午後發燒的人,不能發汗,發汗會導致陽氣耗散。久病、體內陽虛或者陰虛的各種病症,都不能隨意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