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法圓通》~ 卷二 (6)
卷二 (6)
1. 癲狂
按癲狂一證,名異而源同。(,同者,同在心經也。)癲虛而狂實。癲為心陽之不足,神識錯迷。(癲者,言語重複,喜笑無常,作事無緒。皆由心陽不足,神識不清,寒痰易生,上閉心竅,亦能使人癲癲倒倒。然專於治痰,便是捨本逐末,不可為法。交通上下,是為治本握要法,宜細心體會之。
)狂乃邪火之橫行,神無定主。(狂者,本由邪火乘心,亂其神明,神無所主,故大叫狂妄,登高棄衣,親疏不避,治之專以下奪、清熱為主。)治癲貴以養正,兼以行痰。治狂務於祛邪,滅火為要。白通、梔豉,主於交通,陰癲、陽癲可療。大、小承氣,專行攻下,狂妄能醫。
其中尚有夙孽冤憑,尤當急作善功懺悔。([眉批]知非氏曰:扶正治癲,下氣治狂,名論不刊。)
近來市習,治癲專以祛痰安魂定魄,治狂每以清火降痰,亦多獲效。終不若握定金針,臨證有據也。
白話文:
癲狂這種病症,雖然名稱不同,但病源相同,都是因為心經的問題。癲證是虛弱的,狂證是實證。癲證是因為心陽不足,導致神智錯亂。(癲證的表現是說話重複、喜怒無常、做事沒有條理,這些都是因為心陽不足,神識不清,容易產生寒痰,阻塞心竅,也可能使人顛三倒四。但如果只專注於治療痰,就等於捨本逐末,並非正確的方法。應該要讓身體上下氣機順暢,才是治療根本的關鍵,要仔細體會。)
狂證則是因為邪火旺盛,神智失去主宰。(狂證的起因是邪火侵擾心臟,擾亂神智,使神智失去主導,所以會大聲叫喊、胡言亂語、爬高、脫衣服、不分親疏,治療上要以下瀉、清熱為主。)治療癲證的重點在於補養正氣,同時兼顧化痰;治療狂證的重點在於驅除邪氣,消滅火氣。用白通湯、梔子豉湯,可以使上下氣機通暢,陰癲、陽癲都可以治療。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專門用於攻下,可以治療狂妄的症狀。
此外,有些癲狂是前世的業障或冤親債主所致,更應該趕快行善、懺悔。(眉批:扶正氣治療癲證,降氣治療狂證,這是不可磨滅的經典理論。)
近來坊間習慣,治療癲證專門用祛痰、安魂定魄的方法,治療狂證則常用清火、降痰的方法,也多有療效。但終究不如掌握正確的原則,才能在臨床治療時有依據。
2. 脹滿
按脹滿一條,諸書分別有膚脹、腹脹、水脹、氣脹、血脹、蠱毒之名,總無一定之旨歸。予仔細推究,因太陽失職,氣化失化而致者,十居七八。因吐瀉傷中,克伐元氣而致者,十居四五。若蠱毒則另有由致。
所謂因太陽失職者何?蓋以太陽為一身之綱領,主皮膚,統營衛,臟腑、經絡、骨節莫不咸賴焉。太陽居坎宮子位,一陽發動,散水精之氣於周身,乃眾陽之宗,一元之主也。故稱之曰太陽,至尊無二之意也。乃人不知保護,內而七情損之,外而六客戕之,以致一元傷損。運化失於皮膚,則膚脹生;運化失於中州,則腹脹作;運化失於下焦,則陰囊、腳脹起。
水逆於肺,則生喘咳;水逆於腸,則生泄瀉:水注於左、注於右、留於上、留於下、留於中,化而為痰,則有五飲之說。水脹之源,皆本於斯。
至於氣脹者,乃元氣散漫之徵。多起於大病、久病,或吐瀉,或過於克伐,傷於一元。
血脹者,周身浮腫而皮色紫紅,是氣衰而陰乘於上也。亦有周身浮腫,而小腹硬滿,小便短赤,是陽衰於下而陰不化也。
