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法圓通》~ 卷二 (5)
卷二 (5)
1. 痢證
按痢證一條,舒馳遠先生分為四綱,曰秋燥,曰時毒,曰滑脫,曰虛寒,甚為恰切。予謂此四法中,燥證十居其八,時毒十居二三,滑脫與虛寒十居四五。但辨察之間,不可無法。
燥證之痢,裡急後重,日雖數十次,精神不衰,喜飲清涼。法宜清潤,始甘桔二冬湯是也。
時毒之痢,裡急後重,多見發熱身疼,一鄉一邑,病形皆相似也,乃是時行不正之氣,由外入內,伏於腸胃,與時令之燥氣相合,膠固腸胃而成痢。法宜升解,如人參敗毒散、葛根芩連之類。
滑脫與虛寒之痢,二證情形雖異,病原則同,總緣中宮陽衰,運轉力微,陰邪盤踞腸胃,阻滯元氣運行之機,雖有裡急後重之勢,糞出尚多,非若秋燥時毒之痢,每次便時,不過幾點而已,其人多見面白無神,四肢困倦。法宜溫固為主,如附子理中湯、理脾滌飲之類。
總之,白痢、赤痢,痛甚,裡急後重劇者,燥熱之徵。不痛,裡急後重微者,虛寒之驗。他如純白如魚腦,如豬肝,如塵腐,大熱不休,口噤不食,呃逆頻添,種種危候,雖在死例,然治得其法,十中亦可救二三。予亦嘗遇此等危證,審無外感,無邪熱,每以回陽收納法治之多效。
但大熱不休一條,審察其人煩躁飲冷有神者,以調胃承氣治之。若無神,安靜不渴,急以回陽大劑治之,亦易見效。若妄以為陰虛,而以養陰法治之,百無一生。([眉批]知非氏曰:夫痢,險症也,最多危候。庸手無論矣,歷來諸名家,亦少會歸,惟陳修園先生《時方妙用》中論痢最佳。
緣熟習《傷寒》所論治法,推本六經,方是仲景方,法是仲景法,未嘗於仲景外稍參時法,分經治病,而不治痢,其得力於《傷寒》者深矣。予恆遵用其法,百發百中。人咸訝其神奇,其實以古方治今病,今月古月,豈有異乎?在有心人自為領取耳。欽安所論為詳盡,鄙心為止快。
)
近來市習,一見痢證,以黃芩芍藥湯與通套痢疾諸方治之,究其意見,無非清熱導滯、調氣行血而已,不知氣血之不調,各有所因。知其所因而治之,方是良相;不知其所因而治之,皆是庸手。
白話文:
關於痢疾這個病症,舒馳遠先生將其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秋燥、時毒、滑脫和虛寒,這個分類非常恰當。我認為在這四種情況中,因秋燥引起的痢疾佔了八成,時毒引起的佔二三成,滑脫和虛寒引起的則佔四五成。但在辨別這些病症時,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
秋燥引起的痢疾,會有裡急後重(想排便但排不乾淨的感覺),雖然一天排便數十次,但精神狀況不會太差,喜歡喝清涼的飲品。治療方法應該以清潤為主,例如可以用甘桔二冬湯。
時毒引起的痢疾,也會有裡急後重,而且常常會發燒、身體疼痛,一個地方的人得的病症都差不多,這是因為季節性的不正之氣從外侵入身體,潛伏在腸胃中,與時令的燥氣結合,黏著在腸胃中而形成痢疾。治療方法應該以升散解毒為主,例如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葛根芩連湯之類的藥方。
滑脫和虛寒引起的痢疾,這兩種情況雖然病症表現不同,但病理原則是一樣的,都是因為中焦陽氣虛弱,運化功能減退,陰邪滯留在腸胃,阻礙了元氣的運行。雖然也會有裡急後重的感覺,但排出的糞便量會比較多,不像秋燥或時毒引起的痢疾,每次排便只排出幾滴而已。患者通常會臉色蒼白、精神不振、四肢乏力。治療方法應該以溫補固攝為主,例如可以使用附子理中湯、理脾滌飲之類的藥方。
