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上 (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8)

1. 色病宜忌合參

嘗謂色分五行,則有生克。色分陰陽,則有宜忌。蓋陽病而見陽色,陰病而見陰色者,宜也。陽病而見陰色,陰病而見陽色者,忌也。是故邪盛於表,色宜浮清,反見沉濁者,忌也。氣衰於裡,色宜沉濁,反見浮清者,忌也。身熱煩躁,譫語妄言,其色宜赤,反見肢厥面青者,忌也。傷寒發汗,若吐若下,其色宜黃,反見熱盛色赤者,忌也。失血脫津液,色宜黃白,反見面色鮮赤者,忌也。下痢便膿血,色宜黃澀,反見身熱面赤者,忌也。麻痘斑疹,諸痛瘡瘍,色皆宜赤,反見青黑者,忌也。霍亂吐下,諸嘔泄瀉,色皆宜黃,反見青黯者,忌也。

由是而推,一病有一病之宜忌,一症有一症之宜忌。凡色病相應者,宜也。相反者,忌也。反之微者,難治。反之甚者,即死。然猶有要焉,則在察其澤夭以知成敗,察其浮沉,以知淺深。察其摶散,以知遠近。視色上下,以知病處。積神於心,以知往今。故經曰:「相氣不微,不知是非,屬意弗去,乃知新故。」此之謂也。若夫聲音脈息之宜忌,亦可以相應相反,比例而推焉。

白話文:

曾經有人說過,疾病可根據五行分類,進而產生相生相剋的關係。而疾病也可分為陰性和陽性,從而衍生出適合與禁忌。基本上,陽性病症出現陽性特徵,陰性病症出現陰性特徵,這是正常的現象。然而,如果陽性病症卻出現陰性特徵,或者陰性病症卻出現陽性特徵,這就是禁忌的情況了。

所以,當邪氣旺盛於體表,病人的臉色應該呈現輕淡的色彩,但如果反而呈現深重混濁的顏色,這就是禁忌。同樣地,當體內元氣衰退,病人的臉色本應呈現深重混濁的顏色,但若反而是輕淡的色彩,這也是禁忌。當病人身體發熱、煩躁不安、胡言亂語,他們的臉色應該呈現紅色,但若四肢冰冷、面色蒼白,這就是禁忌。感冒後發汗,或是嘔吐或腹瀉,臉色應該呈現黃色,但若反而出現高燒和紅色臉色,這就是禁忌。失血或脫水時,臉色應該呈現黃白色,但若面色鮮紅,這也是禁忌。當患有痢疾,排泄物中帶有膿血,臉色應該呈現黃色且略顯晦暗,但若身體發熱、面色紅潤,這就是禁忌。麻疹、痘疹、皮膚疼痛或潰瘍,臉色都應該呈現紅色,但若出現青黑色,這就是禁忌。當患有霍亂,頻繁嘔吐或腹瀉,臉色應該呈現黃色,但若出現青黑色,這也是禁忌。

由此推論,每種疾病都有其特定的適合與禁忌,每個症狀也有其特定的適合與禁忌。當臉色和病情相符,這是正常的;相反,就是禁忌。如果這種相反情況較輕微,病情會比較難治療;如果相反情況嚴重,病人可能會死亡。然而,還有一個重要的觀點,那就是通過觀察臉色的光澤或枯萎來判斷病情的好壞,通過觀察臉色的深淺來瞭解病情的輕重,通過觀察臉色的集中或分散來預測病情的進展速度。觀察臉色的上部或下部,可以知道病情的部位。集中精神於心中,可以理解過去和現在的病情。因此,古書上說:「如果不仔細觀察病人的氣色,就不能瞭解病情的真假。只有用心思考,才能理解病情的新舊變化。」這就是其中的含義。至於聲音和脈搏的適合與禁忌,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來判斷。

2. 氣色聲音合參

嘗謂形容氣色脈病聲音,有時相應,有時不相應。非相應者可憑,而不相應者不可憑也。蓋有常焉,有變焉。因常可識其同,因變可知其異。故四診分觀,則各有所當;四診合論,亦皆有可憑。自其同者言之,診不變,治亦不變;自其異者言之,診無常,治亦無常。然而常變不離五行。

