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法圓通》~ 卷二 (5)
卷二 (5)
1. 汗證
按汗證一條,有陽虛者,有陰虛者,有太陽風傷衛者,有陽明熱盛者。
因陽虛者,由其人素秉陽虛,或用心過度而損心陽,心陽衰,不能統攝心中之液而汗出。或脾胃陽衰,不能收攝脾胃中之血液而汗出。或肝腎陽衰,不能收束肝腎中血液而汗出。上中下三部陽衰,皆能出汗,統以陽虛名之。其人定多嗜臥,少氣懶言為準。法宜扶陽,陽旺始能鎮納群陰,陰氣始得下降,陽氣始得潛藏,乃不外亡。
法宜回陽、收納、溫固為要,如封髓丹、潛陽丹、黃耆建中湯、回陽飲之類。
因陰虛者,則為盜汗。由其人血液久虧,不能收藏元氣,元氣無依而外越,血液亦與俱出,多在夜分。夜分乃元氣下藏之時,而無陰以戀之,故汗出也。非汗自出,實氣浮之徵也。法宜養血,如當歸六黃湯、封髓丹倍黃柏加地骨皮之類。
更有一等陰盛隔陽於外之證,夜間亦汗出,此為陽欲下交而不得下交,陽浮於外,故汗出。法宜扶陽,陽旺而陰不敢與爭,陽氣始得下交,如白通湯、補坎益離丹之類。
務要知得陰虛、陰盛之旨,陰虛則火旺,其人定然有神,煩渴飲冷為據。陰盛則陽衰,其人定然無神,少氣懶言,不渴不食,即渴喜滾為據。
因內傷太陽衛分者,由太陽之氣不足,不能充周於腠理,毛竅空疏,風入於內,風為陽邪,善行而動,衛外血液不得潛藏,隨發熱之氣機而外出,故自汗淋漓。法宜扶太陽之氣,太陽氣旺,始能勝邪,仲景之桂枝湯是也。
因陽明火旺而致者,由胃中有火,熱蒸於外,大汗如雨。非若久病大汗亡陽之證。此則其人大渴飲冷,二便閉塞,煩躁身輕,氣粗口臭。法宜專清胃熱,如人參白虎湯、大小承氣湯之類是也。
更有一等汗證,如戰汗、狂汗、黃汗、熱汗、冷汗、上身汗、下身汗、頭汗、飲酒食肉汗出之例,亦不可不知。夫曰戰汗者,由正氣鼓動,與外入之邪氣相攻,客邪外越,驟然戰慄不已,汗大出,汗止而戰慄自然不作,病即立瘳。瘟疫證中有此一證。又曰狂汗者,由外邪入內,隨熱而化,熱乘於心,神識不明,當正邪相攻,客邪突出,心神不定,其人如狂,大汗如注,邪盡汗止,而病可立瘳。又曰黃汗者,汗出沾衣,而衣皆黃也。
由脾液發泄不藏,法宜收納脾胃之元氣,如薑、砂、草、理中湯之類。又曰熱汗者,陽分之徵。冷汗者,陰分之驗。上身獨汗者,陽竭於上也。下身獨汗者,陰脫於下也。上下二證,是為久病虛極者言也,總以收納為要。若病未大虛,而上身汗者,責在氣分有熱,下身汗者,責在血分有火,不可拘執,務在這陰陽互根處理會。至於頭汗出至頸而還,有風淫於上,有濕熱蒸於上,有蓄血生熱而蒸於上,須當變通。
白話文:
關於汗證,大致可以分為幾種情況:有屬於陽氣虛弱的,有屬於陰液不足的,有因為太陽經受風邪侵襲導致的,也有因為陽明經熱盛導致的。
陽虛導致的汗證,可能是因為這個人本來就陽虛,或者因為過度勞心而損耗了心陽,心陽衰弱,無法統攝心臟的液體而導致出汗。也可能是脾胃陽氣虛衰,無法收攝脾胃中的血液而導致出汗。還可能是肝腎陽氣虛衰,無法收束肝腎中的血液而導致出汗。無論是上焦、中焦、下焦哪一部位的陽氣虛衰,都會導致出汗,這些都統稱為陽虛引起的汗證。這類人通常比較嗜睡,說話有氣無力,不喜歡動。治療上應該以扶助陽氣為主,陽氣旺盛了,才能夠鎮壓體內的陰氣,使陰氣下降,陽氣潛藏,這樣汗就不會往外流失了。
治療陽虛汗證,重點在於恢復陽氣、收斂固攝、溫補固本,可以使用像封髓丹、潛陽丹、黃耆建中湯、回陽飲之類的方劑。
陰虛導致的汗證,通常表現為盜汗。這是因為體內血液虧損,不能夠收藏元氣,元氣沒有依附而往外散失,血液也跟著一起外洩,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夜間。夜間是元氣潛藏的時候,因為沒有陰液來固守,所以就會出汗。這不是汗自己出來的,實際上是元氣浮越的表現。治療上應該以滋養血液為主,可以使用像當歸六黃湯、封髓丹倍黃柏加地骨皮之類的方劑。
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內陰氣過盛,將陽氣阻隔在外的汗證,夜間也會出汗。這是因為陽氣想要向下與陰氣交合,卻無法達到,陽氣浮在體表,所以導致出汗。治療上應該以扶助陽氣為主,陽氣旺盛了,陰氣就不敢與之抗衡,陽氣就能夠順利下沉。可以使用像白通湯、補坎益離丹之類的方劑。
必須要清楚分辨陰虛和陰盛的區別。陰虛會導致火旺,這類人通常會比較精神,容易口渴喜歡喝冷飲。陰盛則會導致陽氣衰弱,這類人通常會比較沒精神,說話有氣無力,不口渴也不想吃東西,即使口渴也喜歡喝熱的。
