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五色主病提綱

竊思經言。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非特明其色,且明其病也。亦非特明其色,明其病,且明其病之應乎色,色之主乎病也。何以言之?肝色青,心色赤,脾色黃,肺色白,腎色黑。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氣逆則頭痛,耳聾不聰,頰腫。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虛則胸腹大脅下與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尻陰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虛則少氣不能報息。

耳聾,嗌乾。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虛則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此五臟之病證,五色之所主也。肝合膽,心合小腸,脾合胃,肺合大腸,腎合三焦膀胱。膽病者,寒熱,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小腸病者,

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胃病者,腹䐜脹,胃脘當心而痛,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大腸病者,腸中切痛,而鳴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即泄,當臍而痛,不能久立。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

溢則水留即為脹。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熱,若脈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脛踝後皆熱。此六腑之病證,五臟之所合也。析而言之,臟主裡,腑主表;色之沉者病在裡,色之浮者病在表,是臟腑表裡之分也。臟為陰,腑為陽;色之濁者病在陰,

色之清者病在陽,是臟腑陰陽之分也。臟有虛實,腑有虛實;色之淺淡者為虛,色之深濃者為實,是臟腑虛實之分也。如是而知臟腑之為病,氣色之所主,亦可見其色知其病矣。然而有時相應,有時不相應,何也?蓋臟腑有盛衰,氣色有生克;太過則薄所勝而乘所不勝,其不及則所勝妄行,

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靈樞》曰:「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是則一隅三反,亦可推測而知。此皆主病之提綱也。(善肌肉痿。千金肌作飢,甲乙作苦飢肌肉痿。)

白話文:

這段文字講的是通過觀察人的面色來判斷身體的疾病,這是一種高明的診斷技術,不僅能從顏色看出病症,還能瞭解病情與面色的關係。

我們知道,肝對應青色,心對應紅色,脾對應黃色,肺對應白色,腎對應黑色。如果肝臟生病,可能會感到兩側肋骨下疼痛,甚至延伸至下腹部,讓人容易生氣;如果肝虛弱,可能視力模糊、聽力減弱,總覺得有人要抓自己。

如果肝氣逆行,可能引起頭痛、耳聾,甚至臉頰腫脹。心臟問題會導致胸部疼痛,胸口和背部肩胛之間痛,兩臂內側也會痛;心虛時,可能會感到胸部和腹部膨脹,肋骨下和腰部連帶疼痛。

脾病患者可能感到身體沉重,肌肉萎縮,行走困難,腳部疼痛;脾虛時,可能會感到腹部脹滿,腸子咕嚕響,消化不良。肺病患者可能喘息、咳嗽,肩膀和背部疼痛,出汗,臀部、大腿、小腿、腳都可能疼痛;肺虛時,可能呼吸短促,耳鳴,咽喉乾燥。

腎病患者可能腹部脹大,小腿腫脹,呼吸困難,身體沉重,睡覺時大量出汗,怕風;腎虛時,可能會感到胸部疼痛,腹部疼痛,四肢冰冷,心情不佳。

這些是五臟的疾病徵兆,與五色的關係。肝與膽相應,心與小腸相應,脾與胃相應,肺與大腸相應,腎與三焦和膀胱相應。膽病患者可能有寒熱交替,常常嘆氣,口苦,胃部不舒服,害怕被捕。小腸病患者可能小腹疼痛,腰背疼痛,排尿困難。

胃病患者可能腹部脹痛,胸口疼痛,食道和咽部不暢,飲食不下。大腸病患者可能腸子劇烈疼痛,腸鳴聲響,冬天受寒就容易腹瀉,肚臍周圍疼痛,站立困難。三焦病患者可能腹部氣脹,小腹特別硬,排尿困難,水液滯留造成腫脹。膀胱病患者可能小腹一側腫脹疼痛,用手按壓想小便卻無法,肩膀上方熱,腳小指外側和腳踝後方也熱。

以上是六腑的疾病徵兆,與五臟的關聯。簡單來說,臟器主內,腑器主外;面色深沉表示內部有病,面色浮淺表示外部有病,這是臟腑內外的區別。臟器屬陰,腑器屬陽;面色混濁表示陰性病變,面色清亮表示陽性病變,這是臟腑陰陽的區別。臟器和腑器都有虛實之分;面色淡薄表示虛弱,面色濃厚表示實證,這是臟腑虛實的區別。

由此可知,臟腑疾病和麪色的關係,可以通過面色來判斷疾病。然而,有時候面色與疾病並不相符,這是因為臟腑有強弱之分,面色也有生剋之別;如果某一臟器太強,就會剋制其他臟器,如果某一臟器太弱,就會受到其他臟器的影響。《靈樞》說:“腎乘心,心先病,腎為應,色皆如是。”這就是說,從一個角度可以推測出三個結果,也可以理解這種關係。

以上都是判斷疾病的總綱。"善肌肉痿"在《千金方》中被解釋為"飢餓導致肌肉萎縮",在《甲乙經》中被解釋為"苦於飢餓導致肌肉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