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卷上 (9)
卷上 (9)
1. 四時氣色主病
既知四時之色,須知四時之病。知四時之病,以察四時之色。夫而後可按四時之色,以言四時之病,其病維何?玉機真藏論曰:春脈如弦,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夏脈如鉤,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秋脈如浮,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冬脈如營,太過則令人解㑊,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脾脈者,中央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
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此皆四時之病也。然此四時之病,內經以脈言,而吾以色言者何哉?蓋嘗讀內經而有悟於岐黃之言焉。岐伯曰:「夫色脈與尺脈之相應也,如桴鼓影響之相應也,不得相失也。色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黃帝曰:「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由此觀之,四時氣色之生克,亦可以臟腑經脈之病症比例而推矣。何也?五臟之病,四時之色,推之以五行之理,太過則薄所勝,而乘所不勝;其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
設或知病而不知診,或知診而不知病,則雖能知診,雖能知病,而究不知診病;即能知診病,而尚不知治病,而況尚不知診,尚不知病耶?嗚呼!靈素之書,若此其詳也。診治之法,若此其備也。然而無有乎爾,則亦無有乎爾。(善忘之忘,宋林億等較正千金素問,皆云當作怒,今考素問氣交變大論,亦作怒,宜從之。)
白話文:
既然瞭解四季顏色的含義,我們也必須理解四季中常見的疾病。理解了這些季節性疾病的特徵,我們就能通過觀察季節性的顏色變化來預測疾病。具體是什麼樣的疾病呢?根據《玉機真藏論》的說法:
春天的脈象就像琴絃一樣緊繃,如果這種現象過於嚴重,會使人健忘,感到頭暈目眩,甚至出現頭部疾病;如果不足,則會引起胸痛,背痛,以及兩側肋骨下方的脹滿感。
夏天的脈象像鉤子一樣彎曲,如果這種現象過於嚴重,會使人全身發熱,皮膚疼痛,甚至引發皮膚病;如果不足,會讓人感到心煩,出現咳嗽、吐痰等症狀,或者下腹部氣滯。
秋天的脈象輕浮,如果這種現象過於嚴重,會使人感到逆氣和背部疼痛;如果不足,會導致呼吸困難,咳嗽,上氣不接下氣,甚至咯血,下腹部聽到病態聲音。
冬天的脈象像營養物質一樣豐滿,如果這種現象過於嚴重,會使人感到疲倦,脊椎疼痛,呼吸短促,不想說話;如果不足,會讓人感到心慌,就像餓肚子一樣,肚子裡冷冷的,脊椎疼痛,下腹部腫脹,小便異常。
脾臟的脈象,位於身體的中央,是土屬性,獨自供應四周臟器的血液。
如果這種現象過於嚴重,會使人四肢無力;如果不足,會使人九竅不通,這被稱為"重強"。這些都是四季可能遇到的疾病。
然而,這些季節性疾病,《黃帝內經》是以脈象來描述,而我卻以顏色來描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曾經研讀過《黃帝內經》,並且對岐伯和黃帝的觀點有所領悟。岐伯說:"顏色和脈象之間的關係,就像擊鼓響應一樣,不能脫節。顏色的變化,應該符合四季脈象的變化,這是上天最珍視的,因為它符合天地間的神明之理。"
黃帝說:"我已經掌握了脈象的關鍵,天下的數字,五種顏色的脈象變化,以及所有奇恆的規律,都歸結於一點。"因此,我們可以從這個角度推斷,四季顏色的生成和剋制,也可以比照臟腑經脈的病症來理解。為什麼呢?因為五臟的疾病,和四季顏色的變化,都可以用五行理論來解釋。如果某個因素過於強烈,它就會侵蝕那些它能剋制的因素,並壓制那些它無法剋制的因素;如果某個因素不足,它所剋制的因素就會任意行動,而它所生成的因素就會受到影響,那些它無法剋制的因素也會趁機侵襲。
假設有人知道疾病的症狀,但不知道如何診斷,或者知道如何診斷,但不知道疾病的真正原因,那麼即使他們知道如何診斷,也知道疾病的症狀,但他們實際上並不瞭解疾病;即使他們瞭解疾病,但他們還不懂得如何治療疾病,更何況那些連診斷和疾病都不知道的人呢?
