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宏

《望診遵經》~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老少望法相參

夫色之不能一致者。氣質之變也。而亦有老少之殊。方其少也。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速。及其老也。血氣衰。肌肉枯。氣道澀。營衛之行遲。夫是故老者之色多憔悴。少者之色多潤澤也。經曰。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二十歲。血氣始盛。

肌肉方長。故好趨。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四十歲。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大盛。已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頗斑白。平盛不搖。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善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

白話文:

人的容貌之所以會隨時間改變,是因為氣質在變化,而老少也有不同。年輕時,血氣旺盛,肌肉光滑,氣道通暢,氣血運行快速。年老之後,血氣衰敗,肌肉枯萎,氣道阻塞,氣血運行緩慢。因此,老年人容貌大多憔悴,年輕人容貌大多潤澤。經書記載,人到十歲,五臟開始穩定,血氣已通,氣息在下,喜歡跑動。二十歲,血氣開始旺盛,肌肉正在生長,喜歡快走。三十歲,五臟完全穩定,肌肉堅固,血脈充盈,喜歡步行。四十歲,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都非常旺盛,已經穩定,毛孔開始疏鬆,容顏衰退,頭髮開始斑白,身體平穩安泰,喜歡坐着。五十歲,肝氣開始衰退,肝葉開始變薄,膽汁開始減少,眼睛開始看不清。六十歲,心氣開始衰退,容易憂愁悲傷,血氣衰弱懶散,喜歡躺卧。

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魂魄離。故言善誤。九十歲。腎氣焦。四臟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蓋五十以前。五臟相生而日長。五十而後。五臟相減而日消。此天年之常也。然有年已老而體未衰者。有年方壯而形先槁者。雖強弱之不齊。

亦盛衰之各異爾。要之盛於中者。必著於外。衰於裡者。必形於表。故望其形色之盛衰。即可知其臟腑之盛衰。臟腑形色。猶根本之與枝葉也。此老少之同異。可一隅而反三也。

白話文:

人到了七十歲,脾氣虛弱,皮膚乾燥;八十歲,肺氣衰竭,魂魄離散,因此說話容易出錯;九十歲,腎氣枯竭,四臟經脈空虛;一百歲,五臟皆虛,神氣全無,只剩軀殼苟延殘喘,最終離世。這是因為人到五十歲之前,五臟相生,身體日益強壯;五十歲之後,五臟相剋,身體逐漸衰弱,這是自然規律。當然,有些人年老體健,有些人年少體衰,這是強弱不齊,盛衰各異。總之,內裡充實者,必然外顯強盛;內裡衰弱者,必然外顯衰敗。因此觀察一個人的容貌氣色,就可以了解其臟腑的盛衰狀態,如同觀察樹木的枝葉,就能判斷根部的狀況。從這一點,就能推知老少之不同,可謂一葉知秋。

2. 居養望法相參

形志苦樂不同。氣體居養各異。老少強弱既講。富貴貧賤須詳。藜藿之家。原難例於肉食。文繡之體。豈可比之布衣。貧賤者。形容枯槁。面貌黧黑。因受酷熱嚴寒之困。富貴者。身體柔脆。肌膚肥白。緣處深閨廣廈之間。此居養之不齊。而氣色所由異者也。或謂富貴多虛。

其治宜補。貧賤多實。其治宜攻。殊不知道貴融通。虛實勿拘於黑白。法嫌執滯。補瀉宜察其淺深。況乎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貧賤恆多空乏。食必大牢。出必乘車。富貴豈少強盛哉。是故治療之則。必審其因。診視之方。當觀其證。五官面貌。無不變色易容。二便均調。要皆舍標從本。

白話文:

人的外貌和喜怒哀樂都不一樣,身體狀況和養生方式也各不相同。老年人和年輕人,強壯的人和虛弱的人,都需要分別對待。富人和窮人,也必須仔細區分。吃粗茶淡飯的人,自然不能跟吃肉的人相比;穿著華麗的人,也不可能和穿著粗布的人一樣。貧窮的人,因為遭受酷暑嚴寒的折磨,所以面容憔悴,皮膚黝黑。富裕的人,住在深宅大院裡,生活安逸,所以身體柔軟,皮膚白皙。這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所以身體狀況也不一樣。