總而言之,萬病起於一元傷損。分而言之,上中下各有陰陽,十二經各有陰陽;合而觀之,一陰一陽而已;更以陰陽凝聚而觀之,一團元氣而已。至於受病,淺深各有旨歸,然分類以治之,未始不當,但方愈多而旨愈亂,若不再行推醒,拈出旨歸,將來後學無從下手。當今之際,誰非見腫治腫,見脹消脹者哉。
予意此病治法,宜扶一元之真火,斂已散之陽光,俾一元氣復,運化不乖,如朮附湯、姜附湯、真武湯、桂苓朮甘湯、附子理中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附子甘草湯之類。以上數方,各有妙用,膚脹、水脹、氣脹、血脹、腹脹皆能奏功。([眉批]知非氏曰:中寒生脹滿,脹滿屬太陰,此病根也。
試取譬焉,人身尤葫蘆,葫蘆有前面,腹為陰也;葫蘆有後面,背為陽也:葫蘆有上面,頭為諸陽之首,乾也。葫蘆有下面,戌亥子醜,兩陰交盡,二陽初生之地,坎也,坤也。斗膽言乎中,葫蘆裡面有金丹,金者,乾也,丹者,坎為月也。月本無光,借日而有光,蓋乾交乎坤,三索而得男哉,生明矣,三五而盈,三五而缺,識此之故,所謂天道下濟而光明也。脹滿本屬陰寒為病,必陽先虛而不運,斯陰始實而成脹。
欲消此脹,必先扶陽。岐伯曰:陰病治陽。仲景曰:太陰之為病,腹脹滿而用乾薑。早為萬世之梯航,何待饒舌。然而時醫不知身中陰陽上下往來為病之消息,不得不將古法今朝重提起。欽安推本太陽,知非更進少陰。少陰者,君火也,主弱則臣強,臣強必欺主。是故少陰之君火衰微,則各路之煙塵四起。
或太陽之寒水一強,主膀胱不利。或少陽之相火一強,主胸膈脅肋脹滿。或陽明之燥金一強,主肌肉脹滿。或太陰之濕土一強,主單腹脹滿,有大如甕者。或厥陰之風木一強,主少腹陰囊及腳腿脹滿。獨少陰之君火一強,則群陰見睍,秋陽當空,萬魔潛消矣。故仲景以脈微細、但欲寐稱為少陰不足之病,三瀉心湯治少陰有餘之病,三急下法存少陰將絕之陰。由此推之,六經皆能為脹,六經之方各有治脹之妙,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
總而言之,元陽為本,諸陰陽為標。能知諸陰陽皆為元陽所化,一元陽變而為諸陰陽。元陽即是諸陰陽,諸陰陽仍是元陽,而又非諸陰陽之外另有一元陽,元陽之外另起諸陰陽。陰陽又不是混作一團,又不能打成一片,則治病不難而可懸壺於市矣。再能知六經中有主腦,六陰陽中有竅妙,斯真鑿破鴻濛,闢開太極,醫道特其餘事,又多能云爾。
唯蠱毒則另有法治。然蠱有自外、自內之別。自外者何?埋蠱厭人一法,蠻方最多。或蛇,或蟲,或龜,或鱉,煉而成之,或於食物放之,或於衣被放之。人中之者,久久面黃肌瘦,腹大如鼓,不久即死。蓄蠱之人,家道順遂,自喜術靈,而不知造孽已深,不可解也。匯參輯成《石室秘錄》,各家書上,皆有妙方,茲不具載。
自內者何?若《易》云:山風蠱,為女惑男,因少男配長女,陰陽失常,尊卑紊亂,不思各正其性,艮則安止,巽則順從,久而敗壞,蠱乃生焉。治之之法,於止而不動者動之,柔而不振者振之,使之各有向背,不失其正,庶幾天地泰而陰陽不偏矣。然則治法奈何?宜苦宜辛盡之矣。
予嘗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空,精神困倦,少氣懶言,半載有餘。予知為元氣散漫也,即以大劑吳萸四逆湯治之,一二劑而脹鼓頓失矣。又治一男子,腹大如鼓,按之中實,堅如石塊,大小累累,服破氣行血之藥,已經數月,予知為陰積於中,無陽以化之也。即以附子理中湯加桂、叩、砂、半、丁香,一二劑而腹實頓消。
