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三 (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7)

1. 辨脈切要

浮脈(主風)、洪脈(主火)、實脈(主熱)、數脈(主熱)、緊脈(主寒)、滑脈(主痰)、沉脈(屬陰)、遲脈(屬寒)、細脈(不足)、微脈(不足)、虛脈(不足)、弱脈(不足。)

白話文:

**浮脈:**主風氣 洪脈: 主火熱 實脈: 主熱盛 數脈: 主熱盛 緊脈: 主寒凝 滑脈: 主痰濕 沉脈: 屬陰性 遲脈: 屬寒性 細脈: 主氣血不足 微脈: 主元氣不足 虛脈: 主氣血不足 弱脈: 主氣血不足

以上脈象,諸書言:浮主風也,洪與實、數、滑主火,主熱,主寒,主痰也。予謂浮脈未可遽概為風。洪、大、實、數、緊、滑未可遽概為火,為熱,為寒,為痰也。沉、遲、細、微與虛、弱,亦未可遽概為陰,為寒,為不足,為虛損也。要知外感脈浮,而病現頭疼身痛、發熱惡風、自汗、鼻築流清,始可以言風也。

白話文:

以上所述的脈象,許多醫書提到:浮脈主風;洪大、實、數、滑主火、主熱、主寒、主痰。我認為浮脈不能草率地斷定為風;洪大、實、數、緊、滑也不能草率地斷定為火、為熱、為寒、為痰。沉、遲、細、微和虛、弱,也不能草率地斷定為陰、為寒、為不足、為虛損。要知道外感病症的脈象浮,同時伴有頭疼、肢體痠痛、發熱、怕風、自汗、鼻塞流清涕,這時才能認定是風。

若內傷已久,元氣將脫之候,脈象亦浮,猶得以風言之乎?洪、大、實、數之脈,而病現發熱惡熱、煩躁、口渴飲冷、譫語、口臭氣粗、二便閉寒之類,始可以言火,言熱也。若內傷已久,元氣將脫之候,脈象有極洪、極長、極實、極數、極勁之類,又尚得以時行火熱證言之乎?緊寒、滑痰之脈,而病現身疼、發熱畏寒,與吐痰不休之類,始可言寒邪,痰濕也。

白話文:

如果內傷已經很長時間,元氣將要脫離身體的時候,脈象也會浮起來,還能說是風邪導致的嗎?脈象洪大、實數,而病人出現發熱、怕熱、煩躁、口渴愛喝冷水、胡言亂語、口臭氣粗、大小便不通、手腳冰冷等症狀,纔可以使用「火」或者「熱」來解釋病情。如果內傷已經很長時間,元氣將要脫離身體的時候,脈象有非常洪大、非常長、非常實、非常數、非常有力等特徵,還能說是時行感冒發熱嗎?脈象緊寒、滑而有痰,而病人出現身體疼痛、發熱怕冷,並不停地吐痰等症狀,纔可以使用「寒邪」或者「痰濕」來解釋病情。

若內傷已久,元氣將脫之候,脈象亦有極緊、極滑之形,又尚得以寒痰目之乎?沉、遲、細、微、虛、弱之脈,而病現面白唇青、少氣懶言、困倦嗜臥之類,乃可以言不足,言虛寒,言陰陽兩傷。

白話文:

如果長期受到內傷,元氣將要耗盡時,脈象也會出現極緊或極滑的表現。此時,還能說是寒痰造成的嗎?如果脈象沉、遲、細、微、虛、弱,且患者表現為臉色蒼白、嘴脣青紫、氣短懶得說話、疲倦嗜睡等症狀,那麼就可以說元氣不足、陽虛陰盛,陰陽兩傷。

若外邪深入,協火而動,閉其清道,熱伏於中,陽氣不達於四末,四肢冰冷,惟口氣蒸手,小便短赤而痛,此為陽極似陰,又尚得以氣血虛損言之乎?總之,脈無定體,認證為要,陰陽內外,辨察宜清。雖二十八脈詳分,亦不過資顧問已耳。學者苟能識得此中變化,便不為脈所囿矣。

白話文:

如果外來的病邪深入身體,勾結體內的虛火,阻礙清氣暢通,熱氣鬱積在體內,陽氣無法到達四肢末端,就會導致四肢冰冷,只有口鼻呼出的氣息灼手,小便量少顏色深紅且疼痛。這種情況看起來像是陽氣盛極而轉化為陰氣,但還是可以從氣血虛損的角度來解釋。總之,脈象沒有固定的模式,辯證纔是關鍵,要清楚辨別陰陽內外之別。雖然二十八脈可以詳細區分,但這只是作為輔助參考而已。學者如果能認識到脈象中的變化,就不會被脈象所限制。

2. 切脈金針

夫脈者,氣與血渾而為一者也。其要在寸口,(百脈皆會於此。)其妙在散於周身,隨邪之淺深、臟腑之盛衰、人性之剛柔、身體之長短、肌肉之肥瘦、老幼男女之不同,變化萬端。其綱在浮、沉、遲、數,其妙在有神、無神。(即有力、無力也。)有神無神者,即盈縮機關,內外秘訣。

白話文:

脈搏是氣血混和而成的。重要的位置在寸口(所有脈絡都匯集於此)。它的奧妙在於散佈全身,會隨著邪氣的深淺、臟腑的盛衰、人的性格剛柔、身體長短、肌肉肥瘦、老人小孩或男女的不同而產生千變萬化的狀態。脈搏的綱領在於浮、沉、遲、數,而奧妙在於有力或無力。有力或無力就是盈縮的樞紐,是內外醫術的關鍵所在。

他如浮、洪、長、大、數、實,皆為盈,為有餘之候。果病情相符,則為脈與病合,當從有餘立法施治。如脈雖具有上等象,而病現不足已極,則為脈不合病,當舍脈從病,急宜扶其不足,培其本源。切勿惑於浮風、洪火之說。若按浮風、洪火治去,則為害非淺。沉、遲、細、微、虛、弱皆為縮,為不足。

白話文:

其他像浮脈、洪脈、長脈、大脈、數脈、實脈,這些都是氣血充盈的象徵,表示人體有餘。如果這些脈象與病情相符,就是脈象與病情一致,應該從有餘的角度制定治療方案。

但是,如果脈象雖然有這些特徵,但是病情卻表現出極度不足,那麼就是脈象與病情不符,應該捨棄脈象,以病情為準,緊急扶助不足,培補根本。不要被「浮風」、「洪火」的說法所迷惑。如果按照「浮風」、「洪火」的治療方法去治療,後果不堪設想。

沉脈、遲脈、細脈、微脈、虛脈、弱脈都是縮小的象徵,表示人體不足。

果病情相符,則為脈與病合,當照不足立法施治。如脈雖具以上等象,而病現有餘已極,又當舍脈從病。切勿惑於沉、遲、細、微為虛損。若按虛損治去,則為禍不淺。予恆曰,一盈一縮,即陰陽旨歸,萬病繩墨。切脈知此,便易進步,便易認證,庶不為脈所囿矣。

白話文:

如果脈象和病情相符,說明脈象和疾病一致,應根據不足的脈象原則治療。但是,如果脈象雖然具備以上的象徵,但病情已經極度過剩,就應該捨棄脈象,根據病情治療。千萬不要因為沉、遲、細、微的脈象就認為是虛損。如果按照虛損的原則治療,後果將不堪設想。我常常說,一盈一縮,就是陰陽的根本原則,也是診斷萬病的法則。如果能通過切脈理解這一原則,就容易進步,容易驗證,就不會被脈象所侷限。

3. 舌上白苔

病人雖舌現白苔,並未見頭疼身痛、發熱惡寒、惡熱等情,切不可認為表證,認為瘟證。當於脈息、聲音、起居動靜、有神無神處探求病情,自有著落,切切不可猛浪。如果有表證足徵,始可照解表法施治。

白話文:

雖然患者舌苔發白,但沒有出現頭痛、身體疼痛、發燒、怕冷或怕熱的症狀,並不能輕易認定是外證或瘟疫。應該仔細檢查患者的脈象、聲音、起居動作,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以此來探索病情,自然會找到答案。切記不可莽撞行事。如果確實有明顯的外證,才能按照祛除外感的治療方法來施治。