異同難逾四診,參而伍之,錯而綜之,雖虛實不齊,臟腑相勝,而生克可推,吉凶可斷焉。試先以氣色聲音,合而參之。如肝色青,其聲呼,其音角;心色赤,其聲笑,其音徵;脾色黃,其聲歌,其音宮;肺色白,其聲哭,其音商;腎色黑,其聲呻,其音羽。有是氣色,有是聲音。

此為相應。若見其氣色,而不聞其聲音;或聞其聲音,而不見其氣色,則五臟有盛衰,五行有生克矣。假令望見青之氣色,而不聞角之聲音,反得心之聲音者,木生火也;得腎之聲音者,水生木也。此相生之謂也。得脾之聲音者,木剋土也;得肺之聲音者,金剋木也。此相剋之謂也。

五色五音,皆可比例以相參也。然氣色有微甚,聲音有盛衰,病症有虛實,又當因診以通其變矣。要之相生者順,相剋者逆。氣色克聲音者,其死速;聲音克氣色者,其死遲;氣色生聲音者,其愈速;聲音生氣色者,其愈遲。聲色相應,而無過不及者,平人也。聲色相應,而有過不及者,

病人也。腑病多相生,臟病多相剋。太過者病在腑,不及者病在臟。臟腑相乘,可由是而推也。此氣色聲音合參之旨也。至若病之定名,症之定候,其中又各有形容,各有宜忌。惟精於病症諸書,熟於療治諸法,識其常,通其變,胸有成竹,目無全牛,庶可迎刃而解矣。

白話文:

曾經有人說過,一個人的外貌、氣色、脈象、疾病狀況以及聲音,這些有時候會相互對應,有時候卻不一定。那些對應的現象我們可以信賴,但對於不對應的現象我們不能輕易相信。因為其中既有常態,也有變態。我們能通過常態來認識其相同之處,通過變態來瞭解其不同之處。所以,如果分別從四個診斷方法來看,每一個都有其適用的範圍;如果將這四種診斷方法結合起來討論,也都能找到可信的依據。

從相同的地方來說,診斷結果不變,治療方案也不變;從不同的地方來說,診斷結果不固定,治療方案也會隨之變化。然而無論是常態還是變態,都不會脫離五行的規律。

不同和相同之處難以超越四診的範疇,將它們結合起來,交錯綜合分析,即使虛實不同,臟腑之間有相剋的關係,但相生相剋的關係可以推測,吉兇也可以判斷。讓我們先將氣色和聲音結合起來參考。例如肝臟的氣色是青色,其發出的聲音是呼喊聲,其音調是角音;心臟的氣色是紅色,其發出的聲音是笑聲,其音調是徵音;脾臟的氣色是黃色,其發出的聲音是歌唱聲,其音調是宮音;肺臟的氣色是白色,其發出的聲音是哭聲,其音調是商音;腎臟的氣色是黑色,其發出的聲音是呻吟聲,其音調是羽音。有這種氣色,就有這種聲音,這就是所謂的相應。

但如果只看到氣色,聽不到聲音;或者只聽到聲音,看不到氣色,那麼五臟可能有盛有衰,五行中也可能存在相生相剋的情況。比如,你看到青色的氣色,卻聽不到角音,反而聽到的是心臟的笑聲,這就是木生火;如果聽到的是腎臟的呻吟聲,那就是水生木。這就是相生的意思。如果聽到的是脾臟的歌唱聲,那就是木剋土;如果聽到的是肺臟的哭聲,那就是金剋木。這就是相剋的意思。

五色和五音,都可以按照比例來互相參考。然而氣色有淡濃之分,聲音有強弱之別,病症有虛實之差,我們應該根據診斷來理解其變化。總的來說,相生表示順利,相剋表示逆轉。氣色剋制聲音的人,死亡會很快;聲音剋制氣色的人,死亡會較慢;氣色生出聲音的人,病情會很快好轉;聲音生出氣色的人,病情好轉會比較慢。聲音和氣色相應,而且沒有過度或不足的,就是健康的人。聲音和氣色相應,但有過度或不足的,就是病人。腑部的疾病多數是相生的,臟部的疾病多數是相剋的。過度的疾病在腑部,不足的疾病在臟部。臟腑之間的相剋,可以由此推知。這就是氣色和聲音結合參考的核心意義。

