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法圓通》~ 卷二 (8)
卷二 (8)
1. 不臥
按不臥一證,,有因外邪擾亂正氣而致者,有因內傷已久,心腎不交而致者,有因卒然大吐、大瀉而致者,有因事勢逼迫,憂思過度而致者。
因外感而致者,由邪從外入,或在皮膚,或在肌肉,或在經輸,或在血脈,或在臟腑,正氣受傷,心君不寧,故不得臥。必須去其外邪,正復神安,始能得臥。醫者當審定邪之所在,如汗出不透者透之,熱鬱不泄者泄之,氣化不得化者化之,樞機失運者運之,可吐者吐之,可下者下之,可溫者溫之,可涼者涼之,按定淺深病情提綱,自然中肯。
因內傷而致者,由素秉陽衰,有因腎陽衰而不能啟真水上升以交於心,心氣即不得下降,故不臥;有因心血衰,不能降君火以下交於腎,腎水即不得上升,亦不得臥。其人定見萎靡不振,氣短神衰,時多煩躁。法宜交通上下為主,如白通湯、補坎益離丹之類。
因吐瀉而致者,由其吐瀉傷及中宮之陽,中宮陽衰,不能運津液而交通上下。法宜溫中,如吳茱萸湯、理中湯之類。
因憂思而致者,由過於憂思,心君浮躁不寧,元神不得下趨,以交於陰,故不得臥。此非藥力可醫,必得事事如意,神氣安好,自然能臥。若欲治之,亦只解鬱而已,如歸脾湯、鞠郁丸之類。
近來市習,一見不臥,便謂非安魂定魄不可。不知外感、內傷,皆能令人不臥,不可不辨也。([眉批]知非氏曰:不臥一證,屬少陰,於何徵之?仲景《傷寒論》曰: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但欲寐者,但想臥而不得臥,即不臥之深文,故屬少陰。學者凡遇不臥之證,拿定提綱,再審所因,罔不中肯,此扼要之法也。)
白話文:
所謂的「不能安睡」這種情況,有些是因為外來的邪氣擾亂體內的正氣所導致;有些是因為長期的內傷,導致心與腎的功能失調所引起;有些是因為突然的嚴重嘔吐、腹瀉所引起;還有些是因為事情逼迫,過度憂慮思慮所引起。
因為外感邪氣而導致的,是因為邪氣從體外侵入,可能在皮膚、肌肉、經絡、血管或臟腑,使體內正氣受損,心神不安,所以無法安睡。這種情況必須驅除外邪,恢復正氣,心神才能安定,才能夠好好睡覺。醫生應該仔細判斷邪氣的所在,例如汗出不暢通的要幫助它發汗,鬱積的熱氣要幫助它散發,氣機不順暢的要幫助它疏通,經絡樞紐功能失調的要幫助它運轉,可以催吐的要催吐,可以瀉下的要瀉下,需要溫補的要溫補,需要清涼的要清涼。根據病情的淺深,掌握治療重點,自然能切中要害。
因為內傷而導致的,是因為本身體質陽氣虛弱。有些是因為腎陽虛衰,無法使腎水上升滋潤心臟,導致心氣無法下降,所以無法安睡;有些是因為心血虛衰,無法使心火下降溫暖腎臟,導致腎水無法上升,也無法安睡。這類病人通常會精神萎靡、氣短乏力、精神衰弱,時常感到煩躁。治療原則應該以調和心腎功能為主,例如可以使用白通湯、補坎益離丹這類藥方。
因為嘔吐、腹瀉而導致的,是因為嘔吐、腹瀉損傷了脾胃的陽氣,脾胃陽氣衰弱,無法運化津液來調和上下。治療原則應該以溫補脾胃為主,例如可以使用吳茱萸湯、理中湯這類藥方。
因為憂慮思慮而導致的,是因為過度憂慮思慮,導致心神浮躁不安,元神無法向下與陰氣相交,所以無法安睡。這種情況無法單靠藥物治療,必須要事事順心如意,心神安定才能自然入睡。如果想要治療,也只能以疏解鬱悶為主,例如可以使用歸脾湯、鞠郁丸這類藥方。
近來社會上常見的錯誤觀念是,一看到失眠,就認為必須要用安神定魄的方法。卻不知道外感邪氣、內傷都可能導致失眠,這點不可以不辨明。([眉批]知非氏說:失眠這個症狀,屬於少陰病,要如何證明呢?《傷寒論》說:少陰病的症狀,脈象微弱細小,但想睡覺。所謂的「但想睡覺」,就是想睡卻睡不著,這就是失眠更深層的含義,所以失眠屬於少陰病。學習的人凡是遇到失眠的症狀,要先掌握重點,再仔細判斷病因,就能夠切中要害,這才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