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上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0)

1. 五方望法相參

夫人之有是身也。資始於天,資生於地,稟精氣以成形,藉陰陽而賦命。顧天地有五方之殊,斯氣化有五行之異。風土於焉而變,氣色由是而分矣。經曰:「東方之人多青,南方之人多赤,西方之人多白,北方之人多黑,中央之人多黃。」此相應之謂也。然相應者,色之常;不相應者,色之變。

或常或變,而無過不及者,平色也。或常或變,而有過不及者,病色也。要之,天包地外,地在天中。天氣勝地氣為順,地氣勝天氣為逆。五色之見,或不合乎五方之正色,而合乎四時之平色者,常也,承天而時行地道也。不合乎四時,而與聲音脈症相生者,病之順者也。不合乎四時,

而與聲音脈症相剋者,病之逆者也。五色之變,可比例而參觀也。析而言之,一方之間,一邑之內,地形有高下,則風氣有寒溫;地形有燥濕,則風氣有剛柔。風氣既感於中,形色必應於外。是故堅土之人剛,弱土之人柔,壚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㘪土之人醜。

山林之民毛而方,得木氣多也;川澤之民黑而津,得水氣多也;丘陵之民專而長,得火氣多也;墳衍之民皙而瘠,得金氣多也;原隰之民,豐肉而痹,得土氣多也。望其容貌,瞻其顏色,近者小異,遠者大異,皆可以風氣之寒溫,而知其色脈之常變焉;以色脈之生剋,而知其病症之順逆焉。

凡四海之大,十室之小,苟有諸中,必形諸外。准其情,察其理,相其勢,度其時,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風土雖變,氣色雖異,豈能外乎五行哉。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矣。

白話文:

人之所以有身體,起始於天賦,生養於大地,吸收天地的精華之氣形成肉體,依賴陰陽二氣獲得生命。然而,天地分為五方,因此氣候變化也有五行的不同,導致各地風土環境的差異,進而影響人們的氣色表現。古籍上說:「東方的人多顯現青色,南方的人多為紅色,西方的人多呈現白色,北方的人多為黑色,中原地區的人則多為黃色。」這就是氣色和地理環境相互呼應的表現。然而,這種呼應是正常的氣色表現;若無法呼應,就是氣色的異常。

無論是正常還是異常,只要不過度或不足,就是健康的氣色。若是出現過度或不足,那就是病態的氣色。總的來說,天包圍著地,地處於天的中心。天氣勝過地氣是正常的,地氣超過天氣則是反常的。當五色的表現,不完全符合五方的典型顏色,但卻符合四季的健康色彩,這是正常的,因為它遵循著自然規律。若不符合四季的色彩,但與聲音、脈象、症狀相輔相成,那是順應疾病的正常表現。反之,若與聲音、脈象、症狀相衝突,那是疾病反常的表現。對於五色的變化,我們可以透過比例和比較來觀察。

具體來說,在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城鎮,地形的高低會導致氣候的冷暖不同;地形的乾濕會造成風氣的剛柔不同。一旦風氣影響到人的內在,外表的氣色必然會有所反應。因此,生活在堅固土地上的人性格剛毅,弱土上的人性格柔和,壚土上的人身材壯碩,沙土上的人身形纖細,息土上的人外貌俊美,㘪土上的人外表醜陋。

住在山林的人毛髮茂盛且臉型方正,因為他們受到木氣的影響較多;住在水邊的人皮膚黝黑且滋潤,因為他們受到水氣的影響較多;住在丘陵的人身材瘦長且眼神專注,因為他們受到火氣的影響較多;住在平原的人皮膚白皙但偏瘦,因為他們受到金氣的影響較多;住在平原低窪地區的人肌肉豐滿但容易患有關節炎,因為他們受到土氣的影響較多。觀察他們的外貌,看他們的氣色,近的地方有些許差異,遠的地方差異明顯,都可以從風氣的冷暖來判斷他們的氣色和脈象的正常或異常;從氣色和脈象的相生相剋,可以知道他們的病症是否順應或反常。

