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診遵經》~ 卷上 (6)
卷上 (6)
1. 老少望法相參
夫色之不能一致者,氣質之變也。而亦有老少之殊。方其少也,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速。及其老也,血氣衰,肌肉枯,氣道澀,營衛之行遲。夫是故老者之色多憔悴,少者之色多潤澤也。經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已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善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
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魂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蓋五十以前,五臟相生而日長。五十而後,五臟相減而日消。此天年之常也。然有年已老而體未衰者,有年方壯而形先槁者,雖強弱之不齊,
亦盛衰之各異爾。要之盛於中者,必著於外;衰於裡者,必形於表。故望其形色之盛衰,即可知其臟腑之盛衰。臟腑形色,猶根本之與枝葉也。此老少之同異,可一隅而反三也。
白話文:
人的面色之所以會有變化,這是因為體質的改變。但人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有不同的面貌。在年輕時,血液充足,肌肉光滑,氣道暢通,營養和防護機能運行快速。然而到了年老,血液和氣力衰退,肌肉乾枯,氣道阻塞,營養和防護機能運行緩慢。因此,老年人的臉色往往憔悴,年輕人的臉色則光澤潤澤。
經典中記載,人在十歲時,五臟的功能才開始穩定,血液循環已通暢,氣力主要在下身,所以喜歡奔跑。二十歲時,血液和氣力開始旺盛,肌肉正在成長,所以喜歡快走。三十歲時,五臟功能成熟,肌肉堅固,血液充盈,所以喜歡步行。四十歲時,五臟六腑及十二條經絡都處於鼎盛狀態,腠理開始疏鬆,容顏開始衰老,頭髮漸漸花白,氣力不再旺盛,所以喜歡坐下休息。五十歲時,肝氣開始衰退,肝葉變薄,膽汁減少,視力開始下降。六十歲時,心氣開始衰退,易感憂鬱悲傷,血液和氣力變得懶散,所以喜歡躺下休息。
七十歲時,脾氣虛弱,皮膚乾枯。八十歲時,肺氣衰退,精神開始錯亂,所以說話容易出錯。九十歲時,腎氣焦躁,其他四臟和經絡都空虛無力。一百歲時,五臟都虛弱,精神和氣力全無,只剩下形體獨自存在,直到生命終結。五十歲以前,五臟互相滋養,身體逐漸成長。五十歲之後,五臟功能開始減退,身體逐漸衰退。這是生命的自然規律。然而,也有年紀已老但身體尚未衰老的,也有正值壯年但身體已先衰弱的,雖然身體強弱不同,但衰敗程度各有差異。然而,內在健康必定在外在有所顯現;內在衰弱必定在外在有所表現。因此,觀察一個人外表的健康狀況,就可以瞭解他五臟的健康狀況。五臟和外表,就像樹根和樹葉一樣。對於老少的不同,可以從一個方面推知其他三個方面。
2. 居養望法相參
形志苦樂不同。氣體居養各異。老少強弱既講。富貴貧賤須詳。藜藿之家。原難例於肉食。文繡之體。豈可比之布衣。
貧賤者。形容枯槁。面貌黧黑。因受酷熱嚴寒之困。富貴者。身體柔脆。肌膚肥白。緣處深閨廣廈之間。此居養之不齊。而氣色所由異者也。或謂富貴多虛。
其治宜補。貧賤多實。其治宜攻。殊不知道貴融通。虛實勿拘於黑白。法嫌執滯。補瀉宜察其淺深。況乎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貧賤恆多空乏。食必大牢。出必乘車。富貴豈少強盛哉。
是故治療之則。必審其因。診視之方。當觀其證。五官面貌。無不變色易容。二便均調。要皆舍標從本。
見於面。盎於背。生色根心。察其理。聆其音。誠中形外。用是見微知著。因此識彼。證治本於岐黃。針灸循其規矩。湯遵仲景。博採眾方。藥效神農。參觀本草。此聖人之遺範。實醫士之格言也。
白話文:
[居住與養生相互參考]
人們的形體和精神狀態,會因為快樂與憂愁而有所不同,生活環境和養生方式也會因人而異。年齡、性別、體質的差異,都需要考慮到。對於不同的經濟狀況,如富貴與貧賤,我們也必須詳細地瞭解。窮人家,當然無法跟吃肉的人家相比,穿著華麗的人,也不可能跟穿粗布衣服的人一樣。
貧賤之人,他們外表憔悴,面色暗沉,這是因為他們長期受到酷熱或寒冷的困擾。富貴之人,他們身體柔軟,皮膚白皙,這是因為他們生活在深宅大院中。這就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不同,導致他們的氣色也有所差異。有人認為富貴之人多虛弱,治療應以補充為主;貧賤之人多強壯,治療應以排解為主。但事實上,治療之道應該靈活變通,虛實並非單純由貧富決定。治療方法不能一成不變,補和瀉都應當根據病情的輕重來判斷。
再說,勞動身體,餓肚子,貧賤之人常處於空腹狀態,他們的食物通常很簡單。而富貴之人,每一餐都是豐盛的大餐,出門必定有車代步,他們豈不是更強壯嗎?
