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二 (1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2)

1.

按崩證一條,有陽虛者,有陰虛者。

陽虛者何?或素秉不足,飲食不健。或經血不調,過服清涼。或偶感風寒,過於宣散。或縱慾無度,元氣剝削。如此之人,定見起居動靜、言語、脈息、面色,一切無神。元氣太虛,不能統攝,陰血暴下,故成血崩。實乃脫絕之徵,非大甘大溫不可挽救,如大劑回陽飲、甘草乾薑湯之類。切切不可妄以涼血、止血之品施之。

因陰虛者何?夫陰之虛,由於火之旺,或忿怒而肝火頻生,或焦思而心火頓起,或過飲醇醪而胃火日熾。如此之人,精神飲食,動靜起居,一切有餘,緣以火邪助之也。火動於中,血海沸騰,傷於陽絡,則妄行於上;傷於陰絡,則妄行於下。卒然暴注,若決江河。急宜涼血清熱以止之,如十灰散、涼血湯之類。

切切不可妄用辛溫,要知此刻邪火動極,俟火一去,即宜甘溫甘涼,以守之復之,又不可固執。須知道血下既多,元氣即損,轉瞬亦即是寒,不可不細心體會。

白話文:

關於崩漏的病症,可以分為陽虛和陰虛兩種情況。

陽虛指的是什麼呢?可能是原本體質就虛弱,飲食消化功能不好;也可能是因為月經不調,過度服用寒涼藥物;或者偶爾感受風寒,又用藥過於發散;又或者是縱慾過度,導致元氣耗損。這樣的人,一定會表現出無論是日常活動、說話、脈象、臉色等,都顯得沒有精神。這是因為元氣太過虛弱,無法統攝血液,導致陰血大量流失,形成血崩。這其實是脫症的徵兆,必須使用大補甘溫的藥物才能挽救,例如大劑量的回陽飲、甘草乾薑湯之類的方子。千萬不能隨意使用涼血、止血的藥物來治療。

那麼陰虛又是怎麼回事呢?陰虛是由於體內火氣旺盛所導致,可能是因為經常發怒而導致肝火旺盛,或是因為過度思慮而使心火突然上升,又或者是過度飲酒而使胃火日益熾熱。這樣的人,精神、飲食、活動等各方面都表現出有餘,這是因為有火邪在幫助他們。體內火氣旺盛,導致血海沸騰,如果傷到陽絡,血液就會向上妄行;如果傷到陰絡,血液就會向下妄行。突然間大量出血,就像決堤的江河一樣。這時應該立即使用涼血清熱的藥物來止血,例如十灰散、涼血湯之類的方子。

千萬不能隨意使用辛溫的藥物,要知道此刻邪火正旺,等到火氣消退後,就應該使用甘溫或甘涼的藥物來調養,使身體恢復,但也不能過於固執。必須要知道,出血過多會導致元氣受損,很快也會轉為寒症,必須仔細體會這些變化。

2.

按帶證一條,諸書言帶脈傷,發為帶疾。《寶產》云,帶下有三十六疾。《匯參》有赤白帶、室女帶下、胎前帶下之別。《女科仙方》又分為五帶,是就五色而立五方,亦頗近理。予常用其方,多獲效驗。予思萬病不出乎陰陽,各家紛紛議論,究竟旨歸無據,後人不得不直記其方也。予細思陽證十居五六,即濕熱下注是也。陰證十居六七,即下元無火是也。

濕熱注者何?或素喜辛燥醇酒椒姜,或素多忿怒暴戾,或素多淫欲,搖動相火,合水穀之濕與脾之濕,流入下焦,時時下降,陸續不斷,其形似帶,故名之曰帶。其人定多煩躁,精神、飲食不衰,脈必有神,其下之物,多膠黏極臭者是也。法宜除濕清熱為主,如葛根芩連湯、黃連瀉心湯加茯苓、澤瀉、滑石之類。

