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血證門

(吐血、鼻血、牙血、毛孔血、耳血、二便血)

按血證雖云數端,究竟不出陰陽盈縮定之矣。予於《醫理真傳》分辨甚詳。查近市風,一見血出,紅光遍地,人人皆謂之火,醫生亦謂之火。細閱其方,大半都是六味地黃湯、回龍湯、生地四物湯加炒芥、藕節、茜草、茅根、牛膝、大黃之類,專主滋陰降火。曷不思火有陰陽之別?血色雖紅,由其從火化得來,終屬陰體。

白話文:

談論血液症狀,雖然有數種,但最終都離不開陰陽盈虧的規律。我在《醫理真傳》中已詳細闡述。觀察現下流行的風氣,一旦看到出血、滿臉通紅,大家就說這是火,醫生也這麼稱呼。仔細檢視他們的藥方,大多數都是六味地黃湯、回龍湯、生地四物湯,再加上炒芥、藕節、茜草、茅根、牛膝、大黃等藥物,專門滋陰降火。為什麼不考慮火也有陰陽之分呢?血色雖然紅,但它是由火轉化而來,終究屬於陰性體質。

氣從陽,法天居上。血從陰,法地居下。天包乎地,氣統乎血,氣過旺,可以逼血外越,則為陽火。氣過衰,不能統血,陰血上僭外溢,則為陰火。陽火,其人起居,一切有神。陰火,動靜起居,一切無神。陽火始可用以上市習之方,陰火決不可用,當以《醫理真傳》之法為是。

白話文:

氣屬陽,就像天在上面一樣。血屬陰,就像地在地面一樣。天覆蓋著地,氣統領著血。如果氣過於旺盛,就會逼得血溢出血管,形成「陽火」。如果氣過於衰弱,無法統領血,陰血就會上僭溢出體外,形成「陰火」。「陽火」的人,行動神采奕奕。「陰火」的人,行動遲緩,神情萎靡。治療「陽火」可以用市面上一般的方劑,「陰火」則絕對不能用,應該採用《醫理真傳》中的方法。

([眉批]知非氏曰;火是陰,《內經》曰,陰病治陽,當用陽藥,夫火何以能陰?孔子曰:離為火。離是陰卦,火是紅色,血亦是紅色,故知火盛吐血,正是陰盛,必用陽藥而始能愈,此儒者之權衡,非俗子所能窺測,而醫亦是名醫,故敢論血。)要知人周身軀殼,全賴一氣一血貫注之而已,不必區分血從何出,當何治,血是某經,主某方。分解愈多,源頭即失。

白話文:

(眉批)知非氏說:火是陰,《黃帝內經》也說陰病要治陽,這時候應該用陽性的藥物治療,那火怎麼能是陰性的呢?孔子說:離代表火。離是陰卦,火是紅色的,血液也是紅色的,所以說火旺盛會吐血,這正是陰氣太盛,一定要用陽性的藥物才能治好,這是儒家權衡的道理,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瞭解的,因此這位醫師也是名醫,所以敢於討論治療吐血。如果是知道人體的軀殼依靠氣血貫注,就不需要區分血液從何而來,該如何治療,血液是哪一條經絡的,負責哪一個部位。分析越多,就越難找到源頭。

予治一切病證與此血證,只要無外感病形,即握定陰陽盈縮治之,見功屢屢,獲效多多,真不傳之秘法,實度世之金針。予經驗多年,不敢隱秘,故罄所知,以告將來,([眉批]老實人說老實話,知著書之婆心,更知評者之婆心,有同心焉,以為邀譽則非矣。)

白話文:

我治療各種疾病以及血證,只要沒有外感病狀,就遵循陰陽盈虛的理論來治病,屢見奇效,獲得極好的效果。這真是不外傳的祕訣,是救世濟人的法寶。我經過多年的經驗,不敢隱瞞,所以把所知道的全告訴後人。([眉批]老實人說老實話,瞭解作者的苦心,也瞭解評論者的良苦用心,與我心意相通,認為這不是為了博取名譽。)