有些人認為富人身體虛弱,應該用補藥治療;窮人身體強壯,應該用瀉藥治療。其實這是不對的,富人雖然看起來虛弱,但也有可能身體強壯;窮人雖然看起來強壯,但也有可能身體虛弱。治療時不能只看表面,應該根據實際情況,用補藥或瀉藥,不要死板地套用。尤其是那些辛苦勞作,吃不飽飯的窮人,雖然看起來身體虛弱,但實際上可能很強壯;而那些富裕的人,雖然看起來強壯,但實際上可能很虛弱。因此,治療疾病時,一定要找出病因,觀察病症,才能對症下藥。人的五官面容,都會隨著身體狀況而改變,大小便是否正常,也反映著身體的健康狀況。治療疾病,應該從根本上入手,不要只治標不治本。

見於面。盎於背。生色根心。察其理。聆其音。誠中形外。用是見微知著。因此識彼。證治本於岐黃。針灸循其規矩。湯遵仲景。博採眾方。藥效神農。參觀本草。此聖人之遺範。實醫士之格言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描述的是中醫診斷和治療的方法。

當疾病在面部表現出來時,在背部也會有所反映;疾病的根源來自內心,要仔細觀察病人的症狀、聽取他們的聲音,才能從小處看出大問題,以此來辨別病情。中醫治療的根本源於歧伯和黃帝的理論,而針灸則需遵循一定的法度。服藥方面應遵守張仲景的原則,廣泛收集各種療法。對於藥物的功效,可以參考《神農本草經》中的記載。這些都是古人留下的典範,也是醫生們應該遵守的基本準則。

3. 變色望法相參

望診之法。有天道之殊。有人事之變。故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常色。欲知常色。必先知常色之變。欲知常色之變。必先知常色變中之變。何則。飲酒者脈滿絡充。故目紅息粗而色赤。肝浮膽橫。故趾高氣揚而色青。食入於陰。氣長於陽。故飽食者。血華色而益澤。飢則氣衰。

甚則氣少。故腹餒者。色澤減而少氣。奔走於風雪中者。寒侵肌表。故色青而閉塞。奔走於暑日中者。熱襲皮膚。故色赤而浮散。房勞者。精氣下泄。故目下色青。用力者。血氣上趨。故面上色赤。久臥傷氣。面則壅滯。未睡傷血。色或浮赤。怒則肝氣逆。故悻悻然目張毛起而面蒼。

白話文:

觀察病人的面色來診斷病情,要先了解正常人的面色,再觀察面色變化的規律。正常人的面色會因不同的因素而有所變化,例如喝酒的人脈絡充盈,面色會泛紅;肝氣浮揚的人,面色會偏青;飽食的人血氣旺盛,面色紅潤有光澤;飢餓的人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無力;在風雪中行走的人,寒氣入侵,面色會偏青;在炎熱的陽光下行走的人,熱氣侵襲,面色會泛紅;房事過度的人,精氣虧損,眼下方會發青;用力過度的人,血氣上涌,臉色會泛紅;長時間臥床的人,氣血運行不暢,面色會暗沉;睡眠不足的人,氣血不足,面色會略微泛紅;生氣的人,肝氣逆上,眼睛會睜得很大,毛髮豎起,面色會發青。

愧則心氣怯。故赧赧然顏慚汗出而面赤。思則氣結於脾。故瞼定而色黃以澀。喜則氣發於外。故頤解而色紅且散。悲則氣消於內。故五臟皆搖。色澤減而聲噍以殺。憂則氣並於中。故兩眉雙鎖。色沉滯而氣鬱以塞。恐懼者。精神蕩憚而不收。故色脫而面白。驚怖者。血氣分離而乖亂。