無論是廣大的海域,還是狹小的房間,只要有內在的問題,必定會在外表上顯現。根據情況判斷,瞭解其中的道理,分析形勢,評估時機,推導延伸,類比擴展。雖然風土環境不同,氣色表現各異,但這些都離不開五行的範疇。在具體的理論中,可能會有千差萬別;但在根本的原則上,其實都是一樣的。

2. 氣質望法相參

夫色之同於眾人者,氣候之常;而不同於眾人者,賦稟之變。故夫氣質不齊,形色亦異。經曰:木形之人青,土形之人黃,火形之人赤,金形之人白,水形之人黑。蓋其賦稟獨盛,故其氣色獨著也。然五形之人,其臟腑之盛衰、骨節之大小、筋之粗細、肉之堅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濁、氣之滑澀、脈之長短、血之多少、經絡之數、營衛之度,又各不齊。擴而充之,則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豈僅陰陽五人,五五二十五人而已哉?變化蓋無窮矣。

是故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者多血少氣。參之四時,合之五行,可以推其生克,斷其吉凶矣。《四診心法》云:「五臟之色,隨五形發見,百歲不變者,主色也。四時之色,隨四時加臨,推遷不常者,客色也。主色人氣之所生,客色歲氣之所化。歲氣勝人氣為順,人氣勝歲氣為逆。」所謂逆者,春當青而反白,秋當白而反赤,夏當赤而反黑,冬當黑而反黃,長夏當黃而反青。

可隨時而觀也。夫色之生於心也,體天地,法四時,則陰陽,順人情,豈特一端而已哉?夫各有所當也。

白話文:

關於人的面色,若與大眾相似,這反映的是氣候對人體的普遍影響;而如果某人的面色顯得與眾不同,那可能是個人體質的特殊性所致。因此,由於每個人的氣質和體質差異,他們的外貌和麪色自然也會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具有木形體質的人面色偏青,土形體質的人面色偏黃,火形體質的人面色偏紅,金形體質的人面色偏白,水形體質的人面色偏黑。這是因為這些體質在某種特性上特別突出,所以他們的面色特徵也就格外明顯。

然而,即使是這五種基本體質的人,他們的臟腑健康狀況、骨骼大小、肌肉粗細、皮膚厚薄、血液清澈度、氣息流暢度、脈搏長短、血液量、經絡數量、營養和防禦能力等,仍然存在著極大的個體差異。進一步擴展這個概念,我們可以理解到,人的心靈和麪貌同樣充滿了獨特性,遠遠不止於陰陽五行,以及二十五種組合那麼簡單,實際上的變化無窮無盡。

因此,智者會通過觀察一個人的面色來判斷其健康狀況。例如,面色偏黃或紅的人可能體內熱氣較多,面色偏青或白的人可能熱氣較少,面色偏黑的人可能血液豐富但氣不足。再結合四季的變化和五行理論,就可以推測出他們的生理機能,甚至預測吉凶。

《四診心法》中有這樣的描述:「五臟的面色會隨著五種體質表現出來,這種面色即使到了一百歲也不會改變,稱之為主色。而四季的面色會隨著季節更替而變化,這種面色並非固定不變,稱之為客色。主色反映的是人的基本氣質,而客色則受年份氣候影響。如果年份氣候與人的基本氣質相符合,就是順應自然;反之,就是違背自然。」所謂的違背自然,比如春天本該面色偏青卻反而偏白,秋天本該面色偏白卻反而偏紅,夏天本該面色偏紅卻反而偏黑,冬天本該面色偏黑卻反而偏黃,長夏時節本該面色偏黃卻反而偏青。

這些變化都是可以隨時觀察到的。面色的產生源於心,它體現了天地的規律,遵循四季的法則,反映了陰陽的平衡,順應了人的情緒,其意義絕不僅限於單一的方面。每種面色都有其特定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