4. 舌上黃苔

病人雖舌現黃苔,無論干黃色、潤黃色、老黃色、黑黃色,並未見口渴飲冷、煩躁、惡熱、便閉等情,切不可便謂火旺熱極,當於陽虛、真氣不上升處理會,病情上理會,治法即在其中。如果見便閉、口臭氣粗、身輕惡熱、心煩飲冷、精神有餘等情,便當攻下,不可遲延。

白話文:

即使患者舌頭上有黃苔,無論是乾黃、濕黃、深黃或黑黃,但他們沒有口渴、想喝冷飲、煩躁、怕熱、便祕等症狀,不要輕易判定是火旺熱極。應該從陽虛、真氣不足的角度來處理,在辨證論治中會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如果出現便祕、口臭氣粗、身體虛弱怕熱、心煩、想喝冷水、精神過剩等症狀,就應該及時攻下,不能延誤。

5. 舌上黑苔

病人雖舌現黑苔,無論乾黑色、青黑色、潤黑色,雖現陰象,切不可即作陰證施治。如其人煩躁、口渴飲冷、惡熱身輕、氣粗口臭、二便閉結,即當攻下,不可遲延。如其人安靜懶言、困倦、不渴不食、二便自利,即當回陽,不可遲延。

白話文:

即使病人的舌苔呈現黑色,無論是乾黑色的、青黑色的、還是潤黑色的,都表明有陰性證象,但不要急於將其診斷為陰證並採取相應的治療。

如果病人出現煩躁、口渴且喜歡喝冷飲、怕熱、身體輕飄、氣粗、口臭、大便和小便不通暢等情況,就應該立即攻下,不要猶豫。

如果病人表現出安靜懶得說話、昏昏欲睡、不渴不餓、大便和小便自然通暢等情況,就應該立即採取溫補陽氣的方法,也不要猶豫。

舌上紅黑色,舌上潤白苔,舌根獨黃色,舌上白黃色,舌上黃芒刺,舌尖獨青色,舌上黑黃色,舌上黑芒刺,舌根獨黑色,舌上青黃色,舌上白芒刺,舌尖慘紅色,舌上粉白苔,舌上青紅色,舌心獨黃色,舌上乾白苔,舌上淡黃色,舌邊獨白色,舌裂而開瓣,舌如豬腰色。

白話文:

**舌上紅黑色:**氣血上逆,有熱毒。 舌上潤白苔: 脾虛有濕。 舌根獨黃色: 胃熱積滯。 舌上白黃色: 脾胃虛寒,又有濕熱。 舌上黃芒刺: 濕熱阻滯。 舌尖獨青色: 肝鬱氣滯。 舌上黑黃色: 熱重濕盛。 舌上黑芒刺: 濕熱毒盛。 舌根獨黑色: 腎陰虛。 舌上青黃色: 肝脾不和。 舌上白芒刺: 濕氣重,氣血不暢。 舌尖慘紅色: 氣血虧損。 舌上粉白苔: 寒濕。 舌上青紅色: 血瘀。 舌心獨黃色: 心火亢盛。 舌上乾白苔: 氣陰兩虛。 舌上淡黃色: 脾虛濕盛。 舌邊獨白色: 肺氣不足。 舌裂而開瓣: 陰虛火旺。 舌如豬腰色: 腎陽虛。

舌之分辨,實屬繁冗,亦難盡舉。姑無論其舌之青、黃、赤、白、黑、干潤、燥裂、芒刺滿口、紅白相間、黃黑相兼,統以陰陽兩字盡之矣。是陰證則有陰象足徵,是陽證則有陽證可憑。識得此旨,則不專以舌論矣。諸書紛紛論舌,言某舌當某藥,某舌當某方,皆是刻舟求劍之流,不可為法。

白話文:

辨識舌象十分繁複,也難以一一列舉。姑且不論舌頭的青、黃、赤、白、黑、乾燥、乾裂、滿口刺芒、紅白相間、黃黑相兼,都可以用陰陽兩字來概括。要是陰證,就有陰證足夠的徵象;要是陽證,就有陽證可以憑據。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只根據舌象來判斷病情。各種醫書紛紛討論舌象,說某種舌象對應某種藥物,某種舌象對應某種藥方,這都是死板教條,不可取法。