因為體內受風邪侵襲,影響到太陽經衛分導致的汗證,是由於太陽經的氣不足,不能夠充滿於皮膚紋理之間,毛孔鬆懈,風邪侵入體內。風邪屬於陽邪,性質是動而不安分的,導致衛外的血液不能夠潛藏在體內,隨著發熱的氣機而往外散失,所以會出現自汗淋漓的情況。治療上應該以扶助太陽經的氣為主,太陽經的氣旺盛了,才能夠戰勝邪氣,張仲景的桂枝湯就是很好的選擇。
因為陽明經火熱旺盛導致的汗證,是因為胃中有火,熱氣蒸騰於外,所以會出現大汗淋漓的情況。這不同於久病導致的大汗虛脫。這類人通常會非常口渴喜歡喝冷飲,大小便不通暢,容易煩躁不安,身體感覺輕飄飄的,呼吸粗重且口臭。治療上應該專門清除胃熱,可以使用像人參白虎湯、大小承氣湯之類的方劑。
還有一些特殊的汗證,像是戰汗、狂汗、黃汗、熱汗、冷汗、上半身出汗、下半身出汗、頭部出汗,以及飲酒或吃肉後出汗等情況,也需要了解。所謂戰汗,是由於正氣和侵入體內的邪氣相互搏鬥,邪氣外散,病人會突然發冷發抖,汗如雨下,汗出後發冷發抖的症狀自然消失,病也就痊癒了。瘟疫中會有這種情況。所謂狂汗,是由於邪氣侵入體內,隨著熱氣蔓延,熱氣影響到心臟,導致神志不清。當正氣和邪氣相互搏鬥,邪氣外散,心神就會變得不穩定,病人會像發狂一樣,汗如雨下,等到邪氣散盡汗停止後,病也就痊癒了。所謂黃汗,是指出的汗會把衣服染成黃色。
黃汗是由於脾的液體無法固守而外泄,治療上應該收斂脾胃的元氣,可以使用像薑、砂仁、草果、理中湯之類的方劑。熱汗是陽氣的表現,冷汗是陰氣的表現。上半身單獨出汗,是陽氣往上耗竭的表現。下半身單獨出汗,是陰氣往下脫落的表現。上半身或下半身單獨出汗,都是指久病虛弱的人而言,治療上都應該以收斂固攝為主。如果不是久病虛弱,只是上半身出汗,應該考慮是氣分有熱;如果是下半身出汗,應該考慮是血分有火,不能過於拘泥,重要的是要從陰陽互根的角度來理解和處理。至於頭部出汗到脖子就停止,可能是風邪侵擾上部,也可能是濕熱蒸騰於上部,還可能是因為蓄血生熱蒸騰於上部,需要靈活變通地看待。
如果是飲酒或吃肉後就出汗,多半是因為這個人平素胃熱,一旦飲酒或吃肉,胃氣就會上湧,熱氣沸騰,熏蒸於上,所以汗出於外,不需要用藥治療。這種情況是屬於體內有餘的表現,和體內不足的情況不同。(眉批:這種人其實不是病,而是精氣不深藏,神氣不內斂,氣容易往外散失,夏天是這樣,冬天也是這樣,這樣的人多半一生潦倒。這也可以說明相術和醫學是相通的。)
還有一種非常危險的汗證,汗出如珠、如油、如雨,種種都是難以治癒的病症。我曾經有過經驗,用張仲景的回陽湯來救治,十個病人中大概能救活四五個。在這個時候,病人家屬也只能聽天由命,無計可施,醫生也覺得無力回天。雖然說是天命,但也不妨盡力而為。但要開藥方,務必在藥方上寫清楚,告訴病人家屬,萬一來不及救治,也不能歸咎於醫生和藥物,以免後人藉此來批評。
現在的人害怕使用附子、乾薑,好像害怕毒藥一樣。(眉批:世人害怕薑、附子,是庸醫的誤導。醫生害怕薑、附子,是因為誤解了火字的涵義。)即使應該服用附子的病症,人們也不肯服用,這種情況數不勝數。唉!如果不懂得陰陽的道理,醫學就會敗壞到極點。人們喜歡清涼的藥物,厭惡辛溫的藥物,難怪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弱了。(眉批:知非氏說:汗,是散的意思。《易經》說:汗出散渙是大號氣機向外散發的表現。
然而,有的是疾病引起的汗,有的不是。陰陽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動為陽,靜為陰,外為陽,內為陰,出來就一起出來,進入就一起進入,相互依存不分離,所以說互根。也說:一分為二,二合為一,兼具寒熱的特性。熱則動,寒則凝,機關本乎自然。所以夏天多汗,冬天無汗,勞動多汗,安逸少汗,這是正常的現象。如果生病了,無論冬天夏天,無論勞動安逸,都會有外散的現象,身體一定會出現不適的狀況,可能是陰虛,可能是陽虛,也可能是太陽中風,或者陽明熱盛。少陰、少陽、厥陰、太陰也都會有出汗的情況。欽安的論治方法,絲絲入扣,學醫的人應該仔細研究熟記,臨證處方,就能夠萬無一失,不需要再尋求其他的方法了。
)
現在市面上的人,一看到出汗,就用麻黃根、冬桑葉、浮小麥、人參、黃耆之類的藥物來治療,沒有從陰陽互根的角度去考慮,所以常常沒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