至於疾病的確定命名,症狀的確定特徵,其中又有各自的特徵,各有宜忌。只有精通各種病症的書籍,熟悉各種療法治法,認識其常態,理解其變化,心中有數,眼中無全牛,才能像庖丁解牛一樣,遊刃有餘地解決問題。

3. 氣色脈象合參

既講聲音合參之旨,當明脈象合參之診。靈樞曰:「色脈形肉,不得相失。色青者其脈弦,赤者其脈鉤,黃者其脈代,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夫所謂相勝相生者,何也?脈勝色,色勝脈,謂之相勝;

脈生色,色生脈,謂之相生。五色五脈,合之五行生剋,可類推也。假令色青,其脈當弦,今見青色而不得弦脈,反得毛脈者,脈勝色也;得代脈者,色勝脈也,此相勝之謂也。得石脈者,脈生色也;得鉤脈者,色生脈也,此相生之謂也。脈鑑云:「色克脈者其死速,脈克色者其死遲;

色生脈者其愈速,脈生色者其愈遲。」然以余觀之,五脈有微甚,五色有淺深,五病有虛實,承製之理,由是而窺;剝復之機,由是而測。約而言之,相勝者死,相生者生,相應而無過不及者平,相應而有過不及者病。臟病多相勝,腑病多相生。太過屬乎腑,不及屬乎臟,臟腑相乘,

可由是而推也。此皆色脈合參之旨也。

白話文:

既然已經討論了聲音與其他症狀一同判斷的原則,接下來就應該明白脈象和其他症狀一同診斷的重要性。根據《靈樞》一書所述:「面色、脈象、形體和肌肉,這四者之間應相互配合,不能脫節。面色青的人,他的脈象應該是弦脈;面色紅的人,脈象應為鉤脈;面色黃的人,脈象應為緩脈;面色白的人,脈象應為浮脈;面色黑的人,脈象應為沉脈。如果只看到相應的面色卻找不到相應的脈象,反而找到相剋的脈象,那麼此人病情危急;如果找到相生的脈象,那麼病情有望康復。」

這裡所說的「相剋」和「相生」,指的是什麼呢?脈象剋面色,面色剋脈象,稱之為「相剋」;脈象生面色,面色生脈象,稱之為「相生」。五種面色和五種脈象,結合五行的生剋關係,可以進行類比推斷。例如,面色青的人,脈象應為弦脈,如果看到面色青卻找不到弦脈,反而找到浮脈,那就是脈象剋面色;如果找到緩脈,那就是面色剋脈象,這就是所謂的「相剋」。如果找到沉脈,那就是脈象生面色;如果找到鉤脈,那就是面色生脈象,這就是所謂的「相生」。《脈鑑》一書中提到:「面色剋脈象的人病情危急且快速;脈象剋面色的人病情危急但較慢;面色生脈象的人病情恢復快;脈象生面色的人病情恢復慢。」

然而,以我的觀察,五種脈象有強弱之分,五種面色有深淺之別,疾病也有虛實之差,由此可以窺探到疾病承受制約的原理;病情的好轉或惡化,也可以從這裡測量出來。總結來說,「相剋」的狀況下病人可能死亡,「相生」的狀況下病人有望生存,顏色和脈象相對應且不過度也不不足的情況下,病人身體健康;顏色和脈象相對應但過度或不足的情況下,病人患有疾病。臟器的疾病多屬於「相剋」的情況,腑器的疾病多屬於「相生」的情況。過度的情況通常出現在腑器,不足的情況通常出現在臟器,臟器和腑器互相影響,這些都可以從這裡推斷出來。這些都是面色和脈象一同診斷的原則。

