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一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3)

1. 臍痛

按臍痛一證,有陰陽之別。臍居陰陽交界之區,臍上屬脾胃,臍下屬肝腎。痛在臍上,著重脾胃;痛在臍下,著重肝腎;臍上下俱痛者,脾胃與肝腎病也。(此處又宜分別何經受病為要。)若臍上獨痛,是脾胃之氣有所滯也。(因寒、因熱、因食、因仰郁又宜知。)審是飽悶吞酸,便知飲食停而氣滯也。

急以消食行滯之品施之,如平胃散加香附、麥芽、枳殼之類治之。

審是喜熱飲,揉按而痛即減者,知是脾胃之陽不足,不能化其陰寒之邪也。法宜溫中,如理中湯、香砂六君、甘草乾薑湯加香附、安桂、丁香之類。

審是不喜熱飲摩按,得熱而反劇者,知是脾胃有鬱熱而氣滯也,即以開鬱行滯之法治之,如厚朴七物湯,麥芽、炒梔、香附之類是也。

亦有太陽之邪未解,誤下而邪陷於脾,以致臍上痛者,其人必先有發熱惡寒、頭項強痛之候,因下後方見此痛者,便以桂枝大黃湯治之。

若臍下獨痛,是厥陰之氣不宣也。審是煩滿囊縮,臍下病痛者,厥陰之陰寒太甚也。法宜回陽祛陰,如吳萸四逆湯、白通湯之類是也。審是厥陰熱邪伏而不宣,又或上攻為喉痹,下攻便膿血,熱深厥深,口臭氣粗之類。法宜扶陰,如雞子黃連湯之類。([眉批]知非氏曰:三陰之病,本從肚臍而分,然痛在臍上,有太陽、陽明之不同。

一腑一臟之懸絕,故欽安以飽悶吞酸,定陽明腑病,而用行消之法。若稍上,又是太陽地,而有風寒之判,皆有痛證,且有氣血之區別。學者平時若不詳細講究,臨證必多疑似,處方不無模稜,斷難萬舉萬當。熟玩此按,悉心討論,自得真詮。)

近來市習,一見臍痛,不按界限,一味調氣行血,每以木香、,小茴、當歸、白芍、川芎、枳殼、沉香之類,故有效與不效,誠不若辨明上下陰陽,治之為當也。

白話文:

關於臍部疼痛這個病症,要區分陰陽兩種情況。肚臍位於陰陽交界的地方,肚臍以上屬於脾胃,肚臍以下屬於肝腎。如果疼痛在肚臍以上,主要考慮是脾胃的問題;如果疼痛在肚臍以下,主要考慮是肝腎的問題;如果肚臍上下都痛,那就是脾胃和肝腎都有問題。(這裡還要區分是哪條經絡生病最為重要。)

如果只是肚臍上方疼痛,那是因為脾胃的氣機運行不暢。(由於寒冷、燥熱、飲食不當、或過度壓抑等原因,都要仔細辨別。)如果仔細觀察是感到飽脹悶痛、吞酸,就知道是飲食停滯、氣機不暢造成的。應該趕快用消食、理氣的藥物來治療,比如用平胃散再加香附、麥芽、枳殼之類的藥。

如果仔細觀察是喜歡喝熱飲,揉按後疼痛就減輕,就知道是脾胃陽氣不足,無法化解陰寒的邪氣。治療方法應該溫補中焦,比如用理中湯、香砂六君子湯、甘草乾薑湯,再加香附、肉桂、丁香之類的藥。

如果仔細觀察是不喜歡喝熱飲,按摩後反而更痛,就知道是脾胃有鬱積的熱邪而導致氣機不暢,就要用疏散鬱熱、理氣的藥物來治療,比如用厚朴七物湯,加麥芽、炒梔子、香附之類的藥。

也有可能是太陽經的邪氣沒有解除,誤用瀉下藥導致邪氣陷入脾胃,以至於肚臍上方疼痛的,這種病人一定會先有發燒怕冷、頭部和脖子僵硬疼痛等症狀,用瀉下藥後才出現肚臍上方疼痛,就應該用桂枝大黃湯來治療。

如果只是肚臍下方疼痛,那是因為肝經的氣機不舒暢。如果仔細觀察是感到煩躁脹滿、陰囊收縮,並且肚臍下方疼痛,那就是肝經的陰寒太嚴重了。治療方法應該回陽祛陰,比如用吳茱萸四逆湯、白通湯之類的藥。如果仔細觀察是肝經的熱邪潛伏而無法發散,或向上侵犯引起喉嚨腫痛,向下侵犯引起大便膿血,並且發熱嚴重,四肢冰冷,口臭氣粗之類的症狀。治療方法應該滋養陰液,比如用雞子黃連湯之類的藥。

(眉批註解:名醫知非先生說:三陰經的病,本來就是從肚臍來區分的,但是肚臍上方疼痛,有可能是太陽經或者陽明經的不同問題。一個是腑,一個是臟,區別很大,所以名醫欽安用飽脹悶痛、吞酸來判斷是陽明腑的病,並用理氣消食的方法治療。如果疼痛稍微向上,又屬於太陽經的範圍,要區分是風寒還是其他原因,都有疼痛的症狀,而且還有氣血的區別。學習醫學的人,如果平時不仔細研究這些區別,在臨床診斷時一定會有很多疑惑,處方用藥也可能模稜兩可,很難做到每次都準確有效。要仔細研讀這段文字,用心思考討論,自然會得到其中的真諦。)

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做法是,一看到肚臍疼痛,不分界限,一味地調氣活血,常常用木香、小茴香、當歸、白芍、川芎、枳殼、沉香之類的藥,所以有時有效,有時沒效,實在不如仔細辨別肚臍上下陰陽的不同,對症治療才更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