總的來說,如果是白痢(排白色黏液)或赤痢(排紅色黏液),而且腹痛劇烈、裡急後重嚴重,這屬於燥熱的徵象。如果腹部不痛,只是裡急後重稍微明顯,這屬於虛寒的表現。還有像排出像魚腦、豬肝或腐敗物一樣的糞便,持續高燒不退、口噤不食、頻繁呃逆等各種危險症狀,雖然屬於死亡病例,但如果治療方法得當,十個病人中也可以救回兩三個。我也曾經遇到過這類危急的病症,如果仔細觀察沒有外感,也沒有邪熱,就使用回陽固攝的方法治療,通常效果不錯。
但對於高燒不退的情況,如果患者煩躁不安、想喝冷飲而且精神還不錯,就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如果患者精神萎靡、安靜不想喝水,就趕快用大量回陽的藥物來治療,也容易見效。如果錯誤地認為是陰虛,而用滋陰的方法來治療,幾乎沒有生還的機會。
(眉批:知非氏說,痢疾是險症,有許多危險的症狀。庸醫就不說了,歷代的名醫也很少有總結出系統的治療方法,只有陳修園先生在《時方妙用》中對痢疾的論述最為精闢。
他熟習《傷寒論》的治療方法,根據六經辨證的原理,使用張仲景的藥方和方法,從不參雜其他時方,分經治療疾病,而不是專門治療痢疾,他從《傷寒論》中得到的啟發非常深刻。我一直遵照他的方法,百試百靈。人們都驚訝於它的神奇,其實是用古方來治療現代的疾病,無論今月古月,道理都是一樣的,只要有心人自己去領會就好了。欽安先生的論述非常詳盡,我感到很暢快。)
近來市面上流行的做法,只要一看到痢疾,就用黃芩芍藥湯或其他的痢疾通用藥方來治療,仔細想想他們的思路,無非是清熱導滯、調氣行血而已。但他們不知道氣血不調的原因各有不同。知道原因而進行治療,才是好的醫生;不知道原因而進行治療,都是庸醫。
2. 呃逆
按呃逆一條,有陽虛、陰虛、元氣將絕之別,不可不知也。
因陽虛者,由中宮之陽不足,以致陰邪隔據於中,阻其呼吸往來接續之機,其人定見無神、安靜、不食不渴。法宜溫中降逆為主,如理中湯加吳萸、半夏之類。
因陰虛者,蓋以陰虛由於火旺,火邪隔拒於中,阻其上下交接之氣。其人定見躁暴、飲冷惡熱、精神不衰、二便不利。法宜苦寒降逆為主,如大、小承氣湯之類。
因元氣將絕而致者,蓋以元陽將絕,群陰頓起,阻其升降交接之機,其人或大汗、自汗出,或氣喘唇青,或腹痛囊縮,或爪甲青黑,或頭痛如劈,目眥欲裂,耳腫喉痛。種種病情,皆宜大劑回陽降逆,十中亦可救二三,如吳萸四逆湯、白通湯之類。([眉批]欽安論此一條,不在證名上論治,專在所因上談法,是一段聰明文字,是此證聰明治法。學者能識此聰明之理法,便是良醫。
)
近來市習,一見呃逆,陰陽不分,一味以橘皮、半夏、竹茹、丁香、柿蒂等藥治之,亦有見效,終不若辨明陰陽治之為當也。
白話文:
打嗝這個症狀,有陽虛、陰虛、以及元氣快要耗盡這三種不同的情況,一定要了解清楚。
因為陽氣虛弱引起的打嗝,是因為脾胃的陽氣不足,導致陰邪停留在中焦,阻礙了呼吸的正常運作,這種人通常會精神萎靡、安靜、不想吃東西也不想喝水。治療方法應該以溫補中焦、降逆為主,可以使用理中湯加上吳茱萸、半夏等藥材。
因為陰虛引起的打嗝,是因為陰虛導致火氣旺盛,火邪停留在中焦,阻礙了身體上下氣機的正常交接。這種人通常會煩躁易怒、喜歡喝冷的、怕熱、精神還算不錯、大小便不順暢。治療方法應該以苦寒降逆為主,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等藥材。