學者務於平日,先將陰陽病情,真真假假熟悉胸中,自然一見便知,亦是認證要著。

6. 萬病一氣說

病有萬端,發於一元。一元者,二氣渾為一氣者也。一氣盈縮,病即生焉。有餘即火,不足即寒。他如脈來洪大,氣之盈也,脈來數實,脈來浮滑,氣之盈也,間亦不足。(脈來洪大數實浮滑,乃邪實火盛,此為有餘。久病暴脫,亦有此脈象,不可不知。)脈來遲細,氣之縮也,脈來短小,脈來虛弱,氣之縮也,間亦有餘。

白話文:

各種疾病的成因千差萬別,但都源於同一個根本——二氣合而為一。二氣聚合、散開時,就會產生疾病。二氣過剩就化為「火」,二氣不足就化為「寒」。

例如:

  • 脈象洪大、有力,表示氣血過剩。
  • 脈象數、實、浮滑,也表示氣血過剩。
  • 脈象遲緩、細弱,表示氣血不足。
  • 脈象短小、虛弱,也表示氣血不足。

不過,也有例外情況:

  • 脈象洪大、數實、浮滑,有時也可能是邪氣實盛、火氣旺盛,這是氣血過剩的表現。
  • 久病後突然病勢加重,也可能出現這樣的脈象,因此不能只根據脈象就判斷氣血是否過剩。

(脈來遲細短小虛弱,皆為不足。若溫病熱極脈伏,亦有此脈,不可不知。)脈來劈石,脈來魚尾,脈來雀啄,脈來釜沸,脈來掉尾,脈來散亂,氣之絕也。

白話文:

(脈博來得緩慢細微短促虛弱,都是氣血不足的表現。不過,如果溫病發熱極盛時脈搏隱藏不顯,也會有這種脈象,這一點不可不知。)脈搏像劈開石頭那樣有力,脈搏像魚尾擺動,脈搏像鳥啄,脈搏像沸騰的開水,脈搏像魚尾搖擺不定,脈搏雜亂無章,都是氣息將要斷絕的表現。

推之面色如朱,氣盈之驗,亦有縮者。(素乎面赤,不作病看。新病面赤惡熱,則為邪實火旺。久病無神,虛極之人而面赤,則為陽竭於上,脫絕之候。色如雞冠者吉,色如瘀血者死。)面青有神,氣盈之驗,亦有縮者。(素乎面青有神,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青,則為肝病。

白話文:

從面色如朱紅來看,這是氣血充盈的徵象,但也有人面部會收縮。

(素日面色紅潤的人,不必視為病症。新發病時面赤惡熱,是因為邪實火旺。久病神氣渙散,虛弱至極的人面色紅潤,則是陽氣耗竭上升,瀕臨死亡的徵兆。面部顏色像雞冠一樣紅潤是吉兆,像瘀血一樣發暗則是死亡徵兆。)

面部發青但神氣尚存,也是氣血充盈的徵象,但也有人面部會收縮。

(素日面青但神氣尚存的人,不必視為病症。有病後開始面青,則是肝病的徵兆。)

有神主肝旺,無神主肝虛。色如翠羽者吉,色如枯草者凶。)面白有神,氣盈之驗,亦有縮者。(素乎面白,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見面白者,方以病論。白而有神,肺氣嘗旺。白而無神。肺虛之徵。白如豬膏者吉,色如枯骨者危。)面黃有神,氣盈之驗,亦有縮者。(素乎面黃,不作病看。

白話文:

原古文:

有神主肝旺,無神主肝虛。色如翠羽者吉,色如枯草者兇。)面白有神,氣盈之驗,亦有縮者。(素乎面白,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見面白者,方以病論。白而有神,肺氣嘗旺。白而無神。肺虛之徵。白如豬膏者吉,色如枯骨者危。)面黃有神,氣盈之驗,亦有縮者。(素乎面黃,不作病看。