所謂下元無火者何?或素稟不足,而勞心太甚,(則損心陽。)或傷於食,而消導太過,(則損胃脾之陽。)或房事過度,而敗精下流,(則損腎陽。)如此之人,定見頭眩心惕,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脈必兩寸旺,而兩尺弱甚,(浮於上而不潛於下,)其下之物,必清淡而冷,不臭不黏。

法宜大補元陽,收納腎氣,如潛陽丹加故紙、益智,回陽飲加茯苓、安桂,或桂苓朮甘湯加附片、砂仁之類。更有五色雜下,不必多求妙方,總以大溫大甘、收固元氣為要,諸書所載,亦可擇取。

白話文:

關於帶病,許多醫書都說是因為帶脈受傷而引起的疾病。《寶產》這本書說,帶下病有三十六種。《匯參》這本書則將帶下分為赤白帶、少女帶下、孕前帶下等幾種。《女科仙方》又根據五種顏色將帶下分為五種,這樣根據顏色來區分病症,也算有道理。我常常使用這本書上的方子,效果很好。

我認為所有疾病都離不開陰陽的變化,各家說法紛紜,卻沒有明確的根據,後人只能直接記錄這些方子。我仔細思考,認為帶下病屬於陽證的占一半以上,多半是因為濕熱往下流注;屬於陰證的則占大多數,多半是因為下焦陽氣不足。

所謂濕熱下注,是因為患者平時喜歡吃辛辣燥熱的食物,喝烈酒,或吃花椒、生薑等,或經常發怒暴躁,或性慾過強,導致相火妄動,加上水穀的濕氣和脾的濕氣,一起流入下焦,時時往下流,接連不斷,形狀像帶子一樣,所以稱為帶下。這類患者多半會煩躁不安,精神和食慾卻還不錯,脈象也會有力,排出的分泌物多半很黏稠且非常臭。治療上應以去除濕熱為主,可以使用像葛根芩連湯、黃連瀉心湯,再加茯苓、澤瀉、滑石等藥材。

所謂下焦陽氣不足,是因為患者原本體質就虛弱,又過於勞累(會損耗心陽),或是飲食不當,消化功能太過(會損耗脾胃的陽氣),或是房事過度,精液大量流失(會損耗腎陽)。這類患者常常會頭暈心悸,食慾不振,四肢無力,脈象上寸脈旺盛而尺脈非常虛弱(陽氣浮於上而不潛於下),排出的分泌物一定是清淡而冷的,不臭也不黏。治療上應該大補元陽,收斂腎氣,可以使用像潛陽丹加補骨脂、益智仁,或回陽飲加茯苓、肉桂,或桂苓朮甘湯加附子、砂仁等藥材。

還有五色混雜的帶下,不必過度追求神奇的方子,總之要以大溫大甘的藥材來收斂固護元氣為主,醫書上記載的方子也可以選用。

3. 求嗣約言

大凡中年無子之人,宜多積善功,夫婦好生保養節欲,果然精神安舒,百脈和暢。務於天癸至三日內,乘其子宮未閉,易於中鵠。當交媾之際,夫婦二人彼此留神,勿將心放他去,如此施之,百發百中。切勿多蓄媵妾,以取敗德喪身滅亡之禍。([眉批]知非氏曰:人之生也,性賦於天,命懸於地,各有善惡,因緣以成報施,知非存而不論。)

白話文:

一般來說,中年還沒有孩子的人,應該多做好事累積善行,夫妻要好好保養身體,節制性慾,如果能做到這樣,精神自然會安定舒適,全身氣血也會順暢。務必在女性月經來潮後的第三天內,趁著子宮還沒閉合的時候,比較容易受孕。在行房的時候,夫妻兩人都要專注,不要把心思放在別的事情上,這樣做的話,應該很容易成功懷孕。切記不要娶太多妾侍,以免造成道德敗壞、傷身減壽的災禍。(〔眉批〕知非氏說:人的出生,稟性是天賦的,命運是受大自然影響的,各有善惡,因果報應是根據因緣而形成的,我只是知道這個道理,不深入討論。)