4. 氣色病症合參

既講脈象合參之旨,當明病症合參之診。 《十六難》曰:「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善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善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此皆相參之法也。由是而參之五官,五官其應也;參之五體,五體其應也;參之情志形容、聲音臭味,與夫毛髮皮肉、經絡筋骨,皆其應也。蓋應者常也,不應者變也,知其常變,則知其病症矣;知其病症,則知其生克矣。假如色青而得腎證,水生木也;色青而得心證,木生火也,此相生之謂也。又如色青而得肺證,金剋木也;色青而得脾證,木剋土也,此相剋之謂也。 凡相生者順,相剋者逆。色生病者為虛邪,病生色者為實邪,色剋病者為賊邪,病剋色者為微邪,色病相應者為正邪。太過者病在腑,不及者病在臟。臟腑相乘,可由是而推也。然病症有三因,氣色有十法,又當因診以通其變焉。時日支幹、孤虛旺相,亦可按法而合參矣。 由是而參之四時氣候有異也;參之五方風土有殊也;參之氣質強弱不齊也;參之老少盛衰不等也;參之形志苦樂不均也。而況居移氣,養移體,合乎七情六淫以為病,故見於形色,發於聲音,顯於症候,應於脈息者,遂千變萬化,種種不同。夫千變萬化,種種不同,而究不能出乎四診之範圍者何哉?蓋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有諸內,必形諸外;隱於此,必顯於彼。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一本而萬殊,萬殊而一本也。

白話文:

既然已瞭解脈象與其它症狀一同判讀的重要性,我們就應該進一步明白病症也需要和其它狀況一併考量。

《十六難》指出:如果診斷出肝臟相關的脈象,那麼病人外表可能會表現出注重清潔、面色蒼青且易怒的特徵,而內部病症可能是在肚臍左側有動態的氣感,按壓會感到硬或疼痛,病人的病狀可能包括四肢浮腫、排尿困難、肌肉抽搐;如果這些特徵都存在,那可以確認是肝臟問題,否則就不是。同理,如果診斷出心臟相關的脈象,那麼病人臉色可能泛紅、口乾且喜笑,而內部病症可能是在肚臍上方有動態的氣感,按壓會感到硬或疼痛,病人的病狀可能包括心情煩躁、心痛、手掌發熱且嘔吐;如果這些特徵都存在,那可以確認是心臟問題,否則就不是。依此類推,對於脾臟、肺臟、腎臟的脈象判讀也是相同的道理。

這些都是結合多種症狀一同參考的診斷方法。從五官、五體、情志形容、聲音氣味、毛髮皮膚、經絡筋骨等各方面來判讀,因為這些都是人體正常的反應。如果出現異常反應,那就是身體出現問題了。瞭解正常和異常的差異,就能掌握病症;掌握病症,就能理解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

例如,面色蒼青卻有腎臟相關的病徵,這是水生木的相生關係;面色蒼青卻有心臟相關的病徵,這是木生火的相生關係。再比如,面色蒼青卻有肺臟相關的病徵,這是金剋木的相剋關係;面色蒼青卻有脾臟相關的病徵,這是木剋土的相剋關係。

一般來說,相生代表順暢,相剋則代表阻礙。面色導致的疾病屬於虛邪,疾病導致的面色變化屬於實邪,面色剋制疾病屬於賊邪,疾病剋制面色屬於微邪,面色和疾病相符屬於正邪。疾病過度表現在腑,不足則表現在臟。臟腑互相影響,可由此推論。

然而,病症的產生有三個原因,面色也有十種判斷方法,診斷時也應考慮這些變數。時間、日期、孤虛旺相等,也可按法則來結合參考。

同時,我們也要參考四季氣候的不同、各地風土的差異、個體體質的強弱、年齡的長幼、生活形態的苦樂等因素。此外,情緒和外在環境也可能導致疾病,因此,疾病的表現形式、聲音、症狀、脈搏等,都會呈現千變萬化的現象。然而,無論如何變化,都無法逃離四診的範疇,因為萬物都是由陰陽五行所生,內在的狀態必然會在外在反映出來,隱藏在這裡的,必然會在別處顯露。就像月亮出現光暈預示風來,地基濕潤預示雨至,萬物雖千變萬化,但歸根結底都是源自同一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