有神氣說明肝氣旺盛,沒有神氣說明肝氣虛弱。臉色像翠綠羽毛一樣是吉兆,臉色像枯草一樣是凶兆。)臉色白皙有神氣,說明氣血充足,但有時也會萎縮。(平時臉色白皙,不用把它當成病來治療。生病後纔出現臉色白皙的情況,才需要考慮是疾病的症狀。臉色白皙有神氣,說明肺氣旺盛。臉色白皙沒有神氣,說明肺氣虛弱。臉色像豬油一樣白皙是吉兆,臉色像枯骨一樣白皙是危險的徵兆。)臉色黃但有神氣,說明氣血充足,但有時也會萎縮。(平時臉色黃,不用把它當成病來治療。

有病而始面黃,方以病論。黃而有神,胃積之盛。黃而無神,氣弱之徵。黃而鮮明者吉,黃如塵埃色者凶。)面黑有神,氣盈之驗,亦有縮者。(素乎面黑,不作病看。有病而始面黑,方以病論。黑而有神,腎氣尚旺。黑而無神,腎氣衰弱。黑如鳥羽者吉,色如炭煤者危。)此論五色之盛衰,其中尚有生克。

白話文:

面色黃:

  • 有病後才開始面黃,才當作疾病論斷。
  • 面色黃而有光澤,代表胃中積食嚴重。
  • 面色黃而無光澤,是氣虛的徵兆。
  • 面色黃而明亮的是吉兆,面如塵土色的是凶兆。

面色黑:

  • 面色黑而有光澤,是氣血充足的表現,但也可能是氣血阻滯。
  • 本來面色黑,不當作疾病看待。有病後才開始面黑,才當作疾病論斷。
  • 面色黑而有光澤,腎氣仍然旺盛。
  • 面色黑而無光澤,腎氣衰弱。
  • 面色黑如鳥羽是吉兆,色如炭煤則危險。

總論: 以上是討論五色盛衰的理論,其中還包含了相生相剋的關係。

額屬心,而黑氣可畏。鼻屬土,而青色堪驚。骸下黃而水病,腮左白而肝傷,腮右赤兮火灼,唇上黑兮水泱。氣色之變化多端,明暗之機關可據。

白話文:

前額對應心臟,黑色氣色令人畏懼。鼻子對應脾胃,青色氣色令人驚訝。肋骨下方發黃表示有水腫病,左腮發白表示肝臟受傷,右腮發紅表示火氣過旺,嘴脣發黑表示水氣氾濫。氣色的變化多種多樣,可以根據明暗的變化進行判斷。

至若審音察理,五音細詳。(五音指宮、商、角、徵、羽,以應人身五臟也。)聲如洪鐘,指邪火之旺極。(素來音洪,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見聲洪,則為邪實火旺,法宜瀉火為主。)語柔而細,屬正氣之大傷。(素來聲細,不作病看,有病而始見聲低息短,則為不足。)忽笑忽歌,心脾之邪熱已現。

白話文:

至於辨別聲音與觀察道理,五種音調要仔細分辨。(五音指的是宮、商、角、徵、羽,分別對應人體的五臟。)聲音像洪鐘一般,說明邪火極其旺盛。(如果平時聲音洪亮,就不用擔心疾病。只有當生病後纔出現聲音洪亮的情況,才說明邪熱很盛,治療方法宜以瀉火為主。)說話聲音柔和而細小,是正氣嚴重受損的表現。(平時聲音細小,不必擔心疾病。如果生病後纔出現說話聲音低沉氣息短促的情況,就說明氣血不足。)如果突然出現又笑又唱的現象,說明心脾有邪熱已經顯現。

(笑主心旺,歌主脾旺。)或狂或叫,陽明之氣實方張。(狂叫乃胃熱極。)瞑目而言語重重,曰神曰鬼。(瞑目妄言鬼神,是正氣虛極,神不守舍也。)張目而呼罵叨叨,最烈最橫。(肝火與心胃邪旺,其勢有不可撲滅。)

白話文:

  • 如果一個人愛笑,表明他的心臟很強。如果一個人愛唱歌,表明他的脾胃很好。
  • 如果一個人表現得狂躁或亂叫,說明陽明經氣勢強盛。(狂叫是由於胃熱過盛。)
  • 如果一個人閉著眼睛說話含糊不清,說起鬼神等怪異內容。(閉著眼睛胡言亂語,說明正氣極度虛弱,精神無法集中。)
  • 如果一個人睜著眼睛亂罵亂吼,非常激動和暴躁。(說明肝火和心胃邪氣旺盛,勢頭不可遏制。)