4. 妊娠

凡婦人經水不行,二三月內,腹中隱隱,([眉批]知非氏曰:穩。)微微頻動者,乃有喜之徵。設或無頻動者,可用驗胎法以驗之。驗胎方:歸、芎各三錢,為末,艾湯吞。吞後腹頻動,有胎定無疑;若是腹不動,脈息細詳求。(亦有四五月始動者。)

白話文:

婦女如果月經沒有來,在二、三個月內,肚子裡感覺隱隱作痛,並且微微地頻繁蠕動,這就是懷孕的徵兆。(眉批說:很穩定。)如果沒有頻繁蠕動的感覺,可以用驗胎的方法來確認。驗胎的藥方:當歸、川芎各三錢,磨成粉末,用艾草煮的水吞服。吞服後如果肚子頻繁蠕動,就確定是懷孕無疑;如果肚子沒有動靜,就要仔細診斷脈象。(也有四、五個月才開始有胎動的)。

5. 妊娠產後諸疾約言

按妊娠已確,固說著重安胎。([眉批]知非氏曰:要。)產後已畢,固說著重補養。此皆舉世相傳至要之語。予謂胎前產後,不必執此,當以認證去病為主。認證去病之要,外感仍按定六經提綱病情,內傷仍握定陰陽盈縮為準,如此方不見病治病了。至於胎前產後,一切病證,亦當留心。

如《萬氏女科》、《女科仙方》、《女科心法》、《匯參女科》、《濟陰綱目》皆當熟玩,以廣見識。

白話文:

懷孕確定後,一般都強調要注重安胎。生產結束後,一般都強調要注重補養。這些都是世俗流傳的重要說法。我認為懷孕前和生產後,不必拘泥於這些說法,應該以辨明病症、去除疾病為主。辨明病症、去除疾病的要點是,外感病仍然按照六經的辨證綱要來判斷病情,內傷病仍然把握陰陽的盛衰變化為準則。這樣才能不見病就胡亂醫治了。至於懷孕前和生產後的一切疾病,也應當留心注意。

例如《萬氏女科》、《女科仙方》、《女科心法》、《匯參女科》、《濟陰綱目》這些醫書都應當仔細研讀,以增廣見聞。

6. 小兒諸疾約言

按小兒初生,只要安靜,審無胎中受寒,無胎中受熱,切不可用藥以戕之,以伐生生之氣。今人每每小兒下地,多用銀花、黃連、大黃、鉤藤、甘草,取其清胎毒,小兒少生瘡癬。此說似近有理,究竟皆是婆婆經。此說省城最重,不知山野鄉村小兒下地,大人常無藥服,何況小兒,難道皆生瘡,皆死亡了。但食乳之子,外感病多,飲食病少。

設或有虛損病出,多半從母乳上來,審其陰陽之盈縮治之。食五穀之子,多半飲食,或是外感,按定病情治之。([眉批]知非氏曰:好,抽掣條中業已詳論,故不復贅。)至於痘證,初發熱,以調和營衛之氣為主,桂枝湯是也;初現點,以升解發透、出透為主,升麻葛根湯是也;痘現齊,以養漿為主,理中湯是也;漿足瘡熟,以收回為主,潛陽丹、封髓丹是也。此乃痘科首尾不易之法。

至於壞證,如灰黑平塌不起、空殼、無膿者,真元之氣衰也。法宜回陽,白通湯、回陽飲是也。如紫紅頂焦,煩躁口臭,氣之有餘血之不足也。法宜清涼,如導赤散、涼血散、人參白虎、當歸補血湯之類。