二證雖不足以蠱論,然而治蠱之法,未始不可以二證概也。另有蟲蠱一證,又不可不知也。
白話文:
關於脹滿這個病症,許多醫書將其分為膚脹、腹脹、水脹、氣脹、血脹、蠱毒等,但沒有一個明確的總體歸納。我仔細研究後發現,大多數情況(七八成)是因為太陽經功能失調,氣化功能異常所導致。另外有四五成是因為嘔吐腹瀉損傷脾胃,損耗元氣所致。至於蠱毒,則另有其他原因。
什麼是太陽經失職呢?太陽經是人體的重要綱領,主掌皮膚,統管營氣和衛氣,五臟六腑、經絡、骨骼關節都依靠它。太陽經位於坎宮的子位,是陽氣開始發動的地方,它將水液的精華散佈到全身,是所有陽氣的源頭,是元氣的主宰,所以稱之為太陽,表示其至高無上的地位。然而,人們不注意保護,內在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損耗,外在又受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侵襲,導致元氣損傷。當太陽經在皮膚的運化功能失常,就會產生膚脹;運化功能在身體中間部位失常,就會產生腹脹;運化功能在下焦失常,則會導致陰囊、腿腳腫脹。
如果水液逆流向上到肺,就會產生喘咳;水液逆流到腸道,就會產生腹瀉;水液停留在左邊、右邊、上方、下方、中間,就會化為痰,這就是所謂的五飲(指痰飲、懸飲、溢飲、支飲、流飲)。所以水脹的根源都在這裡。
至於氣脹,是元氣散失的表現,多發生在大病、久病之後,或因嘔吐腹瀉、過度使用藥物攻伐,損傷元氣所致。
血脹則是全身浮腫,皮膚呈現紫紅色,這是因為氣虛導致陰邪乘虛而上。也有全身浮腫,小腹硬滿,小便短少赤紅的情況,這是陽氣衰弱於下,陰液無法正常轉化的表現。
總而言之,各種疾病都是因為元氣損傷所導致。從細節來說,人體上、中、下三焦各有陰陽,十二經脈也各有陰陽;但從整體來看,就是一陰一陽而已;如果再從陰陽凝聚的角度來看,就只是一團元氣。至於發病,有深淺不同的原因,如果分類來治療,並不是不對,只是藥方越多,概念就越容易混亂。如果沒有重新釐清,點出關鍵,後學者將無從下手。現在的醫生,不都是看到腫就治腫,看到脹就消脹嗎?
我認為這個病症的治療方法,應該扶助元陽的真火,收斂散失的陽氣,讓元氣恢復,運化功能正常。例如,朮附湯、姜附湯、真武湯、桂苓朮甘湯、附子理中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附子甘草湯等,這些方子各有巧妙之處,對於膚脹、水脹、氣脹、血脹、腹脹都能發揮作用。(眉批:知非氏說:寒邪入侵導致脹滿,脹滿屬於太陰脾經,這是病根。)
我來打個比方,人體就像一個葫蘆,葫蘆有前面(腹部),屬於陰;葫蘆有後面(背部),屬於陽;葫蘆有上面(頭部),是諸陽之首,屬於乾卦;葫蘆有下面(尾骶部位),是陰氣交會結束,陽氣開始升發的地方,屬於坎卦、坤卦。如果將葫蘆內部比喻成中焦,葫蘆裡面有金丹,金代表乾卦,丹代表坎卦,而月亮本身沒有光芒,是藉由太陽而發光。這是因為乾卦和坤卦交合,才生出男孩,有了光明,月亮在十五圓滿,之後又虧缺。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所謂的「天道下濟而光明」。脹滿本來屬於陰寒的疾病,必定是因為陽氣先虛弱,無法正常運作,陰邪才會實積而形成脹滿。