因此,治療原則,一定要根據病因來制定。診斷病情時,必須觀察症狀。人的五種感官和麪貌,都能反映出身體的變化。大小便的正常調節,主要也是從根本上來調整。
顏色顯現在臉上,擴散到背上,這是身體健康的根本表現。通過觀察,聽其聲音,可以洞悉內在的真實情況,這樣才能從細微之處看到問題的本質,由現象認識到實質。治療疾病遵循黃帝內經的理論,針灸治療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制湯劑要遵從張仲景的理論,廣泛收集各種藥方。藥物的功效要根據神農本草經來確定,參照本草綱目來使用。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智慧,實際上也是醫生們應該遵守的格言。
3. 變色望法相參
望診之法。有天道之殊。有人事之變。故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常色。欲知常色。必先知常色之變。欲知常色之變。必先知常色變中之變。何則。飲酒者。脈滿絡充。故目紅息粗而色赤。肝浮膽橫。故趾高氣揚而色青。食入於陰。氣長於陽。故飽食者。血華色而益澤。飢則氣衰。
甚則氣少。故腹餒者。色澤減而少氣。奔走於風雪中者。寒侵肌表。故色青而閉塞。奔走於暑日中者。熱襲皮膚。故色赤而浮散。房勞者。精氣下泄。故目下色青。用力者。血氣上趨。故面上色赤。久臥傷氣。面則壅滯。未睡傷血。色或浮赤。怒則肝氣逆。故悻悻然目張毛起而面蒼。
愧則心氣怯。故赧赧然顏慚汗出而面赤。思則氣結於脾。故瞼定而色黃以澀。喜則氣發於外。故頤解而色紅且散。悲則氣消於內。故五臟皆搖。色澤減而聲噍以殺。憂則氣並於中。故兩眉雙鎖。色沉滯而氣鬱以塞。恐懼者。精神蕩憚而不收。故色脫而面白。驚怖者。血氣分離而乖亂。
故氣促而面青。此皆常色變中之變。固可因其氣色未定而知之。然必待其氣色已定而診之。知其常色變中之變。可診其病色變中之變矣。
白話文:
在診斷疾病的方法中,我們需理解自然規律和人體反應的變化。因此,若想了解病人臉色的異常,首先必須瞭解正常的臉色。要了解正常的臉色,就要明白正常臉色可能出現的變化。要了解這種變化,就更進一步要認識在這些變化中的再變化。
例如,喝酒的人,血液充盈,所以眼睛會泛紅,呼吸粗重,臉色發紅。肝臟功能過盛,膽汁分泌過多,所以腳步會顯得較為高亢,氣勢較為旺盛,臉色偏青。食物進入陰性部位,陽性氣力會增長,所以吃飽的人,臉色會更加紅潤光澤。但飢餓時,氣力會衰弱,肚子餓的人,臉色會變得暗淡,氣色也會較差。
在風雪中奔走的人,寒冷會侵入皮膚表面,所以臉色會偏青,並且毛孔緊閉。在烈日下奔走的人,熱氣會影響皮膚,所以臉色會偏紅,並且毛孔擴張。過度性行為的人,精氣會向下流失,所以眼眶下方的臉色會偏青。用力過猛的人,血液和氣力會向上湧,所以臉色會偏紅。長期臥牀會傷害氣力,臉色會顯得呆滯。睡前用腦過度會傷害血液,臉色可能會顯得虛浮而紅。
生氣時,肝氣會逆流,所以會有憤怒的表情,毛髮豎立,臉色蒼白。羞愧時,心氣會畏縮,所以會臉紅,汗水淋漓,臉色紅潤。思考過度時,脾臟的氣力會凝結,所以眼皮會固定,臉色會偏黃且乾澀。開心時,氣力會從內部發散出來,所以下巴會放鬆,臉色紅潤且散發。悲傷時,氣力會在內部消耗,五臟六腑都會受到影響,臉色會變得暗淡,聲音會變得細小且沙啞。憂慮時,氣力會在內部聚集,所以兩眉會緊鎖,臉色會沉悶,氣息會鬱悶且阻塞。害怕時,精神會散亂,無法集中,臉色會失去血色,變得蒼白。驚恐時,血液和氣力會分離,造成混亂,氣息會急促,臉色會偏青。