故氣促而面青。此皆常色變中之變。固可因其氣色未定而知之。然必待其氣色已定而診之。知其常色變中之變。可診其病色變中之變矣。

白話文:

感到羞愧時,心氣會怯弱,所以臉色泛紅,汗流浹背,面頰發熱。思考時,氣會停滯在脾臟,所以眼皮緊閉,臉色發黃,嘴唇乾燥。喜悅時,氣會散發到體外,所以下巴放鬆,臉色紅潤,精神煥發。悲傷時,氣會消散到體內,所以五臟六腑都會受到影響,臉色黯淡,聲音低沉沙啞。憂慮時,氣會聚集在胸中,所以雙眉緊鎖,臉色沉滯,呼吸不暢。恐懼時,精神渙散,無法集中,所以臉色蒼白。驚嚇時,血氣分離,紊亂失常,所以呼吸急促,臉色發青。

這些都是常色變化中的變化,可以從氣色未定時就觀察出來。但必須等到氣色穩定之後再診斷,才能夠確定這些常色變化中的變化,進而診斷出病色變化中的變化。

4. 望色先知平人

凡欲知病色。必先知平色。蓋平人之色。不浮不沉。不清不濁。不微不甚。不散不摶。光明潤澤。血華其色也。五臟生成篇曰。生於心。如以縞裹朱。生於肺。如以縞裹紅。生於肝。如以縞裹紺。生於脾。如以縞裹栝蔞實。生於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夫縞者。

白絹也。絹之白。猶膚之白也。絹之光明潤澤。猶膚之光明潤澤也。光明者。神氣之著。潤澤者。精血之充。其曰朱。謂其色之正赤也。曰紅。謂其白之間赤也。曰紺。謂其青之間赤也。曰栝蔞實。謂其黃之間赤也。曰紫。謂其黑之間赤也。赤者。血色也。縞者。膚色也。其青赤黃白黑雖不同。

白話文:

想要了解病人的面色,必須先了解正常人的面色。一般來說,健康人的面色不會浮誇或暗沉,不顯得過於明亮或混濁,不顯得過於微弱或過於強烈,不顯得渙散或凝聚,而是散發著光明潤澤的光彩,這是血液充盈所呈現的顏色。

《五臟生成篇》中說:心所生的色,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紅色;肺所生的色,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淡紅色;肝所生的色,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深青色;脾所生的色,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淡黃色;腎所生的色,就像用白色絲綢包裹紫色。這些顏色,都是五臟外在的表現。

「縞」指的是白色絲綢。絲綢的白色,如同皮膚的白色;絲綢的光明潤澤,如同皮膚的光明潤澤。光明來自於神氣的充盈,潤澤來自於精血的充沛。

文中說「朱」,指的是正紅色;說「紅」,指的是白色中帶紅色;說「紺」,指的是青色中帶紅色;說「栝蔞實」,指的是黃色中帶紅色;說「紫」,指的是黑色中帶紅色。

紅色代表血液的顏色,白色代表皮膚的顏色。雖然青、赤、黃、白、黑五色不同,但都包含著血液的顏色。

要皆有血色之赤。以間乎其中焉。膚色之白。以包乎其外焉。惟此硃紅紺紫者。隱於膚之內。而光明潤澤者。顯於膚之外。故曰。如以縞裹。蓋五色之著。欲其間見。不欲其獨呈。欲其合於中。不欲其露於外也。五臟之所生也。四時之所成也。氣血華其色。精神彰於面焉。此所謂平人也。

平人者何。無病者也。知其平之為無病。可知其不平之為病矣。

白話文:

皮膚要呈現紅潤的顏色,這是血液的顏色,在內部滋養著。皮膚白皙,則包覆在最外層。唯有朱紅色與紺紫色,隱藏在皮膚內部,而光亮潤澤的顏色,則顯露在皮膚表面。所以說,就像用白布包裹著,五種顏色都要隱隱約約地顯現,不要單獨突顯,要融合在內,不要顯露在外。五臟的生機,四時的變化,都反映在氣血的光彩,以及精神的神采。這就是所謂的健康之人。