想要消除脹滿,必須先扶助陽氣。岐伯說:「陰病要從陽治」。張仲景說:「太陰的病症,腹脹滿要用乾薑」。這些都是給後世的指引,不需要再多說了。然而,現在的醫生不明白人體陰陽上下往來的變化,所以我不得不將古人的方法重新提出。欽安從太陽經入手探討病機,知非先生則更進一步探討少陰經。少陰經是君火,君火弱則臣火強,臣火強就會欺壓君火。所以,少陰君火衰微,各路的邪氣就會蜂擁而至。
或是太陽經的寒水強盛,導致膀胱不利。或是少陽經的相火強盛,導致胸膈、脅肋脹滿。或是陽明經的燥金強盛,導致肌肉脹滿。或是太陰經的濕土強盛,導致單獨的腹部脹滿,甚至大如甕。或是厥陰經的風木強盛,導致少腹、陰囊、腿腳脹滿。只有少陰經的君火強盛,才能夠壓制群陰,就像秋天的太陽一樣,萬邪都會消失。所以,張仲景認為脈象細弱、只想睡覺是少陰不足的病症,用三瀉心湯治療少陰有餘的病症,用三急下法挽救即將衰竭的少陰之陰。由此推論,六經都可能導致脹滿,六經的方劑也各有治療脹滿的妙用,領悟其中的奧妙,就要靠個人了。
總而言之,元陽是根本,各種陰陽是表現。要明白各種陰陽都是由元陽變化而來的,一元陽可以變化為各種陰陽。元陽就是各種陰陽,各種陰陽仍然是元陽,並不是說在各種陰陽之外還另有一個元陽,或是元陽之外又產生各種陰陽。陰陽也不是混作一團,不能混為一談。如果能理解這一點,治療疾病就不難了,也能夠在醫界立足。如果還能明白六經中有主導,六陰陽中有奧妙,那就真正是開闢了混沌,明白了太極的道理,醫道也只不過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有很多能力了。
只有蠱毒的治療方法不同。蠱毒有內外之分。外來的蠱毒是什麼呢?就是用埋蠱來詛咒人的方法,蠻夷之地特別多。有的是用蛇、蟲、龜、鱉等煉製而成,有的放在食物裡,有的放在衣服被褥裡。人中了蠱毒,時間久了就會面黃肌瘦,腹部大如鼓,不久就會死亡。養蠱的人,家道興旺,自以為術法靈驗,卻不知道已經造孽深重,無法解脫。關於蠱毒的治療,《石室秘錄》及各家醫書中都有精妙的方子,這裡就不一一列舉。
內生的蠱毒是什麼呢?《易經》說:「山風蠱」是女人迷惑男人,因為年少的男子與年長的女子相配,陰陽失常,尊卑混亂,不思各安本分,應該穩重時卻妄動,應該柔順時卻不振作,時間久了就會敗壞,蠱毒就產生了。治療的方法,對於停止不動的就要讓它動起來,對於柔弱不振的就要讓它振作起來,使陰陽各自有自己的方向,不偏離正道,這樣才能使天地通泰、陰陽調和。那麼治療方法是什麼呢?應該使用苦味、辛味的藥物。
我曾經治療過一個男子,腹部大如鼓,按下去卻是空空的,精神困倦,少氣懶言,持續了半年多。我知道是元氣散失,就用大劑量的吳茱萸四逆湯治療,一兩劑藥,脹滿的肚子就消失了。我又治療過一個男子,腹部大如鼓,按下去卻是實的,堅硬如石頭,有大小不一的硬塊,服用了破氣行血的藥物幾個月。我知道是陰邪積聚在腹中,沒有陽氣來化解。就用附子理中湯加桂枝、豆蔻、砂仁、半夏、丁香,一兩劑藥,腹中的實積就消除了。
這兩個病症雖然不能歸於蠱毒,但是治療蠱毒的方法,也可以從這兩個病症中得到啟發。另外,還有一種蟲蠱,是不能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