唉!《靈樞》和《素問》的書籍,對於這些知識的描述是如此詳細。診斷和治療的方法,也如此全面。然而,如果沒有這些知識,那就只能說是毫無所知了。
("善忘"的"忘"字,在宋代林億等人校訂的《千金方》和《素問》中都被認為應當改為"怒"。現在考察《素問·氣交變大論》,也同樣使用了"怒"字,因此應該遵循這一說法。)
2. 晝夜陰晴相參
既講春夏秋冬之異。須知晝夜陰晴之殊。蓋人在氣交之中。與氣候之相應也。猶影之隨身。猶水之鑑形。夫是故晝為陽。衛氣日行於陽。夜為陰。衛氣夜行於陰。天溫日陽。則人血淖溢而衛氣浮。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氣沉。血氣營衛之相應如此。則色之相應可徵矣。何者。
脈以應月。色以應日。晝則氣行於陽。色之見也。當光輝而外映。夜則氣行於陰。色之見也。當明潤而內含。晴則氣熱。熱則氣淖澤。淖澤則黃赤。陰則氣寒。寒則血凝泣。凝泣則青黑。此皆其應也。色之應乎晝夜陰晴者。常也。不應乎晝夜陰晴者。病也。夫百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
色當因病之旦慧、晝安、夕加、夜甚也。其或暮輕朝重。夜減晝加。則不在乎衛氣。而獨主乎臟氣矣。是必以臟氣之所不勝時者甚。以其所勝時者起。夫所不勝者。克我者也。所勝者。我克者也。蓋以一日分為四時。以四時分應五臟。肝日甲乙。其時寅卯。心日丙丁。其時巳午。
肺日庚辛。其時申酉。腎日壬癸。其時亥子。脾日戊己。其時辰戌丑未。以五臟之日時。合五臟之病色。其生克之理。間甚之候。死生之期。胥於是乎推。亦於是乎斷矣。然而一日之內。一時之間。寒暄不齊。雨暘靡定。則又各有所勝。各有所不勝矣。若夫宮室有冷暖之殊。
衣服有寒溫之異。病或因之而重輕。色或因之而損益。雖不當以晝夜論。亦皆可作陰晴觀。觸目關心。存乎人矣。
白話文:
既然已瞭解春、夏、秋、冬四季的差異,我們還必須明白晝夜以及陰晴天氣的特殊影響。人處在自然環境中,身體狀態會隨天氣變化而改變,就像影子跟隨著人,水面反映出人的形狀一樣。白天屬陽,人體的衛氣白天在體表活動;夜晚屬陰,衛氣則在體內運行。如果天氣溫暖,人體血液就會流動順暢,衛氣也會浮動;如果天氣寒冷,血液會變得凝滯,衛氣也會下沉。人體的血液、氣息和營養物質的運行和天氣的關係如此密切,那麼,面色的變化也能反映這種關係。這是什麼道理呢?
脈搏的變化反映月相,面色的變化反映日相。白天,氣息在體表運行,面色應該明亮且向外發散;夜晚,氣息在體內運行,面色應該清晰且內斂。晴天氣溫高,氣息會變得濕潤,面色會呈現黃紅色;陰天氣溫低,血液會變得凝滯,面色會呈現青黑色。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面色會隨著晝夜陰晴的變化而變化,這是健康狀態;如果不隨晝夜陰晴的變化而變化,那就是生病了。大多數疾病在早晨病情較輕,白天病情穩定,傍晚病情加重,夜晚病情最嚴重。
面色的變化應該遵循早晨病情較輕,白天病情穩定,傍晚病情加重,夜晚病情最嚴重的規律。如果晚上病情輕,白天病情重,或者白天病情減輕,晚上病情加重,那就不僅僅是衛氣的原因,而是臟腑氣息的問題了。在一天中的特定時間,不同的臟腑會有不同的反應。比如,肝臟在甲乙日,也就是寅卯時,病情會加重;心臟在丙丁日,也就是巳午時,病情會加重;肺臟在庚辛日,也就是申酉時,病情會加重;腎臟在壬癸日,也就是亥子時,病情會加重;脾臟在戊己日,也就是辰戌醜未時,病情會加重。把一天分成四個季節,把四個季節和五臟相對應,就可以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勢,判斷生死的時間。
然而,在一天之內,一個小時之內,溫度變化不定,天氣變化無常,每種臟腑都有其適應和不適應的環境。房間裡的溫度有冷暖之分,衣物有保暖和涼爽之別,這些都可能影響病情的輕重,面色的好壞。雖然不能單純以晝夜來判斷,但也可以從陰晴的角度來看。這些因素都需要我們去關注和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