2. 發斑

按發斑一證,有由外入而致者,有由內出而致者。

由外入而致者,由外感一切不正之氣,伏於陽明。陽明主肌肉,邪氣遏郁,熱毒愈旺,忽然發泄,輕則疹癢,重則斑點,或如桃花瓣,或如紫雲色,大小塊片不等。其人口臭氣粗,壯熱飲冷,脈大而實,或周身疼痛,二便不利者,此為外感,陽證發斑是也。法宜隨其機而導之,如升麻葛根湯,舉斑、化斑、消斑等湯,皆可酌用。

白話文:

由外部入侵而導致的,是由外部感染所有不正之氣,潛伏在陽明經。陽明經主宰肌肉,邪氣鬱結,熱毒越來越旺盛,突然發作,輕則疹子和瘙癢,重則斑點,有的像桃花瓣,有的像紫雲色,大小不一。患者口臭、呼吸粗重,發熱並口渴,脈搏大而有力,或全身疼痛,大便和小便不暢,這是外感,陽證發斑。治療方法應根據病情選擇,例如升麻葛根湯、舉斑湯、化斑湯、消斑湯等,都可以酌情使用。

因內傷而致者,或飲食傷中,克伐過度;或房勞損陽,過於滋陰;或思慮用心過度;或偶感外邪;過於發散,以致元陽外越,或現斑點,或現通體紫紅。其人懶言嗜臥,不渴不食,精神困倦。或現身熱,而卻無痛苦情狀,行動如常。或身不熱,而斑片累累,色多嬌嫩,或含青色者是也。

白話文:

由於內部損傷導致,可能是進食傷了脾胃、過於勞累衰竭;可能是房事過度損傷陽氣、過於滋補陰液;可能是過度思考和用腦;可能是偶爾接觸了外來邪氣;或是過度發散,導致元陽外洩。可能會出現斑點或全身紫紅的症狀。

患者會感到懶散、嗜睡,不想吃東西也不覺得渴,精神萎靡不振。可能有發熱的症狀,但不會感到疼痛,行動自如。也有可能沒有發熱,但皮膚上出現斑點,顏色鮮豔細嫩,有的偏青色。

粗工不識,一見斑點,不察此中虛實,照三陽法治之,為害不淺。法宜回陽收納為主,如封髓丹、潛陽丹、回陽飲之類。([眉批]知非氏曰:斑發於陽,因外感而致,其證為陽,能治者多。惟斑發於陰,因內傷而致,其證為陰,能識者少。欽安指出兩法,重在人所難識一面,學者知其所難,作者之心苦矣。

白話文:

對於不瞭解中醫的人來說,他們看到斑點後,不仔細辨別虛實,就按照治療陽性疾病的方法來治療,這樣會造成很大的危害。治療的方法應該以溫補陽氣,收回散失的陽氣為主,可以使用封髓丹、潛陽丹、回陽飲等藥物。([眉批]知非子說:斑點出現在陽證,是由於外感引起的,其證屬於陽證,能夠治療這種斑點的人很多。但斑點出現在陰證,是由於內傷引起的,其證屬於陰證,能夠辨識這種斑點的人很少。欽安指出這兩種治療方法,特別針對人們難以識別的一面,學者明白了其中困難之處,就能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了。

)予曾經驗多人,實有不測之妙。總之,外證發斑,在三陽,宜升散。內證發斑,在三陰,宜收納。此二法乃萬病治法之要。([眉批]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不僅此證,學者須知。

白話文:

我曾經遇過許多這樣的病人,確實有出乎意料的效果。總之,如果在身體表面出現斑點,這是在三陽經,宜用升散的方法治療。如果在身體內部出現斑點,這是在三陰經,宜用收納的方法治療。這兩種方法是治療各種疾病的關鍵。(眉批:明白關鍵的人,可以用一言蔽之,不明白關鍵的人,會無窮盡地流於枝節。)不僅僅是這種疾病,學習中醫的人必須知道這個道理。