這些都是正常臉色在變化中的再變化,我們可以根據他們氣色尚未穩定時來觀察。然而,我們也必須等到他們的氣色已經穩定後才能進行診斷,這樣我們就能知道在正常臉色變化中的再變化。這樣,我們就可以診斷出病態臉色在變化中的再變化了。
4. 望色先知平人
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平色。蓋平人之色,不浮不沉,不清不濁,不微不甚,不散不摶,光明潤澤,血華其色也。五臟生成篇曰: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夫縞者,
白絹也。絹之白,猶膚之白也。絹之光明潤澤,猶膚之光明潤澤也。光明者,神氣之著;潤澤者,精血之充。其曰朱,謂其色之正赤也;曰紅,謂其白之間赤也;曰紺,謂其青之間赤也;曰栝蔞實,謂其黃之間赤也;曰紫,謂其黑之間赤也。赤者,血色也;縞者,膚色也。其青赤黃白黑雖不同,
要皆有血色之赤,以間乎其中焉。膚色之白,以包乎其外焉。惟此硃紅紺紫者,隱於膚之內,而光明潤澤者,顯於膚之外。故曰:如以縞裹。蓋五色之著,欲其間見,不欲其獨呈;欲其合於中,不欲其露於外也。五臟之所生也,四時之所成也,氣血華其色,精神彰於面焉。此所謂平人也。
平人者何?無病者也。知其平之為無病,可知其不平之為病矣。
白話文:
如果想要了解一個人的病態面色,首先必須認識正常的面色。正常人的面色不會過於浮淺或深沉,不會太清澈或渾濁,顏色不會過淡或過濃,不會散亂或集中,而是呈現一種光亮濕潤的狀態,這就是血液充盈所表現出的顏色。
根據《黃帝內經》中的《五臟生成篇》描述,心臟健康的面色,像是白布包裹著硃砂般的鮮紅;肺臟健康的面色,像是白布包裹著紅色的玫瑰;肝臟健康的面色,像是白布包裹著深藍中帶紅的紺色;脾臟健康的面色,像是白布包裹著略帶紅色的栝樓果實;腎臟健康的面色,像是白布包裹著紫色。
這裡所說的「白布」,指的是肌膚的白皙。就像白布的光澤濕潤,也是肌膚的光澤濕潤。肌膚的光澤反映的是精神氣息的存在,濕潤則代表了精血的充足。所謂的「硃砂色」,指的是純正的紅色;所謂的「紅色」,指的是白裡透紅;所謂的「紺色」,指的是青中帶紅;所謂的「栝樓果實色」,指的是黃中帶紅;所謂的「紫色」,指的是黑中帶紅。紅色是血液的顏色,白色則是肌膚的顏色。雖然青、紅、黃、白、黑等顏色各異,但都夾帶著血液的紅色,而且這些顏色被包裹在肌膚之下。因此,我們可以說這些顏色像是被白布包裹著。
五種顏色的顯現,最好是間歇性地出現,而不是單一顏色獨立呈現;最好是顏色調和,而不是外露。這是五臟健康,四季循環下形成的面色,氣血充盈使顏色更為亮麗,精神活力顯現在臉上,這就是所謂的正常人。
那麼,什麼是正常人呢?就是沒有生病的人。既然知道正常人是沒有病的,就可以理解不正常人就是有病的了。
5. 色以潤澤為本