因為元氣快要耗盡引起的打嗝,是因為元陽即將衰竭,導致陰氣突然旺盛,阻礙了身體升降氣機的正常運作。這種人可能會大量出汗、自汗、呼吸急促、嘴唇發青、肚子痛、陰囊收縮、指甲發青發黑、頭痛如裂、眼睛要裂開、耳朵腫痛、喉嚨痛。出現這些種種情況,都應該使用大量回陽氣、降逆的藥物來治療,或許十個裡面可以救活兩三個,可以使用吳茱萸四逆湯、白通湯等藥材。(眉批:欽安先生論述這一條,不是從病症名稱來論治,而是專門從病因來談論治療方法,這是一段非常聰明的文字,是這個病症的聰明治療方法。學習的人如果能理解這個聰明的道理和方法,那就是一個好醫生。)
現在一般市面上,一看到打嗝,不分陰陽虛實,就一味地使用橘皮、半夏、竹茹、丁香、柿蒂等藥材來治療,有的時候也會有效,但終究不如辨明陰陽虛實來治療才恰當。
3. 反胃
按反胃一證,有陽虛、陰虛之別。
因陽虛者,蓋以陽衰則不能鎮納僭上之陰,陰邪過盛,勢必與陽相拒,一切經火烹調之物,皆不能容,故下喉數刻,或二三時乃仍吐出。其人定見脈大而空,或勁如石,言語一切無神,困倦喜臥。法宜回陽降逆為主,如吳萸四逆湯、半夏生薑湯之類。
諸書亦云:朝食暮吐,為命門無火,不能薰蒸,果稱灼見,但用藥多以陽八味、大補元煎治之,為補命門必用之藥,舍此二方,無從下手。予嘗試之,多不見效。所以然者,二方概以熟地為君以補陰,棗皮以滋陰,丹皮以瀉火,用桂、附僅十中之二三。試問:既曰命門無火,理宜專用桂、附以補火,何得用地、棗以滋陰,丹皮以瀉火乎?此皆景岳不讀仲景之書,而未明陰陽之道也。
在景岳以為,善補陽者,於陰中求陽,故用一派養陰之藥,雜一二味補火之品於中,而謂陰中求陽,至極無二之法,獨不思仲景為立法之祖,於純陰無陽之證,只用薑、附、草三味,即能起死回生,並不雜一養陰之品,未必仲景不知陰中求陽乎?仲景求陽,在人身坎宮中說法,景岳求陽,在藥味養陰里註解。相隔天淵,無人窺破,矇蔽有年,不忍坐視,故特申言之。
([眉批])知非氏曰:斯文宗孔孟,講武宗孫子,註疏宗程朱。百家眾技者流,咸存而不論,以故朝野相安,道一風同,稱郅治焉。獨至於醫,為斯世所不可缺。雖窮鄉僻壤,亦有囊中而趨向各不相侔,聖凡迄無定論,草菅人命,亦不為怪。此段疑案,悒於懷抱久矣。欲互相商榷,又少知音。
今於批評欽安書,至反胃一證,其駁景岳用藥,大為有理。因思市醫宗後世諸家者多,後世諸家之書,又多於古人。古人分六經,後人分五經。古人立方不講藥性,後人立方專究藥性。古人方效,而今人不用。後人方不效,今人樂於從事,反詆古人之方為太重,後人之方為輕而合宜。
古人不立證名,後人多立證名。古人不以脈定證,後人能以脈知病。古人只論六陰陽,後人論千陰陽、萬陰陽。群言淆亂,衷諸聖,今人竟舍古人而從後人,視古人為不可知,後人乃可法,反覺後來居上,,以故《靈》、《素》、《難經》及《傷寒》成為畏途,而人命直為兒戲矣。
余誠不知醫,鄙意總以能讀古人之書,得古人之心法,用古人之方,治今人之病,或生或死,與古人相合,於今人無誤,方為醫者,未知是否,祈閱者教之。)
因陰虛者,蓋以陰衰不能制火,火拒於中,氣機有升無降,故飲食下喉一刻,仍然吐出。其人定見精神不衰,聲音響亮,煩躁不寧,關脈必洪大有力。法宜苦寒降逆為主,如大、小承氣湯之類。他書議論紛紛,愈出愈奇,去理愈遠,不可為法。其中因受雖異,總以一逆字定之,逆則以陰陽判之便了。
白話文:
關於反胃這種病症,可以分為陽虛和陰虛兩種情況。
陽虛導致的反胃,是因為陽氣衰弱,無法鎮住向上竄的陰氣,陰邪過盛,就會和陽氣互相排斥,所以一切經過烹煮的食物都難以接受,吃下後不久,或者兩三個小時後又會吐出來。這類病人通常會出現脈象大而空虛,或者堅硬如石,精神不振,言語無力,容易感到疲倦而喜歡躺臥。治療方法應該以回覆陽氣、降逆止吐為主,例如使用吳茱萸四逆湯、半夏生薑湯之類的藥方。