3. 痿躄

按痿躄一證,《內經》云:肺熱葉焦,一臟因而受之,發為痿躄。又云:治痿獨取陽明。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束骨利關節者也。陽明虛,則宗筋弛。李東垣、丹溪遵《內經》肺熱一語,專主潤燥瀉火,似為有理。但《內經》稱治痿獨取陽明,乃不易之定法,此中必有定見,當是肺熱葉焦之由起於陽明也。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生精生血,化氣行水之源也。

白話文:

關於萎縮癱瘓的這種疾病,《內經》中說:肺部發熱導致葉子焦枯,其他臟器因此受到影響,就會發展成萎縮癱瘓。還說:治療萎縮癱瘓,獨取陽明經。

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負責滋潤宗筋(韌帶和肌肉),緊束骨頭,促進關節活動等。陽明經虛弱,宗筋就會鬆弛無力。

李東垣、朱丹溪遵循《內經》中肺熱的說法,主要主張滋潤燥熱,瀉火消炎,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內經》說治療萎縮癱瘓獨取陽明經,這是不變的定論。其中必定有確定的見解,應該是肺部發熱葉子焦枯是由陽明經引發的。

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是產生精血、化生氣血、行水利濕的源泉。

《內經》謂陽明虛則宗筋弛。明是中宮轉輸精氣機關失職,精氣不輸於肺,則肺痿生;精氣不輸於脈,則心痿生;精氣不輸於肉,則脾痿生精氣不輸於筋,則肝痿生;精氣不輸於骨,則腎痿生。以此分處,則治痿獨取陽明一語方成定案,即不能專以潤燥瀉火為準。([眉批]知非氏曰:是何意態雄且傑,高談雄辯驚四方。

白話文:

《內經》說,陽明經虛弱時,宗筋(連接肌肉和骨骼的組織)就會鬆弛。這是因為中焦運輸精氣的機能失調,精氣無法輸送到肺,就會產生肺痿;精氣無法輸送到脈絡,就會產生心痿;精氣無法輸送到肌肉,就會產生脾痿;精氣無法輸送到筋,就會產生肝痿;精氣無法輸送到骨,就會產生腎痿。因此,針對不同的痿證分門別類,只要調治陽明經虛弱,就能確立治療方針,而不能只侷限於潤燥瀉火。

(朱熹批註:知非氏說:這番見解雄偉傑出,高談雄辯令人驚嘆。)

)要知人身三百六十骨節,無論何節,精氣一節不輸,則一節即成枯枝。(《黃庭經》曰:泥丸百節皆有神,一節無神,則陰邪起而為病。此理精粹。)以此推求,方得痿證之由,肺熱葉焦之實,即此可悟。治痿獨取陽明一語,實握要之法。予思各經為邪火所侵,並未見即成痿證。

白話文:

人體有三百六十個關節,不論哪個關節,精氣只要稍有不足,這個關節就會像枯樹枝一樣。就像《黃庭經》所說:「泥丸百節都有神,一個關節失去神氣,邪氣就能趁虛而入,導致疾病。」這個道理非常精確。以此推論,就能明白痿證的成因,肺熱導致肺部組織受損萎縮,正是如此道理。

治療痿證,強調「陽明經」的觀點,的確掌握了關鍵。我認為,各經絡受邪火侵襲,並不會立刻導致痿證。

即有邪火太甚,亦未見即成痿證。果系火邪為殃,數劑清涼,火滅而正氣即復,何得一年半載而不愈。東垣、丹溪見不及此,故專主潤燥瀉火,是皆未得此中三昧。([眉批]一家之言,未窺全豹。)法宜大辛大甘以守中復陽,中宮陽復,轉輸如常,則痿證可立瘳矣。如大劑甘草乾薑湯甘草附子湯參附湯耆附湯歸附湯朮附湯之類,皆可酌選。

白話文:

即使邪火旺盛,也不一定會立即出現癱瘓的症狀。如果真的是火邪作祟,經過幾劑清涼解火的藥物,邪火消除,正氣就會恢復,怎麼可能一年半載都治不好。東垣、丹溪沒有發現這一點,所以只注重滋陰潤燥、清熱瀉火,這都是沒有領悟到其中的奧妙。(眉批:一家之言,不能窺見全貌。)方法應該使用辛甘大熱的藥物來固衛陽氣,促進陽氣恢復,中焦陽氣恢復,氣血運行正常,那麼癱瘓的症狀就可以立竿見影地痊癒。比如大劑量的甘草乾薑湯、甘草附子湯、參附湯、耆附湯、歸附湯、朮附湯等,都可以酌情選擇。

4. 虛勞

按虛勞一證,諸書分別五勞七傷、上損下損。陳修園先生《三字經》、《從眾錄》分辨甚詳,可以熟玩。予思虛勞之人,總緣虧損先天坎中一點真陽耳。真陽一衰,群陰蜂起,故現子午潮熱,(子午二時,,乃陰陽相交之時,陽不得下交於陰,則陽氣浮而不藏,故潮熱生;陰不得上交於陽,則陰氣發騰,無陽以鎮納,則潮熱亦生。

白話文:

關於虛勞這個病症,各本醫書都分別提到了五勞七傷、上損下損。陳修園先生在《三字經》和《從眾錄》中對此有非常詳細的論述,可以深入研讀。我認為虛勞患者,總的來說都是因為損耗了先天腎中的一點真陽。真陽衰弱,羣陰就會蜂擁而起,所以表現出子午潮熱的症狀。(子午兩個時辰,是陰陽交合的時候,陽氣不能下降交接陰氣,就會上浮而不能收藏,所以產生潮熱;陰氣不能上升交接陽氣,就會發散騰躍,沒有陽氣來鎮壓容納,所以也會產生潮熱。)

醫者不得此中至理,一見潮熱便稱陰虛,用一派滋陰養陰之品,每每釀成脫絕危候,良可悲也。)自汗盜汗出,(凡自汗、盜汗皆是陽虛之徵,各書具稱盜汗為陰虛者,是言其在夜分也。夜分乃陽氣潛藏之時,然而夜分實陰盛之候,陰盛可以逼陽於外,陽浮外亡.血液隨之,故汗出,曰盜汗。

白話文:

醫生如果不懂得這個重要的道理,一旦看到潮熱症狀,就認定是陰虛,使用滋陰養陰的藥物,常常會導致患者脫水和生命危險,令人痛惜。(自汗、盜汗出現,凡是自汗、盜汗都是陽虛的徵兆,各本醫書都稱盜汗是陰虛,這是因為盜汗在夜間發生。夜間是陽氣潛藏的時候,但實際上夜間也是陰氣旺盛的時候,陰盛可以把陽氣逼到外面,陽氣浮動外泄,血液隨之排出,因此出汗,稱為盜汗。)

醫者不知其為陽虛,不能鎮納陰氣,陰氣外越,血液亦出,陰盛隔陽於外,陽不得潛,亦汗出,此旨甚微,學者務須在互根處理會。)咳吐白痰,(真陽一衰,則陰邪上逆,逆則咳嗽作,白痰雖非血,實亦血也,由其火衰而化行失職,精氣不得真火鍛鍊,而色未赤也,近來多稱陳寒入肺,實是可笑。)腹滿不實,(陰氣閉塞,陽微不運故也。

白話文:

醫生不識別患者是陽虛體質,無法鎮壓陰氣,導致陰氣外越,血液也隨之而出。陰氣過盛,阻隔陽氣於體外,陽氣無法潛伏,也會出現出汗的症狀。這個道理非常微妙,學習者必須仔細領會。

咳嗽吐出白色痰液。(陽氣一衰,陰邪就會上逆,導致咳嗽發作。白色痰液雖然不是血,但實際上也是血的一種。這是因為體內的火氣衰弱,化行失常,精氣得不到真火的鍛鍊,因此顏色為白色。最近很多人把這種情況稱為陳寒入肺,這實在可笑。)

