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腳氣

按腳氣一證,有由下而上衝作痛者,有隻在下作痛者,有大病後,至午後腳底即發熱作腫作痛,皮色如常,至天明即愈者,有天陰甚而痛反劇者。以上數證,悉屬陽虛不能鎮納陰邪,陰氣上騰,乃為大逆,犯心能令人死。法宜回陽收納為要,如回陽飲加砂仁、故紙、益智、碎補,與白通湯之類。

若只在下而作腫痛,挾濕亦多,加除濕必效。如或紅腫痛甚,心煩口渴,小便短赤,乃濕熱結聚下焦也。法宜除濕,濕去而熱自消,如五苓散、雞鳴散之類。更有紅腫痛極欲死,氣喘唇青,小便清長者,乃是元氣發外,從腳而脫也。法宜大劑回陽為要,切不可按尋常腳證治之。

近來市習,一見腳腫腳氣發騰,不察虛實,每以蒼朮、苡仁、秦艽、防己、木瓜、茯苓、桂枝、松節等藥治之,濕邪易瘳,陽虛則殆。

白話文:

腳氣這種病症,有的是從腳底往上竄痛,有的只是腳底痛,還有的在大病之後,到了下午腳底就會發熱、腫脹、疼痛,但皮膚顏色卻跟平常一樣,到了天亮就會好。也有的是陰天更痛。上面說的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陽氣虛弱,無法鎮壓陰邪,導致陰氣往上衝,這是很嚴重的逆症,侵犯到心臟可能會致命。治療方法應該以恢復陽氣、收納陰氣為主,可以使用回陽飲加上砂仁、故紙、益智、碎補等藥材,或是用白通湯之類的方子。

如果只是腳底腫痛,通常也夾雜濕氣,加上祛濕的藥物就會有效。如果紅腫疼痛嚴重,還伴隨心煩、口渴、小便短少顏色深紅,那就是濕熱聚集在下焦。治療方法應該以祛濕為主,濕氣去除,熱也會跟著消退,可以使用五苓散、雞鳴散之類的方子。還有一種情況是紅腫疼痛到快要死,呼吸急促、嘴唇發青、小便清澈量多,這表示元氣外散,從腳底脫失。治療方法應該用大量的藥物來恢復陽氣,千萬不能當成一般的腳氣來治療。

最近市面上習慣,一看到腳腫或腳氣發作,不分辨虛實,就用蒼朮、苡仁、秦艽、防己、木瓜、茯苓、桂枝、松節等藥材來治療,這樣或許能稍微改善濕邪,但如果是陽虛的情況,就會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