許多醫書也說,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吐出來,是因為命門火衰,無法溫煦脾胃,這個觀點確實是深刻的見解。但常用的藥方,像是陽八味、大補元煎等,雖然是補命門的常用藥,但如果只用這兩個方子,效果往往不佳。究其原因,是因為這兩個方子都以熟地為主要藥材來補陰,用棗皮來滋養陰液,用丹皮來瀉火,而桂枝和附子只是少量使用。既然說命門火衰,就應該專用桂枝、附子來補火,為何反而用熟地、棗皮來滋陰,用丹皮來瀉火呢?這都是因為張景岳沒有讀懂張仲景的醫書,不明白陰陽的道理。
張景岳認為,善於補陽的人,應該從陰中求陽,所以用一堆滋陰的藥,再摻雜一兩味補火的藥在其中,就認為這是在陰中求陽的最高境界。卻沒有想到,張仲景作為醫學理論的開創者,在面對純陰無陽的病症時,只用薑、附子、甘草三味藥,就能夠起死回生,完全不添加任何滋陰的藥。難道說張仲景不懂得在陰中求陽的道理嗎?張仲景說的求陽,是指人體下丹田(坎宮)中的陽氣,而張景岳說的求陽,是指在滋陰的藥物中尋求。兩者相差甚遠,卻沒有人能看破其中的奧妙,長久以來一直被蒙蔽,我不忍心坐視不理,所以才特別提出來說明。
([眉批])知非氏說:文章要像孔孟一樣有哲理,用兵要像孫子一樣善於謀略,注疏要像程朱一樣有理有據。各家學術流派都應該存在,不需要加以評論,這樣才能使朝廷和民間安定,思想統一,達到太平盛世。唯獨醫學,是世人不可或缺的。即使在偏遠地區,人們也會用各自的方法來治病,卻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聖人和凡人沒有定論,因此草菅人命,也不足為奇。我對於這段醫學上的疑惑,已經困擾很久了。想要互相商討,又缺少知音。
如今在批評欽安先生的醫學著作時,提到反胃這個病症,他對張景岳用藥的批評,很有道理。我認為現在的醫生,大多是遵循後世醫家的理論,後世醫家的著作又比古人的多。古人以六經來辨證,後人以五經來辨證。古人開藥方不講究藥性,後人開藥方專門研究藥性。古人的藥方有效,現在的人卻不用;後人的藥方無效,現在的人卻樂於使用,反而批評古人的藥方藥性太重,後人的藥方藥性較輕而適合。
古人不設立病名,後人設立許多病名。古人不根據脈象來判斷病症,後人卻能通過脈象來了解病情。古人只論六陰陽,後人卻論千陰陽、萬陰陽。各種說法混亂不清,歸根究底應該以聖人的經典為標準。但是現在的人卻捨棄古人的理論而遵循後人的說法,認為古人的理論不可靠,後人的理論才值得學習,反而覺得後來的學說超越了前人。因此,《靈樞》、《素問》、《難經》和《傷寒論》等醫學經典反而被視為畏途,而人命就這樣被當作兒戲了。
我其實不懂醫學,依我淺見認為,能夠讀懂古人的醫書,領悟古人的心法,運用古人的藥方,來治療現代人的疾病,無論是生是死,都要符合古人的醫理,這樣對現代人來說才沒有錯誤,這樣才稱得上是醫生。不知道我的想法對不對,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可以指教我。
陰虛導致的反胃,是因為陰液虧虛,無法制約體內的火氣,火氣阻礙在體內,導致氣機上升而無法下降,所以食物吃下去不久,就會吐出來。這類病人通常會出現精神尚可,聲音洪亮,煩躁不安,關脈通常會呈現洪大而有力的脈象。治療方法應該以苦寒藥降逆止吐為主,例如使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之類的藥方。其他醫書的論述紛紛雜雜,越講越奇怪,離醫理越來越遠,不值得效法。各種反胃病症的病因雖然不同,但總歸都是一個「逆」字。只要抓住這個「逆」字,然後以陰陽來辨證,就能夠清楚了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