腹部脹滿但不實。(這是因為陰氣閉塞,陽氣微弱,運行不暢。)

)面黃肌瘦,(真火衰則脾土無生機,土氣發泄,欲外亡,故面黃,土衰則肌肉消,以脾主肌肉故也。)腹時痛時止,(陽衰則寒隔於中,阻其運行之機,邪正相拒,故時痛時止。)大便溏泄,(胃陽不足,脾濕太甚故也。)困倦嗜臥,少氣懶言,(皆氣弱之徵。)種種病情,不可枚舉。

白話文:

)臉色蠟黃消瘦,(腎中的陽氣衰弱,脾胃就會失去活力,脾氣外泄,想要往外跑,所以臉色就會發黃,脾胃衰弱,肌肉就會消瘦,因為脾胃主掌肌肉。)肚子時常偶爾疼痛,(陽氣衰弱,寒氣就會滯留在身體內部,阻礙氣血運行,致使邪氣和正氣相互抗拒,才會導致時而疼痛,時而停止。)大便稀爛,(胃的陽氣不足,脾胃濕氣過重所致。)睏倦愛睡覺,說話懶散無力,(都是氣虛的症狀。)這些病情,不勝枚舉。

惟有甘溫固元一法,實治虛勞靈丹。([眉批]知非氏曰:虛勞之人,五神無主,四大不收。夫五神者,五官之神也。五官不能自為用,其中有主之者。《仙經》曰:譬如弄傀儡,中有工機軸是也。四大者,地、水、火、風也。毛髮、爪指、皮膚者,地也;津、液、涎、沫者,水也;運轉、動作者,風也;暖氣者,火也。然此四大全要元神、元氣為主宰收攝。

白話文:

只有甘溫固元的治療方法,纔是治療虛勞的靈丹妙藥。([眉批]知非氏說:虛勞的人,五神失去主宰,四大失去收斂。所謂五神,就是五官的神。五官不能自身發揮作用,其中有主宰它們的。仙經上說:就像操縱提線木偶,裡面有工匠用機關軸輪操縱。所謂四大,就是地、水、火、風。毛髮、爪子、皮膚屬於地;津液、涎沫屬於水;運轉、活動屬於風;溫暖的氣屬於火。然而這四大要素全部需要元神、元氣為主宰、收斂。

虛勞之人,元神昏散,視聽混淆,是五神無主宰。元氣耗散,舉止疲憊,是四大不收攝。夫人身元陽為本,是生真氣,真氣聚而得安,真氣弱而成病。虛勞者,真氣耗散,元陽失走,迨至元陽盡,純陰成,嗚呼死矣。欽安指出大法,惟有甘溫固元,是薑、附、草,不是參、耆、術,學者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虛弱的人,精神恍惚,視力聽力混亂,這是因為五臟的魂魄失去了控制。元氣耗散,肢體疲倦,這是因為四肢沒有受到很好的收攝。人的身體以陽氣為根本,陽氣可以生出真氣,真氣充足就能得到安寧,真氣衰弱就會生病。虛弱的人,真氣耗散,元陽流失,等到元陽耗盡,純陰就會形成,這時就會死亡。欽安指出了重要的治療方法,只有用溫熱補益的方法來固護元氣,可以用薑、附子、草藥,而不是用參、耆、術。學習醫術的人不可以不知道這一點。

昧者多作氣血雙補,有云大劑滋陰,有等專主清潤,有等開鬱行滯,不一而足,是皆殺人轉瞬者也。予非言大而矜,妄自爭辯,實不得不辯也。

白話文:

不懂中醫的人常常使用氣血雙補的方法,有的主張大量滋陰,有的專門重視清潤,有的主張疏通氣滯,各種方法層出不窮,這些都是瞬間害死人的做法。我這樣說並不是誇大其詞,故意爭辯,而是不得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