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法圓通》~ 卷二 (6)
卷二 (6)
1. 汗證
若是飲酒食肉而即汗出者,多由其人素緣胃熱,一遇飲酒食肉,胃氣即動,熱氣沸騰,薰蒸於上,而汗出於外,不藥無傷。此有餘之候,非不足可比。([眉批]此等之人,計不是病,乃精不深藏,神不內斂,氣易外越,夏固如此,冬亦皆然,主潦倒一生。此又相法之可通於醫者。
)尚有一等絕證,汗出如珠、如油、如雨,種種不治之證,予曾經驗,急以仲景回陽湯飲救之,十中每痊四五。當此時也,病家亦委之命而莫救也,醫家亦委之於絕而莫救也。雖曰天命,又何妨力盡人事哉。但欲開方,務在單上批寫明白,告誡病家,設或追之不及,不得歸咎於醫藥,以免後人借為口實。
目下,世人畏附子、乾薑,不啻砒毒,([眉批]世人畏薑、附,庸醫誤之也。醫生畏薑、附,火字誤之也。)即有當服附子,而亦不肯服者,不勝屈指矣。嗟呼!陰陽不明,醫門壞極。喜清涼而惡辛溫,無怪乎陰盛陽衰矣。([眉批]知非氏曰:汗者,渙也。《易》曰:汗渙具大號氣機之外出者然也。
然有病有不病焉。陰陽本是一個,動為陽,靜為陰,外為陽,內為陰,出則俱出,入則俱入,相隨不離,故曰互根。又曰:一而二,二而一,性兼寒熱,熱則動,寒則凝,機緘本乎自然。故夏則多汗,冬則無汗,勞則多汗,逸則無汗,此不病之常也。病則無冬無夏,無勞無逸,皆有外越之機,身體必見不安之狀,或因陰虛,或因虛,或太陽中風,或陽明熱越,少陰、少陽、厥陰、太陰,無不汗出。欽安論治,絲絲入扣,學者詳玩熟記,臨證處方,萬舉萬當,何多求焉。
)
近來市習,一見汗出,多以麻黃根、冬桑葉、浮麥、參、耆之類治之,不在陰陽互根處理會,每多不效。
白話文:
汗證
如果有人喝酒吃肉後就立刻流汗,大多是因為這個人原本體內就有胃熱。一旦喝酒吃肉,胃氣就會被引動,熱氣沸騰,向上蒸騰,然後汗水就從體表排出來,這種情況不需要用藥也能自行痊癒,這是屬於身體能量過剩的表現,不是身體虛弱。 (這種人並不是生病,只是精氣沒有好好藏在體內,精神沒有向內收斂,氣很容易就外洩。夏天是這樣,冬天也是這樣,往往一生潦倒。這也是從面相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的道理。)
還有一種極為嚴重的病症,汗水像珠子、油一樣,或是像下雨一樣不停流,這屬於各種難以治癒的疾病。我曾經有過經驗,緊急用張仲景的回陽湯來救治,十個病人中大約能救回四五個。在這種時候,病人和家屬都認為是天命難違,沒有辦法救治,醫生也認為是絕症,沒有辦法救治。雖然說是天命,為什麼不盡人事努力一下呢?但要開藥方,務必要在藥單上寫清楚,告誡病家,如果萬一救治不及,不能把責任歸咎於醫藥,以免後人拿來當作藉口。
現在,世人害怕附子、乾薑,簡直把它們當成砒霜一樣。(世人害怕薑和附子,是庸醫誤導的。醫生害怕用薑和附子,是把火熱的藥性理解錯誤了。)即使應該服用附子,也不肯服用的人,數不勝數。唉!不明白陰陽的道理,醫學就壞到極點了。喜歡清涼的藥物,厭惡辛溫的藥物,難怪陰氣過盛而陽氣衰弱。(汗水是發散的,《易經》說:汗水的發散是氣機向外擴散的表現。
但有的是病態,有的不是病態。陰陽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動為陽,靜為陰;外為陽,內為陰;發散則一同發散,收斂則一同收斂,相隨不離,所以說陰陽互根。又說:一而二,二而一,陰陽同時具有寒熱的性質,熱則動,寒則凝,機體的運作本來就是自然的。所以夏天容易出汗,冬天不出汗,勞動容易出汗,休息不容易出汗,這是沒有生病的正常現象。而生病的話,無論冬天夏天,無論勞動還是休息,都會有氣機外洩的表現,身體一定會出現不舒服的狀況,有的是因為陰虛,有的是因為陽虛,有的是太陽經中風,有的是陽明經熱邪外散,少陰、少陽、厥陰、太陰,沒有哪個經絡不會出汗的。鄭欽安的論治,絲絲入扣,學者仔細鑽研熟記,臨床開方,就能萬無一失,何必再多求呢?
近來世俗的習慣,一看到出汗,就大多用麻黃根、冬桑葉、浮小麥、人參、黃耆之類的藥物來治療,不從陰陽互根的道理來考慮,往往沒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