蓋聞博以窮理,約以知要。色脈之變,雖有萬殊,理義之旨,初無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無紀矣。何則?靈素論脈,以胃氣為本;望色,以潤澤為本。凡診脈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凡望色潤澤者生,沉夭者死。然則色之潤澤,豈非猶脈之胃氣乎?經言:「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以其血色雖變,而猶有潤澤也。「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煤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以其血色已變,而更無潤澤也。夫潤澤之有無,猶胃氣之有無也。
蓋脈之胃氣,脈之神也;色之潤澤,色之神也。脈貴有神,色亦貴有神也。色脈雖殊,其源無二,實決死生之大要,察病症之先務。因舉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潤澤為本。」蓋潤澤者,血氣之榮光明者。潤澤之著,有血氣即有潤澤,有潤澤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潤澤者,氣也;青赤黃白黑者,
色也。有氣不患無色,有色不可無氣也。合言之,而氣色之見不可離;分論之,而氣色之辨不可混。何也?脈以胃氣為本,色以潤澤為本,法異而理同也。
白話文:
聽說廣泛學習能深入理解道理,精簡學習則能掌握要點。面色和脈象的變化雖然千差萬別,但其中的道理原則並沒有兩樣。只是如果不追根溯源,這些知識就會變得零散而無序。為什麼呢?《靈樞》和《素問》討論脈象時,認為胃氣是根本;觀察面色時,認為潤澤是根本。一般來說,診斷脈象若有胃氣的人能活,若無胃氣的人則會死亡;同樣地,觀察面色,若面色潤澤的人能活,若面色晦暗的人則會死亡。由此可見,面色的潤澤,豈不是就像脈象中的胃氣一樣重要嗎?
經典上說:「面色如翠綠的羽毛般,表示有生機;如鮮紅的雞冠般,表示有生機;如蟹腹的淡黃色般,表示有生機;如豬油的白色般,表示有生機;如烏鴉羽毛的黑色般,表示有生機。」這五種顏色代表著生存的跡象,因為他們的血液顏色雖有變化,但仍保有潤澤。「面色如新長出的青草般,表示死亡;如枳實的黃色般,表示死亡;如煤炭的黑色般,表示死亡;如凝固血液的紅色般,表示死亡;如枯骨的白色般,表示死亡。」這五種顏色代表著死亡的跡象,因為他們的血液顏色已經改變,且不再有潤澤。
有無潤澤,就像有無胃氣一樣重要。
脈象中的胃氣,是脈象的生命力;面色的潤澤,是面色的生命力。脈象貴在有生命力,面色同樣貴在有生命力。面色和脈象雖然不同,但其根源是一樣的,實際上都是判斷生死的重要關鍵,也是檢查病情的首要工作。因此,用一句話概括就是:「面色以潤澤為根本。」因為潤澤,是血液和氣的光澤。當有潤澤出現,就表示有血液和氣的存在,有了血液和氣,自然就有光澤。
光澤和潤澤,是氣的表現;青、紅、黃、白、黑,是色的表現。有氣就不必擔心無色,有顏色就不能沒有氣。合在一起講,氣色是不可分割的;分別討論,氣色的區別又是不能混淆的。為什麼呢?脈象以胃氣為根本,面色以潤澤為根本,方法不同,但道理卻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