健康的人指的是沒有病的人。知道健康狀態就是無病,就能夠了解生病狀態就是不健康。

5. 色以潤澤為本

蓋聞博以窮理。約以知要。色脈之變。雖有萬殊。理義之旨。初無二致。特不求其本。斯散而無紀矣。何則。靈素論脈。以胃氣為本。望色。以潤澤為本。凡診脈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凡望色潤澤者生。沉夭者死。然則色之潤澤。豈非猶脈之胃氣乎。經言。青如翠羽者生。

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以其血色雖變。而猶有潤澤也。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煤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以其血色已變。而更無潤澤也。夫潤澤之有無。猶胃氣之有無也。

蓋脈之胃氣。脈之神也。色之潤澤。色之神也。脈貴有神。色亦貴有神也。色脈雖殊。其源無二。實決死生之大要。察病症之先務。因舉一言以蔽之曰。色以潤澤為本。蓋潤澤者。血氣之榮光明者。潤澤之著。有血氣即有潤澤。有潤澤即有光明也。夫光明潤澤者。氣也。青赤黃白黑者。

白話文:

一般來說,廣泛地探究事理,才能深入了解道理;簡潔地歸納重點,才能掌握要旨。人體的顏色和脈象變化,雖然有千變萬化,但其根本原理和意義卻是相同的。只是如果不去探求其根本原因,就會散亂無章,毫無頭緒。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靈樞》論述脈象,以胃氣為根本;觀察顏色,以潤澤為根本。凡是診脈時發現有胃氣的,患者就能活;沒有胃氣的,患者就會死。凡是觀察顏色時發現潤澤的,患者就能活;沉暗無光的,患者就會死。由此可見,顏色的潤澤,不就如同脈象的胃氣嗎?

經書上說,青色如翠鳥羽毛的,患者就能活;紅色如雞冠的,患者就能活;黃色如螃蟹肚皮的,患者就能活;白色如豬油的,患者就能活;黑色如烏鴉羽毛的,患者就能活。這五種顏色都代表著患者能夠活著,因為他們的血色雖然有所變化,但仍然保持著潤澤。青色如草木滋生的,患者就會死;黃色如枳實的,患者就會死;黑色如煤炭的,患者就會死;紅色如凝血的,患者就會死;白色如枯骨的,患者就會死。這五種顏色都代表著患者會死去,因為他們的血色已經改變,而且失去了潤澤。潤澤的有無,就如同胃氣的有無一樣。

總之,脈象的胃氣,是脈象的神氣;顏色的潤澤,是顏色的神氣。脈象貴在有神氣,顏色也貴在有神氣。顏色和脈象雖然不同,但其根本來源是一樣的。這確實是判斷生死的重要法則,也是觀察病症的首要任務。因此,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顏色的根本在於潤澤。因為潤澤是血氣充盈、光彩照人的表現。潤澤明顯,就代表著有血氣,有血氣就會有潤澤,有潤澤就會有光彩。而光彩潤澤,就是氣的表現;青、赤、黃、白、黑,只是顏色的不同而已。

色也。有氣不患無色。有色不可無氣也。合言之。而氣色之見不可離。分論之。而氣色之辨不可混。何也。脈以胃氣為本。色以潤澤為本。法異而理同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所說的是「氣」和「色」兩個概念。「氣」是指人體內的生命能量或精氣神;「色」則指人的面色、皮膚等外在表現。

簡而言之,這段話的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身體裡充滿了生命能量(即「氣」),那麼他的面色自然會好起來(即「色」)。反之亦然,如果有好的面色但缺乏足夠的生命能量支持,那也是徒勞無功的。因此,要全面地看待「氣」與「色」之間的關係,不能單純從某一方面來評判健康狀況。另外,雖然診斷方法不同——如通過把脈來瞭解胃部功能是否正常以及觀察面部顏色來推測整體健康狀態等等——但是這些都是基於同一個道理:即保持良好的生理機能才能維持健康的身心狀態。