曰飲食,曰起居也,須考證。食健力健,言氣之盈。食少力少,本氣之縮。飲冷飲滾兮,陰陽之形蹤已判。好動好臥兮,虛實之病機畢陳。

白話文:

他說飲食和作息很重要,需要仔細考量。食量大氣力好,說明身體氣足。食量小氣力弱,說明身體氣虛了。喝了冷飲或熱飲,身體的陰陽狀態就顯現出來了。好動或好靜,虛症和實症的病理也一目瞭然了。

至於身體,更宜詳辨。肌肉豐隆,定見胃氣之旺。形瘦如柴,已知正氣之微。皮膚干潤,判乎吉凶。毛髮脫落,知其正敗。

白話文:

至於病人的身體狀況,更要仔細分辨。肌肉豐滿,說明胃氣旺盛。瘦如柴棒,表明正氣不足。皮膚乾枯,預示吉凶。毛髮脫落,說明正氣虧敗。

要知風氣為殃,春溫之名已播。火氣作祟,暑熱之號已工。濕氣時行,霍亂之病偏多。燥氣行秋,瘧痢之病不少。又乃冬布嚴寒,傷寒名著。一年節令,病氣之變化無窮;六氣循環,各令之機關可據。六氣,即是六經,六經仍是一經。五行分為五氣,五氣仍是一氣。揭太陽以言氣之始,論厥陰以言氣之終,晝夜循環,周而復始。

白話文:

要知道風氣會帶來禍害,春天溫暖的氣息已經開始。火氣發作,炎熱酷暑的徵兆已經明顯。濕氣時常出現,霍亂的疾病特別多。燥氣在秋天盛行,瘧疾和痢疾也少不了。到了冬天,嚴寒侵襲,傷寒的名聲也出名了。

一年四季的變化,疾病的發生也隨之而變,永不停息。六種不同的氣,按順序循環,各種病症的發生都可以根據六氣的規律來推測。六氣就是六經,六經其實還是同一條經脈。五行分為五氣,五氣其實還是同一種氣。我們從太陽經開始說起,說明氣的開始,又從厥陰經談到,說明氣的結束。晝夜交替,循環往復。

病也者,病此氣也。(周身骨節、經絡,皆是後天有形之質,全賴一氣貫注。雖各處發病,形勢不同,總在一氣之中。神為氣之宰,氣傷則神不安,故曰病。)氣也者,周身軀殼之大用也。(身中無氣則無神,故曰死。)用藥以治病,實以治氣也。氣之旺者宜平,(正氣不易旺,惟邪氣易旺,須當細分。

白話文:

疾病是由於氣的失調引起的。(全身的骨骼、經絡都是後天形成的有形物質,它們都需要氣的貫通。雖然疾病會表現在不同的部位,但其本質都在氣的失調上。神是氣的主宰,氣受損傷後,神也會不安,所以說有疾病。)氣是人體最重要的作用力。(人體沒有了氣,也就沒有了神,這時就叫做死亡。)用藥物治療疾病,實際上就是在調理氣的失調。氣過於旺盛的應該把它平抑下來,(正氣不容易旺盛,只有邪氣容易旺盛,需要仔細區分。)

)氣之衰者宜助,(衰有邪衰、正衰之別,當知。)氣升者宜降,(瀉其亢盛。)氣之陷者宜舉,氣之滯者宜行,氣之郁者宜解,氣之脫者宜固,氣之散者宜斂。知其氣之平,知其氣之變,用藥不失宜,匡救不失道,醫之事畢矣。

白話文:

對氣虛的人,應當幫助他恢復元氣,(虛弱有因邪氣或正氣不足所致,需辨別清楚。)氣上逆的人,應當將氣引降,(瀉除過盛之氣。)氣下陷的人,應當將氣提舉,氣阻滯的人,應當疏通其氣,氣鬱結的人,應當使其散發,氣脫漏的人,應當使其收斂,氣散逸的人,應當使其聚攏。明白氣的正常和異常變化,用藥就能恰到好處,治療就能符合養生之道,那行醫的任務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