近來痘科,一見痘點,專以解毒、升散、清涼,如赤芍、生地、連翹、枳殼、銀花、大力、黃芩、當歸、麥冬、花粉、荊芥之類。不知痘證,全在隨機變換。當其初發熱,氣機勃勃向外,正宜應機而助之,以發透為妙。如以上藥品,雖有升散,其中一派苦寒之品,每多阻滯向外氣機,以致痘不透發,釀出許多證候。非痘之即能死人,實藥殺之也。

予每於痘出現點,只用二三味輕清之品,多見奇功,如升麻一二錢,葛根一二錢,蟲退五六個,甘草一錢。即吐,亦當服之。所謂吐者何?毒邪已壅於陽明,吐則毒邪發泄於外,故以輕清之品,助其升騰之機,使其出透。若加苦寒阻之,危亡之道也。司命者,當留意於此,方不誤人。

白話文:

小兒剛出生時,最重要的是保持安靜,仔細觀察是否在母親肚子裡受到寒冷或熱氣的影響。千萬不要隨便用藥來傷害他們,這樣會損害他們天生的生命力。現在的人常常在嬰兒一出生就使用銀花、黃連、大黃、鉤藤、甘草等藥材,認為可以清除胎毒,讓嬰兒少長瘡癬。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但其實都是一些老舊的觀念。這種說法在城市裡特別盛行,卻不知道鄉村的嬰兒出生後,大人通常都不吃藥,更何況是嬰兒,難道他們都會長瘡、都會死亡嗎?

只喝母乳的嬰兒,大多是因外感風寒而生病,因飲食不當而生病的比較少。如果出現虛損的病症,大多是從母親的乳汁而來,要仔細觀察乳汁的陰陽失衡情況來進行治療。吃五穀雜糧的嬰兒,大多是因為飲食不當或是外感風寒而生病,要根據病情的實際情況來治療。([眉批] 知非氏說:說得好,抽搐症狀在前面已經詳細討論過了,所以不再贅述。)

至於痘疹,剛開始發熱時,應該以調和身體的氣血為主,可以用桂枝湯。剛出現紅點時,應該以幫助紅點透發出來為主,可以用升麻葛根湯。紅點都長出來時,應該以滋養氣血為主,可以用理中湯。漿液充足、痘疹成熟時,應該以幫助收口為主,可以用潛陽丹、封髓丹。這就是痘疹從頭到尾都適用的治療方法。

至於病情惡化的情況,像是痘疹呈現灰黑色、扁平塌陷不起、空殼、沒有膿液,這是真元之氣衰弱的表現。治療方法應該以恢復陽氣為主,可以用白通湯、回陽飲。如果是痘疹呈現紫紅色、頂部焦黑、煩躁口臭,這是氣有餘而血不足的表現。治療方法應該以清熱涼血為主,可以用導赤散、涼血散、人參白虎湯、當歸補血湯等。

最近的痘疹治療,一看到紅點就只用解毒、升散、清涼的藥物,像是赤芍、生地、連翹、枳殼、銀花、大力、黃芩、當歸、麥冬、花粉、荊芥等。卻不知道痘疹的治療,應該根據病情的變化而隨機應變。當剛開始發熱時,身體的氣機正蓬勃向外,應該順應這種趨勢幫助它發散出來,這是最理想的。如果使用以上這些藥物,雖然有升散的作用,但是其中苦寒的藥物太多,反而會阻礙身體的氣機向外,導致痘疹無法透發,進而引發許多病症。並不是痘疹本身會導致死亡,而是藥物害死了人。

我每次遇到痘疹剛出現紅點時,只用兩三味輕清的藥物,常常能收到奇效,像是升麻一兩錢、葛根一兩錢、蟬蛻五六個、甘草一錢。即使吃了會吐,也應該繼續服用。所謂的吐,是因為毒邪已經壅塞在陽明經,吐出來可以將毒邪向外發散,所以用輕清的藥物,幫助它升騰發散,使痘疹透發出來。如果使用苦寒的藥物阻礙它,那就危險了。負責醫治的人,應該特別留意這些,才不會耽誤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